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近代往生比丘四 内容: 近代往生比丘四锦 扬锦扬,号汝愚,浙江新昌县澄潭镇人,父张根玉;昆季六人,扬行三。 其父因家境贫寒,无力抚养,欲卖与枬园庵主为僧。 庵住持显华,初未允。 继见扬为人诚朴,遂予收留,给其徒了明为徒。 剃度之年,才十一岁耳。 初在庵中时,需应酬世俗经忏,扬为适应环境,只得随喜。 迨年稍壮,即谢绝应赴,专事清修。 十六岁,往天台国清寺受具。 戒期圆满,出外行脚,参访天童、阿育王寺。 于上海法藏寺,亲近兴慈老人,听讲经教多年。 最后仍回新昌大佛寺养道,直至圆寂为止。 平日修持,以净土法门为主。 二时课诵外,兼诵地藏经,并修大悲忏法,寒暑无间,数十年如一日。 师祖显华,颇擅针灸。 扬得其传,课余为人疗疾,多能著手成春。 檀信供养,除正当用途外,辄转作其他功德,及放生之用。 常曰:‘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吃著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幼好钻研古籍。 平时待人接物,一秉至诚,说法利生,非常恳切,故深得地方人士敬仰。 当八十高龄时,渐觉精神上委靡不振。 是岁十月初,病势日重,饮食不进,但神志清楚,恒就卧榻诵经念佛如常。 于一九七六年国历十月七日,清晨二时许往生。 其侄张伯华及净友康智净时适在侧,见其双目仰视,合掌作礼,似有所瞩,当即念佛助其往生。 遂面西吉祥卧,在念佛声中,溘然而逝。 逝后,全身都冷,四肢柔软。 越三小时入殓,头顶犹温。 满室异香,经久不散。 寒 叶寒叶,安徽黟县叶氏子,尝肄业于上海震旦大学。 性柔和,少研儒学,明修齐治平之道。 工于诗,博通外典。 浮沉宦海,历二十载,两袖清风,依然故我。 涉世既深,夙因斯发,投九江甘棠湖烟水庵披剃,时年四十一。 翌年,受具于湖北广济大藏寺。 尔后行脚参方,研教习禅,一钵孤身,飘然云水。 一九五○年三月,至天台高明寺。 寺为隋智者大师道场,明季得幽溪传灯大师复兴。 师潜居近卅载,不好游族姓家,三阅大藏,深通玄奥,洞明谛理。 笃修净土,夙兴夜寐,礼忏持名,寒暑无间。 解放后,寺内香火凋零,僧散大半,师坚持自修。 虽艰难困苦,矢志不移。 夜每礼弥陀忏为常课,不辍。 日中友好访华团莅寺,师赠以诗云:‘一乘妙法肇天台,千载同宗海外来。 应是灵山曾一会,孤帆远访几多回。 ’又:‘秋光绚丽菊花天,恰是丰收大有年。 为祝友邦多胜事,了知佛法自无边。 ’晚岁患微疾。 于寂前,预知往生时至,分赠衣物,与众话别。 一九七八年三月六日晨,寺众为念普佛,是时叶尚在室内经行念佛。 迨普佛毕,众往视,已面西右胁逝矣。 世寿七十四,法腊三十四。 了 道了道,字心慧,江苏崇明人,早岁出家,曾遍礼诸名山。 在崇明,倡组崇明莲社、启东佛教会,兴葺云林讲寺。 因积劳成疾,乃闭关云林,藉资休养。 道初住灵岩,曾为印光大师所器重。 其后复从妙真之固请,再至灵岩,任都监职。 一番规划,颇著勋劳。 未几,以色力不胜,遂偕弟子古若,重返云林。 舟车劳顿,疾作。 道欲勿药,重以弟子坚请,不得已,服一剂,未见效。 因语古若云:‘人生只如此,吾愿可究竟。 ’后三日,病可瘳矣。 迨至三月(三月二十五日),晨兴,忽曰:‘后三时,吾将西归,尔等好好修行,勿作世俗态。 ’已而命设香案于寝处,并嘱悬三圣像,令弟子同念佛号。 迄十时三十五分,合掌含笑,于念佛声中,安祥而逝。 明 元明元,原住苏州虎啸塘岸放生寺,由妙真和尚接往灵岩。 文革中,迁居天平果园乐园工区,即灵岩农场原址。 元为人沉默寡言,虔修净土。 专持万德洪名,精进不懈。 年九十一,是岁冬季往生。 往生前三日,亲将卧床整理清洁,向同居僧告假。 众见其无病,咸不之信。 三天后,元于床上央人扶起端坐。 身无病苦,意不颠倒,双手合掌,念佛往生。 霞 明霞明,湖北人。 出家于福建鼓山涌泉寺。 参究向上,颇有契入。 虽是禅宗尊宿,但潜修净土,专志念佛。 行脚数十年,闲云野鹤,居无定所。 朝礼各大名山,所至绝不留恋。 过寺讨单,闻钟上殿,按时坐香。 礼念焚修,精勤不懈。 镇江金山寺,尊为首座,乃终老焉。 明戒律精严,俭朴异常。 好施与,凡身外之物,人有所需,辄以馈赠,从无吝色。 好食供众,粗糠归己。 遇有供养,转送常住,不私享。 见同参病僧,辄精心照料,绝不辞劳。 皈依弟子甚众。 世寿八十五。 往生前一周。 预知时至。 分函各弟子,告以即将西归。 所余衣物,悉以施人。 至时,沐浴更衣,毫无病苦,趺坐而化。 庆 丰庆丰,住苏州郊区黄豆芽村拈华庵。 一生专修苦行,礼诵华严,归心净土。 日惟趺坐念佛,夜则但坐不卧,数十年如一日,从不与人闲谈杂话。 有进谒者,则以人世无常,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为劝。 皈依弟子甚众。 不取香敬,不受供养。 坚不可却者,转以施人,不以自奉。 往生前,预知时至,沐俗更衣,端坐而化。 世寿八十余岁。 荼毗之日,弟子毕集。 举火时,众见丰身处虚空,坐宝莲华,两侧有童侍立,片刻乃灭。 见闻之者,皆欢喜赞叹,缘是而发菩提之心。 今苏郊尚有能言其事者。 静 权静权,浙江仙居人。 为童子时,闻寺僧诵经声,即萌出世志。 二十七岁,在天台山国清寺充圆头。 因得亲近台宗尊宿,如永智、敏曦诸法师。 师早年勤奋学习,夜间每借月光读经,无月之夕则专事礼拜,因得尽通诸经论。 在谛闲法师会下,任主讲数年。 曾创办佛学研究院,造就僧才;建妙法堂,导修止观;又创安养堂,以安衰老。 师每晚必施蒙山法食。 大小佛事,必以诚敬为主。 尝示学徒:‘仗施主之香花,培自己之福慧。 ’日常生活艰苦朴素。 四十余年,弘经护法,不遗余力。 教演天台,行归净土,朝修十念,暮持观经。 年七十九,顿现老病之相,在大众念佛声中,含笑而逝。 澹 云澹云,俗姓朱。 于一九○一年五月十五日,生于浙江乐清大荆柏杨村。 幼丧父。 十二岁依温岭常乐寺月昙和尚出家。 十九岁受具足戒。 二十岁到宁波观宗寺,亲近谛闲老法师,习天台教理。 后又亲近印光大师。 三十六岁任温岭县明因寺住持。 四十四岁任观宗寺佛学院院长。 四十六岁游历诸方。 四十九岁任天台国清寺住持。 凡二十有六年。 解放以来,曾被选为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理事。 天台为东南名胜,梵宇林立,而国清寺为天台梵刹之冠。 自隋代智者大师开山以来,代有高僧,法流不绝。 澹云任职之初,改革方始,檀施之源外绝。 乃率领大众,遵循百丈遗风,躬耕自给。 遂令全寺大众,四事无缺,通风不替。 文革中,全寺破毁,澹云亦身陷囹圄。 而能安之若素,不屈不挠,其忍波罗蜜有如此者。 澹云曾手编天台宗讲义一卷,供初学研究。 作法华经颂二十八首,寄赠东瀛,大受嘉叹。 与幽溪寒叶法师为契友。 早晚不间于六念,繁忙不废于摄心,胁不至席,食甘藜藿,其解行有如此者。 一九七五年秋,九月患疾,然犹能扶病见客。 至十一月十五日亥时入寂。 三日前,预嘱后事。 寺务一切,委静慧法师负责。 届时毫无病苦,合掌向大众告别,念佛而逝。 世寿七十五,僧腊五十六。 发布时间:2024-09-10 08:18:20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7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