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17 内容: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17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17 勤修坚持第四十六 本品首为世尊咐嘱大众守护本经;次谕救护众生;三谕行解相资,求生净土。 佛告弥勒: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无畏、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波罗蜜等菩萨之法,非易可遇。 能说法人,亦难开示。 坚固深信,时亦难遭。 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咐嘱汝等,作大守护。 本品首段为咐嘱护持本经。 ‘无上之法’者,《往生论注》云:‘无上者,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上。 ’‘无上法’者,涅槃也。 《智度论》云:‘是故知无法胜涅槃者。 ’‘十力’者,如来所有之十种力用。 一者,觉是处非处智力。 处者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 又指知一切众生因缘果报。 作乐业得乐报。 因果相契,为是处。 作恶业希望乐报,因果相背,为非处,犹言‘无有是处’也。 二者,业智力。 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或善不善,有漏无漏等之智力。 三者,定智力。 知诸禅定,解脱三昧之智力。 四者,根智力,知诸众生,诸根上下,随机施教。 五者,欲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 知他众生,种种乐欲,各各不同。 六者,界智力。 乃知种种界智力,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也。 七者,至处智力。 知一切道至处相。 知所修何教道品,得至何位之智力。 如五戒十善至人天,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 八者,宿命智力。 知众生一世乃至百千万世,姓名寿夭苦乐等。 九者,天眼智力。 见众生受生舍报,生生死死,从何道来,向何道去;以及善恶业缘,或苦或乐,无障碍之智力。 十者,漏尽智力。 于一切妄惑习气,永断不生。 能如实知,不受后有之智力。 ‘无畏’者,乃四无畏。 又云四无所畏。 化他之心不怯,名无畏。 今所指者是佛之四无畏。 (详见第十七品无畏注)。 ‘无碍’者,自在通达,互相涉入,融通两为一体。 如灯光互相涉入,是无碍之相。 《往生论注》曰:‘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门无碍相也。 ’华严宗立四法界。 据《大明法数》:一事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名事法界。 二理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故名理法界。 三理事无碍法界,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 理事互融,故名理事无碍法界。 四事事无碍法界。 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 又名无障碍法界。 今此经所宣,正是如来事理无碍法界,与事事无碍法界,甚深之法也。 ‘无著’者,无执著之念。 如《金刚经》曰:‘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破空论》释云:‘无上菩提,超情离见,即是究竟彼岸。 不但无非法相,亦无法相可得。 故云无有定法名无上菩提。 所证既超情离见,所说亦超情离见。 故云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 实相彼岸,虽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取说,而如来以四悉檀因缘故,亦可得说。 但所说法,由其随顺四悉檀故,所以一文一句,罔不超情离见,离过绝非,而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也。 ’今云‘无著’,既无所著取,符合《金刚经》义。 正如莲花不著水,日月不住空。 ‘无著’始开万德圆具之妙莲。 ‘不住’于空,日月方能运行不息,光明遍照也。 ‘非易可遇’,指以上如来之法均难逢难遇。 若有闻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非是凡人。 故云‘非易可遇’。 虽有善能说法之人,于此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之甚深法门,亦难于用语言文字而为开示。 如本经云:‘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故云‘能说法人,亦难开示’。 若人于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能生深信,盖由多世所种善根,今齐发动。 此诚万劫千生希有难逢之一日。 故云‘坚固深信,时亦难遭’。 ‘我今如理宣说’乃至‘作大守护’,正显咐嘱。 ‘如理’者契理也。 ‘广大微妙’者,以此法门圆具万德,普被群机,故云‘广大’。 以念佛故,善根福德,顿同诸佛,神妙难思,故云‘微妙’。 ‘一切诸佛之所称赞’。 此有二义:一者,如本经第廿三品,十方无量诸佛,各各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 二者,如《阿弥陀经》曰:‘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十方诸佛皆赞释尊演说是经。 且此经原名《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故知如是经法,实为十方如来所称赞护念。 故释尊咐嘱弥勒等作大守护。 ‘大’者指超越群伦。 以此法门第一希有,可名为大。 于此守护,可名为大。 又此守护,胜于护持头目,超越常情,乃名为大。 又《唐译》云:‘汝阿逸多,我以此法门及诸佛法,嘱累于汝。 汝当修行。 ……我今为大嘱累,当令是法。 久住不灭。 ’世尊作大嘱累,是故弥勒大士等。 应作大守护也。 慈氏大士于无量寿会上,受佛咐嘱,故知大士当来下生,必宏本经。 为诸有情长夜利益,莫令众生沦堕五趣,备受危苦。 应勤修行,随顺我教。 当孝于佛,常念师恩。 当令是法久住不灭。 当坚持之,无得毁失。 无得为妄,增减经法。 世尊如此殷重咐嘱者,盖末法中唯此能惠众生以真实之利也。 故嘱守护,为一切有情,作生死海中之明灯。 导诸众生,出离苦海。 故云‘长夜利益’。 赖此妙法,则可令各类众生速离生死,不堕五趣,免受众苦。 故咐嘱弥勒等,护持是经。 ‘应勤修行’以下,表为究竟二利,自觉觉他,但当遵顺佛语,坚持经法。 精勤修习,仰报佛恩。 ‘随顺我教,当孝于佛,常念师恩’三句,均指遵师重道,依教奉行。 力诫行人,不可师心自用,违背本师,离经叛道。 当知普利之道,首在‘当令是法久住不灭’。 为令久住,故云‘当坚持之,无得毁失,无得为妄,增减经法’。 盖离经一字,便同魔说。 常念不绝,则得道捷。 我法如是,作如是说。 如来所行,亦应随行。 种修福善,求生净刹。 上经八句,实为全经之总结,净宗修行之纲要。 世尊此会所说之长行,于此告终。 故知此八句,实为净宗之末后句,全经之结束语也。 此八句理事齐彰,正助并显。 如来秘藏,和盘托出。 首云‘常念不绝’者,‘常念’首指常念本经。 如本经《往生正因品》中,劈头第一句便云:‘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 ’正是此处‘常念不绝’之意。 《非是小乘品》云:‘于此经中,生导师想’又《受菩提记品》云:‘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于须臾顷,为他演说……彼人临终,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 ’世尊悲心无尽,普摄无余,故频以持念本经为劝也。 世尊力劝持念本经者,盖经中所宣正是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无上大法。 行人但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必得往生,万修万去。 故知行人受持此经者,即应依教奉行,如佛训诲,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 故知‘常念不绝’,究竟所指,则在常念此一句名号也。 ‘不绝’者,净念相继也。 行人果能真实发心,老实念佛,唯此一句,念念相继。 则必定‘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临命终时,佛来接引。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 决定往生,迳登不退。 圆生四土,究竟涅槃。 故佛慈示‘常念不绝,则得道捷’。 ‘捷’者迅速捷疾也。 又如捷径,指径路也。 是谓持名一法,乃修行之径路,老实持名则得道迅速也。 盖以信愿持名之法,心作心是,果觉因心,故得道捷。 因唯此持名念佛之法,是弥陀大愿之本,最易下手,最易成就,故称易行法,号径中径也。 ‘我法如是,作如是说’,此两句,真是‘佛语梵雷震’‘说法师子吼’。 直似金刚王宝剑,割尽一切情见,全显如来本心。 以佛心印,印证本经,故云‘我法如是,作如是说’。 直截说来,此之二句即印证前之‘常念不绝,则得道捷’。 我字乃释尊自称。 盖谓我之法即是这样。 所以即如这样而说。 所说为何,即‘常念不绝,则得道捷’。 此四句当一气读下,蓦直参去。 若能契会,方知净土一法,圆融绝待。 又如禅宗六祖为人印证曰:‘如是如是,汝如是,我亦如是。 ’六祖之‘如是’,亦即本经中之‘如是’也。 又‘我法如是,作如是说’上句即我法是如。 下句即所说是如。 此二句表我之所说,即是我法。 我法是如,故我所说即是如如。 ‘如’者,真如,亦即真心、实相。 即经中‘真实之际’。 本经之体,即真如、实相、真实之际,故云‘我法如是’。 ‘作如是说’者,即经中‘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故知我法即真实之际。 今所演说,即开示此真实之际。 故云‘作如是说’也。 故知经中一一文字,皆从如来性海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 一一字中实寓无边妙理。 一一皆是弥陀性修二德所共庄严,一一皆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此‘常念不绝,则得道捷’之慈示,正是如来称性之流露,世尊心印所印记。 皆是大悲慈父如理之说。 故应至诚信受,于一切时处,常念阿弥陀佛。 本品首明如来无上之法,非易可遇。 继明净宗乃难信之法。 虽有能说法者,能说余法,但于此超情离见之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妙法,亦难开演,令众生信。 故《阿弥陀经》中,十方如来称赞释尊于此娑婆五浊恶世,‘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十方如来皆谓难说,正显此法‘亦难开示’。 若此难遇难示之法,虽已遇已闻,但若不能深信,虽闻何益,终成辜负。 幸能深信,实为万劫千生希有难逢之一时,故应勤修坚持,常念不绝。 但能信愿持名,莫不疾捷得道。 ‘如来所行’以下,表正助二行。 普贤十大愿王之八为‘常随佛学’。 是故菩萨应随如来之所行而行也。 夫极乐导师弥陀之所行:‘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也。 夫释尊之所行:‘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也。 十方如来之所行,亦复同此真实。 故同声赞叹‘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劝令众生往生极乐也。 今我辈学佛所行,首当依佛所教,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弥陀要解》曰:‘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 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而皆是已成,非今(现在)非当(未来)。 ’盖谓佛以大愿作为众生多善根之因,以佛之大行作为众生多福德之缘。 故能令信愿持名之人,于念念之中,皆成就佛之大愿大行之功德。 如是功德皆是久已成就。 不是今日初成,亦非当来再成。 盖佛果觉,久已圆成。 今我念佛,以佛果觉,作我因心。 故我因心,顿同果觉。 盖因‘念佛善根福德同佛’,故云如是功德皆是已成也。 如来乃善中之王,德中之尊。 故我等首应随行。 但如来诸善齐修,万德庄严,是故我等于世尊余德亦应随行,善知机宜,应缘修习,正助相资,速得圆满。 ‘种修福善’即修善种福。 本经广劝舍恶行善。 《观经》劝修三福。 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其第一福中,已兼十善。 《观经》指示,欲生彼国,当修三福。 由是可知,修善种福,于修净者,实不可忽。 ‘求生净刹’是为一大藏教之总归。 华严圆摄诸教,而以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今经正是华严中本。 于此经末,以求生净刹,普劝有情,同归极乐。 今所劝者,正是弥陀之本愿,释尊及十方三世如来之本心。 世尊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实欲众生同入弥陀一乘愿海,而得真实究竟之大利。 信愿行中,愿为机枢。 出生死海,唯赖愿王。 方便多门,禅密教观,八万四千,门门皆可,但归元无二。 诸方便中,究竟方便唯在往生。 修行他法,欲于今生超脱三界,则为难行道。 唯此‘求生净刹’称为易行。 净宗正修,首推持名。 但习余门,而能发愿求生,亦为弥陀摄受,而横出三界。 是故此经以‘求生净刹’总收前文。 谢谢来访! 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发布时间:2024-02-04 15:31:39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