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谕法师 / 智谕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眼章

智谕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眼章

分类:智谕法师

智谕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普眼章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于是普眼菩萨」,普眼就是观世音。「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这不需要修学。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则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个佛在后面也有回答,所以我们也不修学它。方便是假说啊!于二谛当中,世谛是方便,假说。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也没修学必要,都是消文的。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我们先修学到这个地方,我先把名相和大家解释解释。「奢摩他」在止观法门叫止,定慧法门叫定,取静为主。

大家看一看这段文。「净圆觉心」,在二谛和那一谛相符啊?「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远离诸幻在二谛那一方面离啊?大家好好入,你如果只注意它文字相,入不了。

圆教用一谛,顿教用无谛,有的用三谛,天台家就是。其实都一样,不过藏通别圆,小始终顿圆,都统统用二谛。小教固然讲起来是用四谛,四谛实在就是二谛,苦集就是世谛,灭道就是第一义谛。

悦师:我简单地讲一下。「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这是总说。怎么远离诸幻呢?「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这是讲身如何来做?「恒作是念」,是讲心如何来做,心要怎么来念呢?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这是讲地大所成。以下「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这是讲水。「暖气归火」,这是讲火。「动转归风」,这是讲四大和合成身。既然四大和合缘起,这是如幻的,所以「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就了知四大和合是幻化、毕竟空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就是知道缘起幻化都是毕竟无体的。

师父:这普眼菩萨问的是什么东西?方便渐次是不是?修行渐次。他先说身,这在五阴法属于那一法?五阴法:色受想行识,他先说那一法?(答:色法。)不要问,他后来一定说受想行识。

慧悦发挥得不错,他知道「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是总说,不错,是总说。奢摩他是什么?我刚才和大家讲是什么?坚持禁戒,这是什么?恒作是念起观照这是什么?看出来没有?他这是讲三个东西是不是?你们发挥!

修行渐次,根据那个渐次慢慢前进?大家要知道,顿教人不假渐次了。谁还讲?

悦师:「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这是总说。下面佛回答他修行的渐次,「先依如来奢摩他行」是修定,「坚持禁戒」是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是起观照,是慧,是依戒定慧的次第来修行。以慧观照此身四大地水火风组成,以智慧力观照知道是缘起性空的,就知道此身毕竟无体,也就是毕竟空。

师父:这是慧悦的见地,他看出来是戒定慧的渐次。还有人看出来没有?

经师:这段文,普眼菩萨问怎么来修行?怎么样来入这个法门?「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如来净圆觉心,就是无师智与无得智,我们应该远离诸幻,一切法虚妄幻化,一切法本来是权智所现。

接着是三学次第,首先他以戒定为肉,以般若智慧为我们体,要我们好好来观照其身,好好地来修行。他说,此身不可得,乃是四大和合所成。虽然四大和合,它是毕竟空不可得的,所以它是幻相、幻化的。一切虽然幻化,这个身不可得,乃至于心也不可得,怎么这个心也不可得呢?因为这个心它也是缘于六尘而起的,心在下一段文会讲到。

师父:慧经说出来,好象是不是他先观色,后观心啊?以这个次第,是不是?

生师:*(案:录音带不清楚)

师父:大家仔细看,「欲求如来净圆觉心」,这在性相方面说的话,到底属于什么呢?「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如果在性相方面说,远离那一方面呢?你们要入啊!那个脑筋,一切不障碍它,叫它自由发展。 

你们现在不入这个道理是什么原因?被你过去的贪瞋痴障住了。你自己不感觉,原来在你性里充满贪瞋痴,它不能圆现。好,讲吧!

甫师:「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我是想到「正念」,在大正藏、佛纲也有提到,就是无诸妄念。如果没有妄念,就是达到圆觉妙心。怎么样的妄念?因为我们众生的心执着一切法相,其实它是幻化的,如果我们执着的话,就不入法性,就起心动念。一切幻相,我们的执着最粗的就是色身,所以这里先破色相,告诉我们这个色相是幻化的,因为它是因缘和合,没有实在的体性。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奢摩他就是止,就是止息妄念。他又讲到「坚持禁戒」,因为持戒才能生定,定才能生慧,观照法的幻化。把身观照是依他起,当下就不执着,就不起妄念,这样就能远离诸幻,就能入圆觉妙心。

师父:「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和自性清净心有什么关系?

闻师:刚才师父讲到清净心,另外一个名字来讲就是佛心。自性清净心就是佛所证的自性清净心,与众生是同样的。可是众生被遍计所执覆盖,所以不显。佛心有个譬喻叫等同虚空,虚空义横遍竖穷,横遍的话不可说有,不可说无,它含赅一切。所以如来心没有言语可说,说有一物则不中,你说有嘛,它不是有;说无,它不是无。 

自性清净心离一切执着,没有一法可得,可是这种没有言语相、没有心缘相的法,我们怎么来契合?众生如何来契合大圆满觉,这种清净无碍的大智慧光明藏?「应当正念」,也就是说众生应该离一切的相,不取一切的相,以无分别心可以契入等同虚空的如来藏性。「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应当正念」如果拉浅一点来讲,就是于一切处不起贪瞋痴。在经文前面有提到「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就是众生迷惑的地方。此迷惑之处本是一真之相,因为它本是圆成实性,也是如来圆觉妙心。众生不识,把这因缘法认为自性法,所以沦落生死。

现在我们应当作什么方便?「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远离诸幻必须不取于相,不取于相就能远离一切遍计执。下面开示种种方便,在讲方便之前,他先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这四大和合可以用一句话来讲,假如四大和合,我们这个身本是虚妄的,虚妄无性就会归圆成实性。四大还没有和合的时候,没有这个身,既然要四大和合,这和合起来,我们就知道是因缘性,四大和合也无身啊!所以从这里我们知道,「今者妄身」,我们虚妄执着的取相,就不是正念。「当在何处」,以谛理销融,从世俗谛,佛于假说我法,假说身是我,这是假说的、方便说的,因为四大所合的。 

「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以谛理推寻,「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既然要假和合,相即无相,无相即相,我们众生就是在第一义谛里迷惑,落入遍计所执。

如果众生从世俗谛,于佛所假说的方便,会入第一义谛,不取于相的话,可以远离诸幻,远离遍计所执,远离贪瞋痴。可是我们应该有方便来契入这佛的果德,就应该先修定,这奢摩他是止,就是修止。止能让我们的心安住下来,安住下来有个方便,就是坚持禁戒。因为所谓的戒是离过非,所谓过非的起处就是种种贪瞋痴,于事相起的迷惑。

「安处徒众」,和大家一起共修。我们可以入这样的念,念是一种观慧。「我今此身」,此身是因缘法,「四大和合」就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名中道义,就能契入如来的净圆觉心。

师父:大家尽量把你的脑筋,把一切贪瞋痴、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甩开,拿你自己的悟性,叫它圆现。

「欲求如来净圆觉心」,这是不是求性空啊?「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是不是远离不要执着缘起为实有啊?

明师:「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就是讲要怎么样求如来的妙觉本性。「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就是说「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这是讲止观,我们知道先修止,后修观,可是在你修止前一定要坚持禁戒,安处徒众,由止而入观,从止而起观慧。从三性来讲的话,「依如来奢摩他行」,就是知道一切依他起的法是导归圆成实性,就是修止。修观,就是知道圆成实性的法它也是无性,因为它无性的缘故,所以可以随缘成就万法。

「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上次师父带我们修学华严,讲到六相。我这个身体是讲总相,四大和合的发毛爪齿是指别相,其实总相──我这个身体,是别相所和合而成的。别相会归总相的时候,找不到总相的存在,所以总相只是因缘和合的幻相出现,其实你突破它的时候,当下就找不到总相的存在。

好比莲风楼,我们都看到莲风楼,莲风楼是柱子、水泥、窗户、人工和合而成的。可是离开柱子、窗户,就没有莲风楼的存在,这就是色当体即空的道理。「和合为相。实同幻化。」我们知道总相无性是别相的和合,总相无性导归圆成实。我们众生如果了知一切法是如幻的,是因缘假合的幻化相,不要在幻化相执着的话,就能找到我们清净的妙心。其实我们知道一切如幻,也不是说有个菩提可得。有一句话讲,你如果妄念息掉的话,当下就是菩提。所以妄念和菩提只是一觉、一迷的差别而已。

师父:讲吧!

修师:这段文我想到心经。「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可以讲要求实相般若心,这般若心就是法身,就是一切众生的佛性。「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正念就是无念为正念,什么叫有念?如果你取着于相,就是有念了,所以正念就远离诸幻。一切幻都是假相,你如果取着假相,就有念。正念不取于相,所以远离诸幻。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师父是讲止,这个止是佛的定,不是二乘的定。所以你如果要修佛定的话,第一个条件要「坚持禁戒」,因为要修佛定要坚持禁戒,修二乘定也是要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这是观行般若。我刚才为什么要提到是佛所修的定?因为二乘不知道法空,下面讲要破法空,所以「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就是观行般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经文第一个先讲色,所以「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我们这个色身是地水火风所成的。下面就解释什么是地?什么是水?什么是火?什么是风?为什么色身是空的?他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们不必再讲了。 

「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这就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因为你色相一空的话,受想行识就没有地方安处了,所以下面接着讲受想行识了,我们这里就先不讲。所以他讲,「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师父:慧明发挥得很好,慧修发挥得也很好,他能悟到般若心经,不错。这叫执柯伐柯,去则不远啊!我现在提醒大家,大家脑筋被一层东西障住了。听两种法门,有一个法门它说:「欲知潭水本清净,应观月影皆幻生。」月影照在水里是幻化的,「若人能作如是观,影落寒潭毕竟空。」这那一宗运用这法门的?禅宗。大家去理会,不障你的悟性。

大家再看看,再一个法门讲,「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好象是求一心吧!「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好象不乱吧?大家看一看,有这点没有?这和一心不乱有什么关系?天下的法都是一个嘛!佛法就是一个,经上说,一切法无非佛法,你把它分别成一切法,那是大德心自生分别。最后一个,谁还要发表意见?

观师:这里观世音菩萨代众生来请问,观世音菩萨我们知道他有大悲心,所以他以大悲心来请示要怎么起大悲心来修行?其实这个方便也就是佛菩萨度众生的慈悲,权智才能度化众生,藉缘起才能修行成佛。

佛就开示「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假如末世众生要会归佛的自性清净心,应当要正念,应当要以佛念来远离诸幻,一切妄想不起不念。

「先依如来奢摩他行」,要依「止」来修行。「坚持禁戒」,戒是修行基础,我们依照佛法来修行,这也是在护持正法,所以这种境界可以看成护法。「安处徒众」,就是安僧,就是师父常常讲的护法安僧。最基础的就是要「坚持禁戒」。这安处徒众也就是慈悲,就是让徒众能安心办道。「宴坐静室」,是讲自己要有定力,其实这种定是慧之定,是为了要度众生才修定。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以下提到什么是地大,什么是水大,什么是火大,什么是风大,这「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讲到四大,有一个很切身的问题,四大不调的话,就四百四病,当我生病的时候,师父常开示要消业障、修功德、多念佛。

「即知此身毕竟无体」,我们知道四大和合的身是无性的,所以我们四大不调的时候,更应该观照这是如幻的,身受心不受。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所以当我们病苦的时候,更应该好好念佛,这是非常实在的。

师父:我和大家讲……好,你讲吧!

策师:「欲求如来净圆觉心」,欲求如来大圆镜智就要像镜子,镜子本来很清净可以照一切物,如果有垢,就是有妄想就不能照。所以他说「应当正念」,应当心要清净,清净心可以显现一切法。所以若要照一切法,就要远离诸幻,远离一切污垢。

下面讲怎么修行,要除恶、修戒,远离一切遍计所执。因为众生最贪的是身,最粗的是身,所以要破除身见。我们要知道,身是四大和合的,四大和合就是依他起,依他缘起无性,就会归圆成实。所以后来他讲「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就是知道四大本无自性,就能照见五蕴皆空。

师父:不错!慧策发挥到,他见地到大圆镜智,是有道理的。大家看一看,凡是有相、如幻的,都可商量对不对?都可讨论对不对?要是没有相,没有心缘相、文字相、言语相,可以不可以讨论啊?这叫向上一着,无有商量处,就是圆觉心、净圆觉心。要是有幻,还可依着,还可依附、依靠,诸幻离尽以后,是不是一切没有依靠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你依靠什么?那正是净圆觉心。现在看资料,查注疏,互相印证。 

他可以印证你,你也可以印证他,那证明大家在修学佛道方面有一点进步了。讲到大圆镜智,镜子照出影子来,大家想一想,镜子有没有影子?把镜子的影子除尽了以后,是不是就是那个清净镜啊?那个清净镜就好比净圆觉心。

你们所学的那些东西,都是垃圾,都不要它。你心里清清净净的,一丝不挂,一尘不染的时候,它知道这个法了。如果你心里有东西,还有物,没有办法。

注疏本带来不可看,看了以后没有用了。你看过注疏以后,和焦芽败种差不多。为什么?自己不生了嘛!

大家要精进努力突破这一关,这一关突破以后,你在佛道上,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找出注疏来看,古德的注疏差不多都是一个鼻孔眼喘气,大同小异就是了。

不要仗你过去所学的资料,那就糟糕了!就算你千辛万苦挤出一点来,不是的。长养你自己的佛性,叫它悟性自然发展。你悟到以后,一点造作没有,坦坦然然的。所以禅宗古德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就是那个情形,不需要你去思惟。

注疏如果落入名相,就差远了。注疏这段经文,差不多在文言相上注疏。这两句话「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找到这个地方就找到了,后面的不要管它,「宴坐静室」以下不要谈它,这是它重点。「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这是它总说,下面是解释,不必管它。要看他见地,我们看看这个人见地到什么地方?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二三下八)「夫净圆觉心。诸佛众生各各本具。」对吧!印证你自己。「各各本具」是什么?性相方面是什么?是性。「今欲求者。二边皆中。」,这个人讲的对,讲的都是心。「故云正念」,正念就是无念,什么是无念?离边不住中,他这个就是根据这个道理。「二边皆中」,就是离边不住中的意思。「……正念即标戒定慧。」欸!他这提出来了,我们看它的文引证出来了,有戒、有定、有慧在里面是不是?「诸幻即三学所离」,这不是他的见地,他深入经文了。「污戒之瑕玷。障定之事性迷理之惑也。」各人印证,他已经提出来是戒定慧三学,你已经发挥到这个地方了吗?他讲的是性相,性本具嘛!

「……直云戒定方便。助成观慧。」这段文我们知道,这不能算是作者的见地,作者在消文方面深入经文就是了。

「……恒作是念者。意止观中不得暂舍。……」这也是在消文方面深入经文了,这还不能算他见地,他也提到止观。「从昔妄执四大为身。约俗谛和合而言。」俗谛是什么?世谛,这个人根据二谛理讲,不会大错。「今约真谛破之」,真谛就是第一义谛。 

大家印证你发挥的,所以不可看注疏,看注疏障住你千生万劫不得出离。修学过以后,随便你看注疏,下面经文不准看注疏。全凭悟性用功夫,看看你自己发挥出来的到底对不对?不拾人唾液。你要是看注疏讲了一大篇道理,日数他人珍,自无一文钱。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九七上二)「此总答问意也。……只是以正念为最初下手工夫。故云应当正念。然正念者。无念也。」他也是一样,一个鼻孔眼喘气嘛!「故凡起心动念。在圆觉体中。皆为幻化。意在一念不生。则诸妄自灭。」对!我们今天修学这段文,发现这两个人见地很少,不能说没有,重在消文,深入经文,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你仔细看看这两个人所说的,是不是一个鼻孔眼喘气啊?差不多吧?我们今天到此地!

■第十二次修学

师父:上次修学「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奢摩他是定,止观方面讲就是修止,「取静为行」,这部经的后面讲过了。三摩提是修观,也是修慧。这个经上说奢摩他、三摩提,它是说二谛。

「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大是地水火风。「所谓发毛爪齿……」这是三十六物,你查辞典上面有三十六物,这都是因缘生法。四大、三十六物都是因缘生法,都是空的。你们要知道三十六物,查佛学辞典,解释得很清楚。

「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缘起法无性,所以毕竟无体。修学这段文就是名相嘛!你查辞典看就知道了。我们今天看下面的: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这是说身。「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以上说的三十六物,说的都是身,这是说心。这个身到那个地方为止呢?和合为相,身是四大和合,三十六物和合为相,同于幻化,和合法都是幻化的。整段经文是说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四缘假合」,四缘就是地水火风四缘。假合,为什么是假合?你要把它搞清楚。「妄有六根」,虚妄而产生六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大家都知道。为什么是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中是里面,内里面,见听闻尝触念,外是尘。「妄有缘气」,虚妄有一种气分。「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好象有缘相一样,「假名为心」。我们今天修学到这个地方。

大家看这段文,「和合为相。实同幻化。」这是讲身。从「四缘假合。妄有六根。」以下讲心。大家仔细看这段文,「和合为相」,还是讲身,四大、三十六物和合为相,实同幻化,为什么和幻化一样?

这段文就是和我早上讲的话一样,四大、六根、六尘、六尘缘影心,都是业啊!出家人就为脱离它,谁要是脱离它以后,叫「大丈夫」!不求世间法,求世间法,你还在业里转。自己业少,你把它增多,那不是自找麻烦吗?叫打闲岔。身口意凡有所行,不造业,不被业系。怎么不被业系呢?离十种法,不被业系。身离杀盗淫,口离恶口妄语绮语两舌,心离贪瞋痴,虽有身口意行,三业清净,不被业系,那就获得解脱,三业清净叫见性。

因为禅宗法门很深,一切人迷惑在里头,他认为打几句机锋,说几句漂亮话,叫见性,那完全错误。三业清净是见性。谁讲这段文?

佛的意思怎么样?为什么四缘假合?为什么叫假合?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不是很实在吗?为什么说它虚妄呢?用二谛理会,这完全用二谛。

你是大丈夫!先从业里面脱出来,阎罗老爷管不到你了,他拿你毫无办法。你攀缘、起妄想,那都是给阎罗老爷找资料。大丈夫就是不受他管。我没办法,念阿弥陀佛,藉佛的力量,不受你管。大家如果念佛念到有一天真的不受他管了,我要在这个娑婆世界住,我就住,不住我就走,你管不到我,那多自在啊!你们还在里面转,好比蛆虫一样,感觉大粪是香的。

为什么「四缘假合」?为什么是假合?

甫师:为什么假合?它讲到四缘,四缘都是因缘,因缘法没有实在的体性,所以它当然是假合。

师父:是有这个道理……你讲嘛!(指悦师)你讲过八大人觉经嘛!八大人觉经讲过了。

悦师:上个星期我们研讨过「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然后又讲到怎样修此心,修定修慧,再告诉我们身是地水火风所成的,毕竟无体的。下面那句「和合为相。实同幻化。」也是接下来的,身是四大所和合,体性如同幻化,没有实在体性,缘起如幻。接着讲「四缘和合。妄有六根。」四缘就是地水火风,因缘和合,假合,也就是缘起边讲的。「妄有六根」,告诉我们不是实在有的,虚妄而有六根,如幻等同性空,因为我们都认为四大为自身相。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六根、四大中外和合也是讲虚妄缘起,「中」是指六根,「外」是指四大,「妄有缘气」,才产生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好象有一个缘相,十二因缘里不是有名色吗?那就是「似有」的意思,没有具足六根叫名色,假名为心。假名为心,这告诉我们不是实在有一个心,因为我们妄认六尘为自心相。以下还会讲到心的不实在,其实应该连下去讲,可是我们没有研讨到那里。以上是讲生死流转的情形,以下是讲还灭的情形,真正的体性是不实在的。

师父:谁还讲?

修师:「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上面那段,慧悦师已经讲过了。四缘就是讲地水火风四大,四种因缘。因为地没有实在的地性,地无性,所以是虚妄的。因为它无性,所以称为假合。四种缘,因为缘起的关系,虚妄而有六根。这是讲到地水火风没有自己的体性,都是假因缘而成,所以叫假合。「妄有六根」,虚妄有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指我们这个五阴身。「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四大我们可以解释成六尘,六根攀缘于六尘,「中外合成。妄有缘气。」虚妄而有妄想、取着,虚妄而有分别心,「缘气」可以讲是你取着的妄想。

「于中聚积似有缘相假名为心」,这「缘气」可以讲识心的意思,「妄有缘气」就是妄有分别,取着于相。「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这是十二因缘里的无明、行、识,假名为心。

师父:大家仔细看啊!「四大六根」是不是缘起法啊?缘起法怎么样啊?性空啊!性空那个缘起法是不是都是假的,如幻的?大家要知道,不是没有四大六根,四大六根缘起性空,性空不是定空,性空就是缘起,大家天天讲不知道。如果你会到缘起是性空,叫出世间法;会到性空就是缘起,叫世间法。那有出世间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就是世间法,幻有无性叫出世间,无性幻成叫世间,大家往这里深深会啊!你讲吧!

生师:*

师父:其实他讲的,你们都听懂了没有?他讲的是声闻乘法,生灭法。我问你,你可知道,那个老居士练气,灭而不灭,那个骑摩托车的,撞死了!灭而不灭。你知道这个道理吗?不灭而灭,因为什么灭而不灭呢?它本来无生嘛!所以圆觉经讲的是终教法,你所举的例子也很好,是藏教法、小教法。我们学佛就是要学到一切身心是幻化而有,灭而不灭,不灭而灭。缘起性空,缘起灭了,性空那有灭呢?性空缘起,性空虽然没有,它就是缘起,所以灭而不灭,不灭而灭。我们这样会,可以获得大解脱。

譬如说,人死了到那里去呢?到那里去?没有去啊!会到大解脱的人就知道,不来不去,不来而来,不去而去。谁还讲这段文?讲吧!

彰师:「四缘假合。妄有六根。」法是缘起,约世谛讲,因为四大是地水火风,四缘和合就是说地坚性,水是湿性,火是暖性,风是动性,和合在一个身体上,所以有假和合。我们知道假和合,不是它的自性,所以说六根是妄有。六根、四大没有定性,没有它的体性,所以叫假合。如果遍计执,就妄有缘气。「于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似有缘相就是说幻化。「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

师父:下面我们还没有修学到。

闻师:这段是承接上文来的,上文讲到「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要入如来的圆满觉性。「应当正念远离诸幻」,事实上,上面讲此身和合毕竟无体。下面讲心也是同样的,也是无体的。 

这边讲到「四缘假合」,我就单讲这一句。假合和「和合为相」是同样的道理,和合现有,这「有」是讲到四大、六根、六尘,乃至根身器界,乃至于十法界,从佛到众生都是一样的,皆实同幻化的。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这身是缘生的,所以这生法无性即同幻化,和合现有,有就是非有,有而常空。

这空法就是讲六根、四大,乃至下面讲的心,缘生义就是如幻义,如幻义是无生义,无生义是生而无生,无生而生,它不是有体性的,但有假名而无实义。我们从如幻法来讲,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于法无所有,这个「法」就是我们认为的根、尘、身、心都是无所有的。最主要是讲「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诸幻无性即同缘成,就能入圆觉妙心。

师父:我和大家讲,这性有两种,一种是无性为性,叫第一义谛;一种是自体性相,叫世谛。譬如我刚才不是讲过,八大人觉经讲四大苦空、五阴无常。四大都是空的,叫无性为性,真谛。在这里面有一种性是什么?地性坚硬,自体性相,世谛边出了,水性湿相、火性暖、风性动,这都是自体性相,你怎么能会入无性为性呢?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远离诸幻?就会入了,会入那无性为性,前文讲的是什么?前文怎么讲?净圆觉心,是吧?大家搞清楚。谁还讲? 

观师:「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师父说这是约身,身的幻化。下面「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四缘就是讲四大,地水火风假合,就是缘起。「妄有六根」,就是说我们这个身是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我们在身相上妄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眼耳鼻舌身意、地水火风,中外合成,妄有缘气,这是讲到缘起。虚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缘相是讲心缘相,「假名为心」。到这里和上面连起来,就是假名为身,假名为心,可见我们这个身、心都是缘起假相,假名我们的五阴身心。

这五阴身心就是我们的业报,譬如我们当人,我们人这种身,我们人这种心,都是我们的业报。我们所现出来的,就是人的身,当人的业报。当我们当人的时候,所想的,就是人的心所想的。今天师父开示,让我们非常地受用,因为我们就是在业报里不得出离,所以菩萨知道随缘消旧业。假如以我们净土修行来讲,我们从无始劫来就是被业报牵缠,所以我们说要发愿带业往生,乘愿再来。

师父:大家知道,「中外合成」其实就是「内外合成」啊!内有六根取着外六尘,内外合成。「似有缘相」,大家想一想,内六根攀缘外六尘,六尘都有其相,是不是?六尘之相到底有没有啊?有没有色啊?没有,性空。声香味触法有没有啊?性空。可是你认为有,是似有。

你再仔细想,如果外六尘没有这个缘相,怎么会有内六根呢?怎么会有「中外合成」呢?譬如我这个手(啪!)打响了,如果外六尘没有,它怎么会打响呢?大家想这个道理,谁还讲?

明师:「和合为相。实同幻化。」我们知道一切法的相貌只是因缘和合的假相,为什么说它是「实同幻化」?说幻化是因为它没有实在的体性,所以说它是幻化的。好比我们现在所处的莲风楼,莲风楼是由窗户、柱子、水泥等因缘和合而有的,可是我们要找莲风楼实在找不到,因为它只是柱子、窗户、水泥的相貌,所以说它实同幻化,因为它没有实在的体性。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四缘是地水火风,四种因缘和合的时候,如果说它有和合,实在说没有真的和合,因为上文讲过「四大各离」。而我们这个身体是发毛爪齿……三十六物和合的,却假认有这个身。可是我们仔细观察,毛还是毛,爪还是爪,实在找不到有这个身体,我们虚妄认为有个眼睛,有个耳朵,有个鼻子,这就是我们众生虚妄的执着心,也就是三性当中的遍计执。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六根就是外眼耳鼻舌身,内是意根。「中外合成」就「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好象有六尘缘影相,「假名为心」。三界唯心,三界所*之法,其实法界无界,就是一真法界,为什么造成十八界出来?因为我们六根攀缘六尘,产生六识,才会造成十八界。如果六根清净,十八界不可得。其实我们攀缘种种外尘缘相,才会产生种种的缘起法,如果我们一心清净,好象弥勒菩萨说的,六根清净方为道。

师父:大家想一想,六根、四大是不是缘起法?缘起法不是没有啊!有人谈到和合了,「和合为相。实同幻化。」自性,自体性相,它本来是无性的,无性随缘成自体性相,自体性相性空就是无性,这就是真如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就是那个道理。世谛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世谛,佛的权智就是实智,实智就是权智,你要是会通这一点的话,毫无罣碍,十方圆融,称为法界缘起,缘起法界。

所以缘起法如幻,不是没有,性空就是缘起;缘起法不是实有,因为缘起就是性空,它一体两面的。这个法,大家不相信你看,我手伸出来了,我手卷起来了,是一个?是两个?伸手在卷手里面,卷手在伸手里面,你看是不是?所以人家问什么是佛啊?他说伸脚在卷脚里面,哈!就是这个道理。会到这个,慢慢可以得大解脱,定慧在其中矣! 

修师:大家都没有看注解,都用猜的,愈讲愈迷糊。这段文我是这样感觉,前面讲五阴身心是空的,前面是讲色身空,后面这段好象是在告诉我们识心也是空的。这段到「假名为心」,是不是讲我们八识的染分,就是我们的识心,假名为心。这是虚妄心不是净圆觉心的心,大家讲来讲去好象都搞胡涂了……

师父:不是净圆觉心。一直讲到此地还是讲那一句「应当正念远离诸幻」,这远离诸幻以后,才能求到如来净圆觉心。

修师:这好象是说五阴身心都是幻化……

师父:都应该远离,都是幻化。不错!我们大家是猜,就是用猜的。猜才是你自己的悟性。当然是,你猜对的时候,或许是你自己不了解,那是你不熟悉,常常熏习,久久熏习,它自然见功夫。你不要说我们猜,吉藏大师说,自古以来注疏祖师,皆是猜佛意旨,他们都是猜。讲吧!

策师:「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六根四大是缘起的,我们知道当下就性空,缘起当下不要执着。众生心不清净就执着有六根,实在有六根,就贪着六尘,起惑造业,所以落入生死。这里教我们不要执着六根实在有,六根是缘起,六尘也是缘起,你不能说没有缘起,不能定执性空,所以「假名为心」,不能执着实在有。 

师父:你要讲,快讲吧!

甫师:这里讲六根、六尘,我想到蕅益大师有一段话说,六根、六尘、六识心都是虚妄,都是缘起,所以过错不是在六根、六尘、六识,是我们的虚妄心,虚妄心就是刚才大家讲的攀缘心,其实它也是不实在的。因为法本来缘起,缘起性空,性空就是清净,如果能会到清净就不会生烦恼,因为缘起当下就是清净,本来没有烦恼,所以如果能体会到缘起,就能会入修行。

师父:对了!大家知道,三科无罪,六根、六尘、五阴四大,皆无罪,罪在识心。识心是见,所以灭见不灭法,一切法门教大家除见不除法。可是大家偏偏增长我见,不知道入法,就背道而驰了。我们今天赶紧查注疏吧!因为今天人家供斋,还有一个「饭大」在后面,大家都没有心了。现在开始查注疏,查到的写在黑板。

我们看老祖师他们怎么猜,他们也和我们一样,也是猜,唯有一个人不猜──佛,菩萨用比量知道的,都是猜,现量知道的,不是猜。

六根那有罪?缘起法啊!六尘那有罪?缘起法啊!罪在谁身上,罪在识,可是你要知道,迷惑是它迷惑的不错,觉悟也是它觉悟的,将来你得解脱,还是它的功劳,你下地狱也是它的罪过。你知道它是虚妄的,就觉悟了。你从今以后觉悟,凡是如幻如化的一切,不可沾它,不可着它,因为什么?它是业,你逃不出去,就是逃不出它的手;你不执着它,脱离它,就解脱了。各位想一想,你所接触的是不是都是业?从今以后,要翻然觉悟!

希望佛菩萨加被,我们当中有一位是先脱离它。真正脱离它的人,那不得了了,我不归你阎罗爷管了,我在你这住,我就住,我不住我就走,你管不到我。现在我们大家都是被它管,它不叫你走,你走不了;它叫你走,你也不能住。你要是真脱离业,脱离它手的话,它管不到你。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二四上一三)「身本无形。缘四大有。故名四缘。六根依身而具。一往名中。」「名中」就是名内,中是内,不是中间的「中」,大家不要搞错了。「四大从外而揽。一往名外。中外围空。」中缘起无性,外也缘起无性,六根缘起无性,四大也缘起无性。「而心又在中间。空处牢结。」心是什么?心是识,这个心是六识心,还有一种心──第八识。第八识那个心,声闻乘人不知道,大乘人才知道,第八识叫藏识──含藏,能藏、所藏、执藏,它藏什么东西?把外面东西藏起来,含藏进来,还是有中、有外、有内啊!那都是缘气,不是真实的。为什么「牢结」呢?因为识空,外尘也空,空和空怎么会有东西呢?它虚妄认为有东西,所以牢结。

「故云于中积聚。此缘即能缘心也。」中就是内。「不实如气」,不实在如气分,它这个气分,气分就是和习气的意思一样。什么叫气分?譬如我这个手帕动,是不是?我手不动,它还动,叫气分。「同上缘影」,这都是虚妄的和缘影一样,六尘缘影。六尘怎么是缘影?六根取六尘,于中有六识产生缘影。可是没有六根,也没有六尘啊!他不知道虚妄的,好象影子一样。你想,缘影的意思是怎么的?好比人往灯下一站,照出影子来,影子有没有啊?可是明明有影子啊!虚妄的。好象人站在水边,水里有我的影子,水里有没有我的影子?没有,实在没有。没有,我看得清楚明白啊!那叫缘影。

「皆显体虚也」,就是性空,体虚就是性空。「无体则无相」,没有体,怎么会现相呢?虚妄现的相。「又岂有名」,没有相也没有名。楞伽经讲,人的识心先取相,我们现在都是这个样,都取相,好人、坏人、亲人、仇人、亲戚、朋友、冤家、仇怼、好相、坏相……都取相,由于相生名,给它取个名字。取个名字,好相、坏相、人相、物相。由于相是虚妄的,名也是虚妄的,产生想。由于这个想,是六根取六尘产生的,虚妄的,所以叫妄想。这在楞伽经讲,就叫妄想。相、名、妄想,这个叫染法。

如果不能脱离这个妄想,那就是业,被业所系。脱离它呢,就叫真智、如如。如如是什么?诸法如义,如果你离开相,离开名,离开妄想,就叫真如法性。大家取相、取名,糟糕了。

「故云假名为心也」,心是没有啊?是假名的,所以参禅的人有一句话「离心意识参」。你要是着于它,怎么会这个法?不会真智如如嘛!这个人讲得很好,他猜的和你猜的一样不一样啊?其实他也是猜的。唯有佛不猜,现量界的人不猜。菩萨也有猜也有不猜,菩萨证到了,不猜;不证到的,用比量,用谛理去比量,也是猜。所以我们现在遵循谛理,那当然是猜了。可是不合乎谛理的,你胡说八道!你说对了,也不对。所以古德讲,好象虫子吃木头一样,吃一个洞一个洞的,偶尔成字了,它自己也不知道。又好象录音带一样,它又唱又念,它一点也不知道,有口无心,和鹦鹉一样。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九八上四)「正显修心之渐次。此先观身如幻。故为假观。三观圆具一心。总释前知幻即离一知字。」所以他这个总说就是两句嘛!欲求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他是总说。 

「此示观心之方便也。六根为内。四大为外。即所造六尘。」四大就是所造六尘,尘有地水火风性质在里面。「以根尘和合。识生其中。」还是讲这个道理,他猜的也是这个意思,六识生在其中。「故云合成。妄有下。示心假也。」妄有以下,它经文是妄有什么东西啊?妄有缘气,这以下表示心是假的。

「谓现前之心乃妄想耳。非真心也。何以知之。以是六识攀缘前五尘。落谢影子。以缘气聚积。似有假相。乃是妄想影子。……」这个六识大家知道,第六意识和前五识不同,它攀缘前五尘谢落的影子。第六意识,知过去、未来,不知现在,眼耳鼻舌身知现在,不知过去、未来。要是搞不清这点就搞错了,为什么眼耳鼻舌身知现在,不知过去、未来呢?这很明显,这里有茶杯,我眼能看见了,(喀!)有声音能听到,现在我能看到、能听到,过去、未来的,看不到、听不到。是不是?所以前五识不知过去、未来,第六识不能知现在,它仅仅知过去、未来。过去就是前五尘谢落的影子,它知道了。

你说,我不相信,第六意识也能知现在。那好,第六意识要是能知现在就毛病大了,瞎眼的人,眼睛看不见,他还有第六意识吧?应该他还能看见啊!所以第六意识不能知道现在。耳朵聋了,有第六意识啊!第六意识要是知道现在的话,应该还听得到。而它仅仅知道过去、未来,不知道现在。所以它所知道的是谢落影子,前五识的谢落影子。

大家都说作梦,那是独头意识,我们由一点就知道了,它都是过去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才梦见它了。你不相信,我问大家,谁梦见火星上的人?没有一个人梦见过,因为他过去没看见过,没有这个影子嘛!

「以众生日用但认此假影为心耳」,所以只认假不认真啊!不知道它是谢落影子。「今观此心。离尘无体。」离尘没有体,尘也没有体啊!知道尘是缘起性空啊!「苟不认假为真。则妄想自消。」苟是如果,如果不取着、不认这个假为真的话,则妄想自消。不认假为真,就是不取其相,不取其名,妄想那里有呢?那你会到真智、如如。

「即妄想消处。不求真而真自复。」不可求真,真性空无所有,向那求去?你要是有求之一念,就是妄想。所以不离妄想,不求真,坦坦然然,不取相名,就对了。

大家可以想一想,你猜的和他猜的一样不一样?其实他也是猜,不要认为我们猜,他不是猜,他也是猜。除非有一种人不猜──现量界,证到了,他不猜。所以佛绝对不猜,佛是现量界说嘛!菩萨有的猜,有的不猜,像观世音菩萨他绝对不猜,他完全是现量界。有的菩萨证到了,他不猜;还没证到,用谛理比量界出来的,也是猜。所以天下文章一大猜,下课。准备用斋啊!

■第十三次修学

师父:今天修学圆觉经,大家注意到,修学经文的时候,要从谛理入。谛理近似世间法的逻辑,它不是逻辑。笛卡儿说方法论,它不是方法论,它比方法论、逻辑,高得不知多少,因为什么呢?你说它是逻辑,它没有逻辑,以没有逻辑为逻辑;你说它是方法论,它没有方法,以无方法为方法。真是妙不可言啊!

我今天为什么和大家说这些世间法呢?大家不要迷于世间法,我二十多年不敢说世间法了。我没出家以前,就是研究这世间法的,自从你师公讲:「智谕啊!你出家了就要学佛法。」我过去那一套都放下了,所以二十多年,我不敢再谈世间法。 

它不是世间法,比世间法不知高多少了。你看它似乎是方法论,它没有方法啊!大家不要只一味崇拜世间法,藐视佛法,认为佛法要跟上时代,要跟上世间法,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我并不是不懂一点世间法,我不敢谈就是了。

大家今天看: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我们修学到这里。大家看这段经文,然后发挥。

净圆觉心是我们的本性啊!他是你成佛的本源,也是你生死的本源。所以会入此法,只在你本性,在你道心、善根,不论世间学问。所谓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一开口就知道你有几分。讲吧!

悦师:上文讲到:「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所以,以下这段文先遣妄情,下面那一段就是显我们的本性,就是净圆觉心。我们看第一段「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这段在讲虚妄法不可得,虚妄心不可得。因为前面讲心是六根及四大内外和合积聚而成,所以假名为心。既然内外和合,因缘和合的心,即是虚妄心,所以他说「此虚妄心」。虚妄心如果没有六尘也不能存在,因为它是根尘和合,四大是分解的,各有它的自性,性不相同,无尘可得。

「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既然我们前面讲到它是根尘各相异的,尘不可得,也没有心可得,所以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因缘和合的,没有虚妄心可得,所以我们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既然六尘缘影都没有,那有虚妄心?这段还是在泯除虚妄心、虚妄见。以下他在显出我们的本源,就是自性清净心。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身既然灭,当然幻心也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就是远离诸幻的灭也要灭。「幻灭灭故」,灭虚妄这个法,这个法也要灭,最后显出真性「非幻不灭」,也就是本经所说的圆觉,净圆觉心,此心不生不灭。师父讲,这是大德本来的自性。

师父:虚妄心有六种作用,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这六种作用就没有了。那六种?谁会到了?

大家注意到,你要入这个法,从事相来说,妄心有六种作用:第一个是见,第二个是什么?第二个是听,第三个是闻,第四个是尝,第五个是触,第六个是念。要是没有见、听、闻、尝、触、念,还有妄心没有啊?它没有作用了,妄心不可得了,是不是?见是见什么?有色尘才见,如果没有色尘,有没有见啊?大家就可知道了,往下就可知道了,你自己去理会。六尘都一样,这六种作用是六尘所起,所以他说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嘛!你再深深想了,这六尘到底有没有?这样你才能慢慢地入。

悦师:老师太佛桌前面有一首偈「见闻觉知尽放光,心地莲花暗吐香。若使六根无染着,自然触目是西方。」我突然想到这些。

师父:会到这个,就会到见闻觉知不是虚妄的;不会到这个,就是见闻觉知皆虚妄。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舌身曰觉,在意曰知。要是一取相,都虚妄;不取相,它是你的佛性。

修师:「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虚妄心就是我们的攀缘心,因为我们的攀缘心攀缘于六尘,假设无六尘则不能有虚妄心。怎么能没有六尘呢?因为一切法本来清净,如果知道依他起,会归圆成实性,不堕遍计执,就没有六尘了。假如会归圆成实,就不会有虚妄心,知道一切法本来一心,一心万法,万法一心。这样就能离虚妄心、妄想心了。

「四大分解无尘可得」,四大分解就是地水火风,八大人觉经有讲「四大苦空,五阴无我。」本来四大是无常,是空的。假如要分析的话,无尘可得,都是因缘和合所成。「于中缘尘各归散灭」,于中缘尘,缘尘就是上面讲的攀缘心,因为你攀缘于六尘。「各归散灭」,假如能会归本性的话,就没有缘心可见,究竟没有妄想心。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这个幻身就是色相,我们如果知道色相空就可离遍计执,就知道幻心是空的。因为虚妄心都是假托于五阴身,你幻身灭,当然心就无所依托,所以幻心也灭。知道一切法空,不起攀缘,法法皆归圆成实,所以幻心也灭。

「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因为你不取着,不落入遍计执,没有攀缘心了,所以幻尘也灭。不落遍计执,一切法皆归清净,所以幻尘也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因为知道一切法空,都是因缘起,不起贪着,所以幻尘灭故,幻灭亦灭。我们攀缘心灭,所以叫幻灭亦灭。因为知道一切法空,不取着于相,就无缘可攀,所以攀缘心就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你妄想心灭的话,佛性就显现,不落断灭,就会归圆成实性,所以非幻不灭。

师父:不错,慧修能会到这是攀缘心。不错!是攀缘心。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所以胜天王般若经中,善思惟菩萨问胜天王,虚妄分别以何为本?答曰,攀缘为本;又问,何所攀缘?答曰,缘色声香味触法。

闻师:我来练习讲一段。众生触事则昏迷,我们每天在见闻觉知,就是在六根对六尘上面触事昏迷,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众生不知道这是如幻的,常常住在如幻里面,所以第一个先点出如幻。前面所讲的,你想要入如来净圆觉心,应当要正念,正念就是要以无所得为方便,正念现前才能远离诸幻。点出虚妄以后,又告诉你要无所住。因为六根对六尘和合的时候,攀缘六境,随六尘走。这讲起来是习气、无明,一念妄动,这个识心妄动,也就是我们攀缘取相的时候。

众生不知,以为这个心是实有的,以这个缘故落于生死。佛开方便,说这个心是虚妄的,为什么虚妄的?因为这个心没有六尘则不能有。既然讲虚妄,事就是虚妄,事虚就是理显,事虚从事相讲就是如幻的,理显就可以得成三昧之体。再来讲「远离诸幻」,就是不取于相,心要无所住。

这里讲「四大分解无尘可得」,告诉你尘也不可得,以无所得为方便。「于中缘尘各归散灭」,这时能缘之心、所缘之法都归于虚妄。下面讲「彼之众生幻身灭故」,一直到「幻灭亦灭」,还是讲以无所得为方便,从这里就可以入三昧门。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这种幻心一歇,歇即菩提,也就是我们的真智现前,我们可以知道清净圆满的心,本来是清净光明的。因为我们无始妄动的关系,才落于虚妄之境,所以生死是虚妄的,众生执着虚妄才落于生死,就是前面所讲的「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事虚就是理显的时候。

师父:「四大分解」是什么意思?「四大分解」各家的见地不同在这个地方,看看你们的见地?有一辈人认为「四大分离」,这个人见地低。

觉师:四大是因缘和合,既然是因缘和合就非四大,假名四大。

师父:不错!……讲吧。

悦师:「四大分解」如果依俗谛边讲,地有坚性,水有湿性,火有暖性,风有动性。如果依法上来讲,四大是缘起的,性空的,是空性,所以四大分解,故「无尘可得」。

师父:第二种人会到「四大皆空」,这个人在中根。还有一等人会到四大缘起,这个人会的可能算深。因为你要是会到「四大分解」就是四大分离,这个很低了。为什么很低?因为四大原来是空的,它怎么会分离呢?如果四大不空,它又怎么能分离?谁还发挥?

缘起性空,四大分解,是吧?依他起,圆成实,四大分解。不是有个东西,千万不要执着有个四大,那你堕入有法。待会儿我们查注疏就可知道,看注疏家的见地到什么程度。谁还讲?

明师:「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我们知道华严经有一首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万法都是由虚妄心所造的。法界有十八界,十八界怎么来的?就是我们的六根攀缘于六尘,才有十八界的产生。如果我们用根不用识,十八界就没有。十八界没有,就能达到我们清净的本性。

「四大分解无尘可得」,四大分解不是坏掉它的相,要依华严经六相来讲,依别相来讲,并不是坏了别相。而是从别相来看的话,总相不可得;如果从总相来看,别相不可得。它还是有相的存在,不是你泯掉总相,才有别相。

「于中缘尘各归散灭」,四大既然不可得,尘怎么可得呢?「毕竟无有缘心可见」,我们是由尘才有虚妄心的产生,如果你了知尘不可得,那心更不可得。知道心不可得,攀缘心就尽。

师父:慧明很聪明!不过我告诉你,你既然说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虚妄法、不虚妄法皆是唯心造,才叫万法一心。你提到总相、别相,别相虚妄是不是?总相是有。我告诉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相皆是从虚妄边讲。

策师:因为众生有妄想心,妄想心怎么来?是因为攀缘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来。因为尘本来清净,所有一切法清净,众生妄想住着,所以变成六尘。对于六尘,众生只要不取相分别,就没有妄想心。因为妄想心,所以有四大,四大也是缘起,四大分解就是无体、无性。尘就是指四大,四大不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这是说一切法,六尘、四大它是缘成无性,所以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究竟还是没有一法可得。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这个心是指妄想心,清净心本来不生不灭,怎么会灭呢?这个幻心是指虚妄心,所以身心都虚妄不可住着。「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尘是讲六尘,本来不可得、虚妄的。不要取着,它本来就是清净。「幻尘灭故幻灭亦灭」,总之教众生不要住着,不要取相,本来一切法就是清净平等,就能会归圆觉本净自心。

师父:大家想一想,幻有没有实在的?大家从这里体会!幻没有实在,是什么法?(答:圆成实。)圆成实是实在的吧!是不是依他起?是缘起法。那我们就知道了,「幻身灭故」,幻身,这个身没有啊!缘起是生灭,就性空啊!幻身灭故,就是这个身,缘起性空。「幻心亦灭」,这个心也没有啊!也是缘起性空啊!你往这个角度会,一直会到「非幻不灭」。……讲吧!

甫师:这里讲到身心,我想到一个公案,神秀大师作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大师又作一首偈破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证到这里,其实只是众生在虚妄中取着。尘,如果执着就是染污法,如果不执着就是清净法,所以它是缘起法,都是依他起。

刚才师父讲六根对六尘才有见闻觉知,所以知道是依他起。依他起是如幻的,所以就很好了解,身心都如幻。会到如幻就是修如幻三昧,身心能够不动。如果心不起攀缘,它当下就是湛然。讲到这边。

师父:慧甫讲出神秀大师和六祖的那首偈来了。现在大家想一想,你分清了。过去你可能分不清,为什么神秀比六祖低,现在你分清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不是落于有法?他当然不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那差得太多了,是不是?一个见性,一个没见性嘛!

「幻身灭故」,身是缘起,缘起性空,所以说幻身灭故。心是缘起,缘起性空,所以幻心亦灭。「幻尘亦灭」,尘也是缘起性空,所以幻尘也灭。「非幻不灭」,觉性不动,所以说非幻不灭。

明师:「非幻不灭」,并不是有个非幻不灭,因为它本来就不生,怎么会有灭?

师父:对!对!他本来「菩提本无树」,怎么会灭呢?讲吧!

生师:四大就是众生一念妄动,心执着就有四大,有四大就扩展到有众生的五蕴身心和山河大地,都是众生心一念妄动构成的。佛菩萨也有正报的五蕴身心,也有依报的山河大地,有众生国土,也是四大所成的吗?

师父:大家想一想,身、心、尘都有灭没有灭?为什么没有灭?有一般人证到这个地步,这个地步唯有佛证到。证到这个地步叫法身,叫常寂光土。再以下才是实报庄严土呢,再次就是方便有余土了,再次一等,凡圣同居土。这是常寂光土──无依,法身无证,无证而证,无依而依,这是叫无作法。为众生故,现作法,为大菩萨现实报,为圣者现方便有余,为凡夫众生现凡圣同居。

圆觉无证无依,有证怎么成为圆?有依不成为圆了,它有差别了,有证不离于相,有依还不离于相。在这个境界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好!现在大家看注疏,印证你们今天发表的见地体会到什么地步。

法身非是身啊!于非身中,一切唯心造,造出诸佛身。谁查到注疏,上来写啊!

生师:可不可以讲佛的国土是佛的愿力所成?

师父:愿是清净大愿,不清净不称为大愿。佛的清净大愿没有缘,没有因缘,听说了吧?佛的清净大愿是大慈悲愿,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既然无缘的话,他怎么能说有呢?无缘,怎么能说无呢?这样才遍满十方。你不要认为佛有愿,有愿就有不愿,佛没有愿,因为它不对无愿嘛!好比西方极乐世界叫极乐,极乐不对苦言啊!我们这里对苦言乐啊!苦轻叫做乐。它那里没有苦,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叫极乐。极乐了就没有所谓乐了,不对苦了嘛!所以它不对苦,永不退转,叫无量寿。要是对苦,总有一天落于苦道。

卢舍那也叫毗卢遮那,天台宗分别的,华严宗就说是一个佛。有愿无愿叫释迦牟尼佛,他是化身佛。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二四下二)「若以从真起妄。无明生法为言。必先有不觉之心。方有根尘世界。今就日用核之。意显因境有心。无尘则无心也。……四大各归本性。毕竟无有缘心可见也。」如果起妄心的话,先有不觉,方有根尘世界。这从法生的因缘说,不觉之心就是虚妄心,说得妙!「今就日用核之。意显因境有心。无尘则无心也。」这个经文它的意思是显因为尘境而有心,因境而有心怎么说呢?因色尘有见心,因声尘有听心,因香尘有闻心,因味尘有尝心,就是因六尘有六心。这个经的意思,因六尘有六识心。无尘则无心也,如果没有色尘,就没有见心,所以心有六识心,见听闻尝触念,这个因为是色声香味触法,六识心就是六识,是因为六尘而有。如果没有六尘就没有心了,有没有六尘啊?六尘虚妄,四大缘生,没有六尘,所以我们叫妄想心。

「四大各归本性」,四大本性是什么?四大以空为性嘛!「毕竟无有缘心可见也」,四大本空怎么会有缘心可见?因为四大本空没有六尘,没有六尘就没有六识心了。大家核对自己,以人家的来印证你,你了解的和人家的一样不一样。

(卍续一六圆觉直解卷上九八下一)看憨山大师的。「此示假观之成功也。前云。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若但知幻即离。不能顿离。故教先观此身四大是假各归散灭。内根既无。则外亦无尘可对。根尘既消。则缘心亦灭。此心亦假也。」前面那个文是教你顿离,这个教你一层一层地剥,剥芭蕉树一样,一层一层地剥,渐修。所以先教你观此身四大是假,四大是假和合,因为四大本空嘛!所以说四大和合是假和合。所以龙树菩萨讲,生是空生,灭是空灭,亦没有灭,亦没有生。

「各归散灭。内根既无。则外亦无尘可对。」根尘俱空,声闻乘人不知道第八阿赖耶,只知道六识心,阿罗汉只会到六识心灭,所以入灭尽定。灭尽定灭什么?灭想、灭受,在六识心里面,不在第八阿赖耶。「根尘既消。则缘心亦灭。此心亦假也。」所以六尘缘影心也是假的。

「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幻身灭故以下示假入空,假是缘起啊!天台宗就讲空假中,假是缘起,缘起法一切皆空,所以从假入空。

「此示从假入空观也。谓以观照根尘识三。」根尘识三,缘于六根六尘生于六识。阿含经说,三事和合触嘛!这称为触,而有十二因缘。「俱已消灭。然所观既空。则能观亦泯。」所观的六尘没有了,能观的六根也没有了。「故云幻灭亦灭」,这是解释这段文是幻灭亦灭。

「以前云知虚空者即空华相。故观照亦不立。」知虚空是观空花,空中有花没有花啊?没有花,你能观那个观照心那有呢?亦不立。这时你知道缘起是假现的,能照的心也没有了,就是这个意思。

「此则能所两忘」,这个「忘」应该读「ㄨㄤˊ」。两个都没有,能观之心跟所观之尘都没有。「对待斯绝」,根尘对待没有了,根尘对待没有,没有六识心。「唯一圆明清净真心。故云非幻不灭觉心不动。」清净真心就是觉性不动了。清净真心就是毕竟空寂,毕竟空寂是什么东西,大家知道吧?约华严讲叫法界不灭,约法华讲实相不灭。

「清净乃空之异名」,清净是毕竟空的异名。「故云空观」,这个空观不能作天台空假中的空来会,这是真空义。天台的空假中的那个空是三观,对假言空。这空观天台在那里说?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是那个空。一即一切,实相诸法,就是那个道理。

对照个人你所理会的,和人家的相同不相同。总而言之说起来,对尘才有六识心,尘是假的,缘起的,是空的,没有的。尘空了,根无所对,根也空,识心也空,到最后毕竟空寂不灭。那个空,就是天台所说的,一空一切空。既然一空一切空,空就是缘起,是不是?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我们今天修学到此地!

永嘉大师说,迷时分明有六道,是不是假啊!觉后空空无大千,那个空就是此地讲的空。心一迷都有,心一觉都空,所以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什么是法性?谁知道?(答:无性。)什么是无性?(答:缘起。)那叫法性,这个法性叫真如,真如随缘,就是缘起万法;万法无性,就是性空啊!就是真如。这个法性叫真如,于诸法叫法性,于众生叫佛性,于果位叫佛,于波罗蜜叫菩萨。

■第十四次修学 

师父:「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心因尘有,实在说起来,能了达于这个道理以后,叫境智一对。心就是智,六尘就是境,智因境而有,境因智而立名。

「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我们上次修学到此地。

上面是法说,这以下是譬喻说,为什么呢?佛经有很多这个说法,因为当时在西域国家,一般人说话都喜欢用譬喻说,和我们国家的风俗不同,所以它法说完了以后,就用譬喻说。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这个譬喻没有修学的必要,你要讲也可以,它重在消文,你不讲也可以。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映于五色」,就是照于五色。「随方各现」,摩尼宝珠我们没见到过,我们看过三棱镜,三棱镜在太阳光下有七种颜色照出来。「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摩尼就翻译为珠,摩尼宝珠实在说是梵文和华语并用。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

我们今天修学到此地。这段文很长,不过它里面有很多的譬喻,你把譬喻的意思说出来就行了。

前面是说明一切都是圆觉妙心所现,我提醒大家,你或许不知道为什么是圆觉妙心所现。圆觉妙心又有个名字叫圆成实性,又有个名字叫无性,又有个名字叫空,又有个名字叫无所有、不可得。你想一想,什么道理?一切缘起从空现,是不是?那就会入圆觉妙心所现了。现是假的,有一般人执着实在有,是什么法了?(答:遍计执。)欸!这就是遍计执的来处了。要是不执着实在有,圆成实就是依他起,对不对?大家看这段文,深深会入,说出道理来。

「身心幻垢」,为什么身心幻垢?大家想一想,这和缘起有什么关系?和依他起有什么关系?了解以后,你知道缘起如幻垢,依他起皆如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怎么对离?它有对没有对?心对不对境?境对不对心?

因为这段文很长,所以我提示几个要点,如果讲多了的话,就障你们。仔细看,谁发表意见?

以后看经、听经都用谛理会,那叫执柯伐柯,去则不远。你虽然猜,差不多!你要是熟练以后,深深入你的性以后,看到一本经知道它所说的在什么阶段,拿华严讲,它是属于小乘教,或是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你可知道。约天台讲,它在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你也可以知道。甚而言之,这本经是不是伪造的,你也可以知道。

修学佛道,你如此修的话,慢慢你可以看到生死边缘。不过当你看到生死边缘的时候,不了生死,要假修行才能达到。如果你还糊里胡涂,生死边缘看不到,唉!那实可怜愍。

悦师:这是接上面的文来的,上文讲到「幻身灭故幻心亦灭」乃至「幻灭灭故非幻不灭」,下面以譬喻来说。「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明现就是指非幻,「譬如磨镜垢尽」是缘起边,「明现」是性空边。乍看之下,我们会感觉到它有渐修的次第,好比慧甫师上次讲的「时时勤拂拭」的阶段。其实我们详细看,如果这个镜子本来没有明的话,再怎么勤拂拭,那个明也不会现。这个明是我们本具的,有一句话「妄本空真本具」,只是我们被妄想、尘垢覆蔽而已。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前面那句垢尽是指身心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其实每一句话都是二谛并举的,「身心皆为幻垢」这是缘起,「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回到性空边了。「身心皆为幻垢」,缘起幻化的,如果我们知道身心幻化,不执着它实在有的话,就是垢相永灭,这样才能十方清净,缘起无性就能遍十方嘛!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这摩尼宝珠就是譬喻,也就是前面讲的「明现」,也就是本心的圆觉净性。我们把它套三性的圆成实性,譬如圆成实能随缘起万法,就是依他起,随方各现,是幻有的。这「摩尼宝珠映于五色」,映于五色是缘起边说的,约三性讲是依他起,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缘起。我们知道缘起都是如幻的,不要落于遍计执。下面讲「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就是讲他落于定性有的缘起,落入遍计执,认为实在有五蕴身心,五色就是比喻五蕴身心,他不知道五蕴身心本来是如幻的。

再下一句也是和这一句一样的。「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圆觉净性」就是摩尼宝珠,也就是我们讲的圆成实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也就是跟前面那句「映于五色随方各现」一样。这圆觉净性能随缘起,也就是缘起,缘起并不一定是染或净,它只是一种缘起而已,「随类各应」而已,比方众生随应六道。「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这句和前面「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一样,所以说「亦复如是」。所以那个五色就是讲我们的五蕴身心。其实圆觉净性它本来在随类各应的六道,它不增不减,众生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由此不能远于幻化」,因此我们在这生死当中,不能了知万法都是如幻的。「是故我说身心幻垢」,所以佛才慈悲说身心是如幻的。

下面就是重点了,「对离幻垢」,会到一切法都是如幻的,假名称他为菩萨。「垢尽对除」,垢尽了就是幻灭,前面不是有讲「幻灭亦灭」,这就是讲垢尽对除,幻灭亦灭,这时候就是垢尽明现。「即无对垢及说名者」,这时候就知道一切法都是虚妄的,妄本空真本具,也没有实在的身心,也不可说身心的名相。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若能证得如幻三昧,就不会执着虚妄的影像,才能得到无方清净。

师父:不错!慧悦会得不错,大家各自努力。你修学过以后我才和你讲,如果在你修学前和你讲,障你!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依他起灭尽,圆成实不灭,知道了吧!下面都是讲这个道理。依他起无性就是圆成实,那有对垢?无对无立啊!不错,今天慧悦算是不错。所以按谛理去会,去则不远,不管你知道不知道,按照原则去讲,就不远。谁还讲?

大家已经修学过了,我可以告诉大家。上面那个文,说依他起灭了以后,依他起无性,那有灭呢?就是圆成实,所以说「非幻不灭」。圆成实大家再会,圆成实无性随缘是依他起啊!是不是?圆成实是佛啊!十方无量无边世界皆是佛所现。所以经上说,皆是佛智慧所现。如果佛智慧不现的话,就变成遍计执所现了。谁再讲?

珍重!珍重!久了以后你可以看到生死边缘。你看见了,固然是你还不了生死,好比井里有水,你看见水,还不解渴,那个道理是一样的,不过你看见了。谁讲?

如果你混到老死还看不到生死边缘,不知道怎么出离,唉!你想一想,你可怜不可怜?如果没有机缘给大家,难怪!有机缘给你,你为什么还不精进?谁讲?

闻师:「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因为身心皆是缘生,也是依他而有。既然依他而有,当是无性,如果这样了解,不执着身心实有。「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这种执着心、遍计所执心,就是幻垢。如果从缘起,会入圆成实性,叫垢相永灭。所谓的「十方清净」是彼从依他起离遍计执,会入圆成无性这个道理。

下面举譬喻。「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也是无性法,或者说毕竟空寂的法,能「随方各现」。这无性法遍一切处,任拈一法无非圆成实性,缘起的。既然缘起,相是如幻的,森罗万象皆是如幻常自空寂。随方各现遍一切处,遍一切时,换句话讲,横遍竖穷,就是随方各现。可是我们众生愚痴,不明白诸法实相,实相诸法,「见彼摩尼」,一切法都是圆成实性的,本来法法具足无性,任拈一法都是无性法的表现,所以任拈一法都是净圆觉,也叫摩尼,事实上我们这身心就是摩尼。可是众生落入相分,或者遍计所执,「见彼摩尼实有五色」,执着五蕴身心,执着一切法,执着诸法为实有,不会诸法空相。

下面用法说。「善男子。圆觉净性」,就是法身,因为法身遍一切处。「现于身心」,因为随缘才能现一切法,随类各应,遍一切法界。可是「彼愚痴者」,遍计所执的人,取相的人,不会法性的人,他却说净圆觉实有身心之相,这是颠倒无明,一念无明落入生死,也是这种道理。

下面讲过错。「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执着幻化,常计幻化,不懂幻化的缘故,起惑造业受苦。是故佛才开导我们,一切法是如幻的,如果你执着身心为实有,一切法是实有的话,这种身心是幻垢。事实上知道如幻无性,就会归圆成实性,也就是摩尼自性。 「

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就是修这种如幻三昧的菩萨,前面讲「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就是讲修如幻三昧功成的时候。我们本来就是佛,因为不了第一义谛的缘故,所以无量劫来才沦落生死。虽然轮转六道,可是法身常在,虽然常在,不假用功,不能显现,所以「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是反扣上文。如果你依照佛的开导,这样修如幻三昧叫菩萨。

「垢尽对除」,所谓垢是虚妄的,虚妄的可不可离?像师父开示的,我们听了都很法喜。这垢就是假,假可不可离?如果假可离,这个假就不是假,又是落入一个实有这个假法,这也是落入遍计所执。垢是我们不明白、迷惑才叫垢,如果翻然觉悟,知道一切圆成实的法,即是无性,即是依他,依他本是无性,这样将我们的幻垢慢慢地遣尽,这样我们所对身心的垢除了,即无对垢。这时候也没有菩萨修如幻三昧,以此无修,即无成就。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圆成实,本来我们就是不生不灭的法身。

「此菩萨及末世众生」,我们迷惑的众生,迷缘起的众生,「证得诸幻」,原来这是无性的。「灭影像故」,就是实相,在实相中无有可灭的法与能灭的人。「尔时便得无方清净」,这无方清净就是遍虚空尽法界。

师父:你们总算都有点进步了。讲吧!

修师:慧悦师和慧闻师都讲得很好,我也猜猜看。「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慧悦师刚才有讲到真本来就具有的,我们知道无明不是从外而来,是依真而有的,所以体性空。「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幻垢都是无明所起的,「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假如无明尽的话,十方清净,无明尽法身就显现。

「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愚痴人认为摩尼宝珠实有五色,这「色」我是把它看成五道众生,我们的佛性随五道轮转随方各现,愚痴众生执着五道实实在在的有。「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我们的佛性随着身心,随类各应。假如在毕竟空中造地狱的因,就现地狱报身,假如造人的因,就现人的报身。

「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所以愚痴的凡夫执着实实在在的五阴身心,我们的佛性随着五道而轮转,认为它实实在在的,不知道它是无明所起的。「由此不能远于幻化」,因为你执着五阴身心,被它所系缚,轮转六道。「是故我说身心幻垢」,所以佛说身心通体都是无明。「对离幻垢说名菩萨」,能对治远离无明身心说他是菩萨,也就是能破无明,菩萨破无明,所以我们说他是菩萨。「垢尽对除」,等到你无明尽的时候,无明尽也是方便说,因为在愚痴凡夫边讲才有的,如果在佛的地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对治之法也没有了,所以说「即无对垢及说名者」,既然没有对治的这些法,就无法也无人了。

师父:大家都有联想,久了以后你就开慧了。讲吧!

修师:「此菩萨及末世众生」,假如证得一切法都是幻化,都是无明所起,不落遍计执,灭一切妄想,「尔时便得无方清净」,圆成实性显现,无方清净,因为我们的佛性是遍一切处的。

师父:大家知道,三学里有戒定慧,我今天告诉大家。如果仅仅持戒,不堕三涂,可保住人天之身,人身是人道,天身是欲界天,最高生欲界天。如果持戒而生定,可以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不出三界。那个时候,大家都知道戒叫定共戒。如果再开慧,首先看到生死边缘,然后假修行的功德,出离三界。开慧以后,慧可出三界,了生死。仅仅靠戒,避免三涂;仅仅有定,不出三界,可生色界天、无色界天,戒定慧具足,出三界。如果戒定慧具足出三界,发大慈悲心称为菩萨,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圆满叫佛。所以现在大家持戒都很精严,你一定要一步一步地前进,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发慧以后起大慈悲心,那叫上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家今天要了解,仅仅靠持戒,不出三界,色界天生不到,要有定才能生色界天。仅仅有定,不出三界,仅仅生色界、无色界。有戒、有定、有慧,出三界。出三界是要发大慈悲心,称为菩萨,可以得佛果,那才叫发无上菩提心。 所以大家知道这个程序,一步一步地前进,如果没有佛传下来念佛法门、净土法门,我们怎么得救呢?大家只要持戒、念佛,皆得往生。其它法门当然很好,就算你得定,你得欲界定,还不能生色界。就是生色界,还是凡夫定,还在生死当中。所以古德讲,纵饶生到非想非非想,不如西方一去来啊!谁还讲?

明师:「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就好比镜子本来清净,只是被灰尘染污,所以必须把它擦干净,清净才显,这是神秀大师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讲到修行的渐次。可是惠能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有灰尘让你染在镜子上面?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因为我们众生都执着一切缘起法是实在的,落入遍计执。遍计执让我们流落生死轮回,如果我们知道一切法是依他如幻,当下遍计执就消失了,垢相就是指遍计执。垢相永灭,当下契入圆成实。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好比清净的摩尼宝珠,就是指我们的圆成实性,因为圆成实无性,所以能随缘起现万法。可是「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如幻的缘起法,执着它实在的,就落入遍计执。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可是我们还是随着我们的妄想心、遍计执性轮回六道。当我们轮回六道的时候,这个圆觉净性还是不丧失的,纵使成佛,也不增加的。可是「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很多愚痴众生不知道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执着五阴身心实在有,好比愚痴人看到摩尼宝珠实有五色一样。

「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因为他不能远离幻化的执者,所以佛才说身心幻垢应该远离。因为对离幻垢的,说是菩萨,可是「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你说离幻垢是假方便说,其实没有幻垢可离。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如果证到一切法是依他无性,遍计执就灭了,这时你当下就得圆成实性,恢复你本来的圆觉净心。

师父:慧明以后从持戒念佛下根基,你看我们盖房子了没有?打根基最费功夫了。如果根基打不稳就糟糕了,将来盖起来的房子不牢固。 

生师:「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这是譬喻我们的心好象镜子一样,物来相现,物去不留。物来相现是依他起,物去不留就是圆成实。众生有个情形:物来相就现,物去相就留,所以是遍计执。由于众生遍计执,所以要念佛,念佛就是依他起,依他起当下就是圆成实,当下就离遍计执。

师父:不错!惠生他会到念佛是依他起。不错,念佛是依他起,知道是依他起,就是圆成实。和大家讲了,阿弥陀佛是你圆成实性啊!不过这个有大方便,佛设的大方便,你一心执着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得蒙佛接引往生,什么原因呢?他是已成之佛,我是未成之佛嘛!他可以接引我,其它法门没有。不过接引你去,你智慧未开,也在下品生里面。如果你智慧开了,可以到上品生。持戒念佛,最低限度下品生,具有定力可得中品生,如果戒定慧具足,那一定上品生,其它法门没有。现在时间差不多了,查注疏。

念佛最要紧,你不开慧,不得定,不要紧!可得往生,蒙佛力往生。就算下品生,总比在娑婆世界好上千万亿不可思议倍。

我告诉你们,你们有很多人盲修瞎练,把念佛舍弃,打坐。不要说你不得定,你不得定还在三涂六道之内嘛!得定以后,最多了不起你生初禅天,那要初禅定啊!你能得初禅定吗?你得欲界定,还生不到初禅去。还有人求神见鬼,那好!再不出欲界,五趣杂居。你怎么了生死呢?唯有持戒、念佛。持戒念佛,生到西方,比阿罗汉都还要高。查到注疏,上来写!

我们投生人道,多少有一点点戒功德,不过那是过去世受过戒。你可能没有杀生,没有偷盗,没有犯邪淫,没有犯重戒,都有一点戒功德。生天,生欲界天,可能有一点点小小善了,还没有定。还是有一点点小小戒功德,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一念善就可以生人、生欲界天,如果没有一点定力,生不到色界去。

我们是教门之下,我教导大家,你凭真功夫,硬本领。你说的那个没有用,真有其功德才行,它讲见地功勋了。所以横想竖想,末法时期唯有念佛法门,要是没这个法门,我们怎么得度?找到的,上来写吧!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二四下一六)「夫镜性本明。非从外得。尘覆则隐。磨之则显。」这是从譬喻说,大家也都了解这个道理,这个镜子光明本具,不是你擦镜子把它擦光明的,它本来就光明,灰擦掉了就明现了。「隐显虽殊明性不异」,他这光明性没有差异,灰一遮它不显,灰擦去,它就露出来。

「是以。修观如磨智镜。身心顿忘则种智圆矣。……」身心顿忘是什么原因呢?身心皆如幻垢,对不对?大家不要执着现在身心,你身心是依他起的嘛!依他起有没有自性啊?若有人会到依他起没有自性,就是圆成实,它本具光明嘛!你要是执着依他起实在有,那就是遍计执。

「摩尼体性本无五色」,好比三棱镜没有七种颜色,太阳一照才幻现出来。「莹净绝瑕都无色相」,没有色相。「由性净故。一切色相对则现中。」大家看这个意思看懂了没有?一切色相有没有?还是幻现嘛!一切色相没有,对不对?依他起幻现,幻现有对没对?

「青黄赤等五色。……」,这个颜色都是幻现的,如果有对才有实在,有实在,怎么灭它?不会圆成实性嘛!「愚人不了珠体。但见全是青黄等。……」这落入遍计执了,对不对?

「本以众生妄执幻化。故佛说云幻垢众生。」众生是因缘生,大家千万不要执着一定人是众生,畜生是众生。不是,因缘生法皆是众生,众因缘生法简单说叫众生。「故佛说云幻垢众生」,因缘生法皆是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就是空,所以它皆是幻垢,如幻而现的。

「依教离垢。故复说名菩萨。所离之垢既无。对离之智何立。……」他对离,称为菩萨。垢是不是幻化的?幻化的有真实没有?没有真实,你离什么?所以你离垢之心就是垢。这在菩萨位,是不究竟的。所以说,依教离垢,「所离之垢既无」,所离之垢没有。「对离之智何立」,也没有,能离之智、之人也没有。大家看,所离之垢是境,是不是?能离之智是什么?智,这才引发境智一对。

「顿了实法假名性相等执。当体如幻。故云证得。」知道一切缘生法皆如幻,当体证得,没有别得。好比擦镜子光明一样,没有别得,你知道如幻,幻灭即是觉。这段文差不多是重复上面的话,从譬喻说,你把譬喻会到法就对了。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九八下一五)「此从空假以入中道也」,这个人有天台思想了。「初云皆依圆照清净觉相」,就是圆觉,就是圆成实性。「但是一心。故名中道。」

譬如清净摩尼以下,「此显绝待真心。以示圆照清净觉相之体也。」圆照清净觉相,大家修学到现在,确定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了吧?圆成实性、毕竟空、法界、实相,还有很多名字,中道、第一义、了义……,它有很多名字。清净摩尼宝珠表示圆成实性之体。

「摩尼珠喻圆照净心。随现五色喻五蕴身心。」以因缘故幻现五种色。五阴身心都是幻现的,不是实在的。我现在问大家,你怎么知道你的五阴身心不是实在的?很简单,要是实在的话,你不应该死。「旧注云喻五道。此指太宽。以经云身心自相。乃的指五蕴。」「的」是的确,确实,确实指五阴。「而随类之言」,随类而现之也,我们五阴身心随类而现的,幻现的。「身心自相」,自相是什么?自相叫实相,身心都是实相,实相无相,无相随缘起万法,万法无性是实相,哈!法就是这个道理。

「意该五道。……」,这个该有包括的意思。包括、包含叫该,这个意思包含了五道,五阴也包含五道,五道就是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为什么讲五道呢?天里面有阿修罗,人里面有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皆有阿修罗,所以他不说,只讲五道。

「谓妙圆觉心。本无五蕴。良由无明业幻所作。」慧修讲的无明,我们通体是无明,五阴身心通体是无明。「全从妙心所现故。如摩尼随现五色。」五阴身心都从我们的圆觉妙心所现,这个道理有谁知道,为什么五阴身心从圆觉妙心所现?我告诉大家,依他起就从圆成实现,是不是?大家懂这个道理了吧?圆成实是我们的圆觉妙心,从圆成实无性随缘才起依他起,都是圆觉妙心所现。要知道,缘起是性空所现的,「如摩尼随现五色」。

「众生不了真心。但认五蕴幻相故。」这落入什么了?遍计执。他不了,了的话,他当体是圆成实,不必另找。依他起就是圆成实,不了了,执着实在有,反而成为遍计执了。

「如痴人执珠体实有五色也。以错认五蕴为我。以覆蔽真体。」五阴有没有啊?五阴皆空,是不是?对于五阴而说我,五阴都没有,那有我呢?所以一切法无我,众生由于执着我,随五阴转了,五阴落入畜生道,畜生是我;五阴落入人道,人是我;五阴落入地狱道,地狱是我,由执我而成的。「故为幻垢」,身心、五阴皆是幻垢。 

「今以观智。照破五蕴皆空。故名菩萨。以对待未忘。」这个菩萨照见五阴皆空,还有对待,这个法无对无待。怎么无对无待?依他起无性本身就是圆成实,不是依他起对待圆成实,没对待。「犹是无明故」,有对待,还是无明,所以叫他菩萨。「真体未显」,有无明的话,真正体还没有显。真正体,有人说相对的、相待的,他根本胡涂。有人又说绝对的、绝待的,他也是不明白,这个法里面没有相待,没有绝待。

「若对待一忘。能所双绝。乃显绝待真心耳。」就显圆成实性来了,真心是什么?就是圆成实性,就是毕竟空,就是圆觉妙心。说了半天,还是和那个镜子譬喻一样,他本来是那样,不是擦过灰以后才有明,没擦灰的时候,它也有明。并不是你灭了依他起有圆成实,依他起本来就是圆成实,你不知道就是了。好!我们今天修学到此地。

你光跟人家念,念久了自然会讲话。有一般人学英文,「你念那个调,我偏不学那个调,我念我的调。」你学不会的。我执心重,不入法的。「你说那样,我偏不那么说,我说其它样给你听一听。」你学不会,你永远学不会。「你讲圆觉经,我不讲圆觉经,我讲方觉经给你听听看。」他怎么能学会呢?

老师教你念英文怎么念,你就跟着他的调子念,没有错。「不!我一定要念我的调子──山东调。」那念不出来的。我执心重的,众生皆被我执心害了。

■第十五次修学

师父:经法,要得其理,深入其理。得其理,文皆是闲文。为什么佛法到了中国,大乘独扬呢?中国,我们祖先文化传留下来,就是重于理,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先秦诸子百家,皆以理为胜,大乘独扬。

古德曾经给我们写过很光荣的历史,末法时期众生愈来愈差,我们很惭愧。末法时期众生,只知道拾取名相,不能深入其理,所以把我们祖先光荣历史埋没。

当初鸠摩罗什他是以般若为宗,来到了中国,所教的弟子都是一时之选,像僧肇、僧睿、道生、道融,那简直是不得了。鸠摩罗什就说过,我没想到中国的弟子们入理这么深。所以这个风声传到印度,印度的外道他就不服了,他说:「中国人能会理这么深,我不相信!我要和他们辩论。」所以外道有一个大辩论家,不远千里而来中国,特别找鸠摩罗什的弟子,要和鸠摩罗什的弟子辩论。僧肇、僧叡,大家都知道吧?道生──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外道来了以后,中国的僧肇、僧睿他们这些人很犹豫了,不知道这个外道是吃几碗米干饭的,不知道他的理论是什么理论,不敢露头公开辩论。

鸠摩罗什大师就感慨了:「想不到我的弟子受屈于人,没敢出来的。」道融就说了:「师父!我去,不过我没看过外道的著作,不知道他们理论的路线。」鸠摩罗什大师就说:「那不要紧,我这里有,有他的著作。」就把外道的书给道融看,道融一夜之间洞达外道之法,第二天就去辩论了。所有印度国王、大臣、大居士都到了,一辩论,外道张口结舌。外道没办法,以后顶礼跪拜,说:「我今天才知道,中国人的智慧这么高深。」悄悄地回印度去了。

可是我们中国愈来愈差了,后代弟子只知道拾取名相,拣些垃圾,拾人唾液,实在可惜。所以大家修学经法,深入其理!我们祖先所留的光荣历史眼看就要灭了。希望我们大家能有人出来,再把我们祖先的光荣历史恢复起来。

今天从:「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从这里开始,我们先把前文看下来,才能得其要旨。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大家找到文了吧!我们都修学过。「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要点捉住,「身心皆为幻垢」,就是缘起法、依他起、无自性。「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十方世界皆是垢相。「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

下面就是我们修学的开始了。「无边虚空」,大家仔细看,仔细会,依谛理去会。

「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我们今天先修学到这里,大家仔细看。「无边虚空觉所显发」,为什么无边虚空觉所显发?为什么觉所显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我问你们,觉和知有什么关系?无边虚空,虚空还有东西吗?如果没有觉知,它怎么显发虚空?不一定解释全文,你能解释到那里就解释那里,解释全文更好。怎么知道无边虚空呢?讲吧! 

悦师:师父!我猜看看。「尔时便得无方清净」,就是得到十方清净了,十方它是无边虚空,遍满法界,这是讲法界缘起皆是缘生无性的,所以能遍满虚空。

「觉所显发」,就是我们觉知那个性,正如前文所譬喻的,譬如清净摩尼宝珠随方各现,也就是后面那段文讲到「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这是我们觉性所显发的。无边的法界缘起,皆是觉所显发的。我们如果约三性来讲,这些种种皆是依他起,都是圆成实所显发的。到了觉性圆明的时候,自然心就清净了。

「心清净」以后,下面讲到六尘清净、四大清净、十二处清净、十八界清净、二十五有清净。师父,是讲到「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吗?

师父:不错!慧悦的见地能会到圆成实性,都是圆成实性所显。「觉所显发」,以前我们修学过,圆觉不就是圆成实性吗?大家要是方便把它讲到底也可以的。「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把它修学到底,也可以的。

闻师:这是衔接上面一段文。前面讲到「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下面举譬喻与法合,「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可是我们众生迷惑不知,「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取相的众生,不会法性的众生,「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将无自性的法认为实有,身心是实有的。如前面所说,众生执着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认为实有如是身心之相。不知无性随缘,随缘无性的缘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什么是证得诸幻?我们体会到一切是圆成实性所显发的,是无性随缘,而众生是染着的。如果有随缘无性这种体会,可以证得一切法原来是如幻如化的。

「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我们知道如幻无性,即归缘成,就是前面所讲的十方清净。

「无边虚空觉所显发」,无边虚空就是约体,身心如幻如化的体是无性的,觉所显发是它的用,用是约缘起来讲,要待缘起来显发。因为体用无二,所以「觉圆明故显心清净」。显心清净,下面开出来「见清净」,见清净则根清净,根清净则识清净,识清净故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所以你如是体会的话,一切法都是圆成实性,从圆觉净性所显现的。如果依他离遍计即入圆成实性,会入根尘识清净。既然身是四大所起的,所以四大也是清净的,因为缘起即圆成实的缘故。乃至十二入、十八界,都是从缘起边来讲,缘起如幻,会入圆成,「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师父:慧闻讲过了,我可以说了。大家想一想,「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什么是幻灭影像?这和依他起有关系吧?证得依他起无性是什么?就是圆成实吧?所以「尔时便得无方清净」。这无方清净是什么东西?无方清净,佛本是无,清净则有。佛是什么东西?佛是觉,自觉、觉他、觉满,名之为佛。所以说,佛是大幻师,好比大幻师,能幻一切法。这有什么关系?大家仔细会,开你的智慧。

佛如大幻师,能幻一切法,一切法无不是佛所幻,佛是什么呢?自觉、觉他、觉满。自觉、觉他、觉满是什么东西呢?圆成实性。圆成实性是什么?圆满成就一切诸法性相,叫圆成实性。大家从这里开始会!谁还讲?

第一点,大家注意到,「觉所显发」,你注意到前面一句「圆觉净性」,他和「觉所显发」有相当的关系。觉就是圆觉净性,至于说「见尘清净」,千万不要着于名相,见尘、眼根、眼识,乃至闻尘、耳根……一直讲下来,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七道品,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皆是幻垢啊!不要着于它。这一切皆是幻垢,甚而言之,讲无边虚空,也是幻垢。知道幻垢,幻灭影像,那时候才得无方清净,无方清净就是圆觉净性,圆觉净性就是觉所显发的觉。

乘师:「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由于心清净的缘故,下面就讲根、尘、识一切都清净,四大、六尘乃至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缘起法。为什么清净?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如幻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十方清净才能显出圆觉。

这一段是接上面一段「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我们末世众生怎么修圆觉呢?就是观一切如幻。怎么使我们六根清净?怎么显圆觉妙心呢?我们心不清净就是因为根对尘执着取相,事实上根尘本来是无罪的,主要是我们贪着,才落入名相。如果我们能观到一切法如幻,知道一切法缘起无性,不落入遍计执,会入圆成实,当下就无碍,就能显我们本来的圆觉妙心。

所以说,心清净则一切法清净。虚空本来就无碍,我们心本来清净,无碍就是心清净、平等。无碍的缘故,心清净则佛土净,真如无性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会归真如,所以能「觉所显发」。我们觉性本来是不动的,本来是清净的,由于无明,所以覆盖住。现在能显发清净心,觉性圆明就是无碍,所以下面就讲显心清净故一切清净,乃至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皆是无碍的,就是前面所讲的「当知身心皆是幻垢」。

我们能觉察到身心都是幻垢,幻就是假相、空,空就清净。但是空不是断灭空,它是缘起无性的,空即是有。怎么说空即是有呢?因为空是真空,我们看到一切法,不妨碍我们去看。而这些相即是性,性就是相,我们看到这些相都是缘起无性的,所以空不是断灭空,它是真空。但是有,也不是自性实有,是妙有。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这样的话,我们的心就能清净,一切法就能无碍,能显发我们的觉性。

刚开始文,殊师利菩萨发问,如来因地怎样修行才能显我们的圆觉?如果我们对根尘不执着,当下就是圆觉。

师父:这段文是讲菩萨修行如幻三昧……讲吧!

空师:「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这段文是说菩萨修行如幻三昧,见一切法缘生如幻,依他无性,幻起幻灭。唯是影像了无所得,所以证入法界清净。

「无边虚空觉所显发」,如来藏妙真如性随缘显发一切法。「觉圆明故显心清净」,觉体圆明,圆照法界,明遍十方,因为心体清净故,觉体圆明。「心清净故见尘清净」,心净则国土净,所以心净则见一切法清净。

「见清净故眼根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这段文讲根尘识三法清净。只要不取见,不取虚妄的遍计所执,根尘识三俱不可得,十八界清净,则当下是一真法界。

以下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以及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世出世法一切清净。

师父:我告诉大家,这个境界比如来藏高了。如来藏性在终教,这个比它高。当然你以如来藏也能会到,可是它境界比它高,圆觉境界比如来藏高。

明师:「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则一切法清净。我们知道华严说万浪皆是一水,缘起的差别万法也是同一性,清净性也就是空性,华严经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如果心清净,则见一切法清净。

记得上次修学会有讲到,青青翠竹无非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如果我们心清净,则见一切山河大地皆是清净的。

师父:讲吧!

闻师:上文讲到「圆觉净性」,这圆觉净性有很多名字,也就是圆成实性,所谓圆成实性就是圆满成就一切法,无自性是一切法的法性。我们常常讲要破无明证法性。这里特别提出「彼愚痴者」,所谓愚痴者,没有证入法性统统叫做愚痴。「无边虚空觉所显发」,一切法既然是无自性所建立,无性能随缘成就森罗万象如幻的法。这圆觉净性能圆满成就一切法性,所成就的一切法性虽有而常空,常无性。

可是我们众生在这圆成实所成就的无性之法里,认为有身心,乃至认为十二入、十八界,执着一切法有,所以才落入生死流转;虽落入生死流转,可是一性不动。如果你会入万法归一,一生万法的话,我们就可以知道一真法界性,觉所显发。原来一切如幻如化的法等同虚空,遍法界,量周沙界,这些法都是无自性所开显的。

圆觉经很深,是约佛的果地来讲的,所以说乃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你以此法可以自觉,可以觉他,乃至能圆满成就恢复我们本来的清净藏,湛然不动的妙真如性。

师父:为什么……你先讲。

修师:「证得诸幻」,假如他修行证到诸法如幻,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都没有实在的性,都是圆成实性所显,一切皆如幻,就能灭影像。因为我们不知道一切法如幻,所以取着一切影像。

「尔时便得无方清净」,可以讲证到「不可得」,佛也是以不可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假如你证到诸法如幻,灭一切影像,不取着六尘缘影,就能空六尘缘影。空六尘缘影,就证得无方清净,证得不可得,就是证得圆成实性。这样就「无边虚空觉所显发」,无边就是遍一切处,虚空就是不可得,因为无边虚空都是我们圆满觉性所显发的,圆满觉性光明就能显心清净。

前面有讲到「六尘缘影假名为心」,我们就是执着六尘缘影为我们的心,执着妄心是我们的心,不知道依他起就是圆成实。如果证到不可得,会入圆成实性,这无边虚空都是我们觉性所显发的。知道觉性圆满光明的缘故,就能显现清净心来。因为你心清净,见一切尘都是清净的,所以下面讲很多名相都是清净。我们契入无性真如,所以显发的一切法都是清净。

众生不契法性,执着六尘缘影,所以它见一切法起贪瞋痴。其实一切法本来清净。现在我们知道一切法如幻,不执着六尘缘影,不起贪瞋痴,则一切法清净。

师父:这段文,我提醒大家,大家看一看。它仅仅讲两个法,一个讲如幻,如幻好像讲缘起吧?一个讲清净性空。为什么我说它讲这段文比如来藏要深呢?它讲到一真法界性。净圆觉心是一真法界性,如来藏是二空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此地要是论如来藏的话,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皆是幻垢。

悦师:「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那个清净是不是表不生不灭义? 

师父:大觉就是「大圆满觉,应迹西干」,大圆满觉就是圆觉,圆觉就是圆成实性。一切万法怎么叫圆成实性?圆满成就一切诸法实性。

悦师:师父!因为这是菩萨修如幻三昧,是不是可以说,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幻法就是毕竟空法?所以「空生大觉中」,就是生于大圆满觉中。「如海一沤发」,这一切如幻法就如大海一沤发,沤发根本没有起伏,所以一切法清净,是指一切本不生不灭,就是会入本性大圆满觉。

师父:可以!这是你的见地。

洵师:「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这是指菩萨证到如幻三昧,便得无方清净。「觉圆明故显心清净」,楞严经讲过,十方虚空都是生于你的心念,若说有一个人证到觉所显发的境界,那么十方虚空尽灭。

「心清净故见尘清净」,心清净则一切清净。法华讲的百界千如,可以说三千大千世界一时显发,这个所显发的,不是外在的。虽然它是如幻的,但是这都不出我们本觉之心,因为我们心性本具,我们的心尽虚空遍法界,是圆具三千的,十方的依报、正报本来就在清净心中。

师父:这很有问题啊!性具善?还是性具恶?如果说性具善,同于孟子说;如果性具恶,同于荀子说;如果性善恶都具,就同于扬雄所说的善恶合了吗?

洵师:性具是性空。

师父:天台不是那么说。这个法,性不具,也不对。性无善无恶,那也不对啊!所以此法怎么解释?无性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那才对啊!好,现在开始查注疏。

观师:师父,我练习讲讲看。「无边虚空觉所显发」,「无边虚空」是讲缘起,「觉所显发」就是前面所讲的圆觉净性。这意思是讲缘起是性空所显发的,是性空之缘起。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既然觉圆明故,我们知道菩萨是随缘不变,所以能体会如幻三昧。由于这个缘故,显心清净,这段是讲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以下讲「心清净故见尘清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只要心清净,则一切都清净。师父常开示「除心不除境」,因为心清净,则一切境都是清净。我们学佛,遇到什么境界,都可以当作「增上缘」,要检讨自己,一定是自己那里不足,那里不对,我们可以来除恶,可以来行善。所以有一句话讲,打得妄想死,许你法身活。

师父:我和大家解释解释。儒家谈到性具、性不具的问题。儒家有四个人,孟子讲性善,换句话讲性具善。荀子讲性具恶,扬雄讲善恶混,善恶都具有。告子讲性无善无恶,他说好比水一样,决诸东方向东流,决诸西方向西流,它没有性。那么孟子就反驳他了,他说水确实是决诸东方往东流,决诸西方往西流,不分东西,可是水不分上下吗?绝对不可能决诸上方向上流啊!所以唯有佛家解释大乘,它不是性具,也不是性不具,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是这个法。

空师:师父!为什么六祖说,缘起自性本自具有?

师父:具足清净啊!

空师:性具不是那个意思吗?

师父:不是那个意思,它是具善恶,不具善怎么会有善?不具恶怎么有恶?本自具,是具足清净,性本清净。清净就是无性,无性之性本自具足,以后你行善行恶,那不是你本自具足。无性随缘成万法,这个无性是什么?是你大德的自性。大德的自性是什么?是你的实性,实性是什么?实性无性,大家都知道实相无相嘛!所以这是本自具足。你本来的性就是无善无恶,也没有非善,也没有非恶,一切无住。心无所住是你的自性,不取于相是你的自性。如果心住于善,心住于恶,心住于善恶混,皆是取相。好!现在查注疏,查到的上来写。唉!因为它具足清净,它不生不灭嘛!自性不生不灭。

洵师:性具十法界是什么? 

师父:十法界无性,就是性具,无性随缘就起十法界──这是一真法界。

洵师:性具三千,三千也是无性啊!

师父:三千无性就是性,无性随缘就起三千,这样解释才对啊!如果性具有三千,没有三千义,那不是成为定法了?无有定法是名无上菩提。

洵师:您说性具十法界?

师父:性具十法界,随缘就起十法界。要是随缘不起十法界,没有善恶因果报应了。十法界无性,无性才能随缘啊!你不想一想,圆成实,圆满成就一切诸法实相,它到底具不具有诸法实相?要是具有的话,怎么能圆满成就一切诸法的性相?

你再想一想,一水起万波,这水是不是具有万波?大有问题了吧!水根本不具有万波,随缘起万波,万波无性还是水啊!所以实在讲,起而无起,无起而起,这才会入般若,色即空,空即色。要是性具,空中具有色。查到注疏,就上来写。

修师:「觉圆明故」,前面就是讲觉不圆明,因为是被无明所覆的缘故,现在证得诸幻灭除一切就圆明,觉性就圆满光明,就能显心清净。心清净就是证得心空,以心空故三科皆空,乃至二十五有、十力、四无所畏……一切法皆空。因为佛证到无性,所以见一切法皆空,我们众生被无明所覆,见一切法执着实有,就见有三科、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佛的十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道品、八万四千陀罗尼门等,佛所说的一切法样样都执着它实在有。如果你证到一切法空的话,那这一切法就皆空。

师父: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十八不共法也如幻垢呢?法华经说过,佛种从缘起,缘起它不是如幻吗?要是按照名相解释,至理无名啊!至理没有名字,以名显理,以名字显那个理。「觉圆明故」,就是显那个理了。什么是圆?圆者无碍,有碍不叫圆吧!所以无碍。明者无暗,没有暗没有碍,是显那个无暗无碍之理,所以它说觉圆明。

这么说起来,觉圆明无碍无暗,是不是空啊?这个空不归断灭吧?空是不是就是有啊?这出如来藏嘛!再往上讲,它是一真法界性了。空也是幻垢,有也是幻垢,所以此地讲一真法界。

洵师:是不是圆觉经有讲到迷悟……

师父:一真法界性,这是一真法界嘛!

洵师:楞严经还是讲如来藏……

师父:这是讲事事无碍,我们不敢说什么,我们是凡夫,不敢说。

般若经从因上讲,圆觉经从果上讲起。所以它从因上讲,声闻、缘觉、菩萨、佛,都包括。这个圆觉经仅仅讲佛。 

修学圆觉经仅仅能看注疏家的见地,修般若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看它对不对。圆觉经我们不可能,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仅仅能看这个人注疏他的见地到什么地步。

华严经是一乘,法华经是一乘,涅盘经是一乘,胜鬘经是一乘。可能这个圆觉经也是一乘,不过我们凡夫不敢说,看的好象是,不敢决定说,没有古德出来印证,我们不敢说。看是好象一乘。

洵师:圆觉经是同教一乘?别教一乘?

师父:同教一乘是法华嘛!别教一乘是华严。圆觉经我们看好象是一乘,因为我们是凡夫,不够那个资格。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九九下一)「此正显圆照之相也。谓此妙圆心体。本自灵明廓彻。广大虚寂。名为真空。初因一念无明。障蔽妙明。」大家仔细会,看人家所说的,和你所理会到的同不同。假如同,这个人可以印证,你到底和他差多少距离,当然比他高是不可能的,和他的境界差多少。

「遂变真空之体。而为十方顽空。」空生大觉中,原来是顽空。「今无明既破。则十方虚空悉皆消殒。」所以空生大觉中,空也是幻垢。「故观十方虚空。从觉心显发。」顽空消殒以后现十方虚空。十方虚空是什么?就是毕竟净。毕竟净是什么?般若讲波罗蜜。幻化一切,就是这个道理,你看是不是一乘教义?仔细分析,它比如来藏较深了。

「然虚空既消。则妙明体露。」,这就是诸幻灭尽,觉心不动啊!「故云显心清净」,就是觉心不动了。「此心一净。则十法界无不清净矣。故下文。历明圣凡身心境界。一一皆清净。即前云清净觉相。然清净乃空之异名。」就是前面讲清净觉相,清净就是空。

有很多人他重点着重于六根、六尘……那是名相,他不会其理。你要会其理,一气呵成。知道觉性清净以后,显发一切,一切皆是幻垢。所以看这段文的时候,不要只解名相。你解其名相是可以的,你要会理。这个人讲得很好!大家可以以他印证。我们现在很可怜,以前应该佛给你印证,没有佛时,老祖师、诸圣人给你印证说:「对,不错!」叫你见性。我们现在得不到古德圣贤给我们印证,以注疏家──他也是古德嘛!以他注疏给你印证。

不相信你看看,人家讲的没有一点点的零碎。大家注重在名相上,都是垃圾。

大家都知道,这段文主要是要会到如幻,你知道一切法如幻了,就知道性空,就知道无性了,叫净圆觉心。至于他讲的六根六尘六识二十五有、十八界乃至三十七道品……一切法,皆是幻垢,所以古德注疏家都不谈。你会到一法都知道一切法,提纲就能挈领了,网那么大,拿了纲网就提起来了。衣服那么大,不好拿,拿了衣领就提起来了。后人注疏,差不多都注疏在名相方面,什么是六根,什么是六尘……他不知道那是幻垢。我们今天修学到此地!

■第十六次修学

师父:这是真正接触到佛法之缘了,希望大家各自用功!那么佛法之因是什么?清净心。一般多数人不知道,他总认为多看点书,多学点东西,那就算正确,会入谛理了,那也是缘,不是因,不发生作用。如果清净心,因发挥的话,它起作用了。我今天告诉大家,它起什么作用?清净心具足讲起来有三句话: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自净其意就是你的清净心,你如果循着这个因缘前进,这叫真正行门。

那么我们怎么能做到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呢?持戒念佛。实在说起来,单用持戒也可修这个法门,单用修禅定也可修这个法门,单用止观也可修这个法门。华严三观也是修这个法门,天台三观也是修这个法门,都是走这条路。不管你修什么法要,不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话,没有因。不入其谛理,是狂慧。

假如有清净心为因,修学佛法为缘,你逐渐得到受用。可是有一点要知道,要切实奉行,切实做到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你得到什么受用呢?浅显的,它有时候在你静坐的时候,心真正静下来,忽然会通很多道理。或者睡梦当中,会通很多道理。或者你走路、做事,不管什么时候,它会通很多道理。

你久久用功,清净心真正发现,就会有这种情形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你无师智显现的。它有个很奇妙的地方,你会通的道理绝对对,因为从你性出的,不是你思惟出的。多看书、多看经、多看论,勉强用自己的第六意识思惟,那不一定对。这个你会通了,在静中会通的,绝对对。会通的并不一定经上说过,可是你绝对合乎佛经。

这个在禅宗叫开小悟。我们不敢讲开小悟,不够资格,我们尤其不是参禅。实在讲我们不够资格,我们仅仅知道这点道理就是了。逐渐你烦恼轻,你的清净心、定心增长,自己知道,这叫「善根增长」。就算你达到这一步的时候,还不了生死,六道轮回还跑不了呢!

大家记住!唯一的办法,念阿弥陀佛,求他慈悲摄受接引往生。你靠自力,没有办法的!你不要说开小悟,就算开大悟,不了生死。唯有念佛,求佛接引往生西方。大家要是不循这个路修的话,你边缘都沾不上。沾这点边缘的时候,算你稍微接近佛法了。你还没接近,没有这个境界的时候,你还在佛法边外,那差得远了。大家想一想,稍微接近佛法都不了生死,何况你在佛法边外呢?所以不管任何人,上根利智也好,钝根也好,求佛接引,求佛慈悲。

我今天为什么和大家讲这些话?我发现有人接近这个情形,可是要保养圣胎。怎么保养法呢?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所以佛这么教人,没有错!三世诸佛都是这么教人,释迦牟尼佛也是这个路,诸佛所说都是这个路。希望大家好自为之!不要人身一失,万劫不复。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师父:修学到「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现在大家看文。

所谓善根发它的功效在那里,我告诉大家。小乘善根发,发无漏真慧;大乘善根发,发无上菩提心。我们的善根,无量劫来早断了,还有一点点根,要不然变成「一阐提」了。

不要只分别文字相。「一切实相性清净故」,实相是什么?法华经讲,诸法实相。你会通这点,下面就了解了,「诸法实相」,下面讲的是不是都是诸法?

悦师:*

师父:慧悦讲过,他已经开一条路来了,大家就比较清楚,要不然你对这段文摸不着头脑。

大家把智慧火燃烧!这个清净有相没有相?无相和清净有没有关系?既然清净了,清净动不动?不动遍满不遍满?要善思惟!

闻师:「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这是总标。下面提到一身清净多身清净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事实上它只讲一句话,就是诸法实相,诸法缘起,无性的缘起。实相就是无相,下面再举世界,一法清净当然一切法清净,就开演出来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一切法都包括了。这里讲一切实相性清净故,提出几个名字,就是讲一切法无非是实相,实相无相,一切法无相,所以一切法不动,一切法清净,一切法平等。一切法平等的话,遍满法界。一切法无相,等同虚空,所以平等不动。

「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就是圆觉性不动。下面讲四大不动,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不动,这陀罗尼门就是总持一切法,也就是说无性法能总持一切法。事实上有为法无性就是无为,有为无为同一无性,当然清净、遍满。根也是无性法,遍满法界,尘也是无性法,遍满法界,讲起来十二入、十八界遍满法界,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一切染净法都是遍满法界。

所以这是出来事事无碍的境界,根无性遍满法界,尘无性遍满法界,好比光光无碍,事事无碍就是从这里开展出来的。

师父:大家注意到一点,第一个你贯通他的文势,他上面讲清净,又讲不动,又讲遍满,还有平等,其实是一句话。儒家有一句话:「舒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就是讲那个道理。实相放出去是一切法,一切法收回来就是实相。你仔细看这个文势,不可着文字相。

空师:「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这段文是说,一法清净,一切法清净,因为清净则无生死,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这段文是说万法无性,悉是真如,性色真空,诸法实相。「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这段文是真如无性随缘成万法,万法遍法界,根遍满法界,尘遍满法界,……以无性故,一切法遍满法界。

师父:圣空发挥得不错!他发挥到那个地方呢?他的意思是清净平等不动是缘起无性;遍满呢,无性随缘成万法。大家慢慢就顺文路,你可以会到它的脉络了。谁还讲?

乘师:这跟上文有关,因为上文讲到心清净,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清净,所以这边讲「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以下就分别说,身清净乃至一切世界清净,尽虚空遍法界都清净。为什么一切清净?因为法是无性的,法是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一即一切。

前面有讲到要怎么样来修行呢?要远离诸幻,要坚持净戒。我们众生都是迷于缘起,所以不能清净,假如能会到一切法如幻,如幻就是空,空就是无相,清净平等不动。身清净是讲正报,世界清净是依报,正依是一法,正报就是依报,依报就是正报。它是互摄互入的,所以讲一清净一切清净,会归一实谛,中道第一义谛。下面讲觉性清净,像虚空一样,虚空是无碍的,觉性也是无碍的,根尘都是无碍的。

师父:慧乘他会到实相无相无不相,实相无相就是清净平等不动,实相无不相就是遍满。他提到如幻,上文提到如幻,这就远离如幻了。大家仔细看这个文的脉络,前面讲的如幻还是讲这个法,不过有人执着如幻为实,称为遍计执。这里清净平等不动遍满,实相无相无不相,实相无相就是性空,无不相就是缘起。实相无相,圆成实;实相无不相,依他起。这里只讲到依他起圆成实,所以他说,清净平等不动。清净平等不动就是遍满,因为什么?圆成实就是依他起。大家深入义理啊!

观师:前面「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直到「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这是讲实相诸法,以一切实相性清净故,诸法都是清净的。「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由一切法,我们可以知觉性平等不动。「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觉性遍满是讲实相诸法,诸法就是实相。

师父:大家仔细看文意,大家参考啊!我不障大家,大家发挥个人的悟性。性清净,其实和他后面讲的「觉性」是一个东西,性清净就是觉性清净。他从实相无相,觉性清净发挥出来。一即一切,慧乘提出来的,实相诸法,一身多身、一世界多世界、依报正报都清净。

再看下面。「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到这里为一阶段,他把「不动」引出来了。「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虚空是一切法吧?「当知觉性平等不动」,这是收回来了,诸法又收回到实相来了。四大是诸法吧?又收回到实相来了,「当知觉性平等不动」。「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一切法吧?又收回来了,「当知觉性平等不动」。这是不是它的脉络啊?我们是猜佛的意旨,你仔细看,好象没猜错吧?它一收一放,一放一收。你要是不知道它脉络的话,胡涂了!颠颠倒倒,反反复覆。

经师:「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这段文是讲实相无相一切相,实相无相,实相是讲性空,就是法界,无不相是讲缘起。实相无相,所以一身清净,则一切法都清净。一摄多,多摄一,所以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一切法都能清净平等不动,前面这里是讲无性法是圆融无碍的。

下面从缘起边会归无性法,无性能缘起一切法,所以说觉性能遍满,清净不动,六根六尘四大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能遍满法界。无性法是清净平等不动,所以一摄多,多摄一,事事无碍,能摄一切法。所以一法为主,法法为伴,一切法为主,一切法为伴,主伴圆融。

师父:大家注意到,佛有大方便,佛以权实二智说二谛法。怎么说二谛法呢?于一说无量,于无量说一,你看这个文就看出来了。有些地方于一说出无量了,有些地方又把无量说成一。

因为今天供斋,大家都没有心思,我们现在看注疏好了。大家回去仔细注意这个文,于一说无量,于无量说一,这是以权实二智说二谛。你仔细看,它这段于一说无量,下段一定于无量说一,不离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离实相诸法,诸法实相。

观师:「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

师父:于一说一切,于一说无量了。

观师:后面「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这些都是在讲……

师父:无量说一了。

观师:这是讲诸法实相。后面「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这又是讲……

师父:于一说无量了。 

观师:这是他怎么讲都很圆融了……

师父:嗯!佛有大智慧。你们现在不敢接受,不敢直下承当。譬如我说一切烦恼空,一切佛道空,一切众生空,一切诸佛世界空,没错!你们不敢直下承当。空即遍满,遍满则有一切众生,一切烦恼,一切诸佛,一切诸佛道,一切诸佛世界,也是它的路线,可是众生不敢直下承当。等到一旦豁然贯通,啊哟!表里精粗都知道。你要是没到豁然贯通的程度,你是迷迷糊糊,一盆浆糊,弄不清。

清净心怎么遍满?无相嘛!平等嘛!无碍嘛!不动嘛!当然它遍满。这个法你一执着文字相,不清净,非不动,不遍满,不平等。

佛把一句话说成千变万化啊!你会到这个道理,见性的人他说,黄面老子拿实话骗人。黄面老子是佛啊!佛不是金面吗?他说的实话是骗众生,因为什么骗众生?实话无话可说嘛!你所说的都是譬喻、言语。

大家圆现你的自性清净心,怎么圆现呢?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怎么能做到呢?持戒念佛。这就是焰口本子上所讲的一句话「洗脚上船会也么?」你懂了这个道理没有?会不会啊?不会。告诉你们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钓竿已在阎君手」,钓竿在阎王爷手上,「切莫从前再犯钩」。 

说这么多,就一句话「一切实相性清净」,就是这句话,感恩佛!感佛恩无量啊!佛为了这一句话,这一个法,和大家辛辛苦苦说四十九年。你想,我们吹着电风扇在房间听经,佛在这么大太阳下奔波啊!说法的时候,没有电风扇,树荫下就很享受了。还有的佛说无量劫,也是说这个法。佛在世时真辛苦啊!早晨起来到舍卫大城托四十里,来回八十里,印度那个里比我们小就是了。回来吃了饭,洗了脚,和大家说法。你看,多辛苦!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一○○下七)「此先举正报一身以及多身。凡是众生。无不清净。……观依报世界清净。如是则众生界空。圣凡齐泯。唯一清净圆明宝觉矣。……」虚空如是平等不动。

「此但显泯一切法。当空观义也。」这个人是天台思想。「由摄事归理」,就是摄缘起归于法性。「理遍则事亦遍」,讲得对,是那个道理。理是什么?理是圆成实,事是什么?事是依他起。理是什么?理是随缘无性,事是什么?事是无性随缘。你要贯通啊!要不然就死于文下了。理是什么?实相,事是什么?诸法。理是什么?你们都讲过了,一;事是什么?一切。理是什么?理是法界,事是什么?缘起。都是一样啊!理是什么?真谛,事是什么?事是俗谛。要贯通啊!这样你心中才没有疙疙瘩瘩,要不然你疙疙瘩瘩,处处不通。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此历十法界。以显事随理遍。」事随理遍,就是一切万重波随水遍。「当法界理事无碍门。示假观义也。」这个人讲得很好,他把台贤二宗会通。法界理事无碍是华严宗(贤首宗),「示假观义」,天台宗。天台、华严都是一乘教法。

你们印证,以人家的见地印证你,你会不会到这个地步?如果你还是着于名相,你不会。你要是会到,你就知道了,他这个人程度到什么地步。当然你们现在不会知道,譬如黑板写两个人的注疏,极可能两个人层次不一样高,有高有低。可是你们看不出来,你们看都是黑板写白字,都差不多。你们着于文字相,学的都是世间生灭法,学了一辈子,白费功夫!好象吕纯阳见黄龙一样,错用心了。

这个法比以前你们会的声闻法高得多了,声闻法说色是质碍相,受是领纳相,这个法有没有质碍相?没有。我再问你,有没有质碍相?有啊!因为没有就是有嘛!空即是色;有就是没有,色即是空。你要是会到空即色,色即空,会到真空义。你要是仅仅会到有质碍相,或者没有质碍相,无常义,不入真空。其实佛说无常,就是真空义,声闻人不会。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二七上一)「照色等空即名实相。……」,下面我们看这句子就知道,讲的已经上路了。「照色等空即名实相」,照色等空即名实相是什么意思?空是不是无相?他这明明讲的实相无相。下面看也好,不看也好,已经上路了。

「诸段清净皆牒前文」,牒是重复,考定、考证上文。「唯此独指实相。以为净之所以。」「所以」是原因。「既于自身证实相理。亦见一切众生同一清净实相。」和你们大家刚才发表的意见是不是同一路线?不错!你们猜了半天,没猜错,和他猜的相同。

「以观一切众生。不取于相。同圆觉性耶。盖显彼我一体故。」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十方亦应以十界释之」,十方法界就是十法界,这是华严所说,就是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法界。「方与上圣下凡清净一致也」,把十法界解释成十方法界,凡圣才一致。十法界里面,四法界是圣,六法界是凡。

「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这个很有用处了,劫末时大火烧,你自性清净的话,你的国土安隐,不被所烧。「况乃心宜觉性。识智无生。」觉性平等,清净不动的,所以心宜觉性。识是分别,智也是分别,都无生,没有分别了。「身土依真。染净俱泯。」身土是什么?谁会到?身是正报,土是依报,依正二报。「依真」,真就是觉性清净啊!没有分别。染是染法,六凡;净法,四圣。「俱泯」,泯绝不起了。「通法界。清净湛然。……」,自古至今叫,通是貫通的意思,都是清淨湛然不動。

「四大总世间」,他说地水火风四大是总说世间。世间这要和大家解释了,有两种说法,依天台的说法,有三种世间,众生世间、五阴世间、器世间。众生世间、五阴世间、器世间都不离四大,所以它是总说世间。「陀罗尼总出世间」,这个人分析得很好,我们大家修学还没修学到这地步。陀罗尼是总说出世间法。「虚空之言总该依正及三世也。……」「该」,这是包含的意思。

「觉性无际故遍满。性遍满故诸法遍也。」你仔细看他的文路,还是一即一切,一放出去就是一切;收回来,一切就是一。

我们大家所发表的意见,近似。我们比人家的程度太低了,以人家意见印证自己。我们猜了半天,你要是不上路的话,你看这个文,看得糊里胡涂的。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一一六六上一四)「以觉性即万法」,看他第一句就知道他的意思。觉性,实相无相,一法嘛!印万法,一即一切。「即觉性遍满无有边际则根尘四大乃至陀罗尼门亦复遍满无有边际也。……」一切法无性,无性遍满,无性就是一切法,当然一切法也都各各遍满。「如是则尘含剎土。芥纳须弥。一摄一切。一切摄一。」他讲得很清楚了吧!你们大家发表意见,猜也是这么猜的,是不是?猜久了就对了。「一入一切。一切入一。周遍法界。事事无碍。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大小不坏彼此无杂。如一室中千灯并照。」他以下举譬喻了。「灯随盏异盏盏不同。光随灯通。」光是一个。「光光涉入。故常别常入。」常别常入,就是华严的思想,互摄互入,重重无尽了。

「经云。一中解无量。」说出来了。佛的智慧就是一解无量,无量解一,一说无量,无量说一。「无量中解一。所谓一多无碍以显净觉用大本来周遍也。此中清净不动周遍法界。」各人仔细看,和你猜的怎么样啊?猜是不错,没离大谱,猜对了。你不要奇怪,说我们是猜,他也是猜。如果猜对的话,大家的谜底都是一个。我们今天修学到此地!我慢慢地没有这么大的力气了。

没什么奇怪的,智者大师、吉藏大师……一切古德都是猜。吉藏大师讲过嘛!一切经家都是猜佛意旨。 

■第十七次修学

师父:自从佛出现于世,弘扬佛法的时候,马上被众生的业所障。所以佛法一定经过一个时期──明珠暗投,好象明珠一样,丢到秽坑里去,是众生业。佛法破众生之业,众生之业就障佛。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法正在被众生的业所障。不过有时候,有佛菩萨化现,把它再弘扬开来,还是光明的。明珠虽投至秽坑里去,不减其光明,一旦末法时期经过一段长时间,经过坏劫、空劫、成劫,成劫末期进入住劫,佛法再现,一定经过这个阶段。

我们中国,古德有很多是菩萨示现,大弘佛法。佛法在中国是为大乘,当然也受儒家、道家的影响。现在我们祖先所传留的文化,正在被埋没,如果不是经过第九小劫末劫的话,终有一天再出现,再被大家发现,中国祖先所传留的文化是正确的。如果第九小劫进入末劫没有挽回的希望了,那就要经过长时间了。等第十小劫人寿八万岁的时候,减劫减到人寿八万岁,弥勒出现,再弘佛法。所以我们今天能有机会修学佛法,希望大家珍重!珍重!现在看圆觉经。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盘。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今天修学这段文。这是根据上文来,大家一定要回头看上文,要不然你不知道为什么「妙觉性遍满」。要把它想通,妙觉性为什么遍满?知道它的原因,下文就贯通了。看上文,实相性清净故,平等不动。

策师:妙觉性本来清净平等,不增不减,所以它能够横遍竖穷。根性尘性也是一样,清净平等,所以它无坏无杂。我们的根尘性是不生不灭,清净平等,乃至陀罗尼门也是一样清净平等,不增不减。下面是譬喻,「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光是一样,不增不减,横遍竖穷,所以它无坏无杂。

「善男子。觉成就故。」菩萨为什么不会被法缚,不求法脱?因为菩萨觉悟到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而成就智慧。他为什么不被法缚?因为他知道色当下就是空。他不入偏空,不求涅盘,不像二乘,因为知道空即是色,所以不厌生死。「不爱涅盘」,菩萨不住涅盘,他知道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不敬持戒。不憎毁禁。」菩萨知道一切法清净平等,所以他没有憎爱二心,对一切众生行无缘大悲。

「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一切法本来清净平等,无来无去,不增不减。他知道久习的众生,久习佛法的众生在他来讲不增;初学的众生,在性相不减。不增不减,所以他没有憎爱二心。「何以故一切觉故」,觉悟到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所以知道一切法毕竟寂灭。慢慢知道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慢慢成佛道。

师父:大家想,这个和「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有没有关系?谁再讲?

霖师:「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这段是在讲一真法界。「由彼妙觉性」是讲无性,因为无性之法能遍满一切时,一切处。就是说,真如能随缘起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因为一切法无性,所以根尘无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为什么根尘无坏?因为根尘是缘起,缘起无性,无性所以无坏。「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陀罗尼门是总持一切法,一切法是缘起无性,所以它无坏无杂。

下面举譬喻。「如百千灯光照一室」,一室千灯,灯光遍满,一个灯光能摄一切灯光,一切灯光入一灯;一切灯光摄一切灯光,一切灯光入一切灯光,法法能互摄互入,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觉成就故」,就是讲妙觉性能够成就,证入一真法界。证入一真法界,就能知道一切法本来清净、平等、无分别、无对待。就是一切众生未成佛时本是佛,已成佛后还是佛。

「当知菩萨。不与法缚。」菩萨知道一切法本来是清净平等不动,所以他不被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盘。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因为法脱、生死、涅盘、持戒、毁禁、久习、初学都是二法,都是生灭法、对待法。菩萨知道一切法本来不二不别,所以他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乐涅盘。「何以故一切觉故」,是觉性显发成就的。

师父:讲吧!

修师:「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诸法实相遍满法界的缘故,所以根尘性无坏无杂,因为根尘都是诸法,其性遍满,它的性是无性,所以实相遍满法界无坏无杂,根尘也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陀罗尼是无为法,无为法是根据有为法而立的,有为法无坏无杂,当然陀罗尼也是无坏无杂,因为同一无性的缘故。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百千灯可以讲是诸法,一切法,「光照一室」,可以讲是无性,一切诸法无性遍满一切处,它的实相遍满一切处。「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它的光遍满法界,所以无坏无杂。

「善男子。觉成就故。」觉就是圆满觉,在众生来讲是佛性,在成佛时是讲法身,圆觉性本来都是圆满的缘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被法所缚,不被五阴所缚,不染世间法,知道一切法空。知道一切法本来清净,所以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盘。」因为生死和涅盘本来是二而不二,同一无性,所以不厌生死,不爱涅盘。

「不敬持戒。不憎毁禁。」因为持戒、毁禁都是同一无性。「不重久习。不轻初学。」如果重久习、轻初学就是有憎爱,一切法都是平等清净的,所以不起憎爱。本来是同一法身,所以「一切觉故」,一切圆满,同一法身的缘故。

师父:我和大家解释这一点名相,「不与法缚」,慧修讲出来了,就是不被法缚的意思。「不求法脱」,脱是简单说,就是解脱,就是不求解脱。这样不被法缚,不求解脱,不着于文字相,就是龙树菩萨所说的了,若人见般若,是人被法缚;若不见般若,是亦被法缚。怎么被法缚?你看经文就知道了。若人见般若,是人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欸!看这个经文就知道了。

大家注意到一点,生死、涅盘、持戒、毁禁、久习、初学,这一切是什么法?(答:色法。)什么色法?缘起法嘛!缘起法是不是如幻的?谁还讲?

悦师:「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我们知道法性遍满一切,妙觉性遍满一切,法性是无自性的,所以「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是讲其性没有互相妨碍,没有杂坏,有性法才会有坏有杂。因为无性法,所以根性、尘性皆是无坏无杂,「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世间、出世间的法都是无坏无杂。后面接着「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举光作譬喻,因为光能遍、无坏无杂。这一段主要让我们明其法性,先开我们的见地,会其法性。

「善男子。觉成就故。」这里好象有谈功勋的味道,前面是开见地,这段是讲心性方面。觉性圆满的时候,「当知菩萨。不与法缚。」我们知道菩萨修如幻三昧,既然证到圆觉,也就是「觉成就故」,修如幻三昧的时候,他就不被一切法缚。

以下说「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盘。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这些都是约事相来说,也就是在缘起边说,因为缘起边都是如幻的,一切法如幻,怎么会被如幻法所缚呢?既然不被法所缚,也不求解脱;一切法如幻,当然没有生死,所以他不厌生死。不厌生死就不爱涅盘,生死是对涅盘所说。一切法如幻,当然没有持戒、毁禁、久习、初学,这时证入如幻三昧,爱憎二心就不会起了,会入一切法无生,就是所谓的无生忍。如果有生死,有涅盘,这些都是遍计执,不会法性。禅宗也讲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因为会到一切法如幻,就是见性。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就是分别一切法;「其光圆满得无憎爱」,就是不作分别想。「何以故光体无二」,就是法界无二,「无憎爱故」。

师父:大家注意到……讲吧!

修师:「觉成就故」,好象是讲圆成实性圆满成就一切法,无性成就一切法,法缚、法脱都是无性的,同一圆觉实性所起的。众生落入遍计执就厌生死,爱涅盘。圣人知道一切法依他起,会归圆成实性,所以就不厌生死,不爱涅盘,不敬持戒,不憎毁禁。

「觉成就故」不是说已经圆满了,它的本性就是能够成就一切法,我们的法身能成就一切法,都是诸法实相。

师父:大家注意到一点,我刚才提醒大家,大家还没会入。「觉成就故」,上面讲过了,觉是清净、平等、不动、遍满,是不是啊?这是讲那边的?无性边。它清净、平等、不动、遍满的话,不坏不杂,我们认为有坏有杂的,都是缘起边,遍计执。

不相信看一看,「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缚和解脱有坏有杂,如果缚存在的话,解脱被坏,解脱存在的话,缚被坏,是不是这个道理啊?有坏。如果是缚和解脱同时都存在的话,杂。对不对?不明了的话,我再讲下面一项,生死存在就坏涅盘,涅盘存在就坏生死,如果生死涅盘同时都存在,就杂。是不是这个道理啊?怎么能不坏不杂呢?你想就知道了。怎么能不坏不杂?入那个法就不坏不杂了。谁还讲?

闻师:刚才师父讲,佛法是破众生的业,众生的业障佛法,众生的业就是心迷闷。如何来会佛法?首先要有正念,就是远离诸幻,因为一切法其相如幻,其性无性。前面提到一切法清净平等,缘起无性,「遍满法界」,缘起能成就一切法。「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无性遍满一切处,这边讲到根性和尘性,如果整体来讲,应该是缘起遍满十方,根、尘、陀罗尼都是缘起,所以说无坏无杂。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从刚才师父的提示中,我们知道缘起的法是离二边的,生死和涅盘是二边见,都是分别心、憎爱心。憎爱心会产生两种过患,一是取,一是舍,取舍都有违法体。好比灯灯虽然有差异,可是光体无二,能互遍互融,它是无坏无杂的。 

后面提到「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法缚和法脱都是二边见,没有办法会到无坏无杂的情形。「不厌生死不爱涅盘。不敬持戒。不憎毁禁。」这是说众生心被业所障,不会诸法实相、实相诸法的缘故,才出现这种情形。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眼光是讲分别心,晓了前境是分别一切法,菩萨分别心分别一切法,当下知道四大、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这些缘起法,同一无相,这样了解的话,就知道缘起的法是无性的。分别一切法,从无性会到缘起,晓了前境就是缘起而无性,无性而缘起,就不落二边见,这样就没有生死、涅盘二边的执着。

从这边我们知道,在一真法界当中,我们不是取有,就是取无,落入憎爱二心,所以没有办法成就圆觉。

「一切觉故」,我们可以讲一切圆觉的觉性,缘起常无性的缘故。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可是我们不觉,失去正念,所以翻作众生,也就是说甚深的佛法被众生的业障所障住,被遍计执所障的缘故。

师父:慧经讲吧!

经师:「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什么是妙觉性呢?就是前面所讲的「实相性」。实相性就是所谓的无性,无性自然根性、尘性──六根、六尘都是无性。无性所以不生不灭,不坏不杂,无性乃至陀罗尼门、一切法不生不灭。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无性所以光光相摄,一灯摄千灯,千灯摄一灯,一灯入千灯,千灯入一灯,就如华严举千灯的譬喻。这段文主要跟我们讲的是,当证入一真法界以后,就能知道妙觉性遍满清净平等不动。既然知道法界性不动,就能了知三界如空华,能够证入如幻三昧。提到法界性是法性无性,法性远离一切言语相,一切趣非趣,悉皆寂灭相。法性因为无性的缘故,远离一切文字相、心缘相、言语相,所以能不住缘起边,也不住空边。

「善男子。觉成就故。」一切法圆满成就。下面都从两边业来讲,一个是缚,一个是解脱,生死、涅盘、持戒、毁禁、久习、初学,若能了知一切法无非都是相,就能会入法性。

师父:时间不早了,我把它结束。大家要深深会其义,我们讲过,生死坏涅盘,涅盘坏生死,持戒坏毁禁,毁禁坏持戒,如果单独存在持戒则破坏毁禁,这是大乘批评小乘戒法之处。如果单独存在毁禁,破坏持戒。这个破坏了一个法,互相破坏,破坏什么?破坏互入。如果持戒、毁禁同时都存在,就杂了,也破坏一个法,大家知道什么法?互摄。如果这个法互摄的话,就不杂;如果这个法互入互成的话,就不坏,对不对啊?所以互摄互入,不坏不杂,重重无尽。再还有一个法,光体无二,无憎爱故,这个地方大家要分别出,我和大家讲。憎爱是一个法,无憎爱光体无二,又是一个法。会这个法有两种,第一智慧,第二情见,如果你以智慧会这个法的话,互摄互入,无坏无杂。如果你以情见会这个法的话,互相有坏有杂。现在大家查资料,查注疏,写在黑板上。

注意到了,你解释法的时候,还以情见解释,你说对,也错。要是以智慧解释,没有不对的。禅宗简别文字相,就是简别情见。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一○一上一三)「此历十法界。以显事事无碍法界。」大家都知道了,事事无碍法界是华严所说,对不对?他讲出来了,事事无碍法界是什么?互摄互入,重重无尽。「周遍含容观」,周遍含容就是事事无碍。「当一心中道义也」,唯是一心,这是说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是什么?叫唯是一心,一切法唯心所造,叫实相诸法。万法一心,叫诸法实相。「此明法界一心相在无杂各不坏相故」,法界都是一心,都是无性,其相是如幻如化的,无坏无杂。「成圆觉普照义也」,慧修说圆成实,圆觉普照就是圆成实,不是坏一切法而说法性空,不坏一切法而达法性空,才是真正佛法,如果灭法而求空,是外道。 

「善男子。觉成就故。」「此示寂灭一心」,寂灭一心就是无性嘛!「平等不二」,无性平等不二。「正显清净觉相也」,清净、平等、不动、遍满。「以缚脱憎爱等皆二相也」,被法缚,得解脱,都是二法,所以佛说是一法,二法是魔说。「由无明妄见故有二相」,这二相都是无明妄见,不得互摄互入,和上面相反,坏事事无碍法界。我刚才说过,如果单独存一个,就坏另一个,两个都存的话,就杂乱,不得互摄互入。

「今以圆照。则一切皆觉。故无二也。眼光乃八识现量。」八识现量界,所以眼光所见是八识现量界,见到的、证到的。「圆照诸根。在眼最显故。取喻圆觉普照无二之体。」这个人解释的十分正确,大家印证各人,你会不会到这个地步?这个地步只许用智慧入,不许用情见,一点点微尘许情见,皆不入,各人印证自己!这个根本上,他从无性随缘演变出来的。实在说,就是诸法实相、实相诸法、法界缘起、缘起法界,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那个道理。

这样修学下去,久久修学,你才知道你学佛那么多年,今天才接近佛法了。过去学佛若干年,皆是错用心。你们自己要选主席上来主持,我就坐在沙发旁听了,老了就没有用了。佛法本来没有老,没有少,为什么有老有少?有谁知道?哈!随缘就有老有少。老少是随着什么原则,你们知道吧?随着生灭十二因缘。

修学完,你们马上有坏有杂了,人家供斋吃到肚子就坏,乱七八糟吃一肚子就杂。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二七下一三)「根性尘性者。此指自性。」这个自性有几个名字,又叫实性,又有叫实相,又有叫自相。自性就是无性,譬如维摩诘经讲,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就是这样,观实相,就是无性。「非谓泯根摄尘归于一性。如百千灯等者。」不是说泯绝了尘相,尘相就是无性,简单说,不是灭法求空。「如一灯光已满一室。更有一灯。光亦全满。百千灯光一一如是。各不相坏。亦不混杂。室中之空喻于法界。灯之光相喻如根尘。谓一灯光容多光相。即一光相多光中。故一一皆然。重重无尽也。」他也是按照华严解释。

「觉者圆觉也。成就者牒上开悟也。」牒是重述的意思。「缚脱约惑。生死涅盘约报。持戒毁禁约业。久习切(初)学约人。喻取能照前境之眼光也。于四对法。无胜劣。心同佛。于三念之境。同之所由。经自征释云一切觉故。」所以大家解释经文,写文章,不可多文,孔子说过,辞达而已。你的言辞通达了,把意义表达出来就够了,那是最好的文章。我们讲到此地,下面大家就去坏去杂好了,哈!

讲到文章,像法藏的文章,好比吃饭一样,一口一口的,可以饱。 

■第十八次修学

师父:还有一个月就休夏了,大家千万不要懒散,要有始有终。莫不有始,鲜克其终啊!一切事情都有开始,可是很少能够始终如一的,我们大家要保持住,始终如一。有一句话,家家应该慎终追远,谨慎其终。千万谨慎其终啊!开始发好心出家,任何人都可发,可是始终如一的,难得。我们修佛道也如此,如果能始终如一,定得成就。古德有一句话,不失初心,不丧失自己当初发心啊!成佛有余。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盘犹如昨梦。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盘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住(作)无止无作(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我们今天修学到这个地方。现在看到这段文了,我很熟悉,当初你师公给我住五指山,因为松山寺是经忏道场,他说:「赶经忏,你不喜欢,你住五指山吧!我才买了五指山。」我到五指山去,一切经没有,它那边没有藏经,也没有什么。只有什么?杂志,乱七八糟的佛教书,没什么可看的。我在那抽屉翻来翻去,翻出半本破破烂烂的法华经,别的没有。那么我自己带的经本呢,就是一本圆觉经,所以每天没有事,你看,打开也是圆觉经,不看也是圆觉经,没有别的经可以看嘛!

我有一天就看到「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我看到这个地方吓了一跳,当时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停顿了一下子,大概有点影像知道它的意思了,哦!不晓得怎么样,那泪止不住的流,它不是伤心,也不是悲哀,就是止不住的流泪。从那儿以后,蒙佛菩萨加被,才多少了解点佛法。

今天又看到这个经文了,希望大家也和圆觉经结不解之缘,由此而入。那个时候,当时没有思想,也没想到好,也没想到坏,就是止不住地痛哭流泪,没哭出声来就是了。那泪想不叫它流,止不住。事后我才想起来,须菩提听佛说金刚经,涕泪悲泣,就是那个境界。

以前看金刚经,仅仅起法喜,知道好,可是不会里面的意思。从那时流一段泪以后,回头再看金刚经,不知怎样,懂得里面的意思。

现在大家看这段文,仔细看!我们今天修学到「平等不坏」。

「修习此心得成就者」,这个心是什么心啊?

霖师:「修习此心得成就者」,这个心是清净心,因为清净心无修无证,证到圆觉妙性,知道一切法无修无证。如果有修有证,那就是有自性,而诸法本来是缘起如幻的。「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圆觉普照」就是圆觉妙性起用,就能遍照十方。「寂灭无二」,缘起如幻的。「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犹如空花乱起乱灭。」这段是讲十方诸佛世界也是缘起如幻,幻起幻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不即不离是说一切法都是不可得。「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盘犹如昨梦」,一切诸法本来无性,众生本来无性,生死涅盘都是虚幻的,好比作梦一样。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盘无起无灭无来无去。」生死涅盘都是幻化的,都是虚妄不可得,所以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一切法如幻所以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住(作)无止无作(任)无灭」,一切法本来如幻,没有能证的我,也没有所证的法。「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法性无性,所以一切法平等。

师父:慧霖他知道,修习此心是圆觉妙性。他知道「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是缘起法。我再告诉大家,我学佛这么多年来,得利于一个「诚」字,我开始学佛就诚,直到现在诚心不变,我得利于一个「诚」字。这个诚字要怎么保持?我告诉大家,远离名利。

我告诉大家了,当初我看到这个经文,止不住的流泪,那是有因缘的。大家看看,今天慧霖讲出来了,我才和大家讲,这个「犹如空花乱起乱灭」是不是缘起法啊?十几年以后,我以缘起法入,今天我和大家说,也是说缘起法。大家就可以想到,有因缘的。为什么我看到这个地方止不住地流泪?触动根机了。所以大家学佛一定要诚,心中不可叫它有丝毫的委曲心,要不然你和佛菩萨不起感应。所以说道人心没有什么机巧的,不动机巧的,不动心机。谁还讲?

闻师:「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所证圆觉性是法性,因为法性无性。「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圆觉普照是缘起,寂灭无二是讲无性。因为此心妙湛总持,妙湛总持就是不动义,寂而常照,无性缘起;照而常寂,缘起法无性。修习此法证入一真法界性,一切法不碍一真法界性,一切法和一真法界不二。「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这个空花,我们知道是从缘起边讲。一真法界性,性空不碍随缘有一切法,所以一真法界性中万象森罗;可是万象森罗同是一真之性,所现的相是如幻的,像空中花一样,空本无花,花是幻有的。这个法非有非无,非有是不即,非无是不离,不即不离所以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盘犹如昨梦」,众生是缘起,佛是缘起,众生如果不落入遍计所执,不执着空中花,众生本来就是佛,因为众生本来是一真法界性,众生本来是清净圆觉妙性。这时我们才知道,原来生死涅盘犹如昨梦……

师父:大家注意到,这文一开始「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我们当然都不得成就。我们虽然不得成就,也可以知道此法,什么原因呢?譬如我问大家,死是不是很苦啊?你知道死苦,你死没死?你没死怎么知道死是苦的?这就是我们虽然没得成就,我们以闻慧也可知道这个道理。死是苦,应该证到的才知道,真正死的人才知道死苦啊!没有死的人应该不知道死苦。不是,听到人家讲,或者看到别人死,也能知道死苦。所以要特别注意到「得成就者」。

我提醒大家,这个「作止任灭」,作是起,止是停止,有很多解释,任是任由,不管它,灭是把它灭掉。我们说修道叫作,修道可以断集,断集就是止。苦,不断其集,任由它产生,叫任。证,苦灭,证灭谛,叫灭。还有很多,一切法皆可配得上,都是讲这些道理,它不是讲一项的。破无明,是作;没有老死,是止。如果任由十二因缘生长,叫任;灭十二因缘,叫灭。这不需要灭,为什么不需要灭?犹如空花。修止观也是一样,修观叫作,修止叫止。如果不修,任由它生长,叫任。以止观灭烦恼叫灭,一切法皆如此,没有定规,但看你的智慧会到什么地方,它就到那里。

我提醒大家,不要认为我说过了,你没得说了。不是的,它无量无边,你的智慧到那里,它就到那里,无有定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还有一点,不知道大家感觉怎么样?「圆觉普照寂灭无二」,我们修净土的,圆觉普照好象跟无量光有关系吧!寂灭无二是佛又变个样子说,和无量寿是不是有关系?大家把你们的智慧打开,智慧之门打开,叫它任游东西。智慧这个东西犹如虚空,你看我茶杯里边的虚空是圆的,房间里的虚空是方的,它不是圆,也不是方,随缘成圆成方。随缘成圆成方,也无圆无方,无性,这个就是智慧了。无量无边而有量有边,有量有边而无量无边,所以佛的智慧于一说无量,于无量说一。大家看看,谁还要发表?

悦师:*

师父:我不是告诉大家,注意到它一开始的「得成就者」,得成就是不是觉悟了?觉悟了以后,生死涅盘好象昨天的梦一样。不觉悟的人,不得成就的人,他不会这个程度。这个法,讲来讲去它是两种,讲的不过是那两种。我举个例子,大家就分清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愚痴?我画一个人,大家一看一定是个人;又画一匹马,大家看是匹马;画一枝花,大家看是枝花。智慧人不是,智慧者他看,你画一个人、画一匹马、画一枝花,他知道都是张纸。愚痴人一看,这是马,这是人,这是花。智慧者一看,这是纸。既然会到是纸,人、马、花,是不是好象梦一样,觉悟了!昨梦。

大家还注意到一点,这「作止任灭」,大家平常听「起心动念」,知道吧!「能证者」,应该没有起心动念才是净圆觉心啊!如果有作止任灭,是不是起心动念?如果是起心动念,是不是还是净圆觉心啊?大家再发表。

修师:*

师父:我和大家讲过了,大家脑筋不动啊!和算盘珠子一样,一拨一动。我和大家再讲明白一点,这张白纸上面画个「修」、画个「证得正等正觉」,虽然是画个「修」,画个「证」,是不是还是白纸啊?你会到还是白纸,还有「修」有「证」没有?这个白纸就好象圆觉妙心一样,普照一切。既然普照一切,不管你画人、画马、画狗、画猪……,它是不是寂灭不二啊?你这么会那个法。

再看最后一句,不管你画什么,你画十万亿佛土它乱起乱灭,乱起是没有因,乱灭是没有因,那是不是还是一张白纸啊?这样你会到缘起法是什么东西了。最后他讲,不管白纸它是画什么东西,它这个白纸性虽然画一切法,一切法的性是不是平等不坏?大家应该会到了吧?

策师:缘起无性的法如幻所以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实在。「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盘犹如昨梦」,生死涅盘无性,无性之法不实在,所以说犹如昨梦。「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盘无起无灭无来无去」,生死本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其所证者无得无失」,众生为什么落入生死呢?因为众生有有所得心、有得失心、有取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作就是造作。「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无性法是不二法,无能无所,能所双亡。「毕竟无证」,自性清净心不能说有佛道可成,但是你说没有嘛!它又遍一切处,因为一切法性就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本来平等不动。

师父:我问大家,这是什么东西?(答:苦集灭道。)你们光知道苦集灭道,我问大家,什么是苦啊?(答:生死。)还有谁知道什么是苦?(答:遍计执。)什么是集?(答:生灭法)好!知道是生灭法,还有谁知道什么是集?(答:起心动念。)什么是灭?(答:涅盘。)什么是道?(答:八正道。)哈!你们大家都叫我骗了,都废话!其实那是黑板,你看明明是黑板,说是苦集灭道,又说什么是苦,什么是集,什么是灭,什么是道,是不是废话啊?

你们应该会到了吧!说了半天苦集灭道,有没有苦集灭道?无苦集灭道。你们面对黑板,说了半天废话啊!是不是这个道理?你再会到全篇文章,就是这个道理。

你既然会到都是黑板,你说了半天苦集灭道,又说什么是苦,什么是集,什么是灭,什么是道,是不是犹如昨梦啊?既然得成就了,觉悟了,这些都是假的吧?如果还执着苦集灭道实在有,那就是什么了?遍计执!大家再发挥,尽量发挥。

观师:*

师父:你们讲到理,要会到事,叫理事无碍。我从事上和大家讲,我在黑板写个「修」,没有修吧?写个「证」也没有证吧?它还是黑板吧!愚痴人才认为有修有证。写个「修」写个「证」,那是缘起,如幻的。既然都是黑板,这黑板是不是「圆觉普照」啊?遍一切,可是它寂灭无二,你在黑板写四谛法出四谛法,写十二因缘法出十二因缘法,写六度法出六度法,写一切法出一切法。可是出了一切法──寂灭不二,黑板还是黑板,把理会到事。 

慧观讲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恐怕你们过去仅仅听到这个话,这个道理可能也懂一点点了,不会。我在黑板写一切的法,是不是随缘啊?黑板变不变?正因为黑板不变,随缘写一切法。不变是什么?性空啊!随缘,是缘起啊!佛法是不是如此啊?还有什么可疑惑的?谁讲?最后一个人讲!

大家在圆觉妙心上,乱写乱画啊!所以华严经讲,心如工画师,能造种种色。我在黑板写「作止任灭」,有没有作止任灭啊?我在黑板写「能证所证」,有没有能证所证?都是黑板,都是毕竟空,都是一真法界性,都是圆觉妙心。我们大家迷惑就是这一点,在一真法界中,我们堕入地狱。一真法界没有地狱啊!唯心所造。好象黑板上没有「作止任灭」,写「作止任灭」,它就作止任灭。十法界皆空,叫佛法界。所以说,这叫真正证到,得成就者。

永嘉大师得成就了,他讲,觉后空空无大千。迷时怎么样?分明有六道。我在黑板上写天道、人道、地狱、饿鬼、畜生道,分明有嘛!那是你迷啊!觉后,大千世界都没有,都是你乱写出来的。

大家查注疏,千万不要马马虎虎啊!如此用功,步步前进,你早晚有一天看到底边。

有的人在黑板写天道、人道、阿修罗道,有的人在黑板写地狱、饿鬼、畜生道,有的人在黑板写极乐世界。黑板究竟有没有?都是你唯心所造。千变万化,原来黑板还是黑板。大家觉悟就知道,为什么要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写「极乐世界」就不同了,极乐世界叫净土,净土不二,它就是「寂灭不二」嘛!就是「圆觉普照」嘛!那不就是黑板。所以说,往生极乐世界就是黑板,它不起不灭,就是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光可以遍照十方,十方世界黑板上都可以写;无量寿,它也可以写。它写无量光不是无量光,写无量寿不是无量寿,因为写上无量光,就是有量;写上无量寿,就是有量。

智慧者应该看到一点眉目了,还在生死里迷惑吗?不错,我们大家还在生死里迷惑,天天诤竞。诤竞什么?不外乎名闻利养,争是争非。

这栋楼是什么楼?(答:莲风楼。)新斋堂在几楼?壹波堂在几楼?讲堂在几楼?这是几楼啊?都是毕竟空,懂了吧?好象我在黑板写壹波堂、新斋堂、莲风楼,你认为我写的是莲风楼、新斋堂、壹波堂,对不对?都是黑板。虽然有莲风楼,有壹波堂、新斋堂,是不是都是毕竟空啊?再想一想,这里有慧修、慧悦、惠生,有我,有一切大众,是不是有啊?你想我在黑板写上慧修、慧悦、惠生,有没有两样?没有两样吧!有一切大众,是不是还是毕竟空啊?于毕竟空中起慧悦,于毕竟空中起慧修,唯心所造。既然都是毕竟空,毕竟空有生有灭没有?再想,仔细想!参禅到这个地步,叫你参了!慢慢地可以看到生死边。虽然是不了生死,也是可以看到那个边了。

这一夏不要白过,虽不能证到什么东西,至少也学到什么东西。我骂你,你听到了没有?毕竟空,是不是?觉悟的人、得成就的人,会到。不觉悟的人,他说:「你骂我干什么?」我打你,是不是毕竟空?唉!我们就在这个法里诤竞啊!此后,加紧用功修行啊!这个事情,古德讲,事须用功,久习方成。绝对不能说,明白了我就得到,不是那回事,久久修习才能得到。要不然,你看这个文,不得用处。

「生死及与涅盘无起无灭」,我在黑板写个「生死」,有起有灭没有?我再写个「涅盘」,有起有灭没有?愚痴人认为有起有灭,智慧者知道是黑板,它无起也无灭。我在黑板写个「来」,写个「去」,有来有去没有?愚痴人才认为这是「来」嘛!明明写的是「来」。所以证到了,黑板所写的,有得有失没有?都是黑板嘛!没有得也没有失。有取有舍没有?还是黑板啊!没有取没有舍。能证者,也没有作止任灭,黑板清净不动,觉性平等。这和前文讲的,清净平等不动,是不是还是一个道理?清净平等不动好象黑板一样,也就是黑板嘛! 

不相信你想一想,觉悟了不过如此而已。黑板上写净土宗,我向净土宗学道;禅宗,我向禅宗学道;天台、华严,我向天台、华严学道,学了半天,求了半天道,原来是你啊!真正有一天觉悟是黑板了,哦!我还东跑西奔,不晓得跑破了多少草鞋,原来是你啊!参禅的,参了半天,有一天觉悟了,哦!原来是自己的鼻子碰到自己的鼻子,在眼下面,自己看不见。

黑板写「苦集灭道」,是不是本来面目?迷惑了。黑板我写十二因缘,是不是本来面目?不知道了,认为十二因缘。写六度,是不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原来是黑板,知道吧!写了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皆不是本来面目。原来它本来面目,不过一块黑板就是了,大家懂不懂啊?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一○一下一二)「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得成就者是证究竟一心,究竟一心是什么?一心不乱啊!一心不乱还有心是二心啊!一心不乱是什么情形?好比镜中的影像,一心不乱的境界是什么?禅宗讲,雁过长空,影落寒潭,那是一心不乱。再找一心,那是二心了,既然告诉你一心,不二吧?你将心求心,不成了二心了?「以如来藏中本无迷悟生死去来之相」,如来藏是空的,二空如来藏。「然生死涅盘。皆无明梦中之事。今无明梦破。回视往事。如昨梦耳。」这个道理大家懂了吧!「此重示寂灭一心」,寂灭一心就是一心不乱,这个法本来如此,一心不乱不是你求来的,没有新生,也没有旧得,本来如此。云在青天水在瓶,就是这个样。不是说你求一心才得到一心,求寂灭才得到寂灭,它本来如此。所以,义玄当初有人问他:「请问西来意?」他说:「大寮里今天加菜!」就是这个道理嘛!「究竟无二之体也」,究竟无二是没有一,二不可得就没有一。要是有一的话,自然成二,一是对境而立,不对境怎么会有一?

「前云圆觉性中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诸波罗蜜。谓迷清净真如。而为五蕴之众生生死法也。」也是讲得很清楚了。「菩提涅盘。乃所证之果。」菩提涅盘,大家看,这是不是菩提涅盘啊?这是黑板啊!你认清啊!它是黑板,不是菩提涅盘啊!

「诸波罗蜜。为能证之行。以如来藏中本无去来迷悟生死故。生死涅盘。皆如昨梦。既如昨梦。则岂有修证得失取舍之事耶。」有修证得失没有?黑板一块啊!你怎么误认了。「既无修证。则无能所。一切影像。毕竟寂灭。如此法法。皆真常住不坏。此圆照法界清净觉相之极。」圆照法界清净觉相,原来是黑板。会到意思了没有?我这么说,费了半天功夫,我就恐怕大家又执着黑板。聪明人他在我说黑板时,不执着黑板,愚痴人我说黑板时,他执着黑板,那就糟糕了。

不管你得此法不得此法,你有稍微知道一点影像,你和憨山大师一个鼻孔眼出气。不过人家喘得通畅,你喘得不太通就是了。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二一六七下二)「菩萨修习此心已得究竟圆满遍十方界者。则身心寂灭物我两融得正住持。方可说不见我为能成就之人觉为所成就之法。由彼转此业识成大圆镜智。」他是把净圆觉心会入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就是圆成实。「以此镜智照见一切根身器界皆悉寂灭平等无二」,道理不错,是这个样。大家注意看,它不外乎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没讲错。

「所谓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剎中。故见恒沙国土在妙觉心中乱起乱灭。……」仔细看,会他的意思,你从性空缘起会,从二谛会。不着文字相,你怎么说怎么好,不落文字相,从二谛会。这叫什么?会骑马的,马随人;不会骑马的,人随马。会骑马的,骑在马背上,你叫马往东,马往东;你叫马往西,它往西。不会骑马的,骑在马背上,马往东,载你往东走;马往西,载你往西走。以二谛入,就会讲了。

「复能照见一切众生不即圆觉不离圆觉」,它这是一个法。「无生死法可缚。亦无涅盘法可脱。至此始知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证。」这个假是假藉。「故世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回视向来欲断生死证涅盘作种种勤劳肯綮之事皆是梦中所现境界。」觉后空空无大千啊!「既醒之后则知生死涅盘了不可得。既知是梦则知涅盘不曾起。生死不曾灭涅盘本无来。生死本无去。其所证之法悟时不曾得。迷时不曾失。悟时不曾取。迷时不曾舍。其能证之人亦远离四病。不以作诸幻行而执为能证。不以取静为行而执为能证。」就是简单说一句话,都是作止任灭。「不以一切任运而执为能证。不以一切寂灭而执为能证。」这个「任」我和大家讲,任由一切法。因为印度有外道,这种外道主张不必修佛道,任由它受苦,苦尽以后就成佛,有这种外道。

「以此所证圆觉体中纤毫不立。拟心即差。动念即隔。故无所证之法。」假使一起思惟心就不对了。拟议则不是,你一想:「这道理啊……」,不对了,你一定不对。它就是黑板,如果想它「是不是黑板?」那完全不对了。

■第十九次修学

师父:我们今天修学圆觉经,希望大家深深相信。此法要以清净心入,清净心要以至诚恳切心培养。入了以后你会得自在,在佛法当中任你遨游。于佛法当中,任你东西南北,毫无阻碍。我和大家讲过,先深而后广,入得愈深,游得愈广。菩萨入于相当深处了,他可以游于法界十方。不过,人家是证了,我们没有用,仅仅从了解方面知道一些道理,那个不得受用。

如果你还追求世间法,要知道人身难得,此身一过,再也难得机会。

今天从「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开始是不是?上次我们修学的,再念一遍,复习复习。「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这讲一真法界,圆觉就是一真法界。「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盘犹如昨梦。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盘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我们上次修学到这里。今天修学下一段文: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怎么修行它?上面说过了,你看看,找出要点。「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我们先修学这一小段。它有要点,「如是修行」,怎么修行?和金刚经所说的有关系。

大家知道道理,逐渐前进。如果按照佛所说的逐渐前进,如圆瑛大师所说的,迟早要爆豆子,啪啦!爆开了,没有原因,不知怎么爆开了,那是另一个境界,禅宗就说开悟了。所以开悟无量无边,古德说小悟无量,大悟十八次。你慢慢就可会到了,你不知不觉,怎么知道这道理,怎么会入的,你都不知道。那是你的性现了,你没见到是没见到,它现了。

乘师:「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亦不迷闷。」这段文是结论,前面普眼菩萨请法,请佛开示末世众生修行渐次。末世众生还没开悟之前,听到佛所说的圆觉妙心,心生迷闷,不能会入圆觉妙心。佛就说,「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所以这里讲「彼诸菩萨。如是修行。」怎么修行呢?要起如幻观,观一切法如幻。四大根尘,身心依正二报就像空花,缘起无性的。体会到一切都是缘起无性,没有实体,幻化的。所以要远离幻化,要会到身心皆是幻垢。

「如是渐次」,就是要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觉成就的话,就显心清净。心清净,一切都清净,清净就是平等无碍,圆觉妙性自然能遍满十方。乃至根尘四大皆能遍满法界,因为法界无界,所以一切法平等无坏无杂。为什么平等无坏无杂?因为这个法不即不离,无起无作。如果这个法有起有作就落入二边,所以说入一真法界,是寂灭无二的,生死即涅盘,因为生死不可得,涅盘不可得。所以知道如幻,观法不可得,就无修无证。

师父:慧乘现在找出来了,我告诉大家,大家翻到第五页倒数第二行:「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大家仔细把它会一会。

我和大家讲大家不相信,如果你以至诚恳切心培养清净心,以清净心入这个法,那有很多你想不到的。你睡梦之中,本来不明白的道理,睡梦之中不晓得怎么的,欸!想起来了。或者,你半夜睡起来以后,哦!这个道理想通了。要是你有这种情形,赶紧起来把它记起来,要不然你再睡,就忘了。还有的时候,不晓得做什么事情,这个事情想通了,无因无缘,他就想通了。这个境界,是禅宗所求的。 

我说一个实在的故事吧!我听一个出版社老板跟我讲的。台湾有一个大学教授,现在这个人不晓得往生了没有。他父母生他的时候,梦见一个和尚来了。生下这小孩子,他父母就有戒心了,说:「这小孩子说不定要出家啊!我们夫妻两个就只有这个小孩子,不能叫他接近佛法,绝对不准到庙里去,他前生可能是出家人。」这个教授,教了大学后想写一本书,想写一本哲学。写着写着,写了一半了,写到唯识的问题,完了,写不下去了。他从小没接近出家人,根本没看过佛经,可是这时必须看唯识,他怎么能看呢?不能看。如果不能看,这本书白费了,花了那么多年的功夫,写了一大半白费了。所以他这个时候,愁得愁眉苦脸,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稿纸摊在桌子上,不能动笔,没有一个字。一连愁了三天了,觉也不能睡,饭也不能吃。

有天夜晚,他还铺稿纸在想:怎么解决呢?想不出办法来,想累了,趴在桌上睡了。有不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等他一醒来以后,已经写了一大篇很厚的稿纸了,都是唯识问题。「这是谁给我写的?」仔细看,是他自己的字,自己怎么写出来的,不知道。按照我们佛法讲的,他前生可能接近过唯识,第八识逼出来,无路可走,逼出来了。 

佛法也是如此啊!不是在你文字上追求的。现在我听说这个出版社的老板也往生了。所以大家要知道,清净心才能入法啊!谁讲?

我告诉你们要点,「彼诸菩萨。如是修行。」怎么修行?前文讲过,你一看就知道了。它讲「如是渐次」,什么渐次?前文讲过了,你仔细找它的脉络。譬如「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这到底是渐次?还是修行?「如是思惟」,怎么思惟法?「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看出脉络了吧?「如是住持」,住持最后知道什么?知道十方佛土皆如幻化。「如是方便」,什么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如是法是什么?缘起如幻,如幻无性,无性真空。这就叫圆觉啊!圆觉法。

实在你想一想,我和大家都讲过,大家都还从文字相会。我和大家说过,真如随缘起万法,是什么法啊?万法无性是真如,什么法?圆成实,就是圆觉。你再会你自己,你本是真如啊!随你染缘起的业报身,再随你的恶缘,不知道落入到那一道?其实这段文没有什么可发挥的,就是会上文就是了,这个作文章的叫牒。他把上面的文意总合起来讲的,现在的话就叫综合,这里面没有演绎了。按世间法讲起来,前面的都叫演绎,这叫归纳。所以说这个文,既然大家都没得讲,我就不多费时间了。回去看文,查一查「如是修行」是那一部分? 

修师:这一章是普眼菩萨问佛,末世众生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佛就回答:「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就是他问的如何修行。下面说的「先依如来奢摩他行」,这就是修戒。「恒作是念」,就是作是思惟,先观身空,后面讲到心空,一直到毕竟无有缘心可见,这段都是思惟的部份。

下面「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这一段是讲知道一切法毕竟空,随缘起一切法,这样来住持,以下就是讲方便开悟众生。

师父:这段文大家回去看前文,你自然而然就了解了,你要是只着重后面几句,你不知道它从那儿讲起。你和前文配合起来,就知道那一段文讲的渐次,讲的修行,讲的思惟,你就知道了。下面偈颂的部份,念一遍就算了,因为它是重颂,还是长行文的意思,不必再重新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眼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证者一切佛世界 犹如虚空花 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初发心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