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六祖坛经(第二品)随缘开示
慧律法师:六祖坛经(第二品)随缘开示
1989.7.6-7台北荣总医院雪落无痕恭录和尚缘校订
很荣幸第二次来荣总上课。我之所以很热衷荣总,是因为我们这里是生老病死最清楚的地方,医生跟护士,他每天touch(接触)老、病、死很多,所以这里要是能够建立成一个有佛教思想的地方,对医生、护士本身的修养、内在的解脱,会产生很大促进作用,对于病患者的照顾也会比较得体。医生跟护士的学佛,就是社会的中坚分子重要的一环。
我们上一次谈的是生死的问题,今天我们讲的是《六祖坛经》的般若品第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本性上的东西,这个是修行的精华。你不了解我们本性上的东西,要谈修行那就非常的非常的困难。
我们举一句佛教常用名词:「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一句话乍听之下,误解会很多,而且佛教徒也没有几个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一个基督徒他就说,「释迦老子讲了这句话,当时我没有在旁边,要不然就宰了他,这么狂!」他就一直认为我们大慈大悲的佛陀很狂。所以其他的宗教,凡是不是正信的佛教,没有透彻的去研究经典都会依文解义,也会产生很大的误会。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那个「独」。这个「独」字的意义很深,今天你来到人间,单独来的,没有人跟你来啊,独来;你下地狱也是独往;你上天堂也是独去;你到人间做牛做马也是独往,没有任何一个人牵制的。这个是站在意识型态的迷糊点来告诉这个「独」字,就是你什么事情都必须自己来。
人家问赵州和尚说:「请问禅师!什么是禅?怎样修行才能成佛?」
赵州和尚马上跑到厕所去,不讲一句话,然后又回来。
「我问你,你怎么不回答呢?」
「我已经告诉你了,连上厕所这么小的事情都要自己来了,成佛有办法替代吗?」
连上个厕所也是独来独往。你们上个厕所有没有两个一起去的呀?有啊?哎呦!那是有问题哦!我们都是单独来单独去的,那小便是不是我这里小,那边跑出来呢?也是单独来的,这一根水柱也是自己来的。所以说的独来独往,这个「独」字是站在意识的角度讲的。那么我们现在这个「独」字,那就不是这样讲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就是本性,「独」不是指最的意思,因为没有办法去形容,只有讲「最」,「唯我独尊」就是只有本性最尊、最贵的。
这种解释很肤浅,会产生一种意识型态的看法不一样,所以佛教里面讲的就是绝对的意思,这个「独」就是绝对的意思。而什么叫做绝对呢?本性是绝对的。今天我们的心,刹那之间在分别、执着,书读的愈多的人,就执着的愈深,执着什么?名啊、利啊、色啊,执着自己的事业啊、成就啊、声望啊。他把内在的心态架构在一种执著、意识的分别、刚强的自我主义之上,并且希望长远的保护这种自我意识。由于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对一切环境的存在就会产生一种意识型态的分裂。意识型态的分裂,就是我们对任何一件事情没有统一性的看法,所谓统一性的看法,就是内心无所着、无所住,一切因缘所生的这一念,用观照的力量马上就突破它,知道缘起自性本空。
我们因为不了解人生宇宙的道理,官当的再大,钱赚的再多,再有声望的人,都是生活在意识的分裂状态之下,什么叫做意识的分裂状态呢?就是我们内在不能统一,总是偏计所执,执著在某种假相上。所以「独」字就是进入绝对的状态。譬如说,一是怎么来的?一是跟零比较来的。二是怎么来的?二是跟一比较来的。这个零一二三四五六,是由某一种假设,然后由某一种假设去推论某些符号的存在,我们这个「独」不是一二三四的「一」,你把这个「独」当做是一二三四的「一」那就错。也不是零,所以不能用符号去比较。这个符号的假设,是由某一些意识的观念,去主观的产生执着、去定位,有零,所以产生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分裂的这种mark(符号)出来。绝对的状态不是这样子,绝对的状态是不经过任何的比较,当下超越任何的执着,进入宁静的状态,即所谓的安详、解脱、自在,它观因缘本空,当下无所着,那就是这个东西。所以修行只有一个字:空;两个字:放下;三个字:无所着,就是那么简单!但是要练到这样子的功夫、意境,毕竟不是简单的,因为我们的感情太重,所以中国有一句话:情生智隔,感情生出来智慧就隔,感情太重的人,智慧就发挥不出来了,就没有办法了!所以谈恋爱的人,他就晕头转向的了,看他是个身份的好一点,马上拼老命的自己送上去了,然后发生一些事情啦。后来又要分开了,很痛苦的分开了,就迷迷糊糊的,感情一冲刺起来,所有的理性啊,所有的智慧啊,所有的能力啊,全部都忘掉了,因为他条件太好了,是不是?
所以,我们内在要进入统一的状态,我们必须要有悟,要去觉悟。我们众生所谓的「悟」,大致上都是在意识里面打转。我们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众生对这很容易迷惑:怎么无念又能够念呢?念了又为什么讲它是无念呢?因为他没有悟入自性,所以他对这个名词就很陌生,纵然我告诉他很多无念而念,念而无念的道理,可是对他来讲又陌生,然后他就用意识去揣测,无念而念是什么意思,念而无念又是什么意思,这样就搞错了。所以在《圆觉经》里面讲:未见自性的人,他揣测这个自性啊,就像这个旋火轮一样的。什么叫旋火轮呢?这个手拿了一把火把它旋转,这个火实在是只有一把,众生一看起来就是圆圈圈。意思就是说,用意识型态去认识这个本性,会误解我们真正的本性。我们一定要了解,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我们必须要站在圣者的角度,还要站在凡夫的角度。如果站在圣人的角度,说:念而无念,就是说所有的每一念都是自性,而没有贪嗔痴这些念头,叫做虽念而无凡夫俗子之念,就是念而无念。自性本具有念,念念消退自性,所以念本身就具足了自性的功夫。那么无念而念,对圣人来讲的话,虽然他没有一切具足贪嗔痴,可是他本性有具足有念,所以是无念而念。所以说在圣人的角度来讲的话,是念而无念,或者是无念而念,统统是一如的。那么凡夫的角度就是不是这样子的啦?凡夫的角度就是你念或者是无念统统是有念,为什么?他是用意识的观念说:无念而念,他就想到:无念就是什么都没有,像死人一样的,这叫无念而念,他是以为说我们这个思想上要把这个念头斩掉、除掉,没有这个念头就无念。那么就是变成说,我们只要把这个念头除掉,没有这个念头,就象一个无知的众生一样的,无念。而念,所产生的那个观念也是执着。那么在凡夫的角度来讲的话呢?无念而念,他以为没有念头就可以自己自然产生念头,所以在凡夫的角度,他认为无念是清净的,那么那个「无念」也是意识型态的执着,只是进入一种混沌状态,无所知的那个无念,他并不是自性的一种无念,是凡夫意识型态的无念,那叫无念而念,所以凡夫角度来讲,他是无念也好,是有念也好,这统统是意识型态的东西。换句话说,凡夫的意识,他都是一种强烈的分别,在分别的里面,就把我们的本性切割成无量的对立,所以就算我们个人想要进入修行,而去了解本性,他用意识型态去对入本性,那么本性就变成意识型态。
你们到底听得懂不懂啊?怎么两眼无神啊?眼睛一直看着我,听不懂的举手,真的听不懂的举手,(众举手)哇!完了完了完了,讲了老半天听不懂,好了!我们讲浅一点的好了,解释这个都让你听的懂的,最好是讲故事啦!
这个般若思想很重要,很重要!修行不懂这个,那真的是没有办法。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坐,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第二天,韦刺史(就是一个当官的)来请教六祖。六祖就升座讲法对大众说:要用清净心,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又说:善知识,菩提就是觉悟的自性,就是我们内在所蕴育的无量智慧,每一个人统统有。只因为我们自己心迷误了,不能自悟。要藉着大善知识的开示引导方能见性。你们应当知道愚人与智人,佛性都是一样的,无毫纤之差,只是因为迷与悟有所不同,所以就出现了愚智差别相。我现在为你们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你们能智慧显现。你们要好好的谛听。
「摩诃」那就是大,大般若大智慧到彼岸的意思。
善知识就意思就是称呼大家,我说“诸位菩萨”,也是这意思啦。
古来高僧大德讲: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个就是自性的功夫,我们今天不能观无常,所以在每一个动点上,都会被牵制。什么意思呢?譬如说布好看不好看?就会产生强烈的一种分别观念,如果我们的本性、我们内在里面有大智慧,当下无所着的话,布本身就有生灭法,就没有实体可言,你执着这一块布的好跟不好,那就是我们心态的问题。所以但无心于万物,就是对于千万的围绕在四周围的万物,当下无心,就是无念,何妨万物常围绕,你不妨,一样的过这种的日子,也是一样过得很好的人。
外境的东西本来就是不能左右我们的,是我们心自己迷了,自己起心动念去攀缘。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有钱的人来,「欢迎光临,请里面坐。」有钱的来就那样子的泡好茶、请上座,又是对待他那么好。一个残废的来、残障的来:「你来这里做什么?出去!你不知道这里很贵吗?一小时要好几百元!」唉!这些众生啊,每一个个体上,他都是生灭的东西,生灭就是无常,自性本空,奈何你对它的好跟坏起争执跟分别呢?我们自己生一念的执着,把我们的本性分裂了,这就不是我们的本性了。我们的本性是看到任何东西都很欢喜,没有因为他的有钱、没有钱,也不会说这是是、这是非,而产生强烈的一种牵制意识,所谓牵制,实在是没有。所以说本来我们可以过的很快乐,这句话很有学问的哦,你不要看这个很平淡,本来我们可以过得很快乐,可是我们却过得很痛苦。为什么?就是没有智慧,当我们有智慧,透视的智慧的时候,任何事情到我们的面前,纵然别人无中生有的攻击你,你都会很欢喜的,你知道他来诽谤,当下就是无常法,这种漫骂有一天他会消失的,这只是短暂的一种不同的境界现前而已。所以我们一个大修行人,他是contrlhismind(控制)他整个意志,不让他动念,久而久之就会无念,然后本性就会因为不动念,而显现出一种智慧,就变成无念而念,自然产生智慧之念。所以我们今天如果不先控制住我们的心态,我们没有办法去了解本性是什么。
诸位!我教你们做一天的佛陀,很简单!用控制的,施以方便语,记住!要无所着,任何事情要「放下」两个字,假如说你肯听我的话,你明天可以用这种方法试试看,那种日子跟佛一样的,没有什么两样。佛子安住于无所着,即是佛受用。如果求佛道的众生,安住在无所着那个意境,就是佛受用,就是佛安住的地方。
所以说强制、强烈的,用意识上去控制某一种事情,这个意识,后面又有敌对意识,有一天控制不住的时候,他就会发疯。所以我们讲忍耐忍耐忍耐,如果你忍耐,没有了解我们本性的时候,这种忍耐就完了!碰到什么事情,一生气起来:我要忍耐!一生气起来:我要忍耐!那这种起伏作用,你说要搞到几时才罢休?要什么时候才不会忍耐呢?他有一天忍不下去、压不下去了,broken(爆发)出来,你完了!我们这种修行是不对的!要用什么?要用观照的。忍耐的当下,就没有所谓的忍耐,今天他来侮我,这个人本身是无知,我们不要管他就好嘛,他有权利批评我、侮辱我、攻击我、无中生有的诽谤我,我有权利不要听,你为什么不享受你的权利呢?讲到这个地方你怎么不鼓掌呢?(师笑)笨笨的、反应那么慢。(众鼓掌)所以说你要记住,他有权利让我们来生气,我们有权利不要看,不要生气,why?你为什么不享受你的权利?就无所着,就放下,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啊。
人家说;「哎呀师父啊!你这么很忙,很辛苦!」
「哦,不辛苦,不忙,不忙!」
「忙」是怎么写啊?心亡了,心没有叫做忙!我说:我很闲啊!一天到晚都闲着没事啊。师父会不会很烦?我不晓得要烦什么,不知道啊?我即没有老婆,也没有儿子,也不需要去标会,担心被人倒会,又没有在做股票,你说要烦什么?我不知道啊!要烦什么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啊!那你说我要修行,修行我自己知道的,意境是什么嘛,当然我很清楚啊。那烦什么?那道场,道场就随缘嘛,能盖我们就一直盖起来嘛,虽然花了一亿多,我们还是很顺利的盖起来嘛,可见慧律法师还是有一点点的福报嘛,是不是?我们花了一亿两千万盖了一个文殊讲堂,一楼一楼加起来大概两千坪左右。所以说痛苦来自于无知,无知来自于无明,无知的众生他就活得很痛苦。所以说不要说你当医生,你今天就是念了十个博士、一百个博士都没有用的,这个智慧是抵不过出家人的,希望你相信啦。真的!
愚痴的人,或者是大智慧的人,佛性本来没有差别。所以四肢健全的人,长的漂亮的人,不一定比那个残废的人会修行,因为修行不是用脚,也不是用手,是用心去悟啦。少一只腿、少一只手,但是确实没有少那个心,心还是存在,有心就有本性,有了本性,我们有一天就会开悟。所以说: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佛性是平等的。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善知识,我们世间人每天都在念般若,却不识自性本然的大智慧,就好像说食不饱,只是口里说空,万劫也不能见性,结果还是毫无意义。善知识,‘般若波罗蜜,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大智慧到彼岸。这必须是落实于心念,与空说无关,如果只有嘴巴念,心不去悟道,那么就如如如化,如露如电,无实际意义。我们嘴巴念,心里也去做,叫做心口相应。我们的本性当下就是佛,离开了这个本性,就没有其他的佛。
我们每天都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眼,无耳,咦?统统有,怎么讲无呢?无眼、耳、鼻、舌,统统有,他讲没有。糟糕了!他念到那个地方,他念到:眼睛,咦?有啊!无耳?也有啊!统统有啊,怎么没有呢?念了《般若心经》念了几十年,他搞不清楚,书念的再好,没有师父讲,他也不能开悟。所以,我讲的那一套《般若心经》希望你们买回去听,你就知道那个功夫之深啊,真的!我是讲本性啦,不是指我啦,佛陀的那个法,那实在是太好了!
你不了解我们的本性,这个般若,就像说食不饱,整天讲那个多好吃,那个多好吃,可是你吃不到啊。我们嘴巴里面讲的,这个空,那个空,但是对空他根本不了解,所以说万劫不得见性,对空的思想没有办法了解,那当然就没有办法,看不清楚我们的本性,一点益处都没有。
我们需要用心下去观照,不是在口念,所以一个人有没有修行,可以在他的行为当中看得出来。我现在告诉你,你注意听,很简单可以判断一个出家人有没有修行,如果有一个出家人,他告诉你他有神通,他能够给你消灾解难,可是他碰到事情脾气发的很大,我告诉你保证没有开悟,保证的!开悟的圣者他绝对不会生气的。开悟的圣者会生气,只有一种情形,就是在教导徒弟的时候,知道这个根器够,他才会用生气的去教导徒弟,要不然一个开悟的人,他用生气的来教导徒弟,那笑死人了!最简单的,我告诉你很容易的分辨一个人开悟与否,如果你去的时候,他一直告诉你他有神通,他持什么符咒可以加持你,马上得到什么解脱,来了摩个顶,马上不会拉肚子,那是神经病!
我们台湾啊很不幸,来了一个清海,又跑出一个卢圣彦,很不幸!佛教的不幸,众生就无知的跑去灌顶,结果股票大输特输,不但没有消灾还破财。有正知正见,开悟的人,他哪里是这样子的,自己显什么神通啊,你们听我这么多录音带,我有告诉你我有神通嘛?我有没有告诉你,我很会修行?有没有告诉你说我很了不起,不得了的一个圣者啊?没有啊!开悟的圣人他也不会讲的,开悟的圣人,他处理事情的方式以圆满为主,绝对没有仇视,如果真的没有办法解决他就认了。譬如说我的讲堂,假设说被人家占据了土地,我用种种的管道,用在家人跟他去控告,如果没有办法要回,那么就是我们三宝的业障,我们不会厮杀的,不会请枪手砰!砰!不会用这种方式。所以说我们懂得智慧,懂得认命,所以我们眼睛里面,从来不恨那一个众生,这个众生纵然怎么样子攻击我、诽谤,乃至是说要让我们死,我们也不会去跟他计较,为什么?因为我们有永恒的忍辱,不会是像世间人:我要忍耐!我要忍耐!没有的,我告诉你,圣人没有忍耐,因为叫做无生法忍,没有所谓的忍,因为根本自性就本空,你忍个什么东西呢?对不对?他来欺负我们的时候,他的手,他的脚,你分析他的全身都是无常法,他的全身本来就是空的,没有所谓的侮辱不侮辱的,所谓的侮辱,是我们内心里面产生一种观念,他牵制着我们,我们被他所牵制,所以他侮辱我。所以说我们本身修养不够,就会说人家侮辱我。如果说是释迦牟尼佛话,你拿刀子杀他,他都不会动到一个念头,他那里有什么侮辱不侮辱的,就是我们的业障,认了!就是这样子,就是那么单纯,就是这种智慧嘛!所以我们当医生的人、当护士的人,就是很简单了是不是?
当医生的人,我们就内心里面常常这样观照自己,他今天有病苦(就像我自己这样子的)我们心很难过我们要一直好好的照顾他,你做医生的人不能烦。你若烦了的话,就完了!那么多的病患,做医生的人没有几个不烦的,因为我也当过医生,你们当过那个是打针医生,我是当心理医生。
我举个例子给你听,有一个老公老告诉我,他的老婆对他很好,老婆死亡时也留下很多钱给他,这个老公很高兴,但老婆去世后一天,他发现老婆外面讨客兄(红杏出墙)。他老婆死了,他一直恨在心里面:我对我老婆这么好,她对我这么不忠贞,恨、恨!恨到有一天要爆发了,找到我:师父啊,你慈悲慈悲跟我开示一下,我对老婆是忠贞不二的,她竟然移情别恋爱上别人,到她死以前我没有发现,死了以后我发现了,我是一直气愤她、我一直愤怒她。我说:死了多久?三年,哎呀!死了三年了,这一块石头还放不下。然后我就问他:那你现在能够如何?他说:我不知道,我很痛苦!我说:你有权利不要痛苦啊,你为什么不要享受你的权利?他说:咦?对对对!你怎么不享受你这个权利---宁静的内在、安详的内在呢。你不需要忍耐,我说:有什么好忍的?死了就剩下一堆骨头,你恨她,恨什么?恨骨头、恨鼻子、恨头啊,恨她什么啊?她现在已经烂了,尸体都烂了,你恨她什么啊?这就是无知,就是如同我们刚刚讲的那一句「情生智隔」。情生,智慧就显现不出来,就被关在牢笼里面了。所以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要用感情,要用理性。理性必须建立在智性之上,智性必须建立在空性之上。
我们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是严重的错误,讲起话来:喂!你要理性一点!你讲他要理性,他讲:你也要理性一点啊。***的就告诉***的:喂!你讲话理性一点。***的就告诉***的:喂!你讲话理性一点。
理性的标准是什么?!理性既然没有一个标准就干起来了。所以理性要建立在智性,要建立在大智慧里面,他才有理性可谈,没有智慧你谈什么理性呢?骗人的!那么大智慧要建立在什么?建立在空性,空性就是任何事情平等!这个时候你就要鼓掌了,上下才会热起来嘛,对不对?(法师笑)单单我唱独角戏,热不起来。(众笑)所以你要了解,感性要建立在理性,理性要建立在这个智性,智性要建立在空性。换句话说,空性支配着智性,智性支配着理性,理性支配着感性,感性必须与空性一切符合,这是一个circle一个循环。有感性的人啊,必须要有智性,有智性的人必须要有理性,统统具足。所以我们要用大智慧,心要好好的去观照,不是口在念的,单单用一只嘴巴在念念念,那没有什么意思的。
我们的本性当下就是佛,离开了这个本性,就没有其他的佛。所以说三皈依是什么意思啊?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佛在哪里?拜了老半天的佛却看不到,拜了阿弥陀佛在前面,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前面,一天到晚拜拜拜。拜了以后还是照样生气,那这个拜佛有拜跟没有拜是差不多的,佛像是让你观照你的内在,佛在前面是叫你见贤思齐,不是叫你拜他,是说你拜他是向他学习,我们内在里面一定要升华,这个拜佛才有意义嘛!所以有人问师父:念哪一部经才会消灾啊?我说:常常生气、愚痴、无知啊,念什么经都不会消灾。要是诚心的念,拥有大智慧,念哪一部经都是消灾。所以说: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皈依法,什么是法呢?自性本自具足,本来我们拥有大智慧,智慧之法叫做真理嘛。所以说:离性无别佛,离开了我们的本性,就没有其他的所谓的佛,离开了我们心中的这个法,就没有所谓的真理,所有的真理都必须建立在自性里面去悟。释迦牟尼佛讲无常,你不去观照无常的时候,你去菜市场买菜,为了五块钱就会干起来的。如果开悟圣人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以前啊,我很喜欢看这个选美大会,(众笑)真的嘛!不要笑我了,真的!尤其是穿泳装,哦!这很迷人。而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就是你的三围多少,你多少跟我没有什么关系,你长的很漂亮,我也不认识你,认识你也没有关系,也没有什么作用,她漂亮,漂亮她的,我开悟见性是我的事情,就是这样子。那个学佛的意境,没有学佛以前那种对美女的欣赏的角度,到现在就有一百八十度的不一样,现在就是你什么世界美女在前面也是这样,不是没有感觉,有感觉,没有什么作用,很漂亮,很漂亮又能如何呢?所以我们变成自己产生一种内在的执着、欣赏,然后很喜欢的跟她讲话,产生了自我意识的纷乱,就控制不了内在,所以说庸人自扰,真的!所以说世界只有佛法是最可贵的,离开佛法没有在真正的生命,找不到真正的生命,佛法是我们真在正的生命。当你发现这个小姐很漂亮的时候,你最好跑到开刀房去看一看,一剖开时所有的五脏六腑密密麻麻的连在一起,那就知道这个身体是什么样子的啦,是不是?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什么叫做摩诃啊?摩诃是大的意思。心量广大,就像虚空一样,无止境的,也没有方圆大小,青黄赤白,上下长短,无嗔也无喜,无对也无错,无善也无恶,也没有头尾。诸佛刹土,都同虚空一样。世人的妙真佛性本来就空,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也是这样。
大智慧就是具足这一些,意思就是进入绝对状态,你有长就一定有短:有是就一定有非:有瞋就一定有喜:有善就一定有恶:有头一定有尾,我觉得这个释迦牟尼佛这个老夫子,实在不得了!
你看看这个基督教的思想,七千年前耶和华创造天地万物,他是有头就有尾啦,七千零一年前是什么?七万年前是什么?七亿年前是什么?这在logic(逻辑)里面你就讲不通了。释迦牟尼佛讲:没有开始。所有的开始是意识的观念所订定出来的标准。太厉害了,这佛陀很厉害!没有开始,因为世间是一种虚幻的东西。
时间是我们给它订定起来二十四个小时,然后就一个有形的时钟答答答……你晚上睡觉的时候,你也不知道你睡到几点,那我们白天睡醒的时间,看表,哦,现在六点半了。有一个具体的观念。所以说时间是意识的具体观念,是意识里面把它列出一个时间的观念出来,所以我们执着。因此我们了解,开始的本身就是错误,那么再悟到深入的话,连那个时间的观念统统没有。所以人家说:开悟的人到哪里去?往生到哪里去?开悟的人不必到哪里啊。这个宇宙就是他的家,他去哪里?他也不必往生极乐世界,由这个娑婆世界然后到往生极乐世界,那是没有开悟的众生才有来有去啊,从这个地方到这个极乐世界,证悟的话,哪里都是极乐世界,为什么?所有的空间都是他的本性,所有的本性都是清净的,当然就没有所谓的污染的东西,所以我们讲自性弥陀嘛,本性就是阿弥陀佛嘛,佛佛道同嘛。每一尊佛证悟的境界统统是一样的,犹如虚空,拥有大智慧嘛。
我们要修行,记住!不能有所执着,要去掉方圆大小的观念;要去掉青黄赤白的观念;要去掉上下长短的观念;要去掉瞋、要去掉喜。这个喜就是说得到的时候欢喜,失去的时候发脾气,那个瞋跟喜,跟法喜不一样,法喜是悟道,是没有执着的欢喜,那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要去掉是非,本性要去掉是非;本性要去掉善恶;本性要去点头尾;开始跟结束统统要去掉。
世人妙性本空,就是一切相都无所着,无有一法可得,如果有法可得就不是自性了,自性就是放下、放下、放下……舍掉、舍掉、舍掉一切的内在的执着,达到绝对的心理状态。所谓绝对的心理状态就是说,无相、无念、无住,无相就是一切相在他的眼中是无常的,无念就是他不会动到一个念头去执着外在的境界,那无住就是对一切事情无所着,让它像水一样的流畅,内在里面无所着,什么事情到他面前里面,多么的洒脱,多么的自在,那一种大智慧,永远充塞在我们的本性,用我们的本性永远不会迷惑,就是那么的安详、快乐,就是我们自己。所以无有一法可得,若有法可得,即非自性,如果有任何一法可得,就不是我们的本性。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千万不要听到我说空,就执着这空,第一,千万不要执着空是什么都没有,坐在那个地方什么都不想,这样就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广大无边,所有物象都含乎其中,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都在其中。世人本性空寂,也是这样。
坐在那个地方什么东西都不想,那个叫做迷迷糊糊,在易经里面讲就是混沌未开,阴阳两极未分的时候,那就是无极状态,那就是无明。就像老庄哲学思想里面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也不知道。落入一种无始无明的无分裂的状态,迷迷糊糊、懵懵懂懂的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也没有执着、也没有想,像什么呢?像死人一样的,这哪是佛?你看释迦牟尼佛是这样子的嘛?像死人一样的?不是。记住!无念是没有一切世俗的尘念,具足有大智慧,自性本具有大智慧。
我们要修行的时候,第一:莫着空,千万不要执着:我们现在在观空。你现在在观空的那一念,还是妄想,这个空的思想后面意识:我在观空、我在观空,那还是一个幻想。一个无我,这个我是夹带无我,这个无我这个意识,也是知道有一个无我。所以说我们凡夫不懂自性,就一层一层的执着,空在前面,我在观想,我知道这是无我,无我那个也是我。就一直用累积的关念里面,想要了解这个本性,是严重的错误!所以我告诉你,什么是本性,记住!我在观空,空当下无所着,连空都不可以执着,这就是我们的本性。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我们的本性可以含有一切的法,一切的善法、色法、是非长短,色生香味触法,六根、六尘,一切都会归到自性,不离我们的自性。如果看到一切人的恶跟善,我们都不取不舍,也不被其所染著,心量如虚实这样可以称之为大,所以称这‘摩诃'。善知识,迷惑的人只是口中宣说,智慧人落实心行,又有迷人,空无所思,闭目静坐,自称为大,这一类人,不可同其讲话,因为他们邪知邪见。
所以我们说:万法唯心照,就是指迷了的众生。万法唯心照,世间的一切山河大地,世间的一切是是非非、长短,含有攻击性的东西,是非、长短等等,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所去照的。所以心是一个很笼统的名词,如果心上面加一个贪,叫做贪心,瞋心、愚痴心、嫉妒心、烦恼心,分别心,执着心、坚固心、臆测心、怀疑心、愤怒心,这也是心,如果我们改一个名词:喜心、欢喜心、安详心、慈悲心、菩提心、布施心、忍辱心、精进心、般若心,这也是心,可是这个心却是清净的。所以心是一个很笼统的观念,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来讲心,所以你讲心是什么?这心不是什么。心的过滤就是我们的本性,但是要记住!你一定要记住,用恶的一面来衬托出善的,善的一面也是执着。所以说本性善跟恶全部要放下,包容、存在。
有的人就不了解了,那师父!那你对那些杀人、放火的事情,你认为呢?你说善跟恶无所着嘛。他把这个无所着当作是放弃,他把这个无所着当作是不管,错了!什么时候是这样讲本性的呢?这个不是本性啊。就是说他是坏人,我一定要把他抓起来,然后用对治的法律去对治他,这个就是慈悲,我们为了要救他,惩治他。所以说善跟恶是分别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分别的执着性,叫做虽分别而无分别性,是名本性,我们一定要记住,虽然分别一切事情,我们善恶很清楚,虽分别而不做分别想,不可以有分别这个念头,想就错了,想的话就是执着。
「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这一句很重要很重要!这几个字你今天你把它写下来的话,那今天这一趟就值回票价了,虽然计程车坐了一百多块,没有关系!这一句话就值一百块以上的,你注意听啊!看到一切人的恶跟善,不可以有取、有舍。取是什么意思?这个恶的话,我要去做那就不好,善的话,我做善事的话,我要去取、去执着,我今天布施给文殊讲堂一百万,你看看,我伟不伟大?你看!这个柱子上都没有写我的名字。这个「取」就是做善的执着,就是取。善之与恶不取,不舍,也不可以舍离啊,你今天你做善事,也不可以舍离这个善事啊,不执着这个善事,但是也不可以舍离善事,善事我们还是要做。意思就是做善事无所执着。但是做善事我们也要查清楚啊,你譬如说现在的很多假的出家人,到处化缘,我们也搞不清楚他是真的是假的,如果是确实是真正的出家人,我们供养那没有话讲。所以说还有很多的寺庙,或者是很多的什么什么堂,派人化缘,你也搞不清楚那是真的是假的,还有那些残障的,在地上专门拖着卖东西的,据说那个有集团。世界上最可恶的事情,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敛财,这是最可恶的人,他明明知道我们会同情这些残障的人,然后来利用残障的人敛财,这种人罪过无量,当下十九层!
又有这个迷惑的人、众生,空心静坐,什么叫空心静坐呢?什么事都不去想它,就是愣头愣脑的坐在那里,坐着,百无所思,什么都不去想,就问人家:你看我像不像观世音?你看我像不像地藏王?哎呀!真是客家话讲的:神经病!不懂佛法然后自己乱修行,然后搞的糊里糊涂的,也摸不清楚那到底是什么,也弄不清楚。像这样子的人啊,傻呼呼的坐在那个地方,以为说空出一切的妄想,坐在那里百无所思,像死人一样不去想它,这一种人,不可以跟他讲话,意思就是没有用,那是完全误解我们的佛性,因为他们邪知邪见。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了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我们胸量很大,遍周法界,所有的尽虚空界、遍法界,都有我们清净的内在。当我们有所作用,就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都自在,心不会停滞在任何一点上,这就是般若。
这好比说,我跑到荣总来,我有清净的内在,我跑到高雄去,也有一样尽虚空界,遍法界那种胸量,跑到台北来也有,跑到那里统统有尽虚空界,遍法界那种胸量。
如果你记住师父几原则,哇!那你今生今世你用不完,比你赚一百万、一千万,都值得,只有几个原则:
第一、永远不生气。你说:这不可能!不可能才叫做修行啊,那可能的话你修什么行?我们明天学习做佛菩萨,做了三天忍耐不住,我要爆发了,三天而已。千万记住!不要生气,这是很重要的,我讲这一句话是警告我自己,不是警告你们,因为我这个人脾气很坏,所以我警告大家,就是警告我自己:不要生气。
第二、绝对尊重众生,纵然他有缺点,我们不要看他,如果需要的话,我们警告他,善意的劝告。如果你做得到这第二点,那就没有纷争。
第三、交换立场。当你看到一件事情很烦恼的时候,你交换立场,你不是他,他不是你,你不要替人家担忧,你不要主观意识的批判人家,因为你不是他,他不是你,我们应该设身处地的交换立场。
第四、秒秒保持观照。你知道你在说什么,清清楚楚,这最难的!你在想什么,你二十四个小时,你都很清楚的,你在想什么,你在做什么,我这句话出去有没有伤害到别人。我告诉你,我的特别的优点,你们做不到的,我胸量很大,真的,我这个人胸量很大,可以包容一切。这个要好好的学习,我这个不是自吹自擂的,这是真的做到这样子的,所以我自己一个人designed(设计)那个文殊讲堂,每天早上花费多少的时间去监工,应付多少的帐目,我从来没有动到一个念头,去对那个工人生气的,绝对不会的。那些工人做到今天他一直说;哎呀!我们做了一生一世的工,没有看过一个这么有修养的师父,不曾看过这么有修养的老板。
这很简单!为什么?他骂我们一句的时候,我们也骂一句,他说:跟你走(台语三字经谐音——骂人的话)你也:跟你走!一来一往互相叫骂,这样有什么意思呢?这个不能讲的很直啊,这个点到为止啊,台湾的三字大明咒嘛!他动不动就:跟你走,我也:跟他走,这样就吃力了!二个人就对骂起来了,知道意思就行了。这是没什么意思,但是这像狗一样的,他没有修身养性,他跟你咬一口,你也趴下去跟他咬一口,那这像什么,不可以这样子。
他们说:这个慧律法师哦,这个给他在世间做事业,哦!一级棒,嘎嘎叫!因为我们是出家,我们了解修养进退尺度,知道怎么样做,我们绝对不会像世间人,工作很认真,要领钱,开六个月的票,我不会这样子的,你认真的做,多少钱马上开给你,一毛钱都不会少,工人就很有起劲了,要不就是他们工作很劳累的时候,买维士比请他们,只要认真的工作就好了,就这样子。所以说应付这个工人真的还是要有一套的,很难!
所以说我们今天啊,用既了了分明,我们要清清楚楚,每一分、没一秒,都知道你在做什么、你在想什么,我这样有没有伤害到众生,那这样的话,你永远不会去得罪别人。
第五、沉默是金。这是最简单的,一般人啊造口业、散乱心啊,就是由这个嘴巴来的,尤其是女人这一只嘴巴,那个三十岁到四十岁、四十岁到四十五岁,你说她懂嘛,她懂得不少,嫁了人又生三、四个小孩,你说她不懂,她又懂得一些。你说她都懂嘛,她又一样也不懂,她就是像那种半调子的五专生,五专就是即不像大学也不像高中,像不上不下的五专生,这很惨的!所以我碰到三十五岁以上到四十五岁的女人,哼哼哼!哦!都很注意。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个年轻的,年轻的男同学、女同学,他很年轻,他很单纯,学生嘛。
我们要了解,我们能够巩固这几点,哎呀!那真是生生世世是享用不尽,这个才是我们无量的财富啊,装在这个心里面,随时掏起来,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说,钱是身外之物,那不是永恒的财富,智慧才是永恒的财富,恭喜大家!
你每一分、每一秒都控制你的意识,不让它落入烦恼,不让它落入愤怒,我们设身处地的替人家想,我们沉默,我们秒秒保持清净的心态,用的时候就知道一切。那一起即一,所以的一切都会归到我们的本性,就是「一」。一是绝对的意思,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当我们自性本空一切的时候,一切的法都包括在我们的自性里面。
「去来自由,心体无滞。」这是开悟的必须条件。让我们的心来跟去统统没有执着,就是没有停止,就像臭水沟的水不通,不可以。记住!心去来自由,什么叫去来自由?来者自来,去者自去,但无心于万物,就是这个意思。去来自由,来不要烦恼它来,去你也不要烦恼它去,不要烦恼它,有一天生命总是会结束的,你就会悟到世间总是无常的,所以说心体无滞,我们心的这个体,它是没有这个阻碍的,「滞」就是阻碍的意思,这个就是我们的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诸善人,一切的大智慧都从自性而生,从你自己本身的自性生出来,不是从外而来的,切莫用错了意,这才是真正的本性自用。一念悟到真,一切都是真的。心量广大不落支节。千万不要只是口里说空,心中却修此行;这就好像,自称国王,但终究什么也不是,这样的人非吾弟子。
曾有一小姐来师父那里,她讲:师父!给我摸摸头开智慧。我说:摸头干什么?她说:开智慧。我说:那摸别的地方呢?摸头会开智慧,那摸别的呢?如果说摸头会开智慧的话,那摸屁股呢?恩?智慧哪里是用摸头的呢?摸头的意思不是这样,摸头的意思是说师父有修行,师父的身上产生一种电力,电力就是佛光,摸头是说灌顶,跟你结一个善缘。如果说摸个头就开智慧,那这就到龙发堂去,来!马上就跳起来了,如果摸个头就可以解决,那么荣民总医院马上关掉,到operateroom(开刀房)去,躺着,头一摸站起来了,马上就解决了,是不是?所以这个骗人的啦,只是说给师父摸摸头是说结个善缘,佛光普照给你,让你平安,只是个祈福一个仪式。
因为没有正知正见,佛法讲课没人要来,如果说灌顶会消灾,哇!就来了一卡车人,整间荣民总医院会挤进好几万人。顶怎么灌?来了弄一点水,摸摸个头,几万个人这样摸摸摸,干脆摸屁股比较快啦,摸头干什么?来来来!怎么用这种方式来诱骗众生呢?神经病!这本性是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嘛,就好像电灯跑,里面的钨丝断了,你说电灯有没有办法点啊?你用外面的光线,你能不能点燃这个电灯泡啊?没有办法嘛。这个灯光灯管里面的灯芯一定要好的。我们从里面通电,里面通电就是产生大智慧,它才会亮。灯管你外面一直照射,它会不会亮啊?没有用的,加持就是这样子,你开悟没有啊?就是那么简单嘛!所以说有正知正见的,大智慧的人,他那里是说随随便便给法师一骗,就骗走了,给那个什么李俊男,乱听那个什么,这样就马上来解厄,真是严重、严重!所以说我今天来救救这些医生跟护士、医生、护士是专门救人家的,可是法师是专门救医生的。
没有开悟跟开悟的人,欣赏这个大地是不一样的。没有开悟的人,当他心里很烦的时候,他的老婆跑掉了,到阳明山去,山上花开放得很漂亮,他就会说:哎呀!人家在讥笑我,笑我的老婆跑掉了。如果花落下来的时候,他就会想:哎呀!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就像我现在的遭遇,我老婆丢掉了!像花落了一样。开悟不会,开悟的人他欣赏在个树,它多漂亮!纵然那一棵树瘦得瘦巴巴的没有水,他会说:屹立不摇。这个花开得很漂亮,就像这个春天一样的,绽放出无量的光明,他说:哎呀!佛性本具足光明。当他看到这个花凋落的时候,他就说:这个就是无常,无常就是真理。开悟的人,是看每一种东西统统是那么的欢喜、那么的自在、那么的洒脱。
开悟的人,心量大的不得了,他不会走偏的路。所以有的人讲:师父!我今天诚心的求你,你告诉我,你看三藏十二部经典,看了两遍,现在看第三遍,你真的告诉我,用哪一个法门、那一种事情是最快的,最快最快的,是稳当的,一定往生极乐世界的。我现在告诉你:看了所有三藏十二部经典,不可能离开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这一句,第一点。第二、希望你持大悲咒、往生咒,你每天就是这样拜佛、念佛用功,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有空多念一点观世音,真的!你好好的念,念了,哦!有效,真的!
开悟的人他不会讲:我是有什么神通,我是多么了不起。开悟的人他就跟你一样,他就在你的面前,也在讲话、也在走路,他没有什么分别的,可是他所做出来的,他就是那么的安详,你看他的行为,他就是那么的静,静的让你感觉好敬佩、好敬佩,他从来没有浮躁,一切动态里面统统是自性,一切静态里面回光返照,统统是我们的本性,动静一如。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什么叫做‘般若'呢?般若翻成中文就是智慧的意思。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不愚昧,都是大智慧当前,这就是般若行。若是一念愚愚痴,般若就与你绝缘,一念有大智慧,那么般若就生起来,产生。世间人愚痴、迷惑,嘴巴里面讲智慧、智慧,可是心中常常是愚痴。常常自称在修行般若智慧,每一念他都是说空,但他根本不了解是真空。般若无形象,智慧心就是我们的般若。若能如此行,就是般若智。
太好了!太好了!六祖真是不得了的菩萨,真是古佛再来。这一句实在是秒不可言。常行智慧,所作所为统统是符合智慧,既是般若行。你看!多了不起,一切的时空交会点,都具足智慧的意思,真是了不起的圣者啊,了不起!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这六个字就是代表整本的《六祖坛经》。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什么叫做波罗蜜?波罗蜜是西方的讲法,中文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就是离开这个生灭的心,放下因缘聚会的假相。如果你执着这个境界,生灭心就起来,好比说看见水有波浪,这就是此岸;离境就无生灭,好比水永远这样流,这就是彼岸,可以称为‘波罗蜜'。
刹那刹那之间的生灭就是无常,我们一定要放下。我们解义就会离生灭,我们了解,就可以透视它,离开这个生灭的执着,生灭的虚幻的人生之间,所产生的这个执着。着境生灭起,你执着这个境界的话,生灭就起来了。意思就是所有的烦恼统统具足有自性,但你悟到这个波浪就是水的时候,烦恼当下就可以觉悟到就是我们的本性,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解脱。就像水永远这样流,没有停滞,既名为彼岸,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没有开悟的众生,每一念都有妄念与是非。若是每一念会归空性,这就称为真性。悟这个法的人,是般若大智慧之法;修此行的人是般若行;不修这种法的人就是是凡夫,这一念修行,本身就是佛。
善知识是对大家一种尊称。迷人是指没有开悟的众生。迷惑的众生嘴巴在念的时候,用理、用这个意识去体会到这个般若,是永远体会不出来。念念若行,你每一念都真正的无所着,若行就是真正的、贴切的、肯定的放下,是名真性,简单二个字:放下、放下。可是他一定会跟你讲:师父!放下很难啊。他们夫妻吵架啦、儿女不会读书,放下!要好好的照顾你自己,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哎呀!这老公放不下、儿子也放不下,你要叫他放下,他一直解释,他多困难、他的立场有多难,这种人啊我告诉你,一辈子甭修行,免修行了!你叫他放下,他就解释一大堆理由,你叫他放下、无所着,他就执着,生灭都执着,这怎么修呢?我们劝他,他就一定要执着,那你说呢?这谈起来,外省人讲的:有啥意思呢?没什么意思啦。
你不修这个般若就是凡夫。所以我告诉诸位,我体悟到今天,禅、净、律、密,禅是最厉害的,它单刀直入,直入我们的本性当中。这真是了不起!我们很多众生修行,每天只有念佛,他很认真念佛,没有错!可是他没有禅的定力,他没有禅的智慧,他会执着,他会跟人家计较,他没有办法观空,观无常,他不能悟入自性,那难了!所以虽念佛,一定要有禅的那种洒脱自在,临命中的时候,断气马上就往生了,放得下嘛。我们临命终就是要修放得下,那么修放下、不要执着,最大的强有力是什么?就是《六祖坛经》那就是禅,就是禅、般若的思想,你具足了般若思想,临命中一断气,马上就往生极乐世界。很多持戒律的人,今天持戒律就会笑:这个人持戒不清净,那个人持戒不清净,这个破戒,那个持戒,这个是怎么样,是是非非的,我告诉你持戒这个完全错误,持戒是持自己的。什么叫戒?心清净名为戒,心不清净,你那算是持戒的人呢?今天我们没有吃,我们就说:那些不持午的人统统不如法,那些不持午的人,是多么的烂啊、多么没有修行,哪有是这样子?那六祖呢?那印光大师呢?印光大师晚上有吃呢,吃了馒头还吃稀饭,他念佛还烧出一千七百多颗舍利子,你有吗?你半颗都没有!所以说修行这是定力的问题嘛,是禅、智慧的问题嘛。所以菩提心既是戒,清净心既是戒,那真是一针见血之语,当下就是。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凡夫即是佛,烦恼即是菩提。前一念迷惑,就是凡夫;后一念悟,即是佛。前一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烦恼即菩提。」对!没有错!这一句话是正确的,意思就是说,凡夫的这个里面无量无边的烦恼,当你悟道的时候,就是菩提。可是啊如果说:菩提即烦恼,这是不对,不对!这句话就是变成说,佛的话烦恼就无量无边,就变成众生了。可以讲烦恼即菩提,但是不能讲菩提既烦恼,讲菩提既烦恼要是什么?要在圣者的角度。像释迦牟尼佛啊,这个烦恼众生不修行,菩萨烦恼众生不修行、怜悯众生不修行,我们可以讲:菩提既烦恼,就是开悟的圣者、觉悟的圣者,他烦恼这些众生不修行,菩提既烦恼,就是这个样子。
前面迷既凡夫,我现在讲的,以前的迷的,你这一念崭断,不贪、不瞠、不痴,尊重人家,当下具足无量智慧,后念悟既佛,这一念就是后念。前念迷既是凡夫,意思就是前念,以前的种种错误、迷惑,都没有关系,崭断!后念悟既佛,你当下这一念放得下,你现在就是佛,这个太厉害了,这个实在是太厉害!所以说六祖啊真是,那一天到大陆去跟他老人家磕头一下,作这一本书实在太了不起了!
「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哇!你看多漂亮,这句话多漂亮!前面这一念,着境,执着这个境界既烦恼,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离境,离境就是心不动念,离开这个境界的执着,离境既是菩提,你看!太棒了!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最上最第一,无所住着也无来去,三世一切诸佛都从其中出。我们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尘劳。这样子修行一定能成佛道,三毒转化为戒定慧。
这太棒了!无住,就是当我们具足大智慧的时候,没有所住,也没有所谓的去,也没有所谓的来,无住就是无所着,无往就是没有去,无来就是没有来,所以无住无往亦无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用大智慧,诸位!当下就是,你们就好好的去参。
我们讲国语,不讲台语,听不懂就结个善缘,听得懂是最好的,因为这个是精华,我们是针对医生讲的,不是针对老太婆讲的,你要弄清楚。《六祖坛经》是讲见性的问题。世间人他不开悟的时候,他就不了解本性。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这就是不开悟才会讲这样子讲,难道说我不思就不存在?中国人讲:念兹在兹,那么如果不念呢?你在不在啊?这个统统是我们意识上的型态,所产生的一种世间人的看法。说;我思故我在,当我思惟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就会注意到它,我们讲:念兹在兹,我想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会特别的注意它,attentionorbecareful。佛法就不是这样讲了,佛陀他是讲:我觉故我在,我二十四个小时都是自己,都是存在的。他们是我思,那么思就是意识上的推论,他是一种透过我法二执里面的意识状态讲出来的,所以世间的任何一门学问,都没有办法跟佛法比较,没有办法!世间再深的学问,就算我们的易经,两极、四象、八卦,无极,太极生无极,太极,两极、四象、八卦,那无极是什么?阴阳、两极,那无极是什么?混沌未开,那是什么?那也没办法解释啊。老子的老庄哲学思想,因为有长就有短,他用茶壶,茶壶空间愈大,装的量就愈多,房间愈大,装的量就愈多。老庄的这个比喻,它并不是本性的东西,老庄的比喻只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一个人的胸量放大,就像茶壶愈大,装的东西愈大,那么这个房子就愈大,就是容纳的人就更多,我们的心量愈大,容纳的人更大,是没有错!但我问你:你要大到时候什么啊?你无量无止境的虚空,你没有办法用比喻的,所以佛讲这本来就没有,一下子就进入绝对的状态,这本来就没有的,无是最大的,你说荣总多大?很大很大就是表示还有人比它更大,就不能进入绝对状态了,荣总已经很大了,很大就是从比较才叫大,有小医院才有大医院的啊,所以在这个大跟小里面,只要有任何比较的对立法,永远会推论当中,它一定要落入哲学上的是严重错误观念的,我们人就是用这种意识观念在生活,所以我们一直被拘缚。
当医生的人,不错!条件很好,那换句话说,意思就是还有比医生更好的,永远不能进入绝对的心灵状态,那永远不能够开悟,永远不能够解脱,绝对没有办法!不经过任何比较的东西,存在于绝对的东西,不经过任何思维的,当下就是,那个就是我们的本性,没有任何的比较,因为所有的比较都是对立,所有的对立都是束缚,所有的束缚都是变成我们的牢狱,因此我们就生活在一种二元论的对立存在性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超越。释迦牟尼佛他就告诉我们,我们要悟到本性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所见的当下,证悟无生,那就不来也不去,没有所谓的这个意识的执着,没有所谓的名言:没有所谓的界线:没有所谓的时间跟空间,当下就进入绝对的状态,那最大了。所以我们的意识领域啊,如果要升华到最高超的境界,必须要悟,一定要悟,悟到什么?悟到空,空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性就是什么?拥有大智慧,大智慧能够支配我们的理性,理性支配我们的感性,唯有从这个空性下手,证悟到无常,无自性,缘起无自性,这是我们真正的东西,学佛就是要找这个东西,学佛学佛你找不到这个东西,‘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不了解这个本性的东西,你学三十年,不要说三十年,你学了一百年都没有什么用,你学了三十辈子,千百万亿劫都不可能开悟、不可能成佛,为什么?你要找得到关卡,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不了解本心,就是我们的本性,不了解我们本性的东西,你学什么佛法?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我们的本性嘛,就是我们进入绝对状态的领域嘛,是最重要的嘛。所以说:我思故我在,这个不开悟的人讲的话,要讲:我觉故我在,我们觉悟了、悟道了,所以我永远存在。你动跟不动,或者是意识、无意识状态,统统是清清楚楚的。好了!
我们应当用我们的大智慧,来打破五蕴烦恼尘劳,什么叫做五蕴?「蕴」就是聚积的意思,集合在一起的意思。我们这个身体是集合五种东西构成的,集合那五种东西呢?色,色法,就是我们这个色身。这个色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的四大,我们的四大,地、水、火、风,地、水、火、风就是这个色法。那么这个身体,你除了找到这个固体的东西、液体的东西、气体的东西,还有温度以外,那就找不到第五种东西,所以「色」五蕴的第一个,蕴就是色蕴。受,就是我们的感受,英文叫feeling感觉、感受,我们的感受往往一种错觉,跟严重的错觉,好的我们接受,不好的我们就愤怒,而且不好的我们就排拒,在内在里面产生一种自我的这个牢狱,我们强烈的分别,变成一种好的我们贪执,不好的我们就排斥,就变成说内在里面永远不平衡,那么内在里面永远不平衡,就会产生一种烦恼。所以说释迦牟尼佛讲:修行要用柔软心,这个讲得太好了!柔软心就是对众生要慈悲,慈悲是十方三世诸佛度众生的根本,慈悲的根本就是柔软心,就是把我们放柔和一点,杀气、攻击性不要太重,所以我们对一切事情的感受就会比较美好一点,这个感受对我们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学佛应该正受,正知正受,就是对某一件事情,我们正确的来接受,可是我们现在都是不正确的接受,不正确的接受就是说,我们对某一种事情,产生透过主观意识,列定一个标准,与我们标准不相同的,马上产生攻击性的东西。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众生,有办法突破这个主观意识的强烈对立的,没有办法!所以他这个感受就是特别的自私,纵然有一点点大公无私的感觉,可是我们冥冥当中还存在着一个我执。为什么?由我们这个国家就可以看得出来,每一个国家都可以看得出来,我爱我的国家、我爱我的民族,就是爱我的国家、爱我的民族,那其他的民族呢?那其他的民族怎么办?所以国家与国家的战争。国家只有一个大的自私的范围,社会是小型的自私,家庭就更小型的自私,每一个人叫单位自私,这统统是自私的分身,没有什么好谈的,世界本来就没有公理了,谈什么公理啊?这都是一样的啦,只是一个自私的范围,个人自私范围小:家庭的自私扩大;society就更大:country这个就更大,为什么?它建立的观念就是一个「我」,这个「我」你说你大公无私,对不对?一样的道理嘛,你就是建立一个全世界的人,那外星球来打仗,你还是一个大我,还是一个国家、一个全世界一个「我」啊,你这个「我」还是突不破的。所以我告诉诸位,世界上只有一种人是最伟大的,那就开悟的人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这种开悟的内在里面的安详,对世间的感受,这种感受,统统是那么美好:统统是那么安详:统统是那么自在的,永远是那么的慈悲,就是超越一切的国籍。有一次有一个乞丐来,他是不是佛菩萨化身的我们不知道啊,他身体很脏啊,跑到雷音寺来的时候跌倒了,来的时候,我就走过去给他抱起来了,他那个唾液啊,这个整个嘴巴流出来的脓啊,口水沾得满身,很恶臭,其他人都跑得没有半个,不敢去碰他,不敢去碰他,他太脏了嘛,只有我们这个人,我们这个人笨笨的,我觉得他也是人、我们也是人,冲过去就把他扶起来,那口水就流流流整个袈裟,回去的时候还拿钱给他,等一下一出去找,找不到这个人,不哓得是谁来的,也不知道啊。所以我常常想这个,是不是阿弥陀佛化身来测验我们的道心的,所以我常常想:哦!连上厕所都要注意,也许阿弥陀佛化身来小便也不一定,真的啊!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是阿弥陀佛来的?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他是那里来的、那一道来的。所以我劝告你们,你把每一个患者,都当作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来试探我们的道念的,那你会对他很恭敬的,你不知道他是不是啊?这阿弥陀佛来化缘,来到这个地方,假装一个胃肠病,或者是头痛,你给他治疗治疗,哎呀!医生啊,林医师!我的头痛得不得了,你烦都烦死了!他本来要接你往生的,来试试看,考试不及格!完了!这考试不及格,那本来这个esamination这个考试要pass过去了,来试试看我们林医师的慈悲,哎呀你看!他只对慧律法师恭敬,你看!我阿弥陀佛现前他都不知道,不能往生,完了!这下子就完了、惨了!所以说我们务必要把每一个众生都当作是阿弥陀佛来。真的,我这个人就是有这一点比较了不起的地方,我这个人不敢看不起人家,我很怕他是观世音啊,万一有一天我要往生了,那惨了!所以我把训练到什么?训练到每一个都是菩萨,都是菩萨。有雷音寺那一次经验,我跑到山下去再拿钱给他,他怎么冲的那么快呢?不见了!速度怎么会那么快呢?也不知道他是那一道来的,可是再怎么找,找不到,再去山下问,说没有这个老年人从这里走过,没有一个看到,那么多人没有一个看到,那就不晓得是什么的,也许是高等动物啦。所以我一直劝告诸位,务必要恭敬每一个众生,身体发臭的、烂的,你都不能看看不起他,那一天考试不及格了,糟糕了!往生就有问题了。所以说这个感受,我们一定要慈悲,受、「想」的话,我们要正确的知见,正确的知见,「想」要正确的知见,色、受、想,就是我们的这个思想idea我们讲理想、理想那个「想」,那我们这个「想」这个很重要!我们对一个人,如果长时间的怀疑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种偏颇,判断错误,我们人很容易受影响的,真的!我没有骗你的。今天啊假设我们讲经讲到一半的时候,有一个挺个大肚子的来,冲上来就:慧老!你真是没有良心,看看我的肚子!哼哼哼!好了!那你们会怎么想?我们这个「想」很容易被这个世间的假相,很容易错觉。那你就想:这不可能啦!对不对?第二天啊,她又挺个大肚子来,同样一个人,她敢死队,她不怕英国(因果)她只怕美国跟苏联啊。挺个肚子来:慧老!你做何感想,你有什么打算啊?第二天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再震动就会想说:真的会有这种事吗?第三天她再来的话,你就会说:在肯定!人啊这个知觉很容易受骗的,很容易受骗的。所以谎话说一百遍,就可以反白为黑的,众生就是这样子。他一个开悟的人他就不会,不会这样,一个开悟的人,你讲一千遍,他恭敬一切众生都是一样的,我们就是没有这种功夫,所以我们的想有毛病,我们这个思想上有毛病,为什么思想上有毛病?容易受骗,所以诸位!你们都是受骗者,就是这样子。这个怎么还不鼓掌呢?笨笨的坐在那个地方。所以大家都被骗过,都被假相骗过,然后产生一种自我主观的意识,然后做一个严重的批判性,殊不知你已经落入错误的观念。有一天,我收到清海这个女人的徒弟写来的信,寄信给我,清海的徒弟寄了封信给我,把我骂的很惨啊,那封信我没有留给你们看,说我是嫉妒清海啦,她是什么正知正见啦,你慧律是算老几啊?然后她是具足正知正见的大慈大悲的师父,她是怎么样好……所以你看!学佛的也没有智慧,很少说走出象牙塔来,然后有用客观的意识、客观的心态,然后去面对这个事实,没有!我这个人啊,有一点很好、了不起的,你们一定做不到的,我这个人,你来我面前讲是非,你放心!讲一百遍的是非,我不会去讲那个人怎么样,然后去说这个人,不可能,为什么?因为讲是非都有主观的意识,都有是非的主观意识,不会准的,不会准的。你来讲你老婆怎么怎么坏,怎么样坏,啊啊啊...我就这样子,有一天你去查了,哎呀!他在外面保养了三个女人,竟然说他老婆,你看!这人就是不要脸,不要脸!所以思想上的严重错误。再行,行,行就是我们走路那个「行」
色、受、想、行,「行」就是付诸行动,就是我们这个想没有正知正见的话,我们付诸行动就严重的偏颇。那这里就「识」就是第八意识,第八意识就是我们的生命的主体,就是俗称灵魂。把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落入第八意识里面的idea这个观念里面,那么这个第八意识,第八意识那就是什么呢?就是严重的,而且深入的一种习惯性,证阿罗汉果也有习惯性的,没有断习气的。这个习惯性是什么呢?我现在比喻,你一定要听,我告诉你,我用杯子来比喻,你就注意听!我们的本性是最底下的,那我们上面一层,这上面一层就是第八意识,我们所有的接受的东西,白天所接受的东西,我们打开眼睛就接受进去,耳朵就接受进去,舌头就接受任何的这个味道,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就放进去,然后慢慢慢慢的沉淀,沉淀久了就变成什么?潜意识,潜意识就是无意识状态会做成某一种习惯性意识的动作,你懂我的意思吧?潜意识就是没有经过意识的分别,它自然会产生某一种惯性的动作。譬如说这个人,一坐起来他脚就会发动,有一种人是没什么仪态的,一坐下来脚就抖个不停:阿弥陀佛...那一种的就是没有仪态,坐没坐相。他在抖他也不知道呢!他也不知道啊,有一种人讲话就很夸张的,今天买个西瓜就这样:我今天买个西瓜这样子!反正他的手势都比得很大啦,那一种夸张型的,就是潜意识里面他也没有发现,所以这个欺骗人家欺骗习惯的人,永远不会说真话的。好了,再来、再来,等到我们晚上啊,这个意识啊、意识啊,控制住的时候,控制住的时候啊,它就不接收了,那就慢慢的浮上来的,就深入的潜意识里面很微细的,所以我们在梦境里面,都是我们的白天里面的造作,所存留的影子,同时又存留前世的影像,存留前世的影像。所以他有预感,他有预感。譬如说你看到一栋大楼:这个大楼早在几年前我就在梦境过了。不是这样,你前世就在这里住过,知道吗?你前世就在这里住过了,所以你看很熟。有的人,他在晚上做梦的时候,他很烦恼,然后梦见慧律法师,梦见慧律法师的时候,他来,他来的时候一看,哎呀!怎么跟梦境一模一样呢?她感动得掉眼泪,女人的武器就是这样,感动的掉眼泪,然后你就过去摸摸头、摸摸头,也只能摸那里嘛,摸摸头,加持一下,就表示了,她感动得哭泣了,前世的因缘,所以我们这个意识里面,有接收到无量无边的种子,所以你今天你出去外面,看一切众生的时候,有时候看很欢喜,有时候看这个很不欢喜啊,为什么?他前世就是你杀父之仇人,你看到他怎么会欢喜呢?所以说我们要了解,色、受、想、行、识,就是五蕴,五蕴,意思就是打破五蕴烦恼尘劳,那么打破五蕴烦恼尘劳要用什么?空,空掉这个色身:空掉这个感受的善恶的感受:是非的感受:空掉那个分别心的想:空掉那个执着的行:空掉所有潜意识的识,知道吗?这个叫做打破五蕴烦恼尘劳。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我讲的这个法门,一般若可以生出八万四千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假若没有尘劳的话就会智慧常现,始终不离自性。这个法就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用智慧观照;对于任何一切法,都不取不舍。这就是见性成佛道。
你看!所以只要开悟,什么都解决。当然不开悟也可以解决,用什么方法?用不要生气,任何事情宽恕众生,一心念佛,一心念佛,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因为我们临命终要伏惑,因为我们平常就有刚直的个性,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突破这种瞋,因此我们发一个愿:永远不生气,碰到什么事情,冷静,稍微冷静一下,可以慢慢的使我们的错觉跟习气平复下来,做什么事情你一定要查清楚。要诽谤人家,先跟我们的良心商量,商量可不可以这样讲,我们这样讲有没有良心,有没有根据、有没有依据。所以广钦老和尚:要讲人家的坏话,先跟你的这里(内心)商量商量。要讲人家的坏话,先跟我们的良心商量商量。所以我这个人口业是绝对清净的,真的!我这么会讲话是因为口业清净。不好意思啦,有时候要吹嘘一、二句,不然没什么趣味,要吹嘘一下。
你看!修行你说难吗?很简单的!很简单的!怎么很简单呢?用我们的真如本性,无所着的本性。我昨天不是讲嘛,用一个字的话,就是用「空」,这个真如性。二个字的话呢?是什么?「放下」对了!三个字,「无所着」。四个字,昨天忘记讲,「保持安详」这个就是开悟的意境,保持内在的安详,不为一切境界所动,善于控制自己的心绪,保持安详,这个就接近自性,就接近开悟了。所以说用自性真如本性,以智慧观照,用我们大智慧来观照,于一切法,底下两个字真是了不起,中文真是不得了!不「取」不「舍」真是形容得太妙了!不取,就是不执着,不舍,就是,不可以放弃善事,他怕人家不取,什么都放弃就变成消极了。不舍,什么都不舍,就变成执着了,你看!祖师真是了不起!他怕你取、舍,也怕你不取、不舍,所以当下就是一切法不取不舍,不可以执着,也不可以放弃。就像我们今天,我要无量无边的度众生就是不舍,可是我不能取,当下就是会归中道。所以啊中道没有字,没有!儒家的中道跟佛教讲的思想绝对不一样,你一定要了解,儒家讲的中庸,跟佛教讲的中道那是两码事,儒家讲的中庸,过与不及,不得中庸,他还有一个中间,过、不及,一个中庸。佛教不是,中道是个名词,是破除左右两边:破除是非两边:破除善恶两边,没有办法形容的,进入绝对状态,所以中道意思就是空的意思,根本没有中道。佛教讲的这个中道,没有中道,儒家讲的思想的中庸,也落入意识的观念,儒家讲的这个中庸,就是前面也没有、后面也没有,所以过也不行、不及也不行,还有一个中间,他承认有一个中间,叫做中道,错!没有,没有!所以儒家讲采取适合的东西,是一种中庸,但是我告诉你,释迦牟尼佛讲,采取适合的东西,那也是一种执着,人类共识的执着,要悟到空性,不能绝对的平等。所以儒家的中庸思想,跟佛教的中道就完全不一样,是alldifferent完全不一样。既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需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
你想要深入的这个法界,法界就是无相,你想要入于无相法,想要进入这个空的领域,及般若三昧,就是大智慧的定,三昧就是定,三昧不是一二三的三,三昧是印度语,是正定的意思,是正确的心态,保持稳定,叫般若三昧,就是大智慧的稳定。你需要修般若行,修这个大智慧。
所以《金刚经》很重要,在《金刚经》里面很赞叹,为什么?因为唯有这样子才可以解脱生死,唯有具足大智慧,才可以解脱生死。
【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这个法门是最上乘,直入佛陀的本怀嘛,直接通达到本性的东西,当然是最上乘的。可是我们看世间人讲那个《金刚经》那严重的错误,这讲到经题就好了,经题就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有的注解都是写:他的智慧像金刚,能坏一切,不为一切所坏,然后产生大智慧,金刚般若波罗蜜。然后大智慧到彼岸。这那里是这样?你看看《金刚经》是这样子讲的吗?《金刚经》一直破相嘛?「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一直破相。所以「金刚」二个字,它并不是什么能坏一切,不为一切所坏,空你就没办法坏了,你坏什么空?你金刚就有办法坏空吗?金刚能坏一切,真的吗?金刚能坏空吗?所以注解的也是这样子,讲经的法师也是这样子,他连动个脑筋都没有。金刚不是这个意思,金刚是烦恼的意思,是烦恼的见思二惑,烦恼犹如执着,像金刚难以突破,然后用般若的智慧去观照。这个《金刚经》就讲的很清楚嘛,「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有烦恼然后破、有烦恼然后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应作如是观也是观照的破。所以「金刚」两个字,以我个人的浅见,不是什么金刚能坏一切,不是这个意思。是我们的我见思二惑,烦恼的执着犹如金刚没有办法坏,然后我们用般若的智慧去观照它、去突破它。看你接受那一个,你愿意接受那种注解,就接受那种注解,你愿意接受我这种看法,就接受我老人家这种看法。我也没有勉强诸位说一定接受什么,反正佛法是圆融的,他怎么解释都可以的。古来高僧大德讲:不开悟的法师讲经说法,就像瞎子摸大象,他没有见性,他也不知道本性是什么东西啊,像瞎子摸象,摸到大腿,咦?这一根怎么柱子?修学唯识的人又一直赞叹唯识:修习天台的人就一直赞叹天台,天台宗的问题很大呢,他讲四十二品无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我问你:要证到什么时候?啊?证到什么时候?所以说我们中国人,就是喜欢尊重古时候人的注解跟思想,他从来没动过脑筋的。天台家的思想,四十二品无明,证四十二品法身,我告诉诸位,无始无明一断,就像头斩断一样的,那个开悟的人是头一断掉就马上见自性的,没有什么烦恼分分的破,法身分分的显,法身怎么分分的显?笑死人了!一悟就是当下既至佛地的,没有什么烦恼分分的破。然后法身怎么分分的显?法身是无相,无相、空,就是一空一切空嘛,证什么法身,慢慢的破、慢慢的显呢?我这个比较怪人哦,讲经跟人家不一样。我告诉诸位不可以依文解义,不可以只看祖师的经典,而且你自己本身也搞不清楚那是讲什么,一定要真正的开悟,自己去参、去开悟,然后你了解本性是什么东西,本性这种东西一悟就是佛,他为什么不能称佛呢?你怎么不叫六祖佛啊?慧能佛啊?不是这样,是因为在一个娑婆世界里面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其他就不能成佛,所以他不能讲佛,境界一样也不可以讲佛。就像这个学校你只能叫一个校长,其他的境界一样的老师,只能讲老师、训导主任,不可以讲校长,为什么?校长不一定读书读的怎么样,比那些老师更多,但是在一个学校只能称一个校长,你懂我的意思吧?所以成佛就是这样子,成佛只能讲他是释迦牟尼佛,再底下成那么多佛,就一头雾水了,所以只能讲祖师啦、菩萨啦,只能这样讲。所以说我们应该了解禅宗是最厉害的,我看到那些注解,华严啦,澄观大师的,我觉得那个问题也是很大。看看天台的思想,我觉得那个问题也是很大,只有禅宗的《六祖坛经》这一本,那是真的没有话讲了,释迦牟尼佛修行了四十九年,就是开悟,然后讲经讲了四十九年,就是没有一句佛法可以离开这一本的,没有的,绝对没有的!欲得开悟,彻夜读《坛经》你想要开悟,就要通宵达旦的读这本《坛经》,没有读《坛经》的人他讲话,就是上台弘法的法师,他绝对会偏的,没有骗你的,我们不敢讲啦,讲了造口业,有修养的人不敢讲,知道就好。所以这个亲近法师看个人的因缘福报,有没有这个因缘。
所以说这个法门是最上乘的,是大智慧的人说的,是为有大智慧的人,他才跟他这样讲的,为上根人说的,所以小根小智人听到,他根本不相信的,为什么?譬如说我们天龙八部下这个雨,在这个地球上,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就像漂这个草叶,若下到大海就不增不减。意思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这个大法,这个顿悟的法门,我今天讲的这个顿悟的法门。譬如说天龙下雨于阎浮提,譬如说这个下这个大雨,落在阎浮提的话,糟糕了!雨势太大的话,所以的聚落啊、所有的城邑啊,全部都漂了,漂走了,是不是?就像漂草叶一样。譬如说,若雨大海就是如果漂到这个大海去,就不增不减。意思就是胸量大的,有大跟器的人,他就不增不减。意思就是诸位,有大根器才有办法听大法。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误解。在座诸位!今天都是大乘根器的人,讲一讲大家都没走嘛,我看大家都很乖,你看!没有一个走的,就是大乘根器的人,你们将来成佛要来度我哦!听了很好笑,现在都一头雾水了,还想度慧老?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听到这个《金刚经》心开悟解,你开悟了所以故知道本性自有般若之智,我们的本性当下就有般若的大智慧。
【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记住!不假文字,这虽然是很简单的。可是我们都是借重于文字,所以在文字里面就含有意识的执着。所以我告诉诸位,教育产生两种极端,一个可以令人家开悟,一种是长时间的累积的严重错误的思想,读书读愈多的人,符号记得愈多,他的执着就愈重。读书读愈多的人,他智慧愈高,开悟也愈快,这两种极端。所以说大学生一学佛就不得了,可是大学生一诽谤三宝也不得了!就是两种极端。那老太婆她反而不会诽谤。阿婆、阿妈!你要念佛。好!你念佛的话,做股票明天就涨停板。好!马上念佛。你孙子读书会很厉害。好!那老太婆你不必跟她讲道理讲很多。大学生呢?你跟他讲了老半天,他也不会念佛啊,所以说他因为读的书多,符号也就记得更多,累积的就显现不出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是不用文字的。佛佛道同,佛的心跟佛的心都是一模一样,不必用语言的,最高超的语言就是没有语言,所有的语言只是一种假相,只是一种暂时的,你去骂美国人:跟你走!(台湾三字经谐音)他还听不懂。你骂日本人,你家死人啊!他还很疑惑:啊?啊?他也搞不清楚,你骂日本人:巴格野鲁(日文)那你就该死了,你就无处可逃了,他听得懂嘛。你骂美国人:Youareindeedanimal你这个畜生!那完了!宰掉你!我们眼睛看不到,我们看到的下雨是天气阴云聚集,事实上在天龙八部里面。佛经讲有龙兴雨。所以说有这个感应的,有一年我们在台中南普陀佛学院的时候,长久没有下雨,我们又是吃山上的水,山上佛学院的同学有三十几个,没有水吃,那完了!我们这个广化老和尚他很慈悲,他就祈雨,在这个禅门日诵里面有一个祈雨的咒,我们就在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就供奉起来,开始唱一个赞以后就开始持那个咒,那个感应啊,没有信佛的人你就不敢相信的,那真是吓死人!持咒前天空晴朗无一片云,开始持咒的时候,不晓得从那里来的乌云开始就聚集。念完了休息一下,哇!就下大雨。不过这个念还是要有道高僧啦,如果你们念的话。哼、哼!若是缺雨时请你们这些人来念,只怕把云都念跑掉了,真的!所以这个念还是要看道力的,不是说你们来念就有雨的,没有办法,不能讲,昨天讲的那三个字,你们自己去参,开悟之后再来告诉我,看那三个字是什么大明咒?所以说: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曾跟邪见重的一贯道说:走出象牙塔,来看看佛法,对则接受,不相信佛法所讲,你依旧再学习自己的内容,我不反对你信一贯道。但他们就是不要,‘这样子我背叛我的祖师'。他们这个观念就是,离开一贯道出来就是叛教。在座诸位我告诉你,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一种法,讲的比释迦牟尼佛、讲得比《六祖坛经》更深入、更彻底的,我照样叛教,我马上还俗,真理之前没有老师,没有什么叛教不叛教的!讲得比这个佛陀更好的我就是要出来嘛,你这个真理不究竟,怎么我出来就叫做叛教呢?那你的信仰叫做感性嘛,你完全没有理性跟智性嘛,你信他就永远信他,你怎么不分别看看啊?!我信佛,出家了,我的房间还挂耶稣基督的相片,你不敢相信的,为什么放这耶稣基督的相片呢?因为这太了不起了!这没有几个有办法像他这样牺牲,代众生。耶稣基督这种大慈悲的这个菩萨,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做得到的。所以我敬佩他的精神,可是不敬佩他的道理,他讲的没什么道理的,他讲的什么?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耶和华创造天地万物,信我得永生,那反叛我怎么办?反叛我的话就喀喀喀,格杀勿论,下地狱!佛法不是,你信佛就有缘,就没有缘嘛,那有说宰掉的呢?不相信我就宰掉了,相信我就上天堂,没有这个道理的。所以我这个人信真理,是很理性的,耶稣的精神我相信,他讲的道理我不相信,不是全部不相信,他讲叫我们做善事也是很多的,尤其是旧约,上帝杀了无量无边的人,我打开三藏十二部经典,看了几遍,还没有看释迦牟尼佛宰掉人,没有宰掉一个人家的长子啊。摩西到西奈山上面去的时候,这个上帝发怒,那个火光就冒出来,靠近我的人就格杀勿论,离必须要三百公尺,要离开那个西奈山多少公里以外的,要不然靠近西奈山的就格杀勿论,你听过释迦牟尼佛靠近他几公尺要杀掉吗?没有的!所以当一个人啊,我们冷静的去遍看一切全世界的宗教,好好的去冷静、去研究,我告诉你,没有一个宗教有办法跟佛陀比的,没有!绝对没有,有的话你来找我算帐。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生。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小根性的人,闻这种顿悟法门,就好像草木一样,因根小,若遇大雨必定会被冲倒,并不能有所增长。小根性的人也是这样。原本有的般若智慧与大智慧的人没有任何差别。但为什么不能开悟呢?因为其邪见重,烦恼重。不识本心,于外觅佛,不了解自性,这就是小根的人;若是开悟的顿教,则不会执著于外在的修行,但于自心常显正见,烦恼尘劳不能污染,即是见性。善知识,不住内外,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常行此行的人,即是与《般若经》无差别。
意思就是我们的本心被我们的烦恼障住了,就像乌云盖住这个眼光。般若不是什么大、什么小的,它是无相的,是悟空的,我们一切众生,自己的内心里面迷了跟悟了不同,迷我们的心,外面有所见。意思就是认为心外有法,找佛、找佛,叫做迷心外觅,就是从心外想要求得法,不知道从内在里面去悟道,从内在里面去悟到这个本性,所以说修行觅佛、找佛,你从那里找佛呢?要找到我们的本性,找不到本性啊,那你找不到佛,所以未悟自性,既是小根。
诸位!「但于自心常起正见」,这一句极为重要。我昨天告诉你们,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怎么样?都要清清楚楚!这个就是但于自心,常起正见,常起正见就是没有间断。烦恼尘劳常不能染。昨天我不是讲过一句话吗?记住吗?本来我们可以过得很快乐!烦恼尘劳常不能染。既是见性,就是看到我们的本性。
「去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这一句太了不起了!内外不住,你的内心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意识的观念;都是分别心的产物;都是执着的影像,你外在的境界是无常法,是本性自然空的,不住,不住就是不执着的,住就是执着。内也不执着、外也不执着,你看!内外不住,去来自由,所以广钦老和尚说:不来亦不去,没有事。我们则是来来去去,一大堆事,每天都是一大堆事,搞的焦头烂额。我们去跟来有没有自由?没有自由!看到你老婆比较漂亮一点,你老婆跟一个年轻的人讲几句话,妒火上升,拿刀子就要宰掉人家,你看!事情也没有查清楚,也没有问清楚,是不是?所以我觉得众生愚痴的多得不得了,书读的再多的,在社会上有地位的,官做到很大的,社会上很有地位的,一样的,所过的日子就是痛苦、烦恼、斗争、分别,你不相信?希望你同意吧!所以在座诸位,今天很幸运啦,能够听这个顿教法啦。你看!来也自由、去也自由,去来自由就是能除执心,可以除掉我们内在里面的执着。通达无碍,可以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来就没有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把笔拿起来,修多罗就是经典的意思,翻译成中文叫做贯,贯、摄、常、法,修多罗就是一切经典。「及诸文字」以及一切的文字,「大小二乘」大乘跟小乘,「十二部经」十二部经不是十二本经,是分成十二类,十二部就是十二类经。十二类,「部」就是种类,十二种种类的经典,不是十二本,你不要弄错了。
「皆因人置,」那都是因为人啊,就是因为有人需要什么法,他才写了三藏十二部。
「因智慧性,方能建立。」因为有智慧性,他才有办法建立。
「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如果这世间没有这个人类,也就没有这个法。
「故知万法,本自人兴。」所以知道万法是因为有人存在,它才兴起来的。
「一切经书,因人说有。」一切经典是因为人才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因为我们的人这当中,缘其人中就是:就因为,这个「缘」就是因为。因为这个人的当中,有的有愚痴的,有的是智慧的人,那么「愚为小人,」愚痴的人是小人,「智为大人。」智慧的人是大人。
「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痴的人就问这个智慧的人,智慧的人就对愚痴的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这个愚痴的人就忽然悟道,他心悟道了,「既与智人无别。」就跟大智慧的人没有什么差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他说诸位菩萨!我们没有开悟的时候,本性是佛,但是也是众生,本性是佛,就变为众生,为什么?不悟啊,不开悟嘛,我们有佛性,我们现在变成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一念开悟的时候,众生当下就是佛,在座诸位!就是这样子。所以说做人很难,学佛、拜佛也难:能够听到顿教法就更难了,所以说在这个全世界里面五十几亿人口,在台湾啊,大陆那佛法就免谈了。台湾的人口将近二千万,二千万里面的正信教徒有多少?正信佛教徒真正修行有多少?有正信的有多少?大部分都是神教徒。有真正修行的人,又能听到顿教法门,那就更难了,更难了!所以我们悟道啊,今天在座诸位能够听法,是难能可贵,回去要好好的用功。
「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这句话要划起来,所以知道我们这个万法统统在我们的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刹那之间就可以成佛。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净名经》就是《维摩诘经》,《菩萨戒经》里面这样讲: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如果了解我们自心的本性,都可以成佛道,《净名经》就是《维摩诘经》,《维摩诘经》就是这样讲;「既时豁然。还得本心。」那一刹那。豁然就是开悟,还得本心,恢复到本来的清净的本性,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开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需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你看这个六祖真是不得了!于五祖弘忍大师和尚处,一听到马上就开悟了,你想想看,这个有多了不起啊!我们啊,磨菇了几十年啊,枉费了我们的修行,磨了老半天啊,一样没有办法开悟,烦恼一样、脾气一样,阿姨啊,老来脾气大,学道的人学得愈老脾气愈大。所以有的人:佛教界的长老,对!愈长愈老,年纪愈来愈老,长老、长老,长老有二种解释嘛,一种是愈长愈老,我也是长老,为什么?因为我愈来愈老,也是长老是不是?那么一种是有德高望重的叫长老。
「顿见真如本性。」就马上可以看到我们的真如本性。
「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你看!各自观心,要把这个顿教法,令学道者顿悟菩提,顿悟我们的悟性。各自观心,就是你要二十四个小时观照你的内在,就算是我们念佛,我们也要念的清清楚楚,就是印光大师讲的:嘴巴念的清清楚楚,耳朵听的得清清楚楚,意识观想的清清楚楚。各自观心,你看!讲来讲去都是这个心。自见本性,我们看到我们的本性。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如果你自己没有办法悟,那么一定要求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是善知识,什么叫善知识?就是这些祖师大德们、这些开悟的圣者,有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正见。
「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所以啊我一直再三的奉劝诸位,亲近善知识很重要!就是再三再三再三的一直一直这样子。那有的人讲:如何了解他是不是善知识?第一个、这个人不贪名;这个人不贪财;这个人从来不讲神通,这个人谦虚,谦冲自牧,那这个人你听他讲话,所以的每一句话都符合经典,这个是善知识,我已经告诉你什么是善知识了。第一、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不贪财,不贪名,不讲神通,谦冲自牧,所讲的与经典全部吻合,没有自己的意思,这是善知识,就算他没有开悟也是了不起的人!没有像今天,那个跑出来一个什么西方的活佛出来,那个跑个什么化身出来,自己称什么童子、什么菩萨,那神经病!那一个善知识是这样讲的啊,不怕下地狱啊!所以说不要这样子,不要好高鹜远,追求神通,弄到最后神经兮兮的,找慧律法师加持,来的话一棒打死!一棒开悟啦,不是打死啦,打死是打死那个念头,你不要误会啊,一棒打死是一棒叫他开悟。我告诉你,我要赏你两个耳光,还得要看人,真的!我们这样打的话,还要代受人家的业力,师父打你还要看人啊,那个根本不必打,让他烂,那个人本来就烂了,还打做什么?没有救了还打,我们这只手那么漂亮,打什么?才不随便打人呢!这一巴掌下去不晓得灭多少罪业啊,然后明天我就呕吐了,打人啊,打了香板自己会卡到业障。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你看,所有的真理都在我们的本性,所以与其说你慧律法师很行,不如说你们比较行,我再行也不能令你们开悟啊,你们要开悟还是要靠自己啊,所以你们比较行啊,真的!将来你们成佛不要忘记来度我。
「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要假借善知识,要指示才能得到我们的本性,「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如果自己悟道的话,就不必借重着外面。
「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这一句讲的太好了,我看到这一句马上开悟,小悟啦!小悟。你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你不可以往外求,往外求。我们佛教徒一天到晚,那边是开光啦、那边是破土啦、那边是法会啦,搞的晕头转向,然后他就对外面人讲:哎呀!要是无寺庙,穷人不能拜佛,人家问:为什么?每间都要钱。我什么时候要你的钱啊?钱在你口袋里,我们若是没有两把刷子,你肯拿出来吗?是啊!我们没有两把刷子你要把钱拿出来吗?那不是这样子的啦,钱在你的口袋里面,你可以不要拿出来嘛,我没有叫你拿出来嘛,师父我没有钱。你没有钱也可以拜忏,你可以跟在后面拜啊,没有说一定要钱的呀,钱钱钱,多现实啊!对不对?我们文殊讲堂不会这样子的。我们今天就是跑道场跑得太多,我告诉你,聪明的人不会这样,他知道这是个善知识,他就盯住了,逃不掉的!跟你一世,跟你一辈子,就这样子,人家跟善知识是这样跟的啦,不是像我们现在学道的人,来到师父的面前:师父你帮我剃度。我问:干什么?图凉快吗?来了我也不知道你是何方人物,那也不知道你这个人是什么根器的,对不对?你能不能忍耐,突得破这个欲望的束缚,会不会这个到半途而废,是不是?还有的人说:师父!人家说师父你很有修行,我这个孩子才刚五岁,很适合从小就做小沙弥,让你来教他,我说:那太辛苦了!我还得买电动玩具给他打。那太辛苦了、太辛苦了!师父!要跟你出家有什么条件?很简单!第一、当兵回来。第二、三十五岁以下;第三个、高中毕业,高中以上的程度,高中以下的免谈。有人说:师父你有分别心。不是分别心,因为我不是广钦老和尚,学历高的我教起来比较不会费力,对不对?我还要从,我还要从bpmfdtnl跟他教起。惨了惨了!那怎么有办法呢?高中以上毕业的,再有就是四肢健全。头脑不可以简单,头脑简单就完了,头脑太简单他不能修行了,是不是?智商,智商也不能要求太高啦,智商像我这个一百五十四的,大概很难找到这个,也不能栽培。智商应该九十就可以了,九十就可以了,预官考得上都可以啦,预官考是九十啦,这是跟我们出家的。再来的话,我讲一你不能二,必须要按照我的方法,然后我尊重你的发挥,我尊重这个人的根器,但是要按照我的方法,一天上课几个钟头,在这里自修,不可以在寮房自修。我们去忏云法师那边修行,你要去寮房自修,惨了!忏公就叫你来大殿打瞌睡都没有关系,睡觉就要在大殿,就是不准你到房间去。我说:师父你为什么不准我们到房间去?他说啊:到房间去啊,我们看得太清楚了,到房间去本来是趴着休息,后来一醒过来在床铺上了!这个众生啊,就是劣根性太重,你做师父的人不盯他,他在房间久了,看了二十分钟就;哈、哈...明天再补吧。明天再补吧,每天都在补你知道吗?我说忏公真的很厉害,这个人性弱点他抓得很清楚,我以前被他磨练得很亮啊,我现在啊很会磨人了,我现在有一套了,从忏公那边出来的,磨徒弟是很有办法的,来的人都要叫他不亮也光,不要成就就别来,要就来到我这个地方。有没有男众要出家的举手,要跟慧律法师出家的举手,业障!没有一个,惨了惨了惨了,这真是很惨了!佛教没希望了,到我这一代断绝了,可见出家有多难,所以你们要恭敬出家人就是这样子,好!
底下,「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我们希望从外面得到解脱,无有是处,根本不可能!为什么?「自心内有知识自悟。」我们自心里面有善知识,自己去悟,你的本性就是你的善知识,你要去悟,所以说希望从外面得到,那不是办法,我们内心里面就是善知识。
「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这一句话就是一言道尽我们修行人的通病,若起邪迷,我们一天到晚只找师父要加持,只找金刚上师要依靠,说这台湾省有一个女子出家,她说她眼睛一看,马上可以成佛,可以超度他几代的祖先,你看她是不是神经病!成佛不可以从外而得来的,那里是眼睛一瞄马上成佛,又不是斜视,眼睛一瞄就行了?所以这个邪知邪见是肯定的。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如果你了解我们的本性,你一开悟马上就到佛的境界。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我们用智慧观照,内外明彻,里面没有烦恼、外面不执着,内外清清楚楚!如果你了解本性,当下就拥有无量智慧,当下就无所着,当下就是悟空,当下就了解无常,你就会解脱。就马上得到大智慧正定,这个大智慧这个正定就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就是没有任何妄想,无念就是圣者来讲,没有凡夫的念头,无念就是没有凡夫的念头。用就遍一切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也不执着一切处。只要你清净我们的本性,把我们的心放于绝对的清净,使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出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统统无所着,就没有杂乱。来去自由,完全无所障碍,那就是般舟、般若三昧。自在解脱,这叫做无念行。
底下一句就是修行的错误,「若百物不思」就是什么都不想,像死人一样的,把这个念头除掉除掉...这就是法的束缚。这句话你一定要弄清楚,意思就是说,百物不思是什么都不想,那就变成外道了,当令念绝,就是变成无想的外道了。意思就是说,我们虽有想,但是念念都是自性,我们是无想,是因为我们没有凡夫的想,我们虽有想,但是我们所有想都是本性。所以若百物不思。什么都不想,当令念绝,当令我们的念除掉,既是法缚,这个就是法的束缚,就落入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们,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善知识,吾有一无向颂,各须颂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当你悟道无念,就是一切无所着,一切无所住,一切都是空,一切是无常,当下顿悟空性。神通自在、智慧自在,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
「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你悟到这个无念,你马上见到诸佛的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我们后代啊,我们现在就是唐朝以后的后代。后代得到这个顿教法门,通见就是看法相同的,通行就是修行相同的,发愿受持,要好好的诵《六祖坛经》所以我告诉诸位,你们回去,要把《六祖坛经》这一部经典,从头到尾看得懂、看不懂不管,不懂的要好好的看注解。最好不要看注解,每天都诵、每天都诵、每天都诵、..诵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你这个本性啊:你没有听过古来高僧大德讲过一句话吗?诵《坛经》百遍,虽不悟亦得受用。就是你诵《六祖坛经》一百遍,你不会开悟也很受用,也在人世间你就活得很洒脱,修行也活得很洒脱。
「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就像事奉佛啦,你终身用这样子不退,不退转,就是要有志气啦,定入圣位,一定是成圣成贤。
「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从上以来,从以前到现在,必须要吩咐下去,什么是顿悟法门,不得隐其正法,不得隐其正法,就是隐藏啦。
「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如果他是看法不同、所作所为不同,在别法中,譬如说修天台、修华严的啦,就不要传付这个,那么损彼前人就是说对前人不恭敬,因为前人是讲顿悟法门,你把这个传给传天台的,根本牛头不对马尾嘛,他根本不想修禅这个方面的嘛。一点好处都没有。
「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恐怕愚痴的人不了解,诽谤这个顿教、顿悟的法门,百千万劫断佛的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意思就是要修、要悟,但如果不修、不悟,只有记他的话,没有什么益处的。
【听吾颂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说通就是我们用语言去说,去悟,而通达本性。以及心通,就是用本心就去悟的,他不是用说的,是用心去悟的,或是用说,说而悟的,所以用语言去悟、或者用心去悟。统统就像太阳处在虚空,放出无量的光明,就像本性放出无量的光明。为传见性法,我们这个顿教法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破这个邪知邪见的。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这个法没有所谓的顿、没有所谓的渐,顿渐是因为根器不同。迷了的众生就迟,悟了就比较快,有迟有疾。单单这个见性的顿悟法门,愚痴的人是没有办法了解的,「悉」就是了解。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闇宅中,常须生慧日。」说来说去,六根、六尘、六识、八万四千法门等等,合理把它归纳起来。还是一,就是本性。我们这个烦恼暗宅中,我们的心中就像一个宅地,那么这个烦恼充塞其间就黑暗了,我们现在常须生慧日,智慧日住在我们的心中,这个黑暗之宅马上就除掉。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我们邪见来的话,烦恼就到了,所以说邪知邪见,烦恼就到了。你正见来,烦恼就除,邪跟正统统除掉,俱不用就是统统除掉,刚刚我不是讲吗,儒家的中庸之道跟佛家的中道是不所以样,佛家的中道,中道只是一个名相,意思是绝对的观念。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还有一个中庸可行,佛教没有中庸可行,当下是顿悟本性之空,是无常,没有所谓的中庸。所以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清净到达没有一切烦恼,破除一切妄见。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我们的菩提本性动一个念头就是虚妄,所以我们不要动一个念头,动一个念头就是虚妄。我们的清净心放在我们的虚妄当中,那么你就可以把这个惑、业、苦三障,惑、业、苦就除掉了。但正无三障,你只要把它纠正过来,把它用正的,正确的清净的心,安在那个妄想中,那么就没有所谓的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世间人任何一个人修行,在那里都不妨碍。所以有的人认为,修行会妨碍什么做生意啦、或是做什么,统统不会妨碍,悟道二十四个小时谁在你的心中。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这句话太重要了,太重要了!你看!这个圣人就是每天看自己的过错,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那么就跟道相应,相当就是相应。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就是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间,我们各互相不要妨碍别人,你不符合我的法,你离开;符合我的法,你进来。你离开了这个正确的顿悟法门,你另外去找到这个心,心外找到这个道,你永远找不到道,道就在你的心中。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波波就是虚度啦,所以有的人问:哎呀!请问慧律法师,你老人家今年贵庚?唉!惭愧、惭愧!虚度三十七呀。就是告诉人家我们很惭愧,虚度了三十七年,叫做虚度三十七。你的所做所为正了,就是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自己没有道心,所做所为都是黑暗的,都不能符合真理,那就你见不到道了。如果一个真正修行的人,绝对不看世间的过错,这一句话更了不起了!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如果你看到他人的不对,而你去批评他,自非就是你去批评他、诽谤他。上面这两个字意义不一样,若见他人非,如果看到他人的过错,自非这个「非」是诽谤的意思;上面的「非」是错误的意思,如果看到他人的错误,自非就诽谤这个「非」是诽谤,却是左,左就是左派,就是不好的啦,就是错的意思啦。别人错误,你去诽谤别人,自己也不对。但是要记住,善意的劝告是应该的,你不要认为到最后你统统不管人家的生死了,也不要去劝告别人,那不对啦,善意的劝告是应该的。你看!圣人多了不起,他错误,我不错误,对不对啊?我非自有过,我如果错误的话,我当然有我的过错,我去诽谤别人。我当然有我的过错啊,是不是啊?我看到《六祖坛经》这个真是掉眼泪啊,圣人真是不得了!圣人他为什么能够讲出这么了不起的话,我们这世间人,没有几个能够讲出这种话来:「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这二十个字,你把它写起来,用毛笔啊,写起来贴在你的墙壁上,每天就看这一句,那种修养之高超的,就慢慢就会了。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我们只要把它除掉这个是非心,把他的烦恼除掉。「不关心」不是不关心,是放下的意思。昨天一直教示你们,憎就是恨,要放下,爱恨要放下,记住!我底下讲一句座右铭,你一定要记起来,这句话你用钱买不到,要不要听?要!要哦!恨爱交织可以毁掉一个人,可以把一个人毁掉。名言呢!你多少钱要供养啊?所以有的人:师父你给我说法我供养你。我说:你多少钱要买我的法啊?你说啊?是不是?这一句就值多少钱?多少?无价嘛!所以你红包再多也不够看啊。你相不相信,你所有的财富,你身上所有的财富,不及我慧老的一点点智慧,你相不相信啊?这「慧老」是我们这个佛学院的那个法师,他看我们这个讲经有那么多听法的人,三十三岁就叫我慧老,每天碰到:喂!慧老!我说:会死!不只会老还会死。就是我们把爱、恨放下,长伸两脚卧,知道意思的举手,什么叫做长伸两脚卧?看电视吗?哎呀!不是啦,怎么往生呢?快啊!林医师你会不会啊?长伸两脚卧什么意思啊?对!医生就是不简单啊,自在嘛,哎呀!我们给他鼓掌,医生的IQ毕竟是不一样,高级动物,高级哺乳类动物,我也是啊,你们不是动物吗?还是植物?长伸两脚卧就是自在的意思,放下、轻松,那么自在!什么往生呢?胡说!你会下地狱啊哦,乱讲!赶快纠正过来。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破有疑,即是自性现。」你想要度化他人,你必须要有种种的方便。千万不要让他有任何的怀疑,当下本性就会看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个佛法,在这个世间,绝对不可以离开这个世间有所觉悟。所以世间,就是有为法,不离有为法,才能产生无为法。,离开这个世间找寻这个觉悟,就是离世觅无为法,恰如觅兔角,就像找兔子上面的角,找不到的。佛法在世间,不可以离开世间的种种这个觉悟,离开这个世间就找不到觉悟,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兔子本身就没有角啦。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正知正见这是出世间,邪知邪见这个是世间法。「却」就是除掉,全部都除掉。你看!这个多漂亮的文字造诣啊!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邪见除掉、正见除掉,全部都除掉,因为邪是对正讲的,正是对邪讲的,离开这两边。连正都不执着,当下悟入自性空,一样清清楚楚,宛然就是清清楚楚,就是那么的洒脱,那么的自在,那么的清净自在,菩提性,本性就是那么的洒脱,宛然就是那么的自在、清净。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这个颂是顿教。也是大法船。迷的话,那就经过累劫不得见性,所以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悟则刹那间,开悟,当下就是。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这个六祖就这样讲了:昨天在大梵寺讲经说法这个顿教,希望法界的众生言下见性成佛,听到这个法,这是开悟成佛。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就是韦刺史这些个官,与这其他的官僚道俗,听到六祖说法,马上就觉悟了。大家都是顶礼、顶礼。
「何期岭南有佛出世」,「岭南」就是广东,有佛出世,有这个真正的佛。所以我们为什么不称个六祖惠能佛?为什么?因为这个规定就是这样子,不能有二尊佛。我们今天啊不要问,不要问。谢谢大家!老夫子要回去休息了,好了!
本月热门文章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