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学佛法的人,都要把自己这个须弥山推倒了它 内容: 宣化上人:学佛法的人,都要把自己这个须弥山推倒了它福德无比分第二十四◎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三藩市佛教讲堂一九六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九年四月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须菩提。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 所有诸须弥山王。 如是等七宝聚。 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 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读诵。 为他人说。 于前福德。 百分不及一。 百千万亿分。 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假设要有,这样一个人,“以(若)三千大千世界中。 所有诸须弥山王”:这三千大千世界这个须弥山王是很多。 “须弥山”是梵语,翻译成此方的文字,就叫妙高──妙高山。 这个妙高山王,三千大千世界里边有很多妙高山王。 “如是等七宝聚”:像这个妙高山王这么多的七宝聚到一起,“有人持用布施”:有人拿着这么多七宝,来作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假设,那么再有另外一个人,以这个般若波罗蜜,到彼岸这种的经典;以智慧到彼岸这种的经典,“乃至四句偈等”:乃至于最少,到四句偈子这么少的文字,“受持读诵”:他能心领受,身能持,再能读诵,能对着本子读,离开本子来诵。 “为他人说”:而再能为其他人来讲解,来解说。 “于前福德”:在这个,和以前这个七宝聚;用七宝聚这么多的须弥山王的七宝聚,来用作布施来比较。 “于前福德”,两相来比较,“百分不及一。 百千万亿分”:以前那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妙高山王,那么多的七宝来作布施,不如有人以这个《金刚经》的四句偈,为他人说那个福德,比以前那个福德,超过百千万亿倍都不止。 “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乃至于,用这个算数来算,用譬喻来比方,“所不能及”,也说不清楚,他那种功德的大法。 这个《金刚经》,大约再有两个礼拜,就讲完了。 或者最多还可以讲三次。 那么少呢,就讲两次。 这个《金刚经》主要就是不着相;你不着我相,不着人相,不着众生相,不着寿者相。 那么不着相。 我们听过经之后,自己问问自己,我这个相,空了没空? 人的相空了没空? 众生相空了没空? 寿者相,空了没空? 如果我总觉得,我自己是很大的,人人都不如我,那我自己这个须弥山,就没有铲平了,就没有平。 如果我要再有人相,对人相看得很重的,那对人这个须弥山哪,也就没有平息。 那么乃至众生相的须弥山、寿者相的须弥山都没能平。 这个须弥山、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等于须弥山那么大、那么高,那就没有能离相,没有能不着相。 现在我们学佛法的人,都要把自己这个须弥山推倒了它,要变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你自己的须弥山、人这个须弥山、众生这个须弥山、寿者这个须弥山打不倒,那就不要得到这个平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 所以我们学,听《金刚经》之后,一定要把这个我相,不要了它! 那有一个人,要把她的丈夫布施给人。 我们现在把我们这个身体都布施给人,什么都不要它。 有古来的大德有这么一句话,说,“去年穷,还有立锥之地。 ”说,我去年穷啊,穷得还有一个立锥之地。 什么叫锥呢? 这一个东西,有一个尖尖东西,可以钻出窟窿来。 这叫锥子。 “去年穷,还有立锥之地。 ”这个立锥之地,那个锥子尖上是很少的地方;说,我虽然穷,我还有一个地方可以立这个锥子。 “今年穷,锥也无。 ”今年穷,穷得连这个锥子都没有了。 那么锥子都没有了,当然立锥之地方也没有了。 那么这就是表示什么呢? 表示把人相也没有了,我相也没有,众生相也没有,寿者相也没有了。 你听经,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去做去,不是听完了就没有事了。 明白这个理,就要照着这个理论去实实在在躬行实践。 恭录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 发布时间:2024-10-26 08:55:04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9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