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献法师 / 普献法师:讲演(十六)明法品

普献法师:讲演(十六)明法品

分类:普献法师

普献法师:讲演(十六)明法品

我们刚才讲到依六波罗蜜去修学,可以得到十种增胜,也就是能够获得十方诸佛的护念,然后善根越来越增长,能够领受佛菩萨的加持力。接着第四个是:「四者常得善人为所依怙」。依怙,就是依靠的意思。

「五者安住精进,恒不放逸」。

这个时候你想懒惰都懒惰不来了,因为法喜充满。所以我们常常讲,学佛的人能够得到法乐,安住在法上的时候,你想偷懒都不会偷懒,会觉得时间不够。各位如果有闭关的经验,就会有这感觉:一下白天一下黑夜,一下白天一下黑夜,日子过得很快。为什么?安住在法上。得到法喜的人,过日子非常快的。

有些人说,古代的大德一闭关十年二十年,可是在闭关的人的当下,山中无岁月,寒尽不知年,他会觉得很快。时间跟我的心念有关系的,如果你的心念很烦的话,度日如年;如果你心很平静很快乐,在法喜当中的时候,一天一天好像就这么一闪一闪的过去了。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只有精进,得到法喜,真的是人生不会空过。

「六者知一切法,平等无异」。

这个是透过缘起、无常、无我来观一切法。我们看到的一切,世间林林总总,是非善恶,高低美丑,我们都是以差别心来看,一切是差别的。但是佛陀要我们透过无常缘起来看,一切法是平等平等的。

我们讲平等,是讲体性;它的相状,它的作用,还是千差万别,那个我们不能否定。存在的一切,形态可以改变,相貌可以改变,但是它的体性是平等平等的,一切都是法空性,一切都是缘生缘灭,这是平等的。体性上来讲是平等的,在相上来讲是千差万别。如果我们否定了相上的差别,那就断灭相了。

比如说,我们把三根木头摆成直直的三根,看起来变成「川」;如果我们把它摆成三角形,那个形状跟直直的摆起来是不一样的,表示的意义也不同。摆成三角形,我们可以说它是围起来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但是三根直直摆起来,就看不出角度,所以这个差别相是千差万别。

但是这个「有」(差别相),叫作假有,是暂时的有,不是永远的有,不是自己有,是我们把它摆成三角形才成这个形状,是我们把它摆成三根直直的放,叫作「川」字,这不是它本来有的东西,是种种的因缘产生一个「川」字、产生一个三角形,所以它是因缘有。那么风一吹呢,它散开来了,「川」形在那里?三角形在那里?所以是因缘生因缘灭,法性是空性的。所以,「平等无异」是指它的法性、空性、法空性。

「七者心恒安住,无上大悲」。

我们众生有我执我见,有的时候同情心(我们不敢讲大悲心)来了的时候,愿意帮助人家,但是人家讲两句话,就不来了。有些信徒很有意思,他来寺庙里面煮饭给大家吃,大家吃得很高兴,其中有一个人说:「你煮得太咸了,不好吃。」结果他从此不来了,因为有人嫌他煮的不好吃,他就说:「我煮的要死,你们还嫌东嫌西的,我不来了。」那就是什么?退心了。

我们出家人也是这样的。到处去讲经说法结缘的时候,有人觉得你讲的不好,嫌你两句,你就觉得怎么样。不要说什么,听众一少,你就不想讲了。是不是?这是我们众生的分别心。

菩萨的话就不一样了,他永远是安住在无上大悲当中,去利益众生。听众来一个,跟来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他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别。为什么?因为菩萨是安住在无上大悲。

「八者如实观法,出生妙慧」。

我一再强调,修行当中有静修跟动修。所谓静修就是关起门来,大家一起诵经拜佛,或是个人盘起腿来观心,这是静修。但是我们有动态的行住坐卧,为常住的事情、为众生的事情劳碌奔波,人来人往,我们要不断的接触人事物。有智慧的人就在人事物当中,启发智慧,「吃补药」了;没有智慧的人,在行住坐卧、为人处事当中,起烦恼了,这是补药变成毒药了。

所以我常常劝大家一起来勉励,每天吃「十全大补汤」,法身慧命才能长养。别人赞美我,恭敬我,骂我,羞辱我,一切一切都是十全大补,这个就能够「如实观法,出生妙慧」,这是动修,动态当中去修行,在工作、行住坐卧当中,去增长智慧。

「九者能善修行巧妙方便」。

我们讲过了,方便是智慧最高的展现,智慧加上慈悲才叫作巧妙方便。有了智慧、有了悲心,就能够善巧方便的引导众生走向善的、光明的。

「十者能知如来,方便之力」。

这是讲到佛度化众生这种方便,我们也要有智慧才能够去体会。

下面我们要讲的,就是对应上面所说的,菩萨要发大愿。什么是大愿?我们接着看:

佛子!菩萨有十种清净愿。何等为十?一愿成熟众生,无有疲倦;二愿具行众善,净诸世界;

三愿承事如来,常生尊重;四愿护持正法,不惜躯命;五愿以智观察,入诸佛土;六愿与诸菩萨,同一体性;七愿入如来门,了一切法;八愿见者生信,无不获益;九愿神力住世,尽未来劫;十愿具普贤行,净治一切种智之门。

这个就是十种大愿。我们说药师如来十二大愿,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请问释迦牟尼佛什么愿?就是这十愿嘛;其实是无量诸愿。不管哪一尊佛菩萨,其实总归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佛道无上誓愿成。

不管在哪一尊佛的大愿里边,有他的差别,但是总归就是成佛、利益众生、断烦恼、学一切法,归纳起来就是这四大愿。

我们信佛学佛的人为什么要多读经论?平常我跟这些出家的同道、比丘、比丘尼,有时候有人到狮头山来参访,我就问他们说:「你修哪些法门?看哪些经论?」有的说:「没有啊,我就是觉得自己业障深重,我就一门深入。」我说:「一门深入,到底你一门是什么门?怎么修?」他说:「没有,我就专心念佛。」我说:「你专心念佛,那些经典没有人研究,可以烧掉了。」

我们要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就发菩提心;皈依法,就是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所以信佛学佛的人单单念一句佛,够不够?不够,营养不良,很容易得到「贫血症」。我不是反对念佛,还是要念佛,不但要念佛还要持咒。但是,就是说经典的研究是非常的重要,因为你不研究经典,你就不了解:佛陀真正救世的苦心,佛陀出世的本怀,佛陀为什么来到这个世间,佛陀的法尊贵在哪里,你不知道去重这个法,这个法会灭掉。

如果佛法只是剩下一句阿弥陀佛,世间的人他不会来相信佛的;当然也有少部份。像一个药店,他只是卖感冒药,这间店要关门了。比如说,医院里边他只会治感冒,其它病他都不会治,众生会来吗?很少很少,只是感冒的人来,少之又少。所以你看那个综合医院,心脏科、外科、内科、脑神经科,什么科都有,众生的病他都可以治疗。我们学佛法的人也是一样。

我们要发大愿,那么有哪些大愿呢?这里把它归纳成十种。

「一愿成熟众生,无有疲倦」。

我们信佛学佛,弘扬佛法,让三宝能够永远住世的目的,就是要成熟众生,利益众生,引导众生走向觉悟的光明的人生。在利益众生当中,一般来讲有三个阶段:一个是下种,一个是成熟,一个是解脱。

比如说,这个人没有什么善根,跟他打一个招呼;送一本书给他看一看;带他去拜拜佛;或者是带他去救济穷苦的人;这是「下种」,给他一个机会。然后他慢慢知道皈依受戒,自己也发心读经,受持经典,这是「成熟」,成熟他的善根了。到最后才能够断烦恼,了生死,这个是「解脱」。

众生修学佛法,有这三个阶段:下种、成熟、解脱。我们现在都是在下种、成熟的阶段。我们在播种的阶段,我们多看一些经论,把这些经论的道理种在八识田中。所以,生生世世,我们过去生、过去世所读过的经论,这辈子一看好像很熟悉的。

我还没有出家的时候,读到佛经,我有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是我写的东西,很奇怪的那种感觉。像有些人读这部经读不下来,同样是佛经,他读不下来。依我就有这种感觉,有些经我念不下去,念一念,好像不是合我的意,还是怎么样子的,念不下去。但是有些经越念越有兴趣。这就是说,我们前生前世有修过这个法门,现在一看到的时候,好像是很面善、很面熟这种感觉,这个就是「成熟」——过去所读过的、所修过的法门,现在成熟了。

我们利益众生也是这样子。有些众生的根性太差了,只能跟他结一个缘。前几天,我这个手有点不舒服,有一个信徒说:「我介绍一个推拿师傅,功夫很好,要不要去给他看,我车子载你去。」我说「好吧。」然后我就带几本书去;我的目的是想送书给他。手能看好,就好;看不好,就算了,跟他结个缘,反正信徒会出钱,信徒的钱给他赚,他也高兴。信徒介绍人去,他也高兴。

结果弄了老半天,没有什么效果,后来这个信徒就问我说:「师父!你还要不要去看?」我说:「我不要去看了。」他问:「为什么你不要去看?不是看一遍两遍就会好,多看几遍就会好。」我说:「不是,我只是去跟他结一个佛缘。」他说:「哦!是这样子。」因为众生总是要跟他先结个缘,让他推拿这个手,送一些书给他看,他也有机会结到佛缘。

这个就是为了成熟众生,无有疲倦。说起来我们实在也划不来,来去花几个小时,但是我们学佛的人为了利益众生,就是要花一点体力精神。

「二愿具行众善,净诸世界」。

这个「行」,我们就用动词来念。我们讲大乘、小乘,各位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小乘比较少谈到净土的思想,一般就是讲「观受是苦,苦故无我,诸行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圣弟子住无我想,远离我慢,顺得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这是我们典型的修行的一个方法。就是破除我执我见,我执我见没有了,不再出现生命了,这就是最高的一个理想。

我们要了解说,当时印度整个是弥漫着:出现生命是很痛苦很悲哀,人活着就是痛苦悲哀,没有意义的,也不是来享受的,只是随着业力来受苦。这个苦要除去,只有一个办法,把我执我见断掉以后,不再出现生命。

其他的外道就不同了,他认为创造世界的梵是清净的,我回归到清净本体的地方,我就解脱了,我不再来这个世界了,回归到Brahman。Brahman就是梵,就是清净的,这个清净是永恒的。我只要回归到清净本体的地方,我就不再投胎转世轮回。

但是佛陀说,你真的想解决这个问题的话,一个方法:你断除我执我见。因为我执我见断了,生命的动力停止了。我执我见没有的时候,不会去招感这些业力,这是真正的解脱。佛陀的解脱,是真正的解脱。

当时佛陀为什么先说这种法?因为当时整个印度是弥漫着厌世的思想,整个印度普遍的宗教修行就是认为人生是苦,人生没有意义。人到了四五十岁、五六十岁,就是修道时期,赶紧要解决生命的问题,就是希望这个生命得到解脱,永远不要再出现生命了。所以佛陀当时所说的法,这种厌世的味道非常非常的浓厚;佛的弟子里面,也很多这种厌世思想的弟子来出家;所以佛陀那时候是不得已,才说这种不是很圆满的佛法。

后来才有这种大乘经典的出现。佛陀讲了一些本生谈,透过这个本生谈,来讲菩萨道。过去生过去世我是一只熊,有人打猎掉到深山里面,这只熊就把这个人背出来,引导他走到安全的地方,告诉他怎么走出去。那只熊就是我(佛陀)。

还有那个鹿王——国王喜欢打猎,那只鹿为了救这些众生,来跟国王讲,你不要每天杀我们,杀那么多,我们每天派一只鹿给你吃,你每天可以吃新鲜的肉。后来有一双母鹿轮到它了,它哭哭啼啼的要求这个鹿王,说它肚子里面有小鹿了,没有人愿意代替它。这个鹿王就说:我代你去吧。国王说:怎么鹿王你自己本身来?鹿王说:因为我的鹿群里边,今天是轮到母鹿来,它有小孩子了,它不能来,我替它,让我的肉给你吃吧。结果感化了国王,后来国王就把那个地方画定为鹿野苑了,不准打鹿。佛陀就说,那个鹿王就是我。

有一天,火灾了,有一只鸟就到河边,用羽毛沾一点水,飞到空中洒下几滴水。玉皇大帝一看,你这只小鸟这么做,你能救得火吗?它说:不管怎样子,我这个善念能救多少算多少。后来它感动了天地,把这个火灭了。释迦牟尼佛就说,那只鸟就是我的前生。

所以我们要读读那个本生谈,都是讲弟子跟佛前生前世的事情,从那个地方显示出菩萨的成道,是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是三大阿僧祇劫抛头颅洒热血去利益众生,最后才成佛的。从这个地方,我们看出大乘、小乘一个差别点:佛陀来到这个世间,是所有的众生「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所以这个地方讲「愿具行众善,净诸世界」,就是净化这个世间,因为世间环境影响我们很大很大。要利益众生,除了精神的感化、思想的救济以外,给他美好的环境也是很重要的,美好的环境对我们的身心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大乘的特色,就是特别强调净土。

所以大小乘最大的一个差别:小乘的话,净化身心就够了;大乘的话,还要净土的庄严,就是建立一个美好的环境,让众生在这当中修学。你看,我们有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的出现,在有些国家,他们就比较少讲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这个情形。

要成就净土,就必须怎样子呢?具行众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六度万行。以三学六度、六度万行来净化这个世间,山河大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大乘的一种思想特色。

「三愿承事如来常生尊重」。

我们买鲜花水果,算不算承事如来,也算喔;我们打坐诵经,算不算承事如来,也算喔;为常住服务,或者是跟众生结善缘,也是承事如来。

在华严经里面有七种去供养如来: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如说修行供养」,按照佛陀所说的法门去修去学,就是承事如来。然后勤修善根、代众生苦、摄受众生、利益众生、不舍菩萨业,有七种供养。各位把普贤行愿品好好的念,就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承事如来,常生尊重。

「四愿护持正法不惜躯命」。

佛陀的法、佛陀的法音、佛陀的经典,这三宝住世的话,就是人类光明的一线希望。你想想看,世间许许多多的宗教也是很难得,但是我们要了解,世间的宗教是以信为本,信就得救,如果人不信怎么办呢?就入水火地狱。佛法不是你信佛就得救,不是这样子的。你要相信因果,不是信佛;你什么都可以不信,但是你要相信因果:你做什么因你就得什么果,你相信因果比信佛还来得重要。

而且佛法是讲:信只是能入,要智慧才能得度;以信为能入,以智为得度。而且要智慧跟信仰会结合在一起,用智慧来证明你所相信的道理,智信一如。世间一般的宗教可以用智慧去证明吗?这个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佛陀所说的真理,我们可以用智慧来证明,的的确确是如此,是智信一如,智慧跟信仰结合在一起。

佛陀的正法,它伟大的地方就是说,我所信仰的内容,可以用我的智慧来证明,的确是如此,智信结合。这样还不够,还要悲智交融,悲心跟智慧结合在一起,这个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我们护持正法,因为正法才是真正人类的光明,人类的一个希望,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发这个愿:护持正法,不惜躯命。

有时候,这个政府定了奇奇怪怪的法律,你怎么去抗议都没有用,你书面怎么去请求没有用。很简单,一千人两千人集合在一起,在立法院喊几句,有效果了。为什么呢?不惜躯命。以前在越南的时候,他们破坏佛教,越南的和尚就是***,真的很了不起。他为了佛法的正法,就是自己焚烧自己。老实说,我还做不到,因为我有我执我见,那个火烧起来很痛。那些和尚真的是很了不起,为了护持正法,把自己用汽油一倒这么烧了,那种悲心、那种智慧真的是令人崇敬。

「五愿以智观察,入诸佛土」。

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成佛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庄严;然后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也有这个净土。我们要用智慧来观察,去入诸佛土。

如果我们以为是说,我到了这个净土,我就什么事情就解决了,到那边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了,那你就错了。因为那个地方没有绿卡,他不发绿卡。那是一个很好修学的环境,你去到那边也是一样,打坐修行,拜佛用功,盯得很紧。不像这边,你想睡觉还可以偷懒,那边是不能偷懒的,很精进的。在那个很好的环境当中,你的道业很快进步,差不多的时候,阿弥陀佛就说:你时间到了,赶快到娑婆世界去度众生。

所以,要用智慧来观察:阿弥陀佛不是一个避风港,不是逃避到那边去享受的。那是密集训练的,是很精进,非常非常的用功,一点都不能偷懒的。

我们常讲「庄严佛净土」,从梵文来看,「庄严佛净土」就是参与的意思,参加、参与。我们到那个地方,不是去那边享受快乐,是到那边好好的精进用功。就像我们出国留学,出国留学不是出去玩,去到那边英文不懂,要慢慢学,然后要听懂老师讲的,精进的学,三年五年赶快拿到博士,回来服务。

「六愿与诸菩萨同一体性」。

这就是说,我们信佛学佛,以佛为我们最高的一个座标,心心念念与佛的心相应了,与大悲心相应了,与空相应了。你的三心——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时时刻刻跟这个三心相应了,那就是菩萨。

「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就是:自己心心念念以信佛学佛成佛,作为我生命最高的一个抉择、最高的一个座标,心心念念就想到我是要成佛的人,我不跟你们计较,那些芝芝麻麻、琐琐碎碎的事情,人我是非恩怨这一切可以抛开,你心心念念就是我要成佛,我要利益众生。当然你们会说,那你这个「我」还在。是没有错,但是这个「我」往这方面去走的时候,他慢慢会淡泊了。

「大悲为上首」,就是有那个悲心去利益众生。成佛是为了利益众生,不是为了享受个人身心的解脱。

「无所得为方便」,就是与空相应。跟般若空相应,那么悲心才能成就,菩提心才能成就。

所以这个地方讲「与诸菩萨同一体性」,我们以这三心来检验,我们是不是心心念念一切智智作意相意,心心念念就是想我信佛学佛就是为了要成佛。而不是说,我要当住持,我要做当家,我要当什么,我可以管一大堆的人,这些人听我指挥,我觉得很风光,学佛不是这样子的。

「七愿入如来门,了一切法」。

我常常问这些同修们,他们常常讲一门深入,那个「门」是什么门?就是这个如来门。他们讲的一「门」是指什么门,你们知道吗?很狭窄的「门」,就是说我单单念一句佛好了,我单单念一个咒就好了,我单单念一部经就好了。

现在世间有一种叫作广论班,他就以一部《菩提次第广论》就好了,其它的经典他们都不念,这是很奇怪的。我说:「经典这么多,你们只有念这一部论?」「对啊!这部论就够了。」这个就是什么?我给它一个名字,叫窄门,死胡同。认了这个窄门,其它的法门他就不相信。

这个地方讲了「入如来门」,如来门是怎样子呢?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的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才是如来门。如来的解门,是无量无边无际的。所以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希望大家来共勉,不要以为是说我学了这个法门、这部经这部论就够了,早得很。

要入如来门做什么呢?了一切法。了一切法做什么呢?因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我们通达无量的法门,就是能够随机来摄化众生。我们学佛的人说起来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忙,世间的学问、出世间的学问都要学习,但是我们要把大部份的精神、时间、体力用在出世间的佛法上,有些是为了摄化众生,所以略略的懂得一些医学常识,懂得一些健康常识,这些还是要的。大部份的时间还是用在出世法上,比较重要。

「八愿见者生信,无不获益」。

所有见到你的众生,听到你的声音,见到你的形相,他都能够起欢喜心,这个就是我们生生世世跟众生结的善缘。每一生每一世,我们动的善念,跟众生结了这些善缘,自然这一生当中,所有见到你的众生都起欢喜心、恭敬心。所以我们要发这个愿:见者生信,无不获益,让他的身心都获得利益。

「九愿神力住世尽未来劫」。

在中国的佛教史上,有一个从印度来的宝掌和尚,听过没有?在我们中国佛教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和尚,三千多岁。在梁朝还是唐朝的时候,他来到中国,已经是两三百岁的人了。他的历史可以去查一下。

其实,以我们的生理年龄,能够一百岁就不错了。但是我们要了解,众生妄念纷飞,我们动一个念头,生命的能量就耗掉了。我们的脑筋要动念头,必须靠我们的神经;我们的神经组织必须靠循环;血液的循环组织要靠靠消化、消化器官。也就是说,我们吃东西,消化器官吸收营养以后,变成血液的循环,血液循环到这个神经组织,然后神经组织才能够让我们的身体活动,我们才能起心动念。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就耗掉生命能量了。

所以为什么有些出家人他入定十天八天,一年两年,甚至像迦叶尊者,死了没?还没有死。你想想看几千年了,他现在是在鸡足山,他在等弥勒菩萨来的时候,他要把释迦牟尼佛的袈裟传给弥勒菩萨,他还在等。

这个就是让我们了解说,圣者这种禅定的功夫,他没有耗掉能量,他跟你这样来来往往,他不会耗掉能量,因为他的心在定中,所以有这种可能。依我们一般凡夫来讲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都是为我在着想。圣者无我,他不动念,他度化众生也是很自自然然的,恰到好处的去利益众生。

「愿神力住世尽未来劫」,这是圣者的境界,我们没有办法尽未来劫。像迦叶尊者一入定,在深山里面,真的是我们做不到的。我们只求什么?只求老来的时候,健健康康,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预知时至就够了。

演培长老说:「佛陀活八十岁,我活到八十岁的时候,我就要走。」我到新加坡,我说:「老和尚!你要常住在世,你讲经说法这么多人听。」他说:「唉呀,不要求太多,释迦老子活了八十岁就走了,我怎么会超过佛?我八十岁就要走。」后来他到台湾传戒,八十岁就走了,愿力。

所以我说,我们人生有一个问答题,我们要答得很漂亮。是怎么样子呢?临命终时,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这个是很漂亮的答案。

「十愿具普贤行,净治一切种智之门」。

各位可以念念普贤行愿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这十大愿怎么去修怎么去学,然后尽未来际,众生的业尽,众生的烦恼尽的时候,我的愿才尽。那十个大愿详细的去念,就知道怎么去修普贤行了。

修普贤行做什么呢?净治一切种智之门。我们说佛陀有这个一切智,一切智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是一种摄化众生的方便。我们先说这「一切智」,就是通达诸法的空性。但是证入诸法空性,得到根本智的时候,不一定能度化众生;开悟的人不一定他就能度化众生,因为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这个「后得智」是慢慢的学来的。

我一个例子来讲,比如说已经开悟的人,你叫他讲ABC,他会不会讲?叫他讲英文,叫他讲日文,会吗?不会。这时候他想度化那些听英文、听日文的人,他必须从头学习ABC,他要这样子学习。

所以一切种智,是得到根本智以后,再起后得智来摄化众生,这个是菩萨的一种悲愿。所以为什么菩萨法门无量誓愿学?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菩萨都发愿去学习。

以上是讲到我们信佛学佛的人要常常发大愿,这个地方是举十种提供我们参加:成熟众生具行众善、承事如来护持正法、以智观察入诸佛土、与诸菩萨同一体性、入如来门了一切法、见者生信无不获益、神力住世尽未来劫、修普贤行净治一切种智之门,这是菩萨的大愿。依愿而修而学的话,成佛这条路就不会走偏了。有一个具体可行的办法,生命有一个最高的座标,我们往这方面去修学,就能很安全的达到我们的目的。

更新于:26天前
全部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