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华法师:佛法的本质
我体会,所谓修行就是修心,不应当专对那些辞亲割爱,在泉边林下出家修行者而言。在社会生活中,你我都有各自的角色,要做好这些角色,恐怕都得学会修行。世界是个大禅堂,社会是个不大不小的禅堂,家庭是个小禅堂。你我从某种境况下而言,就是出家的和尚和尼姑。谁的悟性高,谁才能生活得好,谁才能自在而解脱地活着。谁的悟性差,他就会处处碰壁。经商、求学、为官、做人,少不得一个悟字。悟性是生活和事业成败的关键。
在家如此,出家更是如此。
达摩因悟法而传法,二组为求开悟而断臂,三组、四组、五组各有所悟,慧能,与言下大悟而成为六祖,影响了整个中国佛教的走向。
悟由心悟,悟什么,怎么悟,悟了以后又如何?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就是为了启发我们的心智。生活中的你和他,为什么不以佛为师,向佛请教?你不用交学费,只需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
我知道,你可能和很多人一样对佛陀踊无所知,或者知而不全,或者心存疑惑,或者误解不少。我可以告诉你,而是多年前我和你一样,在同样的环境下生活,受的是相同的教育,对人生和宇宙的认识也是大同小异。也可能是善根的发现,也可能是苦难使人增智,走入佛门,深入参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的心智成熟起来,人生不在迷茫,生命富有而充实,每天生活在清净、快乐之中。我本来想和所有的有缘人共悟共语,但是,我们还是无缘谋面,所以,我想用文字和大家交谈。如果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我想此书可以印证你的智慧;如果你是一心向善的人,但从来没有人对你肯定,我想此书可以肯定你的善良。不用怕,如果你是一个凡是想不开的人,在这里佛法可以为你增容。如果你是一个烦恼不断的人,在书中佛法会告诉你断除烦忧的方法。佛是大医王,专治人们的心病。
用佛法的态度去生活一回,用佛法的态度去处理人和事,用佛法的眼光看世界,你可以轻轻松松、快快乐乐、自自在在。
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你,在中国大地上,流传了二千多年之久的佛法,几乎不用论证,时间就是最好的、最有力的、最直截了当的证明。有些说法一定会对你产生误导,有些人和事可能有佛法的色彩,但都不是佛法的正版。
以法为岛屿而安住。
以自己为岛屿而安住。这是佛在《阿含经》中说的。
当然,不论是你说、我说、他说,我们听听佛陀怎么说的。
四依法是;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了义,依法不依人。现实中的很多情况证明,佛陀在遗教中说出的四依法是有远见的,对于防止偏离正道也是有效的,也为正信者提供了依据。
我想用排除概念的方法告诉你佛法的真实品质:
佛教之所以流传了二千五百年之久,必然有其独特的品质,独一无二的理论特色。我们必须学会对其进行鉴别:一方面,有些人为了符合现代文化思潮,说佛教是唯物论,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佛教之所以成为佛教,这个概念的本身就是对它定义的最好说明。也就是说,只有当佛教保留了其品质和特色,佛教才是佛教。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说佛陀是唯物论者,或者说佛法是唯物论,似乎是易于被现代人所接受,迎合了一部分人的胃口,但是却没有表达出佛教的品质。从对佛法的研究和思维当中我们会发现,在对人世间存在的事物进行阐述和表达的时候,佛陀好象是一个唯物论者。比如,他肯定地说有三千大千世界;他告诉比丘说,一碗水,如果没有经过过滤的话,有八万四千条生命;他对于物质极细的恢复,用牛毛、羊毛和临虚尘来表示。所有这一切仿佛给我们造成一个错觉
佛陀是一个唯物论者。其实不然,当对佛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思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佛陀认为这个世界从本质上是由无明和一念心而产生的。没有创造者,也没有第一因。这个世界最初是由我们心念的作用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我们一念无名的心先于客观世界而存在,或者说世界是我们的心的投影。虽然佛陀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是如此的细微,但在回答人生和宇宙本体或本质的时候,他是唯心论者。谈到唯心论的时侯,人们总是不能心平气和地,用一种公平的、客观的态度来谈这件事,仿佛说唯物论的时候,一切都是正确的,说唯心论的时候,一切都是被否定的。其实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唯物和唯心上千年的辩论,并没有决然地说出谁是谁非。因为佛陀是一个唯心论者,并且用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论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是佛教认识世界的特色之一。比如说,佛教涉及到客观的物质世界,但是,它的主要对象是有情生命,有情生命在佛教当中被认为有六大类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的有情生命。为什么要面对这些有情生命呢?第一,佛陀从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出发,不想眼见众生在长夜中自甘沉沦,痛苦、烦恼而没有出期,所以他以他出世的品格要拨济救度众生。而众生的生命本质就是心。所以在佛法当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一切唯心造、万法唯心、万法唯识。佛陀在和有情生命观察和交流的时候,把有情生命的心是放在第一位的。所谓擒贼擒王,修行修心。因此我们应坚定地认为,佛陀是唯心论者,佛法是唯心的。当我们这样表达的时候,它才是公正的、客观的,才是心平气和的。我们没有必要被一种先入的思想所左右,无论唯物还是唯心,都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而方法在认识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是可以或者允许并存的。各种思想和学说应该是平等的。
第二个方面,有人说佛教是辨证法,这种说法让人听起来好像很亲切。讲到辩证法,无论老少似乎都能讲出一定的道理来,实际上辩证法是在一个平面上的二度思维。在佛教的不二法门当中,对于出世和入世,心与身,自与他等关系,好像都是在用一种辨证的方法在表达,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我们现在所说的辩证法是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而黑格耳本身就曾受到过佛教的影响。这就给我们两个启示,一方面是说,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是一条延续的、不可斩断的海流。另一方面,真正的辩证法的始祖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知道在佛经当中充满了辨证的思想,但佛陀在讲辨证的时候,并不是以辨证作为指归,而是试图用辨证的方法,让我们对宇宙的真理认识得更家清楚和全面。《金刚经》中否定之否定的运用全文可见,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佛法当中在谈到辨证的时候,是要我们摒弃文字去领悟文字后面的思想和境界,而这一点在普通的辩证法当中是没有的。比如在《维摩诘所说经》当中,维摩诘与四大菩萨及十大罗汉辩论的时候,说尽了所有的不二法门和辨证的思想,最后,维摩居士一默如雷,以沉默达到了辨证的最高境界,这正是佛法所要达到的一种精神层面。而一般世俗的辩证法仅仅是从正反两方面去论述,很少放弃辩证法而达到辨证的最高境界。
另一方面,有人说佛教是人为的一种划分。目前,全世界对宗教有十三种定义,在这十三种定义当中,没有一种能完全概括佛教的思想、方法、仪轨和修行方法。表面来看,佛教也有偶像崇拜,但在佛经当中明确地告诉我们,那是要我们亿念佛陀的功德。从法的本质上讲,是不允许我们对偶像崇拜的。也就是说,寺庙、佛像、烧香、礼佛仅仅是一种善举,是你的心灵达到一种净花和安宁的手段而已,也就是说佛教并主张偶像崇拜。为什么这么说呢?佛法明确地提出: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法所要表达的一个主体是如来、如实、如如。是要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顿悟到人生和宇宙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叫我们拜倒在神灵的脚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不具有宗教的品质,它的品质是追求种性的平等、智慧的提升、个体生命的解放,我们可以用智慧、慈悲、平等来概括整个佛法的特色。佛陀明确地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可以成佛。以此可以看出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天壤之别。
我们习惯了一个想当然的公式一切宗教是唯心主义,佛教是宗教,所以佛教也是唯心主义。一切唯心主义是消极厌世的,所以佛教也是消极厌世的。这种简单的结论导致了我们在思想和文化建设中,人为的、粗暴地否定了佛法对于社会和人生的价值。时至今日,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我们更不能正确地、客观地面对它。
另一方面,又有人说佛教是哲学。哲学是理论的、概念的、理性的。就像一位哲学家所说的:哲学是闪耀在我们眼前的明灯,引领我们向前走去。但我们发现,佛学虽然有相当多理性的成份,甚至它要把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训练得更加理性化,但不能因此说佛教是一种哲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要求出家、在家中以戒律为实践,以戒律为修持手段,去亲证解脱的滋味,而这一点恰恰是哲学所没有的,是哲学家顾及不到的。哲学家很少顾及个体生命的解脱和个体生命的实践,而佛法恰恰是以次为落脚点。一个优秀的佛学理论工作者可以成为佛学家,但是他不能成为一个修行者,一的修行者需要用理论来指导,但最终他必须用实践来证明自己。我想这就是佛教不同于哲学的一个关键所在。
还有一种说法非常亲切,也非常温和佛教是文化。其实我们会发现,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宗教是发展的载体,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佛教也不例外,在它的发展当中,有佛教造像、彩绘、书法、建筑、园林、文学。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切只是佛教表达的一种方便宣传,我们不应该本末倒置或泛泛而言:佛教是文化。我们应当明确地告诉自己和世人:佛教是解脱学,是关于因果、轮回的学说,佛教是信仰。不过在这种信仰当中,它不同于一般信仰的盲从。他是非常真实和有理性的,教给你从理性迈向信仰。所以我们说佛教是一种信仰,当我们这样去说和做的时候,才没有混淆佛法和宗教、唯物论、哲学、辩证法之间的界限,也只有当我们这样做和说的时候,佛教的品质和特色才能够得到显现。
这是一个科学的时代,人们习惯有科学来衡量事物。只要说,这是科学的,就能取信于人,或令人信服。于是在教界和学术界,就有人试图用科学来诠释佛法。是的,随着科学的证明,佛法中的有些经验和说法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比如,三千大千世界,生命的胎、卵、湿、化,地球如奄摩罗果,生、老、病、死,意识之下的潜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事物的成住坏空等。但也有科学不能接受的,如:生命的轮回,业力说,善恶报应说等。由于以上原因,有人试图用科学的发展与普及来消除宗教对社会的影响,从学术上来说,就是被证伪。也有人试图利用科学来证明佛法的合理性,在各种宗教图书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观点。我之所以说这么多,只想告诉大家:宗教和科学是两条平铺的钢轨,有着不同的价值方向和价值观。虽然这样,并不是说这两者之间毫无联系,有时候,科学和佛教会关注同一个问题,只是它们会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佛教认为人由业力而轮回于六道之中,而进化论则告诉我们,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带着问题学习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所发现,有所进益。
科学永远在问为什么,以寻求第一因。
宗教永远在问怎么样,以求心灵超脱。
管理者永远在问怎么办,以解决现实存在。
佛教之所以流传二千五百年,经久不衰,就是因为用慈悲的心态对人类进行关怀,以平等的眼光看待男女、种族,以智慧的思想方法引领我们认识人生和宇宙的真理,对我们的人生是一种提升。或者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佛教以其出世的品格使我们少了或者说断除了烦恼,以至不复在六道当中轮回,修证成罗汉、菩萨和佛。只有当我们这样坚定地说如做的时候,人类的百花园中,佛教才会是一枝美丽的奇葩。当我们用其他的色彩分解、染色佛教的时候,佛教就失去了它原有品质。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末日精神世界里,凡是有自身特色的东西,才能够生存下去,才有生存下去的必要。当一种事物失去了它应有的特质的时候,它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一个佛教的修行者,能够摒弃外缘,持之以恒地对大乘经典、乃至原始经典静下心来下工夫,直接从那里汲取营养,才能够保证佛法纯正不二,才能够保证正法久住,不至于在风雪迷漫、雾云盖日的时候迷失方向。惟有如此,我们对佛教的信仰才能够落到实处,不至于似是而非,或人云亦云。如果没有对佛教的理性的认识,这个信是很难达到至信的,佛教住世的根本就是至信,有至信才能使正法久住。
上一篇:做人应该辛苦,这是本分
下一篇:做人的「四气」
相关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成就一切法门
- 如瑞法师:修行是借事练心
- 如瑞法师:修行从心开始
- 如瑞法师:早斋开示 从内观开始修
- 净土法门法师:一定要把戒持好,不要再造恶业
- 容通法师:生病时提不起精神,念佛也觉得不相应
- 容通法师:用无贪来对治贪著
- 净土法门法师:修心怎么个修法?
-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进的少,退的多,很难成就
- 净土法门法师:信愿不足到哪里去-
- 净土法门法师:你把心定在这上面,这叫理一行三昧
- 如瑞法师:修行需要自己去思维领悟
- 如瑞法师:发挥团体的力量
- 海涛法师:放生的真实意义
- 净土法门法师说故事:八载寒窗读楞严
-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重罪可以转轻报
- 宽运法师:何必守戒?──猎人与老和尚
- 宣化上人:学佛法要拿出真心
- 寂静法师:感恩需要做出来,生命才有力量!
- 如瑞法师:道场宗旨
猜你喜欢
-
罕见八十八佛真容,过目增福,见者欢喜
以上佛像罕见真容,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善信,让更多人看到,发的越多,功德越大,自利利他,让更多人也种下善根,发-朋-友-圈-者,佛菩萨会放光加持保佑,一生安乐!..
地藏菩萨平台 2024-09-13 -
你何必放不下?
导读:你是否也在生活中这样感叹?为什么我越是努力,却越感到焦虑?为什么每日忙碌的生活过后,带给自己却不是安全感?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云淡风轻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焦虑、不安、压力在现..
佛答 2024-09-13 -
净土法门法师: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成就一切法门
净土法门法师: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成就一切法门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成就一切法门净空老法师 [全屏观看] 后面这一句告诉我们,「彼国人民」,极乐世界,彼国是极乐世界,「由於成就一切智慧,故得无边辩才,以..
布衣百姓 2024-09-13 -
老人念佛,老有所依
现在由于我们很多人从小对宗教对佛法不了解,他容易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就觉得你佛教,说这些东西太消极了,太迷信了,哪有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啊?我在东林寺,跟客人介绍一些文化性的东西,他们听得很感兴趣,一旦..
悟性时光 2024-09-13 -
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二-皈依佛
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卷二宣化上人讲述,卷二譬喻品第三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
宣化上人 2024-09-13 -
老话说的好:力能胜贫,谨能胜祸
老话说的好:力能胜贫,谨能胜祸在一个常年没有下过雪的地区,一位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儿童说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说,儿童也不能明白。老师说:雪是纯白的东西。儿童猜测:雪像盐一样。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
悟性时光 2024-09-13 -
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三-皈依佛
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卷三宣化上人讲述,卷三药草喻品第五药是医病之药,草是草木,也喻俗世的众生。如病,如来教法是药,观机说教,对症下药。要机教相应,药病无差。所以佛陀在这一品以药草作为比喻,医治众生..
宣化上人 2024-09-13 -
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四-皈依佛
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卷四宣化上人讲述,卷四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这一品是佛为五百弟子授记,实已把千二百五十弟子包括在内。在此佛开权显实,示一佛乘,余二非真。为阿罗汉、辟支佛二乘人开示菩萨道事,皆当授记..
宣化上人 2024-09-13 -
拜地藏经的感应
一九九八年冬,有一位同修的姐姐来找我。她十几年来被一种莫名的头痛折磨着,医生诊断为美尼尔综合症,可是按美尼尔综合症治疗却丝毫无用。这种病要是在大街上发作起来,她会连家都找不到;病症严重时,班也不能上。..
地藏经经典 2024-09-13 -
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五-皈依佛
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卷五宣化上人讲述,卷五安乐行品第十四安乐行亦即菩萨行,菩萨身心皆能安居于菩萨道上,并乐于行菩萨道。前面法师品、提婆达多品及劝持品都是很重要,这一品更重要,何以能安乐呢?坐如来座..
宣化上人 2024-09-13 -
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 卷六-皈依佛
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卷六宣化上人讲述,卷六随喜功德品第十八何谓随喜?随是随顺。随事随理,随权随实。喜是喜庆。庆因庆果,庆幸奉行佛法、弘扬佛法。详言之,随事就是随顺事相;随理就是随顺理性。理就是实相..
宣化上人 2024-09-13 -
归真堂使熊胆疼痛,取胆熊100%死于肝癌
归真堂使熊胆疼痛,取胆熊100%死于肝癌这是一个熊的墓地。因为人类的贪婪而埋葬,黑熊被无知、冷漠的无辜的死去。111个坟头。小小的,不到膝盖高,插着用木片做成的十字架。偏处亚洲动物基金会成都龙桥黑熊救护中心..
护生漫谈 2024-09-13 -
吃牛肉念准提咒有危害吗
诵读准提咒是可以吃肉的,因为佛祖的心胸是宽广的,是不会放弃对任何一位想要认真学佛的人的,虽然可以吃肉,但是并不建议,毕竟佛家主张的是慈悲之心,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所以我们诵读准提咒的时候还是尽量不要吃..
准提咒经典 2024-09-13 -
心上莲花:亲历的那些不孝的因果
一succie我们村里有一对老夫妻,老太太耳聋,老爷爷跛脚,他们的五个儿子个个都盖了楼房生活条件不错,但没人愿意接受二老入住,几乎无往来,听起来很凄凉。大家都说这是报应,因为听说这对老夫妻当年对耳聋跛脚的公..
因果报应 2024-09-13 -
如瑞法师:修行是借事练心
修行是借事练心如瑞法师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意思是说:学了很多,知道了很多,最主要要能“时习”,有没有常常把它拿来应用。用到我们修行上也是这样的,学一点用一点,一日学之,千日行之。什么都是在于积累,滴水成河,粒米..
汉传人物 2024-09-13 -
鬼与农夫 (一个平凡的小故事,给人的震撼却无法形容)
鬼与农夫 (一个平凡的小故事,给人的震撼却无法形容)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当时只是抱着姑且看看的心态,但在看完后带给人的震撼,却绝不是笔墨可以表达、言语可以形容的,这篇文章分享给每一个在为梦想努力奋斗的你..
为人处世 2024-09-13 -
老比丘寻死為佛所救
佛陀时代,有一国家名為多摩罗,在都城外七里处有间精舍,五百位比丘在此研读经典、精进行道。有位年老比丘,名叫摩訶卢,生性愚钝、不解事理,比丘们都会热心地教导他一些法理。但是几年下来,摩訶卢却连一句偈语也..
悟性时光 2024-09-13 -
高僧智言:不要随波逐流 记住人活一次的用意
高僧智言:不要随波逐流 记住人活一次的用意这个世界总是照着一定的规则在变化的。好到极点了,就变坏;恶到极点了,就转好。人穷到极点会突然致富;富人也常在一夜间荡尽家财。我们在刚出生的时候,还只是个小婴儿..
佛教寓言故事 2024-09-13 -
如瑞法师:修行从心开始
修行从心开始如瑞法师从今天开始,作于阑盆法会。大家更要提起心念,抓紧用功。我昨天在妙吉寺也说:诵经和诵经是不同的。所以当你进法堂的时候,要能够想到为利益所有的法界的众生来念经。像我们经常往外跑,看到那些受..
汉传人物 2024-09-13 -
老修归航记
老修归航记三级修学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是我的良师、我的益友。 现在,我就把得到的益处分享给大家。我是一个爱动不爱思考的人。干什么都坐不住,心思常常都是混乱的,“心猿意马”这个词好像就是为我创造的。学佛..
悟性时光 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