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十法界不离一念心-皈依佛 内容: 宣化上人: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宣化上人开示,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人人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佛是人成,人道圆满即佛道成。 法身本身原无性,若有则不为法界。 譬如,你的脾气比我大,我的脾气又比你更深,此即恶性之表现。 猪有猪性,马有马性;男人有男人的性格,女人就有女人的性格。 欢喜吃甜的,这是有个甜性;欢喜吃酸的,有个酸性;欢喜吃辣的,就有一个辣性;欢喜吃苦的,就有一个苦性,这个修行也是苦性。 树有树的性,花有花的性,草有草的性。 各有其性。 以上所言种种‘性’,皆包含于法界‘众生性’内。 《华严经》上说:‘万法唯心造’,佛就是由你心造成的。 你心要是修佛法,就成佛道,你心欢喜菩萨,就行菩萨道,成菩萨。 乃至于你心愿意堕地狱,你就往地狱那儿跑,将来就堕地狱。 所以说‘十法界不离一念心’。 一、佛法界不大不小,非去非来;微尘世界,交映莲台。 ‘不大不小’:当我第一次听到梵文‘佛陀’(Buddha),就听成一个‘不大’。 ‘不大’是什么? 是佛;就是没有贡高心、没有我慢心、没有一个我。 ‘不小’,也不小;也不大,才会小。 ‘非去非来’:佛的法身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无在无不在的,不是单单就在我们这一个世界,所以说‘微尘世界’:这个法界是所有微尘那么多的世界,无量无边那么多的世界。 ‘交映莲台’:交映,就是这个法界的佛的光照著那个法界的佛。 那个法界的佛的光又照著这个法界。 佛在莲台上坐著互相放光动地,不但六门头来放光动地,每一个毛孔上都是放光动地的。 每一个毛孔又现出来微尘世界无量无边那么多的诸佛,就在一个毛孔上现出来。 每一个佛都是这样子放光,无量无边的。 光与光不冲突,光与光都是和的,所以我们佛教是和光的。 我们人与人也不要相冲突,这个交映就是你的光照著我,我的光又照著你,光光相照,孔孔相通,和大梵天王那个网罗幢一样的,帝网重重,无尽无尽,这是第一个佛的法界是这样子的。 二、菩萨法界有情觉悟,跳出尘埃;六度万行,时刻培哉。 ‘有情觉悟’:菩萨是梵语,翻译过来叫‘觉有情’,一个是觉悟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都觉悟了,这是一个讲法。 第二个是有情中的一个觉悟者。 这两个讲法我们都有份了,有份成菩萨。 我们因为都是一个有情的众生,我们也可以在这个众生里边,做一个觉悟者。 我们又可以也以这个觉悟的道理,去觉悟一切众生。 同样的,佛就譬如大人,我们就譬如小孩子,天天要吃奶,天天要听法。 听法是特别能增长人的善根的,特别能开人智慧的。 所以你若能有机会听法,那比你赚多少钱都有价值。 有这个时间来研究佛法,你说多好! 我希望我们这儿的人不要那么多的旅行,为什么呢? 因为旅行太危险了。 你看看,每一个放假的日子,死的人就不只一个,一定是多过一个。 那么多过一个,或者去旅行就有份了。 这个国家(美国)人人都愿意玩、愿意去旅行。 我们佛教徒就要改善这个风气。 放假的日子,有这个时间来研究佛法、诵经、念咒、拜佛,那更好。 菩萨,是有情中的一个觉悟者,觉悟中的一个明白者,明白中的一个修行者,修行中的一个实行者。 ‘跳出尘埃’:你若不明白,就跳不出这个尘埃,因为这个‘尘’太厚了,所以你跳不出去了。 你若觉悟了,这个尘埃就薄了,就跳出去了。 跳出尘埃以后怎么办呢? 是不是就睡觉、吃饭呢? 不错,还要睡觉、吃饭、穿衣服,不是单单就做这个工作,不是为这三个问题而生存,为著是要行这个‘六度’。 ‘六度万行’,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有人说:‘我知道,这布施就是叫人布施给我。 ’不是的! 我们要布施给人,所以不要这个钱。 钱,是最邋遢的一个东西,你要是和它接近的太多了,那就是尘埃;你能不要钱,那是最清净了,就跳出尘埃了。 ‘时刻培栽’:不是说今天我修,明天就不修了;今年我修,明年就不修了;这个月我修行,那个月就休息啦! 今生我修行,来生就不修行啦! 或者这一刻我修行,那一刻又睡觉去了。 不是的! 时时刻刻、生生世世,我们都要修行这个六度万行。 所以你能这样子,那就是‘菩提萨埵’了。 你以为做菩萨那么容易就做啦? 没有那么容易的! 不单做菩萨不容易做,这个缘觉、声闻,也都不容易做的。 做什么容易呢? 做鬼、堕地狱、做畜生最容易。 ‘难’就是‘不容易’的一个别名。 所以菩萨就要行人家难行能行的苦行,难忍能忍的忍辱。 精进就是菩萨,就是这样子,没有旁的,巧妙的。 你就是能做人家所不能做的事情,那就是菩萨。 三、缘觉法界缘觉圣贤,孤峰独眠;春花秋谢,十二连环。 ‘缘觉圣贤’:这个缘觉的圣人,在有佛出世的时候叫缘觉,没有佛出世的时候就叫独觉,自己就会开悟的,他欢喜‘孤峰独眠’。 ‘春花秋谢’:他就看这种‘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觉悟到这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有自然的一种生灭。 ‘十二连环’:缘觉的圣人他是修十二因缘的。 十二因缘:(一)无明。 他观察这个无明从什么地方来的? 怎么会有无明呢? (二)行。 有了无明,就有行为;有行为,有所表现;有所表现,就有了识。 (三)识。 识就是分别;就是‘有为、无为’之间有了分别。 有分别心,就有了麻烦。 (四)名色。 这个名色就是麻烦。 一有了名,就有名的麻烦。 一有了色,就有色的麻烦。 名色就是麻烦,麻烦就是名色。 这个事情要讲起来更麻烦。 不讲还没有麻烦。 一讲就讲出麻烦来了。 我没有这么说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没有这么多麻烦。 我这一讲,你不懂,有个不懂的麻烦了。 有不懂的麻烦,就想要懂了。 想要懂了,这就有了六入了。 (五)六入。 这个六入就是想要懂,想要明白,于是乎啊,就生出一个眼识。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就生出了这个六入。 这六入为什么要生出? 就是想要明白。 孰不知,愈明白愈糊涂,愈糊涂愈不明白,这就是六入。 (六)触。 这个触就是个碰。 不明白,就要各处去碰,东碰,西碰,南碰,北碰,上碰,下碰。 就好像那个乌蝇似的,各处去碰壁,为什么碰壁? 因为要明白。 (七)受。 碰了之后,就有了受。 没有碰壁,就觉得很舒服。 一碰壁,就觉得很不舒服。 有人说:‘我不好啊! ’‘我觉得很不欢喜了! ’这就是受。 (八)爱。 有了领受就生出一种爱著来。 我们人为什么有一种不平安的感觉? 就因为有这种爱。 有了爱就有了恶,也就是有了讨厌。 对于顺的境界,就生出一种爱著来。 对于不顺的境界,就生出一种厌恶来。 为什么有个高兴? 为什么有个不高兴? 就因为有一个爱,有一个恶。 那个恶就是个不愿意、厌恶,所以这麻烦就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了。 (九)取。 所要爱的东西,就想要得到,就生出来一个取了。 (十)有。 你得到了,就满足自己的这种欲望。 那么为什么要满足自己的欲望? 就因为想要拥有它,就有个有了。 (十一)生。 因为有这个有,你想要得到属于你自己的。 这一属于你自己的,就有了来生。 (十二)老死。 有来生,又有了老死了。 所以这十二因缘呢,是缘觉圣人所修的。 四、声闻法界声闻众僧,不论男女;四谛观行,隐实示权。 在这个声闻的人,又叫阿罗汉,或叫罗汉,他能以飞行变化,有神通。 证果的人,不是随随便便就说谁证了果了,我是阿罗汉了,不可以的。 因为证果的圣人,走路他的鞋不沾地。 你看他像在地上走路,但是呀,他是在虚空里头,那个鞋不沾地,也不沾泥土,甚至于在泞泥里走,他的鞋都很干净的。 好像法顺和尚他在那个很稀的泥上面走过去,鞋上也不沾泥。 这是证果圣人的一种表现。 初果要断见惑;二果要断思惑;三果要断尘沙惑;四果也是断了尘沙惑。 无明呢? 他破了一点,但是没有完全的破,没有完全把无明都破尽了。 这无明破尽了,就是成佛了。 所以在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的生相无明没有破,所以就不能成为佛。 那么这个四果圣人,他所修的是什么? 四谛法,即苦、集、灭、道。 释迦牟尼佛最初到鹿野苑度五比丘,这五个比丘,本来都是佛的亲戚。 可是跟著佛去修道,有的就受不了苦。 释迦牟尼佛在雪山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麻一麦,饿得骨瘦如柴。 所以就饿跑了三个,受不了苦了,只剩两个。 以后,释迦牟尼佛在腊八那一天,天女送牛奶去,释迦牟尼佛把牛奶喝了,这两个也跑了,说:‘修行要行苦行,你现在喝牛奶,这是不能修行的,不能受苦了。 ’所以也就跑了。 这五个人一跑就跑到鹿野苑去了。 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先说了《华严经》,没有人听,以后就隐实示权,就说《阿含经》,要对谁说呢? 一观察,我以前那五个同参,应该先去度他们去。 因为在往昔释迦牟尼佛发了这个愿:‘我若成佛了,我要先度毁谤我的人,杀我的人,对我最不好的这个人,我要先去度他去。 ’谁对佛最不好呢? 《金刚经》有个歌利王。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做忍辱仙人的时候,身上的尘土修的也很厚,也不下山,在那儿用苦功,修苦行。 这个歌利王就把老修行的身体给割了。 为什么割他的身体呢? 有一天,歌利王带著一些宫娥、彩女、妃缤,到深山打猎,这些女人觉得很好玩的,就不跟他去打猎,于是到一个山上去。 歌利王各处去打猎回来了,就找他这些女人。 一看这些个女人都围在那个地方,和一个很奇怪的人讲话,这个也摸摸手,那个也摸摸脚的,很不规矩的样子。 啊! 他就生出一种妒嫉心了。 听听他讲什么? 是讲修行。 在这里讲修道! 这歌利王就发脾气来了:‘你啊,不要在这儿骗女人啦! 你修的什么道啊? ’老修行说:‘我修的是忍辱。 ’‘什么叫忍辱啊? ’‘就是谁骂我,谁打我,我也不生嗔恨心。 ’‘你真的? 我就试验、试验。 ’歌利王把身上宝剑拔出来了,就把手给剁下来了,说:‘我现在把你的手剁下来了,你嗔恨不嗔恨? ’这个老修行说:‘我不嗔恨。 ’‘哦! 好! 你不嗔恨,真有点本事,你尽打大妄语,你心里嗔恨,你口里讲不嗔恨,你来骗我! 我是一个最聪明的人,你能骗得了我? 好,你既然说你能忍辱,不生嗔恨,你那个手,我也给你剁下来了。 ’把那个手也剁下。 剁下了又问:‘你嗔恨不嗔恨? ’这个老修行说:‘还是不嗔恨’。 于是乎,歌利王又拿著宝剑,又把两只脚给剁下了,剁其四肢又问:‘你嗔恨不嗔恨? ’老修行说:‘我还是不嗔恨,不单不嗔恨,我若成佛,还要先度你。 ’老修行发了这个愿。 当时天龙八部、护法善神就发脾气了、就下大雨。 这个老修行就说:‘我不嗔恨,有什么证明呢? 我要是嗔恨你,我这个手脚就不能恢复如故了;我要是没有嗔恨心,我这个手脚就恢复如故,像我原来的有手有脚,就证明我没有嗔恨;我要是有嗔恨,就不会这样子。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说过这话之后,手脚果然又恢复如故。 这护法善神,一看歌利王这么恶,把老修行四肢给断了。 于是乎,就大显神威,下雹子打这个歌利王。 歌利王也知道厉害了,看老修行有这么大的神通变化,于是乎跪到老修行面前求忏悔。 老修行就发愿说:‘我若不成佛啊,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我若有一天成佛,我就先度你成佛。 你若不开悟不成佛,我也不成佛。 ’因为这样子,所以佛成佛了,就到这个鹿野宛去,先度这个憍陈如。 这老修行,就是释迦牟尼佛,憍陈如就是歌利王。 所以佛因为在往昔有这个愿力,要度对他最不好的这个人。 那么我们听见这一段公案,谁对我们愈不好,我们要发愿,成佛的时候要度他。 不要说,你对我这么不好,等我成佛的时候要叫你先下地狱,不要发这种愿。 佛到了鹿野苑,为五比丘三转四谛*轮。 初转四谛法:此是苦,逼迫性。 此是集,招感性。 此是道,可修性。 此是灭,可证性。 二转四谛法: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 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 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 此是灭,我已灭,不复更灭。 三转四谛法:此是苦,汝应知。 此是集,汝应断。 此是道,汝应修。 此是灭,汝应证。 佛说完了这三转四谛*轮就说:‘汝等为客尘所转,故尘不可出。 ’憍陈如一听这‘客尘’两个字,他就开悟了。 什么叫做‘客’呢? 客,就不是主人。 什么叫做‘尘’呢? 尘,就是不干净的东西。 我自性就是主人,自性是清净的。 所以他当时就开悟,叫‘解本际’,就明白本来的道理。 ‘不论男女’:女人也可以证果,男人也可以证果,证果就是声闻,就是阿罗汉。 好像鸠摩罗什法师他的母亲,就是证三果的圣人。 ‘四谛观行’:观行,就是观察来修行。 观察修行什么呢? 四谛法:苦、集、灭、道。 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要修这四谛的法门。 ‘隐实示权’:本来这些声闻,有的是大权教的菩萨,来示现这个权教的声闻,所以这叫‘隐实’;把实在的功德都隐起来了。 ‘示权’,示,就是指示,权,就是权巧方便。 你不要认为他是声闻,这是小乘,你就轻看他。 不要这样子,他不是完全都是大菩萨,但其中一定是有的。 这个大乘菩萨,他又现一个小乘的身,来接引这个小乘,然后回小向大,所以叫‘隐实示权’。 五、天法界六欲梵天,五戒十善;种有漏因,轮回难断。 ‘六欲梵天’:六欲天,就叫欲界天。 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这叫三界。 我们现在都在这个六欲天的四王天里包括著。 我们直接所看见的这个天,就叫四王天,有四大天王管著。 这个天是在须弥山的半山腰上。 古来中国的人,不知道有佛,就知道有上帝。 所以商汤王的时候,他祭天就用黑牛来祭天,他就说:曰予小子吕。 敢用玄牡。 敢召于皇皇后帝。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他说‘曰予小子吕’:汤王他的名字叫吕,他说小子,就是很客气说我是一个很没有用的小子,一个小孩子的样子。 ‘敢用玄牡’,就是我敢用黑色的牛,‘敢召于皇皇后地’:我很至诚恳切地,告诉上帝。 说什么呢? 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朕我一个人若是有罪,不要加到一般老百姓身上去。 万方,就是万方的老百姓。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说一般老百姓如果有罪,不怪他们,因为我没有教化好他们,所以他们的罪都应该给我。 所以古来的圣人,他是这样自己责罚自己,不像现在的人,明明自己有罪,‘喔! 不关我事,那是他的。 ’‘那是他的不对嘛,怎能怪我呢? ’‘你这个上帝,真是不公平,为什么他那么有钱? 我这么穷? ’怨天尤人,什么事情不说自己的不对,就找人家的不是。 古来的圣人,是认自己错的。 忉利天是欲界之第一天。 第二天是‘帝释天’。 这个天在中间,东边有八天,西边有八天,南边有八天,北边有八天,四八三十二天,这是第二欲天。 第三天是‘焰摩天’。 这个天上的天人非常快乐,一天到晚都唱歌。 唱什么歌呢? 就是我快乐得很呀! 昼夜六时他都是快乐的,所以‘焰摩’翻译过来叫‘时分’,每一个时分他都是快乐的。 第四天是‘兜率天’。 ‘兜率’翻译过来叫‘喜足’。 时时都欢喜,时时都满足,这就是知足常乐。 因为知足,所以常常快乐;就是一天到晚都无忧无愁的,没有烦恼。 又叫‘知足天’,因为他们能知足常乐,且无忧愁无烦恼。 第五天‘化乐天’。 这天的天人,他会变化他的快乐。 思衣衣来,思食食至,变化自在,故非常快乐。 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 他化,就是他自己本来没有快乐,他能把其他天上的快乐,拿来做为他自己的快乐。 为什么他要把旁的、天上的快乐拿到他自己来? 就因为他不讲道理;好像人间的土匪,抢人的钱做为他自己的钱,把人家的东西抢来,做为他自己的东西,不顾他人之死活。 这里有许多天魔及其眷属。 ‘六欲梵天’:梵天,就是大梵天、梵众天、梵辅天。 他们是修‘五戒十善’所得天上的福报,这都是种有漏的善根。 他们‘种有漏因’:种有漏的因,所以‘轮回难断’:自己生死要自己了,修出世因才得以超脱轮回。 六、阿修罗法界修罗性暴,有福无权;好勇斗狠,浮沉业牵。 ‘阿修罗’,是梵语,翻译过来叫无端正;无端正就是丑陋。 男的阿修罗,相貌非常地丑陋,爱向外斗争;女的阿修罗,相貌非常地美丽,爱用心来斗争,也就是所谓的妒嫉、障碍、无明、烦恼。 这一类的众生,自成一个法界,但是又通于其他的三法界,所以在四道里头,都有阿修罗。 总而言之,无论在哪一个道里边,好斗争的、脾气非常大的,愿意指挥其他的人,不愿意受其他的人指挥;愿意管其他的人,不愿意受其他人的管,这都是修罗的表现。 人间修罗有善恶之分,善的阿修罗就是国家的军队、兵、将军;恶的阿修罗,就是土匪、小偷、偷人东西的、抢抢人东西的、好打人的、好杀人的,这都叫阿修罗。 天上的阿修罗,他和天兵、天将去作战。 一天到晚,想要抢帝释天的宝座,想要把帝释天打倒了,他去做帝释天。 可是他战来战去,总要失败的。 为什么呢? 因为他可以在天上享受这个天福,但是他不能有权利。 所以他虽然和天兵、天将作战,始终是失败的。 畜生阿修罗,它就愿意欺负其他的同类,欺负其他的畜生,好像豺狼、老虎、狮子,都想吃其他的畜生,就因为它是一种修罗性。 还有蛇、鹰,都是阿修罗。 鬼里头也有阿修罗,他就欺负其他的鬼。 这鬼里头也有善鬼、也有恶鬼。 这恶鬼啊,在鬼里头,他也不讲道理。 本来鬼就是不讲道理的,他在这个不讲道理的里边,更不讲道理。 ‘修罗性暴’:他性非常暴躁的,‘有福无权’:他有天福,而没有天权。 想要争权夺利,但是也争不到,‘好勇斗狠’:他就是好斗争。 现在你看这个世界,都是修罗世界,都讲斗争、斗争;斗争这个,斗争那个,你把我斗倒了,我把你斗臭了。 ‘浮沉业牵’:由他业力牵引著到那业道里头去。 所以人修行,切记不要和人斗争,不要好勇斗狠,不要性暴,那么就和修罗脱离关系了。 总而言之,阿修罗就是不讲道理,无论对任何人,他常常要发脾气。 要详细分析起来这个阿修罗,在这个九法界里头的众生,有五个法界里头都有阿修罗。 畜生法界里边,飞禽有飞禽的阿修罗,走兽有走兽的阿修罗;好像那鳄鱼,那就是水里的阿修罗。 马也有阿修罗,有这个马在里边,这马群就很多麻烦,这叫‘害群之马’。 牛也多数是阿修罗,这个牛性,就是阿修罗的性。 狗更是阿修罗,人若爱养狗,常与狗接近,也可能成修罗性格,所以小心一点,不要跑到阿修罗里头去。 七、人法界人道和合,功罪相间;德升孽降,岂有他焉! 人道也有善,也有恶。 这个人的性情很温和的,和谁都能合得来,所以说‘人道和合’。 ‘功罪相间’:人也不是完全善,也不是完全恶。 完全善就升到天上去了,完全恶又去做畜生、做饿鬼、堕地狱了。 所以又有一点功,又有一点罪;或者功多过少,或者功少过多。 功多罪少的,就生在富贵的家庭;功少罪多的,就生在贫困的家庭。 在这里边千差万别,随著各人所造善恶业的多少而有分别。 不是纯阴,也不是纯阳。 纯阴者就会变鬼去,纯阳者就升天了,不会做人了。 ‘德升孽降’:你做善功德,就向上升一升;你若造罪孽过,就向下降一降。 ‘岂有他焉’:其他人不会叫你堕地狱,不会叫你去做饿鬼,不会叫你去变畜生,都是你自己造的。 所谓‘自作自受’,自己做自己就去受去,这是人道。 八、畜生法界畜生好贪,多而无厌;将黑作白,是非莫辨。 前边所讲的七个法界,都是好一点的法界,可以试一试,到那儿去做一做戏去。 唯独现在这三个法界,这不可以尝试的,你试试看就恐怕跑不出来了,否则‘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所以这是很危险的。 现在这个畜生道,不是一类的畜生,畜生也有百千万亿种类不同。 你看就单那飞的畜生,就有百千万亿种,不同类的样子。 那么走的畜生呢? 也不少。 小的老鼠是很小的畜生,大的大笨象是大的畜生,鹿、熊、马、牛,都是大的畜生,这在陆地上的畜生,也有百千万亿种。 在水里的畜生也有百千万亿种,有水狗、水牛、水马。 就是研究物理、化学、生物学、动物学的人,无论你是个博士,是个专家,都没有法子完全知道畜生的种类。 这些畜生,都是从什么地方变的? 只是一个‘贪’字。 ‘畜生好贪’:就是无论什么,都是多多益善,少少不行。 因为它‘多而无厌’,所以黑的,它也不知道是黑的。 它说:‘哦,这是白的。 ’所以‘将黑作白’:不好的,它也认为好的啦! 这就表示它没有理性了,所以无论什么都贪多,甚至于狗屎那么邋遢的东西,它愈吃愈觉得愈香愈甘美。 ‘是非莫辨’:也不知道对,也不知道是不对,是非都不辨了,不清楚了,这就是没有理性了。 有这一个‘贪’字,就糊涂了,无明把它盖住了,什么也不知道了。 所以我们人呢,你贪多就有危险。 贪多,就容易变畜生。 我告诉你,出家人若是不依照佛的戒律去修行,堕落更快一点,所以古来有那么一句话:‘地狱门前僧道多’,都在地狱门前等著。 那个贪心的老道、贪心的和尚,他觉得那个地方很好玩,所以他要去,去到那儿就知道不是很好玩的地方。 九、饿鬼法界鬼类喜嗔,昧果迷因;无明颠倒,日积月深。 一般人都知道鬼,有的人相信有鬼,有的人就说没有鬼,甚至于有些佛教徒也不相信有鬼。 什么叫鬼? 鬼就是一种阴气,一股阴气,它有影而无形,有形而无影;你或者看见它一个黑影,你细意研究,它又没有了,或者看见它好像是个人似的,可是啊,转眼间也没有了。 这种道理是很不容易把它弄清楚的。 鬼有多少种呢? 鬼的种类也像恒河沙数那么多。 你要想明白鬼的种类有多少,你就要修道;修道等你开了五眼六通了,那么有多少种鬼你都会知道了。 有的人说:‘没有鬼’。 我就告诉他,若没有鬼,也就没有佛,也没有人了,也没有一切的畜生了。 因为畜生、人、阿修罗也是从鬼变的,乃至于天道、阿罗汉、缘觉、菩萨、佛,都是从鬼道上来的。 为什么呢? 因为这十法界不离一念心。 这一念心,就造成十法界。 你做鬼事,就堕落到鬼道去;做人事,就到人道去;做阿修罗的事,就跑到阿修罗里头去;你做阿罗汉的事,就跑到阿罗汉里边去;你做缘觉,就跑到缘觉里边去;你若做菩萨的事,就跑到菩萨的眷属里边去;你若做佛事呢,就成佛;你要做地狱的事,就堕地狱。 所以这都是由你现前一念心造成的。 ‘鬼类喜嗔’:凡是鬼的种类,就欢喜发火,生嗔恨心。 对他好,他也生嗔恨心;对他不好,他也生嗔恨心。 他最欢喜是什么呢? 就是给其他人麻烦。 你对他好,他也给你麻烦;你对他不好,他也给你麻烦,所以就说:‘烧香引出鬼来了’,他就给你麻烦,让你生病了。 所以孔子讲‘敬鬼神而远之’,这鬼神你恭敬是要恭敬他,可是你不要和他接近,要离他远一点。 ‘昧果迷因’:‘果’他也不明白,‘因’他也不懂,所以他就不知道好坏。 本来种好因结好果,种善因结善果,种不善因就结恶果。 种瓜就得瓜,种豆就得豆,他不懂这个因果道理,所以他种了茄子就想要吃辣椒,种了辣椒就想吃黄瓜,乱七八糟的胡搞,无明颠倒,这种行为,‘日积月深’,一天一天积的很多,愈造愈深,愈深他愈造,所以堕鬼道。 十、地狱法界地狱忧苦,无门自钻;起惑造业,受报循环。 地狱是最不快乐的一个地方,你们谁愿意到那个地方去旅行,我可以保证你即刻就到。 怎么样呢? 你‘愁一愁,地狱游一游;笑一笑,就老返少;哭一哭,地狱有个小黑屋。 ’你若是忧愁,这就种地狱的因。 你若是笑,就种天堂的因。 ‘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 所以说,你能常常地笑,就老了也像年轻人一样。 哭,这也是一个麻烦的事情。 总而言之,地狱没有快乐的,是忧苦的。 ‘无门自钻’:本来地狱没有门,地狱这个门是自己开的,你就硬往里钻,钻不进去也要钻。 ‘受报循环’:为什么到地狱去啊? 因为不明白了,所以就造出一些个恶业来了,你造了什么恶业,就受什么果报,丝毫都不会错的,这就是循环无端的。 十界一心,不离当念;能觉此念,立登彼岸。 ‘十界一心’:菩萨、佛、声闻、缘觉,这是四圣法界;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是六凡法界。 合起来,叫十法界。 这十法界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 就从我们人现前一念心生出来的。 ‘能觉此念’:这十法界没有离开你这现前一念,你现前的一念你要明白了,‘立登彼岸’:立刻就到彼岸了,就‘摩诃般若波罗蜜’了。 这个彼岸是什么呢? 就是觉悟、不迷惑了,就把无明破了。 破无明,那个法身就现出来了。 发布时间:2024-11-07 09:12:28 更新时间:2024-11-10 06:12:24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9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