标题:佛教法师讲经 明海法师:简介-皈依佛 内容: 佛教法师讲经明海法师:简介释明海1968年生人,俗姓肖,祖籍湖北潜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学位。 (明海法师是当代中国年轻出家僧人中原始学历学位最高的)明海法师于1989年开始精研佛学专著,1990年于北京广济寺结识禅宗大德净慧上人,以此因缘归心佛门。 以后的几年里,明海法师以其深厚的现代自然科学和哲学学科功底和对佛法领悟的宿缘善根,看破大多世人难以参悟透彻的万千世界的表象纷陈,发宏愿以此身心皈依佛门,探究宇宙人生的无上真理,广度有缘出离生死业海,究竟圆满菩提正果。 明海法师于1992年9月在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净慧上人座下披剃出家,1993年于洛阳白马寺受具足戒。 2000年于净慧上人座下得预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承。 明海法师现任柏林禅寺住持、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多年来,明海大和尚理学并进、戒行清净、禅智深邃、悲心广大,跟随授业恩师净慧大和尚在赵县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师徒共同亲历了柏林寺从最简陋的禅房和一片茅草空地发展到今天成为中国也是世界上知名的宏伟禅刹的过程。 他道心坚定、清净无为、愿深似海,为河北省的佛法中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负恩师净慧上人的法语慈愿,几年来主持柏林寺法务,使柏林寺的各项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明海法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国爱教,对生养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抱有极深厚的感情,这也是他为法忘躯、弘法忘我的无尽的力量源泉;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身居显位但他为人谦逊、淡泊名利、不骄不躁、惟此身心深奉尘刹,是当代中国极为难得的弘法中坚。 住持释义住持者,主持佛法之名也。 丛林立住持者,藉人持其法,使之永住而不灭也。 夫法者,大圣之道也。 戒定慧者,持法之本也。 僧团众务者,持法事也。 本立而事乃治,事治而本愈固,故住持之人,其关系最重大也。 粤稽灵山住持,大迦叶统之。 竹林住持,舍利佛主之。 自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达磨至,又八百传而至百丈,其时唯以道相授,虽与众同居,而规则简略,仪文未备,未有禅宗住持之名。 百丈以禅宗寝盛,上而王臣,下而士庶皆向风问道,统宗会元,势不能不专于一人,而此一人者,苟不称其位,则道不明。 不崇其体,则法不立。 于是始奉出类拔萃之一人。 为禅宗住持,而称之曰长老,以齿德倶尊也。 复作广堂,以居其众。 设两序,以分其执,而制度粲然矣。 然住持之体虽重,至于作务,犹与众均其劳,贤如百丈,而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节,则住持之义可知。 故当其时,由众所推,或命之官,而犹有辞聘,举而不赴者,诚重其任,而无所希慕其閒也。 至于今则庚廩之富,舆仆之安,皆住持和私之,无怪乎贵鬻豪夺,视若奇货矣。 呜乎,住持苟非其人,一寺废荡,且遗害于后世。 至于数十百年而不可复,豈细故哉。 后之举其人者,幸审之。 处其位者,宜慎之。 诚得其人,以居其位,则明道立法,分执涖事,一切成办。 作者:张志军:写出“柏林禅寺方丈明海大和尚出家的因缘”柏林寺现任方丈明海法师,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上高中的时候,人家都在拼命读书学习,以备将来残酷的高考,他却常常一个人苦苦思索人生的本来意义。 就这样,仅仅把小一半心思用在了功课上,他居然轻而易举考了个湖北文科第二名! 在北大,可以说群英荟萃,高才云集,但是,绝代的风华还是使他独秀于林,高拔时辈,在不知不觉里成为了校园风云人物。 可以这样说,笔者因了原来的职业,见识过省部级高官,接触过科技精英,还曾探访过形形色色的民间传奇人物,但是,若论“智慧”二字,没有超越明海师者。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个聪明才智非同寻常的青年俊杰,毕业之后第二年就出家了! 他是恢复高考之后,北京大学第一个出家为僧的毕业生,因此,各种谣言满天飞:失恋、工作不顺等等,等等。 传得最邪乎的,说他作为那场风波中的学生领袖,放出来之后前途尽失,走投无路,只好出家为僧。 我今日之所以打破多年前与明海师“不写他,不向外透漏他的情况”的约定,就是因了如此。 我所知道的海师,俗姓肖,祖籍湖北潜江。 还有,海师毕业后分配在了京城(很难得,在那特殊的两年,北大学生大部分被分到了偏远之地。 而海师以他出众的才华征服了用人单位),工作了一年之后才出家的。 反而,因为要出家,明海师经历了极大的波折试想,一个偏远小县的农家,忽然崩出了一位“榜眼”,那是连祖坟上都要冒青烟的! 那是历朝历代的县志上都要大书特书的! 只要想一想就知道,他身上承载着多么巨硕的期望啊。 然而,他却要抛弃如花似锦的前程去当穷和尚,父母亲朋能答应吗? 你就是说下老天来也不行! 所以,明海师只好瞒着亲朋偷偷来到赵县,在那时尚十分残破的柏林寺剃度落发。 他给自己题了一幅对联:“随缘消旧业,发心当和尚。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他的父母还是知道了,从湖北风风火火找到河北。 母亲一见光头的儿子,立刻哭得死去活来,无论如何也要他立刻脱下袈裟还俗! 海师心意已决,情愿以刀断掌,表明其出家之志! 世界上哪一个母亲不心疼自己的孩子? 所以海师的母亲生怕情急生变,暂时隐忍了下来。 可是,也是因了爱,因了不理解,母亲实在不愿意儿子在这个荒凉破落、穷困寂寞的寺院受苦,故而反复要求海师跟她回家——是啊,哪怕是回自己的那个鱼米之乡,也比当这穷和尚好! 一边是自己上下求索、苦苦寻觅才找到的理想之路,一边是生身养命的父母愿望,明海师陷入了两难之中。 无奈之下,他悄然给净慧老和尚留了一封书信:来世再来给师父作弟子明海师坚定不移的意志终于打动了父母,使得老人家改变了初衷。 随后,父母明白了海师出家的道理,于是180度大转弯,一家人都成了虔诚的佛弟子,护法之切,感人至深。 明海师曾经与笔者谈过他的出家起因:那一次,他们几个学生到一座寺院,法师慈悲,破例允许他们进到大殿参加晚课仪式。 那时候,他什么都不懂,更不知道做什么,只是默默站立僧人们后来等待着。 这时候,突然,一声天籁破空而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维那师的唱赞。 正是这一声令人心灵震颤的呼唤,使他突然明白了,这才是他一直寻找的东西! 这里才是他的最终归宿! 还有一次,他参加早课,对僧人们背诵的、天书一般的“棱严咒”压根没有听过。 他对着《早晚课本》默默心想:若能一下找到正在背诵的地方,自己就能出家。 果然,他凭直觉翻开的页码,目光所落的地方,正当其时! 因此,所谓出家,其实是回家,回归自己性灵的故乡。 我在皈依的时候、在第一次静下心来倾听寺院晚钟的时候、在去年短期出家的时候,也曾多次真真切切体验过这种不可思议的感应! 发布时间:2024-08-06 09:13:22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7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