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密大师:圭峰定慧禅师遥禀清凉国师书 内容: 宗密大师:圭峰定慧禅师遥禀清凉国师书圭峰定慧禅师遥禀清凉国师书(宗密)庆以天幸窃禀。 和尚华严疏文。 虽乖礼足且解生焉。 (宗密)恨以累有事故。 不获早赴起居。 下情伏增惶惧。 既未系目。 敢自陈心。 若不粗述本缘。 宁表诚素。 欲书实语。 恐尘渎视听。 进退无已。 伏惟照恕幸甚。 (宗密)本巴江一贱士。 志好道而不好艺。 纵游艺而必欲根乎道。 自龆年洎弱冠。 虽则诗书是业。 每觉无归。 而复傍求释宗。 薄似有寄。 决知业缘之报。 如影响应乎形声。 遂止荤茹。 考经论。 亲禅德。 狎名僧。 庄居屡置法筵。 素服滥尝覆讲。 但以学亏极教。 悟匪圆宗。 不造心源。 惑情宛在。 后遇遂州大云寺圆和尚法门。 即荷泽之裔也。 言下相契师资道合。 一心皎如万德斯备。 既知世业事艺本不相关。 方始落[髟/米]披缁服勤敬事。 习气损之又损。 觉智百炼百精。 然于身心因果。 犹怀漠漠。 色空之理。 未即于心。 遂屡咨参方蒙授与。 终南大师华严法界观门。 佛法宝藏。 从此顿彰。 同志四人琢磨数载。 一句中理论则通宵未休。 一事中义旨则尘沙莫算。 达水常湿宁疑波湛之殊。 悟镜恒明不惊影像之变。 净刹秽土非坏非成。 诸佛众生何起何灭。 由是念包三世同时互促互延尘与十方。 全体相即相入多生。 谬计反覆枉受于沉沦。 今日正观始觉元同于大用。 然后所显境界。 离情则随照分明能诠大经。 配文则难为通会。 章句浩博因果重叠。 理虽一味势变多端。 差别义门囡尽血脉。 不知科段意莫连环。 纵使历诸讲场。 不添已悟。 名相繁杂。 难契自心(宗密)谓言章疏例只如斯。 遂休心传教。 适志游方。 但以终南观门为助缘。 以离情顺智为自力照融。 通法界而栖托。 指事理悬说。 为利他以梦幻身心游影像世界。 神冥妙境智历义门。 跋涉江山至于襄汉。 于恢觉寺遇灵峰阇梨。 即和尚门下一哲人也。 寝疾数月渐至羸极。 相见三日才通其情。 愿以同声之分经及疏钞。 悉蒙授与。 议论未周奄然迁逝。 斯则夙缘法会忍死待来。 若见若闻无不叹讶(宗密)渴逢甘露贫遇摩尼。 腾跃之心手捧而舞。 遂于此山返关绝迹。 忘餐辍寝。 夙夜披寻。 以疏通经。 以钞释疏。 寻文而性离。 照理而情忘。 偶之于心会之于教。 穷本究末宗途皎如。 一生余疑荡如瑕翳。 曾所习义。 于此大通。 外境内心豁然无隔。 诚所谓太阳升而六合朗耀。 巨海湛而万象昭彰。 妙德妙智而顿开。 普贤普行而齐现。 五周四分一部之网在纲。 六相十玄三乘之流会海。 义则色空同于中道。 教则权实融于圆宗。 理则体用即寂。 而性相宛然。 智则凡圣混同。 而因果不坏。 显随缘而不变。 弘经则理趣周圆。 指幻而识真。 修观则禅心使旷。 荡九会经文无不契心。 由斯可谓契经矣。 使一真心地无不印经。 由斯可谓心印矣。 是知执三藏文者。 诚为失道。 局一性义者。 犹未圆通。 想夫斯流固宜绝分。 声闻聋瞽谅不虚哉。 (宗密)未遇疏前。 每览古今著述。 在理或当。 所恨不知和会。 禅宗天台多约止观。 美则美矣。 且义势展转滋蔓。 不直示众生自心行相。 虽分明入处犹历渐次。 岂如问明释文殊偈。 印灵知而心识顿袪。 悬谈开分齐章。 显真空而相用繁起。 起不异性故。 事事融通。 通而互收故。 重重无尽。 悟此则全同佛果。 方是圆因。 随缘造修无非称体。 开顿渐禅要。 可以此为楷模。 传权实教门。 可以此为轨范。 药得雪山善见。 群疾俱消。 宝获沧海摩尼。 千珍随念。 况悬文卷半。 诸义尽包。 备核源流。 遍穷名体。 然后融成本部。 全拣全收。 苟能精之。 已领百家之文义。 少功多获。 要在兹焉。 凡曰释流孰不可习。 (宗密)夙生多幸同种善根。 遇如是经逢如是疏。 顷于王膳未敢即餐。 今得明文印决。 心意泰然。 誓愿生生尽命弘阐。 当时便被僧尼徒众。 因请赞扬务自温习。 课虚顺命。 但依文配读而已。 讵足以发明于人。 为显圆宗多惊抚掌。 爰有宿机坚种闻即禀承。 从始洎终可数十人。 誓愿修学。 盖兹疏文玄妙。 传之不虚。 岂以微才能感如是。 襄阳讲罢。 暂往东都。 礼祖师塔。 便拟驰赴。 拜觐盖缘夏逼。 且止永穆寺。 襄阳徒众迤逦访寻。 再邀第二遍讲。 复闻兹经遂允众请许。 终悬疏却赴上都。 今月七日才毕。 听徒泰恭遂断一臂云。 自庆所逢之法。 玄妙难思。 用表恳诚。 厥愿修学。 此乃和尚道威德洽。 教令将行。 门下宗枝有斯精苦。 伊且割截支体伤断筋骨。 都无痛恼。 神色宛然。 自初至今身心仍旧。 若道若俗无不异之。 观智之功感应昭著。 时台省询验。 事迹分明。 留守崇敬大经已申中书门下。 据伊本意。 岂尽显扬。 然发起门亦藉旌表。 沿伊手疮未愈。 官司牒寺委令将养。 未便游行。 以此礼觐转见迟违。 下情无任伏增惶惧。 谨差听徒僧玄圭智辉。 先具申述(宗密)才微语拙领悟难陈。 伏乞慈悲特赐摄受幸甚。 不备学徒(宗密)惶恐百拜上。 华严疏主清凉国师大和尚。 唐元和六年辛卯岁九月十三日在东都上清凉国师诲答。 十月十二日玄圭智辉至。 得汝书。 遥伸师敬。 备述行迹。 领大教之玄趣。 说传赞事诚感凄然。 心纳矣。 吾自传扬。 或面言心授。 或展转分照盈于异域。 然仲尼倾盖伯牙辍弦。 亦藉形声矣。 不面而传得旨系表。 意犹吾心未知有也。 非凭圣力必藉夙因。 当自慰尔。 转轮真子可以喻也。 泰恭断臂重法情至。 加其恳祷。 然半偈忘躯一句投火。 教有文矣。 意存身外有重法之宝尔。 宜诫之。 后学勿使效之。 当断其情虑。 勿断其形骸。 当断其妄心。 无斩其肢分。 则浅识异学安其所不惊视。 苟俗无发肤之诫。 则玄化不广而自博矣。 汝当笃志幽趣。 傥得一面印所悬解。 复何嘉焉。 如忽缘阻。 但当心契玄极。 岂山河形声所能隔哉。 勉之不多云。 老僧澄观付。 宗密法子收。 十月二十三日学徒(宗密)裁书再拜。 本讲华严疏主。 玄圭智辉回。 伏奉诲示。 纳所微悟。 许厕法席。 顶戴奉持不任忻惧。 多惭陋质。 未效勤劳。 空呈寸心。 坐蒙收采自惊侥幸。 喜极成悲。 伏蒙慈愿弘深降斯过分。 一经印决顿觉光辉。 学流进功时辈增仰。 幸甚。 (宗密)便欲奔赴给侍。 缘泰恭臂疮未愈。 慎风不敢冒路。 再三涕泣。 愿侍随行念伊迹苦。 不忍弃遗。 伏惟照察。 不备学徒(宗密)再拜上。 本讲华严疏主。 发布时间:2024-09-04 09:13:44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7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