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九【七】 内容: 阿难当知。 汝坐道场。 销落诸念。 其念若尽。 则诸离念一切精明。 动静不移。 忆忘如一。 当住此处入三摩提。 如明目人。 处大幽暗。 精性妙净。 心未发光。 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若目明朗。 十方洞开。 无复幽黯。 名色阴尽。 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观其所由。 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应当知道,你坐在道场修行,就要消除脱落各种念头,这些念头如果消落尽了,那么各种脱尘出世的意念便会精爽妙明,心体便能动静不变,记忆和忘怀如一不二,在你处于这种状态而进入正等正觉正持三摩提时,就好似眼睛清明的人处在大幽暗中,虽然心性精明妙净,然而心体还未能发映光明,这就叫做色阴境地。 如果眼睛明朗,所见十方朗然洞开而没有一丝幽暗,这叫做色阴尽境地。 到此地步的人就能超越劫时的浊暗阻滞。 关照这人这种情形的根由,其实仍是其固执妄念所造成的。 阿难。 当在此中精研妙明。 四大不织。 少选之间。 身能出碍。 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斯但功用暂得如是。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阿难。 复以此心精研妙明。 其身内彻。 是人忽然于其身内。 拾出蛲蛔。 身相宛然。 亦无伤毁。 此名精明流溢形体。 斯但精行暂得如是。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 其时魂魄意志精神。 除执受身。 余皆涉入。 互为宾主。 忽于空中闻说法声。 或闻十方同敷密义。 此名精魄递相离合。 成就善种。 暂得如是。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 内光发明。 十方遍作阎浮檀色。 一切种类化为如来。 于时忽见毗卢遮那。 踞天光台。 千佛围绕。 百亿国土及与莲华。 俱时出现。 此名心魂灵悟所染。 心光研明。 照诸世界。 暂得如是。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 观察不停。 抑按降伏。 制止超越。 于时忽然十方虚空。 成七宝色。 或百宝色。 同时遍满。 不相留碍。 青黄赤白。 各各纯现。 此名抑按功力逾分。 暂得如是。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 精光不乱。 忽于夜半。 在暗室内。 见种种物。 不殊白昼。 而暗室物。 亦不除灭。 此名心细。 密澄其见。 所视洞幽。 暂得如是。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 四体忽然同于草木。 火烧刀斫。 曾无所觉。 又则火光不能烧爇。 纵割其肉。 犹如削木。 此名尘并。 排四大性。 一向入纯。 暂得如是。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 净心功极。 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 具足七宝。 光明遍满。 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 楼殿华丽。 下见地狱。 上观天宫。 得无障碍。 此名欣厌凝想日深。 想久化成。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 忽于中夜。 遥见远方市井街巷。 亲族眷属。 或闻其语。 此名迫心逼极飞出。 故多隔见。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 见善知识。 形体变移。 少选无端种种迁改。 此名邪心含受魑魅。 或遭天魔入其心腹。 无端说法。 通达妙义。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 魔事销歇。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阿难,这时应当在这境地中进一步精砺其志,采究妙明本性。 当四大编织之身躯不再是羁绊,此刻身体便可以越出障碍,这叫做精明流溢前境。 不过这境地也只是一种功夫,并且是暂时获得,并非是证得圣境。 此刻如果心里不作已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就叫做善境界。 如果心里误以为这就是成圣了,那么立即就会遭遇种种邪魔。 阿难,这时再用心去精研妙明本心,使其体内清彻,这时这个人忽然从自己的身体内掏出蛲虫蛔虫,但身体却宛然完好,没有任何伤毁,这叫做精明流溢形体。 不过这仍然只是暂时获得的精妙功行,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心里不作成圣的想法,这种境界就是善境界。 如果认为这就是成圣了,那么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 如用此心内外精研,这时魂魄、意志、精神,除了自己色身种种障碍,其余的都能相互涉入互为宾主,这时忽然能从虚空中听到说法的声音,或听到十方一同发出深密的义理,这叫做精魄递相离合。 但此时成就的善种,不过是暂时获得的,并非证得了圣境。 如果这时心中不作已成圣的想法,那么就叫做善境界。 如果误解为成就了圣境,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 又将这心净滤澄明,从内中发出光明,十方世界到处呈现出阎浮檀色。 一切众生种类都化为如来,这时忽然观见毗卢遮那佛高踞在天光台上被千佛围绕著,百亿的国土和莲花同时呈现于前,这叫做心魂灵悟所染。 但这心光朗照各种世界的境界是暂时获得的,并非证得了圣境。 如果此刻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成圣,那么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 又将此心进一步精研妙明,不停地观察自心,抑制,降伏,超越种种杂念,这时忽然见十方虚空成为七宝颜色或百宝颜色,这些颜色同时布满虚空但又不相互混淆,而是纯净地显现著青黄赤白各各分明的色彩,这叫做抑按功力逾分。 这也是暂时获得的境地,并非是证得圣境。 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 如果误解为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的邪魔。 又用这心反覆去究竟澄彻,使心体之光的精纯不乱,这时忽然在夜半时分于黑暗的室内观见种种的物相,不亚于白天看见的物相,而暗室里的物也没有除灭,这叫做心细密澄其见。 这种洞幽察微的洞察力乃是暂时获得的境地,并非是证得了圣境。 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解为是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的邪魔。 又运用这心体,使其圆融化入虚空,四体忽然就会如同草木一样,人烧刀砍而没有任何知觉,大火不能烧坏,即使用刀来割其肉体,也如同削木一样,这叫做尘并。 这种排弃地、水、火、风四大性而直入纯净空无的境地,乃是暂时获得的,并非是证得了圣境。 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 如果误解为这是成圣,那么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 又用心去成就清净,当这清净心到了极至之时,忽然观见十方世界的大地山河都成了佛国,其中俱足了七宝,光明遍布在这佛土,又观见到恒河沙一样多的各种佛如来遍在虚空界中,虚空界中到处是华丽的楼台殿宇。 向下可观见到地狱,向上可观见到天宫,所观见之处毫无障碍,这叫做欣厌。 这是凝想深入时久而从心体中化成的境地,并非是证得了圣境。 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就叫做善境界,如果误为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 又用这心研究深远,忽然于中夜遥遥观见到远方的市井街道,或者听到自己亲族眷属的话语,这叫做迫心。 这是心体究远逼极而飞出,因此有此隔物遥视观见的境地,并非是证得了圣境。 如果误解为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 又用这心研究精极,观见到善知识,其形体不断变化,一会儿的功夫无端地便有种种变化,这叫做邪心。 这种心体含受魑魅或遭遇天魔无端为其说一些通达妙义的法的境地,并非是证得了圣境,如果心中不作成圣的想法,这些魔事会自然消歇,如果误解为成圣,立即便会遭遇种种邪魔。 发布时间:2024-09-30 08:41:50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8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