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憨山大师:论般若 内容: 憨山大师:论般若佛祖出世。 说般若之法。 教人修行。 必以般若为本。 般若梵语。 华言智慧。 以此智慧。 乃吾人本有之佛性。 又云自心。 又云自性。 此体本来无染。 故曰清净。 本来不昧。 故曰光明。 本来广大包容。 故曰虚空。 本来无妄。 故曰一真。 本来不动不变。 故曰真如。 又曰如如。 本来圆满无所不照。 故曰圆觉。 本来寂灭。 故曰涅槃。 此在诸佛圆证。 故称为大觉。 又曰菩提。 诸佛用之。 故为神通妙用。 菩萨修之。 名为妙行。 二乘得之。 名为解脱。 凡夫迷之。 则为妄想业识。 发而用之。 则为贪嗔痴爱骄谄欺诈。 造之为业。 则为淫为杀为盗为妄。 所取之果。 则为刀为锯为铁为磨。 乃至镬汤罏炭种种苦具。 皆从此心之所变现。 正若醒人无事。 种种乐境。 皆在目前。 少时昏睡沉着。 忽然梦在地狱。 种种苦具事。 一时备受辛酸楚毒。 难堪难忍。 正当求救而不可得。 时堂前坐客喧哗未息。 随有惊觉。 呻吟而起。 视其欢娱之境居然在目。 而酒尚温肴尚热也。 枕席之地未离。 苦乐之境顿别。 要之乐向外来。 苦从中出。 由是观之。 天堂地狱之说。 宛然出现于自心。 又岂为幻怪哉。 是皆迷自心之所至耳。 经云。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又曰。 三界上下法。 唯是一心作。 以此观之。 岂独佛法说一心。 从上圣贤乃至一切九流异术。 极而言之。 至于有情无情。 无不从此一心之所建立。 但有大小多寡善恶邪正明昧之不同。 所用之各异耳。 故曰。 山河大地。 全露法王身。 鳞甲羽毛。 普现色身三昧。 此皆般若之真光。 吾人自心之影事也。 吾人本有之心体。 本来广大包容。 清净光明之若此。 目前交错杂沓陈列于四围者。 种种境界色相。 又皆吾心所现之若彼。 吾人有此而不知固可哀矣。 而且误取自心。 以为贪爱之乐地。 目悦之于美色。 耳悦之于淫声。 鼻悦之香。 舌悦之味。 身悦之触。 心悦之法。 又皆自心所出。 又取之而为欢为乐。 为贪嗔痴。 为淫杀盗妄。 而造作种种幻业。 又招未来三途之剧苦。 如人梦游而不觉。 可不大哀欤。 以其此心与诸佛同体无二。 历代祖师悟明而不异者。 独吾人具足而不知。 如幻子逃逝而忘归。 父母思而搜讨之。 所以释迦出世。 达磨西来。 乃至曹溪所说三十余年。 诸于流衍千七百则指示于人者。 尽此事也。 岂独老卢。 即老人今日为司直所说者。 亦此事也。 司直与诸现前共闻见者。 亦此事也。 经云。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 是知此一事外。 皆成魔说。 为戏论耳。 是则诸佛全证若不出世。 则辜负众生。 诸祖悟之而不说法。 则辜负诸佛。 凡有闻者。 而不信不解不受不行。 则辜负自己。 负众生者慢。 负诸佛者堕。 负自己者痴。 斯则佛祖可负。 而自己不可负。 以其本有而不求。 具足而不善用。 譬如持珠作丐。 可不谓之大哀欤。 司直今者。 身婴尘海。 心堕迷途。 忽然猛省。 回头寻求此事。 是犹持珠之子。 耻与丐者为伍。 心心向人求自足之方。 老人顿以此法直指向渠。 俨若指示衣底神珠。 原是司直固有。 亦非老人把似。 以当人情世态也。 然此如意宝珠。 随求而应。 种种事业受用境界。 无不取足。 至若求其随应之方。 又在司直自心善互精勤。 克苦之力耳。 若果能自肯。 极力自求。 一旦豁然了悟。 则将山河大地鳞介羽毛。 与夫三世诸佛。 历代祖师。 及尧臻周孔事业。 一口吸尽。 不假他力。 否则依然一梦想颠倒众生耳。 又何以称为大丈夫哉。 司直司直。 宁可上负佛祖。 下负老人。 万万不可自负负君负亲也。 老人今日所说般若。 皆从上佛祖心地法门。 即与六祖大师最初所说。 不差一字。 第最初闻者。 唯尔一人。 既以一人而当昔日千二百众。 老人欢喜不禁。 故亦为说般若之法。 如吾佛祖所云。 如为一人。 众多亦然。 邓生持此自利利他。 未必不为广长舌也。 注:这是憨山大师给邓司直居士的一封信,所以文中的司直就是邓司直。 文中的老卢指的是六祖,俗姓卢。 发布时间:2024-02-06 08:04:09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