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9 内容: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9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礼佛现光第三十八)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礼佛现光第三十八本品弥显两土导师,慈恩无极,加被一切会众,普令亲见极乐依正庄严。 《嘉祥疏》云:‘现土使人欣慕。 上虽耳闻说妙土,未如眼见。 故此下现土,令皆慕修也。 ’又义寂云:‘上来广说阿弥陀佛身土因果,众皆得闻,胜智上流,虽皆信解;劣慧下辈,未能决定。 又耳闻者,不如眼见。 是故下加阿弥陀威神之力,令此大众皆得眼见彼国之事,信上所闻,决定不虚。 又欲令见彼国严净土,各各勤修往生之业。 ’再者,当时会众亲见,不但见者获益,更为后世闻者证信。 令知极乐世界,确实是有,非乌托邦,非是庄生寓言。 从信起愿,从愿导行,至心信乐,求生极乐,悉皆度脱,方显两土导师本怀。 佛告阿难:若曹欲见无量清净平等觉,及诸菩萨、阿罗汉等所居国土,应起西向,当日没处,恭敬顶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无量清净平等觉’。 《汉译》称无量寿佛为无量清净平等觉,或无量清净觉。 ‘西向’,以彼佛‘酬愿度生,现在西方’。 净土法门,指方立向,令众专一。 彼佛现在西方,故向西也。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欲见佛者,即应念佛。 所见之佛,即当前能念之一念心性。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复因两土如来之加被,故感应道交,当念即见也。 阿难即从座起,面西合掌,顶礼白言:我今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供养奉事,种诸善根。 顶礼之间,忽见阿弥陀佛,容颜广大,色相端严。 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 又闻十方世界诸佛如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种种功德,无碍无断。 阿难闻诲,于是三业清净,称佛名号,顶礼发愿。 ‘忽见’者,表感应神速。 顶礼未毕,即眼见极乐教主,并耳闻十方如来赞叹弥陀。 《会疏》云:‘盖夫土无定相,净秽因心。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 故业垢蔽心,则金容同秽灰。 足指按地,则瓦砾化宝玉。 岂身土令之然哉! 是知西方非遥,迷心为隔。 若能一念归真,则往生见土,亦何隔念与时乎? ’疏语深明心净土净之旨。 《净名经》云:佛以足指按地,此土顿现净刹。 又《首楞严》曰:‘我指按地,海印发光。 ’此之发光,非因手足。 阿难见佛,只因于归真之一念。 念佛时,是心念佛也。 见佛时,是心见佛也。 只是一心。 我心佛心无毫厘许间隔。 故疏云‘何隔念与时乎? ’只是一念,无去来今。 是故阿难念佛礼佛,即见弥陀。 故行者临终,若能一念归真,亦必当下见佛。 蒙佛接引往生极乐。 故云:‘念佛时即见佛时。 ’何有余念与时间之间隔耶? ‘颜’者,面貌。 ‘广大’者,如《观经》谓无量寿佛‘佛身高六十万亿恒河沙由旬。 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 佛眼如四大海水’。 ‘色相端严’者相好庄严也。 《观经》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黄金山’者,《观经》曰:‘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复以身形巍巍如山,故云如黄金山也。 如上之报身庄严,虽非阿难及其果位以下之会众所能尽见,但以两土如来威神加被,以胜方便随其根器,各各能见。 是故阿难即见彼佛,‘如黄金山,高出一切诸世界上’。 ‘无碍无断’者,十方如来演四无碍之妙辩,故云‘无碍’;如是赞叹,尽未来际,无有间断,故云‘无断’。 阿难白言:彼佛净刹,得未曾有,我亦愿乐生于彼土。 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 汝欲生彼,应当一心归依瞻仰。 阿难亲见弥陀如黄金山,德相端严。 及彼土种种清净庄严,皆昔所未见。 故云‘得未曾有’。 复闻十方佛赞,生希有心,发起大愿,愿生极乐。 正表阿难当机,契会圣心,故发愿求生。 乃曰:‘我亦愿乐生于彼土’。 世尊答曰:得往生者,皆已于无量诸彿,亲近供养,事奉学习,广植德本,正如《阿弥陀经》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也。 今者,‘汝欲生彼。 应当一心归依瞻仰’。 ‘归依’即皈依,‘瞻’者瞻望,‘仰’者崇仰,‘归依瞻仰’寓礼佛、观佛、念佛、忆佛诸义;亦涵天亲菩萨五念之旨。 五念者:一礼拜,二赞叹(称名),三作愿,四观察,五回向也。 要之一心称念六字洪名,即总摄五念妙门。 一心者,清净心也。 又如《阿弥陀经》六朝襄阳石刻本云:‘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是故阿难一心归依瞻仰,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亦如诸已往生者,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故必能满往生之愿。 作是语时,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 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以阿弥陀佛殊胜光明,极清净故。 于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刚、铁围大小诸山、江河、丛林、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无不照见。 譬如日出,明照世间。 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 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 滉漾浩汗,唯见大水。 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我土导师正作语时,彼土如来,掌放光明。 正显释尊劝往,弥陀接引。 两土两佛同心同德。 佛光普照一切佛国,表弥陀普摄十方凡圣悉令往生。 因佛光加持,会中大众,皆见十方佛国,如在一寻(八尺)之地。 弥陀光明,光中极尊故云‘殊胜’。 所以殊胜者,盖因‘极清净故’。 故于此界一切山河境物,例如‘黑山’又名黑岭,乃山名,见《西域记》及《慈恩传》;‘雪山’梵语Himalaya即喜马拉雅山,山顶常年积雪,故名雪山;‘金刚’、‘铁围’皆山名,详见第十一品注,如是一切‘无不照见’。 下以日为喻。 日出暗消,无论‘溪谷’等‘幽冥之处’(指深谷极暗之地),及‘乃至泥犁’(即地狱),悉皆开辟明现,故云‘悉大开辟’。 且一切诸物‘皆同一色’。 ‘一色’者,准《观经》说,悉皆金色也。 如《观经》第七观云:‘无量寿佛住立空中。 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 光明炽盛,不可具见。 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又第八观云:‘佛菩萨像,皆放光明。 其光金色。 ’第十五观云:‘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 ’又如《七佛神咒经一》曰:‘其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作金色。 ’又如《法华》放光现瑞时,‘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 ’进言之,则‘一色’者,表万法一如也。 于佛妙智光中,悉显清净本体。 差别相泯,唯露真实。 是故‘皆同一色’。 下复以劫水为喻。 ‘劫水’者,三灾之一,指坏劫时之大水灾。 地下水轮之水涌沸。 大雨如车轴,第二禅天以下,尽被淹没破坏。 ‘滉漾’指此大水无有涯际,无岸无边。 ‘浩汗’者大水无际貌。 (此句经文,可考《文选》中潘岳之《西征赋》:‘乃有昆明,池乎其中,其池则汤汤汗汗,滉漾弥漫,浩如河汉。 ’)《唐译》云:‘譬如大地,洪水盈满,树林山河,皆没不现,唯有大水。 ’大水喻佛光,树林等喻‘声闻、菩萨一切光明’。 例如星光,于月朗时,星光不现,故云‘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明’指明朗,‘耀’指照耀。 ‘显’指明显,‘赫’指显耀。 (乃火盛炽貌,亦即赤色鲜明貌。 )此会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 阿弥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 声闻、菩萨,围绕恭敬。 譬如须弥山王,出于海面。 明现照耀,清净平正。 无有杂秽,及异形类。 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 阿难及诸菩萨众等,皆大欢喜,踊跃作礼,以头著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 ‘此会四众’,大比丘众万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 复有普贤、文殊、弥勒、十六正士与贤劫无量无边一切菩萨。 诸天梵众乃至‘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悉是会众。 ‘皆见极乐世界’,表与会者,人人皆见也。 此界四众弟子合为二万人,皆是血肉之身。 人人皆见极乐世界,此乃为当时及未来一切众生证信也。 且此殊胜希有之瑞现,遍载五译。 《汉译》曰:‘阿难、诸菩萨、阿罗汉等,及诸天帝王、人民,悉皆见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国土七宝已。 ’《吴译》同之。 但以阿弥陀代无量清净。 《魏译》云:‘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 相好光明,靡不照耀。 此会四众,一时悉见。 ’又‘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悉见无量寿如来。 ’《唐译》曰:‘彼诸国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悉见无量寿如来,如须弥山王照诸佛刹。 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 ’《宋译》云:‘尔时会中芯刍、芯刍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药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及见无量寿如来,声闻、菩萨围绕恭敬。 譬如须弥山王,出于大海。 ’五译同申,足证确自原经,决非传译有误。 当时会众即见极乐依报种种庄严,又睹正报阿弥陀佛,功德巍巍,相好光明,圣众围绕。 ‘譬如须弥山王,出于海面。 ’须弥山全称为须弥庐山王,乃十山王之一。 此山非世间土石,纯是四宝所成,故云‘无有杂秽,及异形类,唯是众宝庄严’。 正报光明无量,故云‘明现照耀’。 依报‘宽广平正’,‘清净安隐’,故云‘清净平正’。 ‘声闻、菩萨围绕恭敬’,故云‘圣贤共住’。 ‘阿难及诸菩萨众等’,阿难当机,故首云之。 ‘及诸菩萨众等’盖指菩萨、声闻、天人等等诸众也。 蒙恩睹瑞,欢喜踊跃,故皆五体投地,至诚称念‘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 ‘三藐三佛陀’,旧译正遍知,新译等正觉,乃佛十号中之第三号。 故‘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即六字洪名也。 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 一切忧恼,莫不解脱。 悉皆慈心作善,欢喜快乐。 钟磬、琴瑟、箜篌乐器,不鼓自然皆作五音。 诸佛国中、诸天人民,各持花香,来于虚空,散作供养。 上段经文复明弥陀第十四‘触光安乐愿’之成就。 愿文中‘见我光明,照触其身。 莫不安乐,慈心作善’。 即此处‘睹斯光者. .. .. .. 悉皆慈心作善,欢喜快乐’。 又《光明遍照品》云:‘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 ’故今云:‘蜎飞蠕动,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 一切忧恼,莫不解脱’。 钟磬、琴瑟、箜篌等等乐器,毋须弹奏,自然发声,故云‘不鼓自然皆作五音’。 十方天人来散花香,皆表殊胜快乐之象。 经中详谈见佛、见光、见土等等瑞相。 或以此有著相之失,惜彼未知净宗之妙,端在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故不必拨相求道,离事见真也。 且此经纯是《华严》事事无碍境界,一花一香无非帝网之珠。 一一圆明,一一胜妙,一一皆是一真法界之全体。 圆明具德,不可思议。 尔时极乐世界,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以佛威力,如对目前。 如净天眼观一寻地。 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悉睹娑婆世界,释迦如来,及比丘众,围绕说法。 ‘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见前注。 极乐不离自心,理也。 ‘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事也。 理事无碍,故十万亿程,即在目前。 故《观经》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 ’会众诚感,佛力加威,净秽两土,互现目前。 ‘如净天眼,观一寻地’。 彼土圣众,皆见此界释尊,于会众中,说此‘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阿弥陀经》谓此法门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末法众生情执深重。 于此最极圆顿、一乘了义、究竟方便之妙法,不能信及,反生疑谤。 是以本品礼佛见光,此世界中二万人,亲见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亲闻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为作证明,令生正信。 欣乐愿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皆获四悉檀之益。 今仰体圣心,傍引数经,以证极乐妙有,免堕偏空。 (一)《观经》云:‘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 得见佛身及二菩萨。 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愿生彼国。 世尊悉记,皆当往生。 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 ’(二)《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云:‘时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如来会中,所有诸菩萨摩诃萨(一万二千人),芯刍(二万人)、芯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梵王、帝释、护世四王并余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悉能见彼极乐世界,及见无量光如来。 菩萨、声闻大众围绕。 光明炽盛,如妙高山。 ’(三)《十往生经》云:‘佛告山海慧菩萨:汝今应当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观阿弥陀佛国,愿见阿弥陀佛。 尔时一切大众,亦皆起立合掌,共观阿弥陀佛。 尔时阿弥陀佛,现大神通,放大光明,照山海慧菩萨身。 尔时山海慧菩萨等(包括一切大众),即见阿弥陀佛国,所有庄严妙好之事:皆悉七宝、七宝山、七宝国土;水鸟树林,常吐法音,彼国日日常转法錀。 ’以上皆证当时印度人民,或数以百计,或以万计,亲睹极乐依正庄严。 西方有世界,有佛阿弥陀,此两有字,应深著眼。 总之,本品具四悉檀:(一)极乐依正现前,是世界悉檀。 确显妙境,令众欢喜,生欣求心。 (二)阿难大众,欢喜作礼,称念圣号,是为人悉檀。 令生善故,持名往生是善中之善故。 (三)破疑生信,是对治悉檀。 疑根未断,即是罪根。 信力圆时,全成佛力故。 (四)心佛不二,妙感难思。 事理不二,妙境现前。 是第一义悉檀。 圆彰性具,令入实相故。 如《无量寿起信论》云:‘右明无量光明遍照一切。 极乐娑婆,同一法界。 本无彼此,安有东西。 山河大地,皆是众生目眚所成。 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者,无量光明,普周尘刹。 三涂六道同时解脱。 不独阿难以佛威加被,得见佛身,及诸依正,即今末法众生,但能入此法门,不离当念,疾得见佛。 《华严经》云:“诸佛一似大圆镜,我身就如摩尼珠,诸佛法身入我体,我身常入诸佛躯。 ”是知诸佛众生,本来不二。 名为见佛,实无见者。 何以故? 不可于一体中互相见故。 ’ 发布时间:2024-02-04 13:32:59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