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修罗道是什么?什么样的人会投生阿修罗道?
阿修罗道是什么?什么样的人会投生阿修罗道?阿修罗道是什么?阿修罗道,六道之一,属三善道,修善而夹杂有嫉妒傲慢入阿修罗,其特征是嗔心极重,并以争斗为乐。阿修罗道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阿修罗遍于五道中,有人..
禅理故事 2025-04-30 -
阻止我们前进的不是贫穷,而是优越
阻止我们前进的不是贫穷,而是优越有一个年轻人,因为家贫没有读多少书,他去了城里,想找一份工作。可是他发现城里没一个人看得起他,因为他没有文凭。就在他决定要离开那座城市时,忽然想给当时很有名的银行家罗斯..
禅理故事 2025-04-29 -
念佛圣号 真的能够治好病
念佛圣号 真的能够治好病念佛圣号 真的能够治好病我在以前,就总会觉得胸口很疼痛,呼吸也不顺畅,在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有快被窒息的感觉,摸摸胸口也会明显感到有硬物的感觉,很不舒服,症状不见消失,反而是日益加重..
禅理故事 2025-04-27 -
念佛号一声,为什么能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念佛号一声,为什么能能消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观无量寿佛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
禅理故事 2025-04-25 -
念佛不得力的标准是什么
问:念佛大部分时间还是不得力,因为工作原因,平时很忙,有时间时也赶紧念佛,可是还是不得力,心里惭愧,请问法师,怎么才能改变这种不得力的情况或者有更好的方式,请大师开示。南无阿弥陀佛!大安法师答:你这个..
禅理故事 2025-04-25 -
念佛与持咒有何不同
念佛与持咒,本来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净土教法及密宗教法独立成派之后,便与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体佛法的立场来说,仍是彼此呼应的。念佛的方法,可以涵盖念一切佛与一切菩萨的圣号在内,未必单指念的..
禅理故事 2025-04-25 -
念佛人临终的时候怨亲债主会不会来障碍往生
大安法师开示:念佛人临终的时候怨亲债主会不会来障碍往生 一些讲法者在讲法的时候,特别强调怨亲债主的问题,认为如果没有解决好与怨亲债主的关系,那么在临终的时候就会受到怨亲债主的障碍而无法往生。请法师对此..
禅理故事 2025-04-25 -
阿弥陀佛两次救母病
阿弥陀佛两次救母病家母生于1928年,今年已83岁高龄。能活如此高龄,全靠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加被所致。家母77岁那年夏天,突发脑溢血。卧床不起,神智昏迷,送县医院抢救,医生不抱希望。我哥哥、姐姐、弟弟也都不抱希..
禅理故事 2025-04-24 -
忍辱的力量:将军的忏悔!
忍辱的力量:将军的忏悔!梦窗国师有一次搭船渡河,当船正要开航离岸时,有位带着佩刀拿着鞭子的将军,大喊道:等一下,船夫!载我过去!全船的人都说道:船已开行,不可回头。船夫也大声回答道:请等一下班吧!这时..
禅理故事 2025-04-22 -
忏悔身口意业
忏悔身口意业悟婧忏悔身口意造作的三业。首先身,自己贪吃、贪睡,吃东西七八分饱即可,但是自己有时候为了口腹之欲,会购买很多薯片、甜饼干之类,一下子狂吃,浪费父母的钱,又糟蹋粮食,吃完自己很难受也很后悔,..
禅理故事 2025-04-21 -
心若不动烦恼枉然 活好生活的“断舍离”
心若不动烦恼枉然 活好生活的“断舍离”生活的禅法在于观察和包容、喜悦和平静。禅是生命的自在,禅是生活的洒脱,禅是内心的无碍,从心地到生活的活泼运用,豁达而自在的生活方式,更是对生命积极崭新的诠释。禅是..
禅理故事 2025-04-21 -
忏悔,从我做起……
忏悔,从我做起…… 文/ 释本性佛教仪式中,最常见的内容之一就是忏悔。每天早晚,我们都在诵着: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佛教认为:忏悔可使恶息善长,罪灭功生,积业得转..
禅理故事 2025-04-21 -
心胸狭隘吓狐仙 千年古井变枯井
心胸狭隘吓狐仙 千年古井变枯井心晨居士是以种植果树为生的。他说他家的水果每年都会比别人家的早成熟二十多天,原因就是果园里有一口不知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挖掘的水井,水源总是那么充足清澈,就是在干旱之年也不..
禅理故事 2025-04-21 -
忏罪之有力本尊金刚萨埵
忏罪之有力本尊金刚萨埵无上密形象之金刚萨埵忏罪是佛教徒佛法修持的重要部分。忏罪有很多种方法,针对不同罪业有不同的忏罪方式,比如说法忏、事忏、理忏、四力忏等等。而金刚萨埵是忏罪极其有效的一位本尊,阿底峡..
禅理故事 2025-04-21 -
阿弥陀佛加持我,别再起恶念
阿弥陀佛加持我,别再起恶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弟子知错了,弟子不敢再对任何人,任何事情,任何地方不满意了,弟子一心念阿弥陀佛,压住这些恶念和习气。任何的不满和愤怒,不屑和冷漠都是往自己内心放垃..
禅理故事 2025-04-20 -
阿秋喇嘛:上师与弟子
阿秋喇嘛:上师与弟子一个人能够在现世中遇到一位证得究竟智慧的上师,依止他,经由他的指导而生起强烈的出离心与菩提心,并通过亲近上师身语意而涌现对实修实证的渴慕,进而全身心地摈弃今生,把自己投入到实证的行..
禅理故事 2025-04-18 -
发善心善念结善缘
我们对自己能够看见、听见、想到的众生,尤其是那些可怜的众生,不应该有贪心、嗔恨心、愚痴心、嫉妒心或是傲慢心,应该给他们发一个好心。出声诵经、念咒、念佛号也行,如果出声念不方便,心里默念也行。然后心里发..
禅理故事 2025-04-17 -
彭鑫:呼吸与元气
彭鑫:呼吸与元气我们观察婴儿的呼吸,小腹部一起一伏,这叫做“气入丹田”,小孩子元精充沛,这是身体健康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七情六欲的侵扰,加之不注意节欲宝精,元气随之耗散,呼吸就会变得越来越浅,很多..
禅理故事 2025-04-15 -
当中国人遇到了茶|德禅一禀茶知识百科
当中国人遇到了茶|德禅一禀茶知识百科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饮用茶叶的国家。是中国的茶孕育了茶马古道这条世界上最高、最险的路。那中国的茶又起源于何时呢?正如其他大多数文化起源一样,中国茶的起源也伴随着神话..
禅理故事 2025-04-15 -
当妙欲勾住自己的心时,如何反观并认识贪欲的本性?
当妙欲勾住自己的心时,如何反观并认识贪欲的本性? 问:当妙欲勾住自己的心时,很多时候根本认识不到是自己的贪心作祟,反而把对境当成最美好的事物,是人生的意义所在。该如何反观并认识贪欲的本性?索达吉堪布:麦..
禅理故事 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