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达照法师 / 达照法师:永嘉禅修班讲记 外在五种条件*具五缘

达照法师:永嘉禅修班讲记 外在五种条件*具五缘

分类:达照法师

达照法师:永嘉禅修班讲记外在五种条件*具五缘

各位同学,上一讲我们简单介绍了永嘉禅法的大概情况。由于我们的修学是从禅修的角度契入,所以今天要与大家讨论的,是修学禅法之前的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打不好,在以后的修学中会产生种种障碍。所以学习禅法要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总共分为二十五类( 即天台宗所讲“二十五方便”)其中每五类分为一组,就是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

第一组:外在的五种条件——具五缘,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内容。

智者大师在小止观里告诉我们,“夫发心起行欲修止观者,要先外具五缘。”缘,就是条件,也就是说,修学止观,首先要具备外在的五种条件。

第一持戒清净

五缘的第一个就是持戒清净。佛经告诉我们:“依因此戒,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戒清净。”我们学佛,最根本的三学叫:戒、定、慧三学。所以持戒是最起码的基础。就象我们出门远行,要有资粮和路费,盖房子要有牢固的地基,地基不牢固,房子就有倒塌的危险。修行也是如此,假如我们不持戒,就算你有一定的禅定能力和各种法喜,也会因为持戒的不清净而受到危害。有人坐禅以后走火入魔,或者出现一些境界不能自控?原因就是基础不牢固。如果持戒很清净,那么他遇到任何困难都会妥善解决。

佛经告诉我们:“持戒清净便利得定”。因为持戒清净,生活中的烦恼就会减少。心灵就会变的单纯、踏实。即使禅修中出现一些小境界,也不会大惊小怪,所以持戒清净的人,身心容易稳定。只有把粗乱的杂念妄想停下来,才有可能看清生命的真相。我们的杂念妄想很多,刚开始停不下来,那就从持戒开始。五戒十善就是让我们做一个稳稳当当的好人,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学佛,基础就牢固了。就像一个家庭,亲情之间都不和谐,怎么修行?修上去有了点境界,就可能会导致整个家庭的加速破裂。因为觉得自己修行境界好了,很容易固执已见,对做人的一些应尽的责任也不去尽了,事实上这样做恰恰是违背了戒、定、慧三学的原则。在家有在家的戒,出家有出家的戒。我们对清净持戒要有个明确的认识。持戒清净的人,身心就会稳定,在这个基础上,智慧就会慢慢开发出来。

智慧的开发有两个特点:一是对生活琐事、来龙去脉看得很清楚,平日里对许多事情感到迷惘,通过戒和定的训练之后,慢慢清楚、明白,然后就有能力去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第二,有定力的人,会很清楚的了解一切事物的真相,包括了解自己。孔子说:人不患不知己,患己之不自知。其实我们很少有人真正的了解自己,也不知道拥有多少金钱、多少快乐才叫幸福?只是觉得应该快乐、应该轻松,所以我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并不是很了解。尤其是烦恼的时候,心智受到蒙蔽,就更不容易了解。学习持戒就是学会本分,有了本分持戒的基础,杂乱的心就会慢慢清净。一杯混浊的水,看不清真相,停在那里不动,浊水就会慢慢澄清,然后就可以看到水的真相,就象纯净的心可以看到生命的真相,这就是智慧。

智慧不是什么神通怪异,是对自己身心的了解和把握。我们的生命与佛陀一样具有自在、解脱的特性,只是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从凡夫到圣人,这个过程就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于智慧的开发,以无漏智慧就可以断除我们生命无始劫来的无明习气和生死烦恼。所以开头第一句就告诉我们持戒的重要性。

持戒有三种人,持戒的状况分别不同:

“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时,不造五逆,后遇良师教受三归五戒,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弥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从受戒来,清净护持,无所毁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当知是人修行止观,必证佛法,犹如净衣,易受染色”。

第一种持戒的人,在没有出家、皈依三宝之前,并没有造做五逆之罪,五逆是什么?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个罪是不可赦的。如果五逆罪没有犯,后来又遇到了佛法,授受三皈五戒。这些人出家后,守沙弥十戒,进一步再受比丘比丘尼戒。沙弥叫息慈,就是息恶行慈之意;沙弥也叫勤策,就是勤奋的策励自己。比丘呢?有三个含义:一、乞士,托钵化缘乞求供养滋养色身,同时又祈求菩萨授受法要,养活法身慧命。二、怖魔,一个人受了比丘戒以后,魔王就会害怕,所以叫怖魔。三、破恶,就是出家人要破烦恼恶。比丘尼是指女众,女众出家没有受大戒的叫沙弥尼。这样的人,他们受戒以后,一直护持自己不毁犯戒律和戒行,这就是属于上品持戒人。 

在家居士要修行禅定,先要学会持戒。居士持戒的最上品是什么?没有犯过五逆之罪,受皈依后虽然还没有受五戒,但三皈依守的很清净,没有以外道的老师或典籍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完全以佛法僧三宝做为自己真正的皈依处。这就是上品持戒。当然,这个要求还是很低的。受了五戒,进一步受八关斋戒,要求就严格了。居士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就更加严格了。

如果我们发心持戒,就要学习戒律条文。因为戒律里面有开遮持犯,开缘的地方你就要开,不是很死板的。佛法持戒的目的在哪里?就是让我们身心稳定、轻安。如果持戒以后还是痛苦、烦恼,这个戒就违背了佛法的精神。持戒,不是像木头人似的死呆在那里,那是没有智慧的,持戒得定是为了开发智慧,这样的持戒才是最好的状态。我们共修皈依,那五条戒细细读下来就会发现,佛法的五戒,既适用于个人又适用于社会。只要认真修持,并且持得很轻松活泼,就是持戒清净的表现。

修学止观,是学习永嘉禅的初步入门,非常重要。永嘉大师就是学止观以后读《维摩经》开悟的。他所说的“必证佛法”,不是一般的证,也不是可能证,而是必定证。只要持戒清净,整个身心按照佛法的智慧去实践、去模拟,学一步证一步,就不会有丝毫的差错,必定会证得佛的境界。证是证明,证实佛法所说的这些理论和境界。犹如一件白色的衣服,很容易染上各种颜色。大家身上穿的白汗衫,印刷几个咖啡色的“学修永嘉禅法,净化社会人心。”的字样会很清晰,如果衣服是五颜六色或者是脏兮兮的,印上去的颜色就不会那么单纯。同理,我们学习佛法,持戒的心如果很单纯,没有过多的贪嗔痴慢和烦恼习气,用这个单纯的身心去感受佛法,这种感受就会很直接、很受用。这是第一种:上品持戒之人。

“二者若人受得戒已,虽不犯重,于诸轻戒,多所毁损。为修定故,即能如法忏悔,亦名持戒清净,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腻,若能浣净,染亦可着”。

第二种持戒的人。如果有人受戒以后,虽然重戒不犯,但是轻戒还是犯了,比如说杀生,我们受了不杀生戒以后,破这条戒必须是杀了人而且是杀死人才算破重戒,没有杀死还不算破重戒,还可以忏悔,不过这些忏悔比较困难。需请持戒清净的师父作法忏悔,忏悔以后还要见好相等等。

如果是下品的犯戒就是杀蚊子、打苍蝇。犯了这个轻戒,心里也要生起惭愧心:对不起,我又犯戒了!有了这个念头,这个戒就算清静了。在家居士的戒比较好守,出家戒就难了,尤其是菩萨戒,起心动念就是犯戒。如果我们起了一个念头:这蚊子真讨厌,把它灭了!这一念就是犯戒。但如果是居士就不算犯戒,打杀蚊子以后,心里有了惭愧心:对不起,怎么把你误杀了。一念真诚的忏悔,也算是持戒清净了。

第二种持戒的人,虽然重戒不犯,但轻戒经常犯怎么办?佛经里有个比喻:一个渡海的浮囊就象是橡皮圈,我们坐在橡皮圈上可以渡到海的彼岸去,如果橡皮圈漏水了,就会沉到海底。苦海中航行,这个“浮囊”如果只破了一个小孔,用指头慢慢把它按住,也许能渡过去,如果是破了一个大洞,那就没救了。所以说小错误通过如理、如法的忏悔,还是可以清净的。但是要学习戒律,知道犯了什么戒,做什么样的忏悔。

我发现有些居士受五戒的很多,但基本上不懂戒律的精神实质。他们常常要求自己:不杀生就什么肉也不吃,受五戒就一定要吃长素。其实戒律没有作这样的要求,受五戒的人吃三净肉是可以的。当然你能吃素是更好了。比如有人生病了,医生说吃些鱼甘油和一些药酒,有利于身体的康复,但一些固执的居士无论如何也不接受,这就是对戒律精神的不了解。所以说开遮持犯很重要,该持的持,不持就是犯戒,该开的开,不开一样是犯戒。佛法是智慧的,整个戒律是为了身心的健康。如果身心都受到损失,这个戒律是有问题的,起码是违背了戒律的精神。

如法忏悔,就是说这个戒律到什么程度算是犯?到什么程度算是开?要通过什么样的仪轨来忏悔?能不能生定慧?就要看忏悔的程度,忏悔得越清净、越如法,业障消的越快,定力和智慧也就增长的越快。就好像衣服虽然脏了,尽快的把它清洗干净,照样也可以染上各种颜色。这就是第二种持戒清净。

“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坚心护持轻重诸戒,多所毁犯。依小乘教门即无忏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门犹可灭除。” 第三种持戒的人,如果有人受戒得戒以后,不但轻戒犯了,连重戒也犯了,怎么办?智者大师告诉我们,如果犯了重罪,比如受了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结果把人杀死了。偷盗也一样,偷到国家的法律判死刑的程度,这才算是破戒。法律还不够判死刑的,算是犯戒,不算破戒。不够判死刑的犯戒,通过作法忏悔,是可以忏悔干净的。但如果是严重破了这四条根本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按照小乘佛法,就像松树被腰斩,再也不会成长。在家佛弟子,四根本戒破一条,就没有资格再作佛弟子。出家人破了杀盗淫妄任何一条戒,也一样失去出家人的资格。但如果他先舍戒,比如一个出家人遇到不好的因缘,生气起来要杀人了,舍了戒去杀人,也不算是破戒,因为他在杀人之前已失去戒体。在家居士未受戒的犯了罪,过错罪是有的,破戒罪没有。所以受戒的人要记住,万一迫不得已犯这条戒的时候,必须先舍戒,对一个听得懂你话的人,说一声:这条戒我不持了。前提是对方要听懂你的话,跟三岁小孩说没有用,因为他听不懂。然后告诉他你先舍戒,舍戒了以后,干坏事的罪还是有的,只是破戒的罪没有了。所以小乘法是不通忏悔的。

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不同,因为重心地法门,从圆满的心性中发现自性本来具足一切,所以超越了世间一切有相的罪行。大乘佛法在中国一直很流行,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有人犯了罪,觉得自己忏悔不了,一直很痛苦,悔箭入心受不了,大乘无相忏告诉你:罪性本空由心造。他身心一下子空灵了,不再受负面影响,至此后也不会再做坏事,这样反而有利。小乘戒律非常注重外在行为标准,像科学重实证。大乘佛法重心灵感受。但心灵感受是祖师大德说的,后人往往学的阴差阳错,因为心灵感受看不到,于是干了坏事就找借口,麻烦就大了。我经常会遇到一些人,明明做错了事,心里也很烦恼,却把大乘理论一套套搬出来:无相的、无所得的、无所住的…。。事实上那是与大乘心法了不相关的。我们的心,真正的了无挂碍了,然后自自然然表现出来,那才是最完美的。

“故经云:佛法有二种健人,一者不作诸恶,二者作已能悔”。依照佛经的说法,有二种健康的人:第一种健康的人就是不干坏事,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五戒十善都能做得很好。第二种人,虽然做了些坏事,但能及时悔改,及时回头。人活一生谁不做错事,但能及时悔改的就是一个健康的人。 

“夫欲忏悔者,须具十法助成其忏: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惭愧;四者求灭罪方法,所谓大乘经中明诸行法,应当如法修行;五者发露先罪;六者断相续心;七者起护法心;八者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九者常念十方诸佛;十者观罪性无生。”真正想忏悔的人,必须具足忏悔十个方面的内容,从自己的身心行为中去观察:

第一是明信因果。好事有好报,坏事有坏报,清净心得清净报。虽然我们没有杀人之心,但如果我们的心充满怨恨和仇恨,恶事还没做恶因已种下。当你想到要做好事的时候,事情还没做,整个心已被好心所占据,因为助人为乐的心态本身就已经具备了善的特质。

我们学习禅定,就是学会稳定的生活,以稳定的心态去训练自己的情绪,让心变得明明白白,轻轻松松。如果我们以激烈的、烦恼的、玩世不恭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很显然,招致的将是一堆混乱的情绪。

第二是生重怖畏。做了不好的事情,就像一个清净的池塘里倒进一堆垃圾,那感觉就是已经破坏了我们原本清净的心性,持戒也是一样,如果破了戒,就要以一种畏惧心,坚定心来至诚忏悔。

第三是生起惭愧心。惭是自己做了坏事心中不安,自惭形秽;愧是危害到了别人,愧对别人。生起惭愧心的对象,包括周遭所有的人群:同事、同修、善知识、老师、父母以及社会团体等。又,惭是指过去做错事情已经深刻的认识到,愧是指未来不再去做坚决改正。

第四求灭罪方法。做了坏事怎么办? 要寻找罪业生起的动机,并消灭它。读诵大乘经典,如法修行。大乘经典中有很多戒经告诉我们实相忏法,通过作法忏系列仪轨仪式,把自己的罪业忏悔干净。我们共修三皈依的时候,也一样修忏悔,观想自己过去的罪业全部消融在三宝无尽的功德中。

五者发露先罪。做错了事要认错,不能死不认帐。把自己认识到的罪业表露出来。怎么表露?可以对着佛像,忏悔自己的罪过,或者向具相的善知识发露自己的罪障,因为真正的善知识是不会取笑你、歧视你的。对着这样一个“境”,把心中的罪过说出去,叫发露忏悔。

六者断相续心。相续就是继续,把继续做坏事的心断掉。如果今天做错了事,忏悔之后还想着明天继续做、继续忏悔,那个麻烦就大了,那是忏悔不清净的。

七者起护法心。护法的意思是保护佛法,一种是外在的表现,我们的行为、规矩,对人对事都要如理如法。一般意义的护法就是保护佛法。这里指的护法是保护自己的心法,在心中要护持正念——正确的观念。也就是戒定慧三学:学戒律、修禅定、开智慧。用正当的行为、心念保护自己的心不受污染。

八者发大誓愿。要发大愿,度尽一切众生,使他们离苦得乐。

九者常念十方诸佛。心里经常忆念十方诸佛。无尽时空中,佛陀是彻底究竟的觉者,在过去的修行中也曾经犯过错,通过忏悔得以清净。所以我们忆念十方诸佛,也具有忏悔得清净的作用。

十者观罪性无生。这是大乘佛法最重要的一点,罪性无生比较难懂,如果我们对般若道理,对佛法实相稍微了解一点,观罪性不生不灭,还是可以理解的。世间的一切,我们的身心,都是由很多缘聚集起来的,在缘生缘灭的过程中,没有一点东西可以把握,可以主宰,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自性的。一切罪业也是如此,心没有相的时候,罪业也无所沾着,因为它的本性也是空的。

我们跪在佛像前,通过忏悔的仪轨,认识到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罪业,再念诵这个忏悔的偈子: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我们多少可以理解一点罪业是自己心造,罪性是本空的道理。

我们的身体就好像是泡沫聚在一起,泡沫是很容易化掉的。那是我们的心落在六尘——外面的山河大地上显示的一个“相”。我难过了、我开心了,就是因为外面有一个让你难过和开心的对象,如果这个对象没有了,我们的心就会像风吹过虚空一样不留痕迹。

过去有个人住深山茅棚,里面闹鬼,驱鬼的人就在想:我去那里念念楞严咒、大悲咒、或什么咒,把这个鬼赶出去,结果这些人当天晚上就被鬼吓跑。后来一个师父念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结果这个鬼被他超度了,跑过来顶礼他:我不赶你了,因为你这个师父没有相。所以心没有相的时候,一切罪业都无从生起。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庄严道场洗浣清净着净洁衣,烧香散花于三宝前如法修行,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经年专心忏悔,所犯重罪取灭方止。”前面讲的第三种犯了四种根本重戒人,怎么忏悔呢?智者大师告诉我们一个仪轨:把道场布置庄严清净,洁身净衣,烧香散花于三宝前,参禅的就认真的参,念佛的就如法的念。这样一七日或三七日,一个月三个月甚至一年,专心至诚的忏悔,直到所犯的重罪消灭为止。

“云何知重罪灭相?若行者如是至心忏悔时,自觉身心轻利得好瑞梦;或复睹诸灵瑞异相;或觉善心开发;或自于坐中觉身如云如影;因是渐证得诸禅境界;或复豁然解悟心生善识法相,随所闻经即知义趣,因是法喜心无忧悔。如是等种种因缘,当知即是破戒障道罪灭之相。”

怎样才会知道所犯的重罪已经干净?重罪消灭的瑞相又是什么?如果忏悔者遵从上述仪轨至心忏悔,直至身心轻安,并能在梦境中见佛菩萨或上师的开示,或见光明、经书之类、或见麒麟等吉祥之物,或觉善心开发、身心飘逸、空灵,并由此证得诸如四禅八定的境界。佛经里有很多比如五蕴、六尘、十八界、涅槃、菩提等等法相名词,以前不理解的通过忏悔突然领悟了,听经闻法即能通达其义,心中充满法喜而没有悔恨。在修忏悔的过程中,出现以上种种瑞相,就属于罪业消除的表现。

“从是已后坚持禁戒,亦名尸罗清净,可修禅定。犹如破坏垢腻之衣,若能补治浣洗清净犹可染着”。尸罗:别解脱戒,或叫别别解脱。每一条戒,一条一条的持,持一条就多一份解脱。凡夫都有一种错误的感觉:持戒会有很多束缚。事实上,佛法的精神是多持一条戒就多一份解脱。比如持不生杀戒,在持的过程中,杀生之业的痛苦就会自然消除。持不饮酒戒,不会因为喝酒闹事而招至麻烦。犯重戒之人,就象一件又脏又破的衣服,如果能够洗净补好——至诚忏悔,仍然可以染上各种颜色。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禅定,虽不依诸经修诸行法,但生重惭愧,于三宝前发露先罪,断相续心,端身常坐,观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禅时即须至心烧香礼拜忏悔,诵戒及诵大乘经典,障道重罪自当渐渐消灭,因此尸罗清净禅定开发。”犯重戒的人虽然没有按照经书的方法去修,但有惭愧之心,并能在三宝前发露忏悔,断掉继续犯戒的念头,端身正坐观罪性空,把做错的事以及我、我所一切执著都放下,观想身心世界一片清净,忆念十方诸佛清净圆满的无量功德。出禅定时一定要烧香、礼拜、忏悔,读诵大乘经典,如楞严经、法华经、金刚经等,所做的坏事自然慢慢消灭,因此别解脱戒持的清净,就可以继续修禅定。

“故妙胜定经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若除禅定余无能灭。是人应当在空闲处摄心常坐。及诵大乘经,一切重罪悉皆消灭,诸禅三昧自然现前。”犯重罪以后,心生畏惧之心,修学禅定可以让心稳定下来,观察罪性本空,并于安静的地方收摄身心读诵大乘经典,一切重罪自然可以消除,各种吉祥的瑞相自然会出现。

以上是三种持戒的人。

我们学习佛法,从工作到家庭,一切时一切处,整个生命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都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如果大家的身心都能处于宁静、安闲的状态,这就跟持戒清净很有关系。凡夫都是随心所欲的,刚开始持戒,难免会感到束缚,一段时间坚持下来就会习惯,这才是真实的人生态度,因为严持五戒是人身最基本的保障, 

第二衣食具足者

衣法有三种:一者如雪山大士,随得一衣蔽形即足,以不游人间堪忍力成故。

修行人如何穿衣服?有三种。第一,像雪山大士在喜马拉雅山修苦行,跑到雪山里穿一件衣服就可以了。在深山里修苦行的这种人是很历害的,他堪能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这是一种禅定的功夫。像西藏那个“拙火定”修完后,打赤足站在雪地里,一小时后,周围一、二米的积雪全部融化,换做我们的抵抗力就不行了。

“二者如迦叶常受头陀法,但畜粪扫三衣不畜余长。”第二,迦叶尊者是佛陀的弟子之一,他是修苦行第一。“常受头陀法”头陀翻译成汉字就是抖擞的意思。如果精神抖擞整个行为也会很抖擞,那怕没衣服穿,或者穿一件破衣服也是精神很好。粪扫三衣:过去在印度有些人衣服不穿扔掉了,或者人死了以后原来穿的衣服不要了,还有些老比丘、老修行去世了,他们的衣服没人穿了,把这种破旧衣服捡回来穿的叫粪扫衣。三衣是指五衣,七衣和主衣,这是我们出家人的搭衣。出家人除了三衣以外其它的衣服就不能多要了。但这个是佛陀在印度说的,我们中国就没有这个要求。西藏那些地方特别冷,在印度,三衣右肩是露出来的,中国人肩膀露出来就不可能,在南方还可以。

“三者若多寒国土,及忍力未成之者,如来亦许三衣之外,畜百一等物。而要须说净知量知足,若过贪求积聚则心乱妨道。”第三种,在寒冷的地方,还未成就忍耐力的修行者,除了三衣以外,再加毛衣、棉袄还是需要的。百一等物,是指很多东西。出家人需要的生活用品来源要清净,不能偷,不能自己拿,对信众的供养,不能贪得无厌继续要,过量的贪求是妨碍道业的。            

修行人吃饭有四种状况:

“一者若上人大士,深山绝世,草果随时得资身者。” 上人是指上德之人,所谓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大士是指菩萨,如观音菩萨也叫观音大士,与世隔绝住深山老林,随时吃些野果野菜,就可以滋养身体。印度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一年四季热带野生水果,随时可以吃,吃饱了没事就坐着玄想,所以他们的思辩能力就非常发达。我们中国人以人为本,文化跟他们不同。因此印度人的懒散,是地理环境造成的,中国人没有这样的地理环境,所以中国人都很勤劳勇敢。

“二者常行头陀受乞食法。”

第二种人就是自己没有厨房不用煮饭, 一天只吃一餐饭, 午饭时间到了,拿个钵去化缘,叫乞食法。化的只是饮食米饭不化别的。“是乞食法,能破四种邪命,依正命自活,能生圣道故。”这个托钵化缘的乞食法告诉我们,它可以破除四种属于邪命的不正当职业。“邪命自活者:一下口食、二仰口食、三维口食、四方口食,邪命之相,如舍利弗为青目女说。” 

第一下口食。是低下头来干活的一种。印度出家人不种地,土地中有昆虫,掘地、除草、打农药都会杀生,所以在农业社会里就有人说我们出家人,光吃饭不干活的是寄生虫。印度出家人不干活没关系,有天然野果维系生命,所以说“下口食”是一种邪命,佛教传入中国,也带来了这个观念。第二是仰口食。仰头观察星相,以此谋生,如天文、地理、看风水、观星座的人。第三是维口食。装神弄鬼、算命、抽签、问卦的人,佛教把这个也叫作邪命,不属于正命。但我们把易经八卦、奇门遁甲、阴阳五行等做为文化来了解也不妨,只是不能作为维持生计的一种职业。第四方口食。游说家们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个国家,并用动听的语言劝说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还有做媒的人以饶舌赚钱为目的等等,这类人都属于邪命自活之人。

“三者阿兰若处,檀越送食。”阿兰若处,指寂静的地方。离城市二三里,牛羊声听不到。什么叫檀越送食?我有过这样的经历:九零年我在一个小庙住了一年,居士只送饭菜,送别的东西都不收,庙里只有两个人,不做佛事也不接待任何人,每天念佛下来,就有人送米、菜过来,也不会打搅我们。这是属于第三种:阿兰若处檀越送食。

“四者于僧中洁净食。有此等食缘具足,名衣食具足。”第四是指出家在这个寺庙里,有人供斋,吃的是洁净食。

具备了以上四种食物因缘,叫做“衣食具足。”没有这样的食物因缘就会于心不安,于修道有妨碍。

第三闲居静处

“闲者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有三处可修禅定:一者深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若之处,离于聚落极近三四里,此则放牧声绝无诸愦闹。三者远白衣住处清净伽蓝中,皆名闲居静处。” 闲居静处是个很重要的外在条件,无愦闹就是没有吵闹的环境。有三种这样安静的地方可以修禅定,一是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二是大家住在一起,离村落的地方不超过三四里路,牛羊的声音也听不到;三是相对比较闲静的地方,比如我们选择护国寺作为修学的地方,就比较安静。

第四息诸缘务

“一息治生缘务,不作有为事业。二息人间缘务,不追寻俗人朋友亲戚知识,断绝人事往还。三息工巧技术缘务,不作世间工匠技术医方,禁咒卜相书数算计等事。四息学问缘务,读诵听学等悉皆弃舍。此为息诸缘务。所以者何?若多缘务,则行道事废心乱难摄。”

第一要把这个世间一些没有意义的行为、动作停下来;第二是人世间的一切外缘都要把它停下来,不追寻俗人朋友亲戚,断绝人事往还;第三是不做世间工匠、技术、医方,占卜、看相等事;第四是世间各种学问包括诗词、书法、文章都要放弃,不要舍不得。如果外缘太多,就荒废了道业,心就难以摄持。

第五近善知识

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经营供养善能将护行人不相恼乱。二者同行善知识,共修一道互相劝发不相扰乱。三者教授善知识,以内外方便禅定法门示教利喜。略明五种缘务竟。

第一种外护善知识,就是护法居士,善于经营供养并保护我们修禅定,不扰乱、不打搅;第二种就是共同修道、修行的人,互相鼓励不相扰乱、不会阻碍我们修道;第三种善知识,就是从内心修行到外在行为规则,都能够教导我们各种禅定法门,使我们得到真实利益和法喜的人。

这样的修学条件,是不是大家认为很苛刻,没办法修行?但是要知道,这五个条件是禅定修学必须具备的,如果达不到这五个条件,修学是不会受用的。怎样才能达到这五个条件呢?首先是在善知识的指导下,终生按这个条件去实践。另外,在正修禅定的环境中,这五个条件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的。比如现在,我们的禅堂一片清净,大家学佛之前没有犯五逆重罪,现在是三宝弟子,受了五戒以后如果犯了戒也可以求忏悔,这样的共修,是不是持戒清净?

第二衣食具足。衣服不要穿的太冷、太热,肚子不要吃得太饱,也不能太饿。这些都不合适坐禅。现在大家有没有这种情况?没有嘛,这个条件也具足了。

第三闲居静处。坐禅需要安静的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心的安闲。不能张家长李家短的牵着世俗事不肯放下。古文的闲字,门里边有个月亮,从静的角度来说,打开门看到一个月亮,很悠然吧?把心安住在悠闲的状态,哪怕是学习佛法,没弄懂的道理也暂时放下,不要让任何东西干扰我们的心,这就是闲居静处的含义。我们今天的修学环境,也具备了这个条件。

第四是坐禅的时候万缘放下,不要胡思乱想。有个老太太打坐时记忆起三年前别人欠的豆腐钱很高兴,她说这个坐禅效果太好了。这个笑话说明了心静下来的时候,对生命了解的程度会越来越广阔。打坐时,我们经常还会想起经文里的一些话,然后去思维这些话的含意,当然,思维经教可以作为闻思阶段的内容来修学,但正修禅定必须把这些都停息下来。

第五打坐时还需要有人外护,不能让人随便干扰捣乱。如果有同行善知识一起修行更好,大家可以互相策励。然后由教授善知识,指导我们修学修心法要。

这五个条件在清净的禅修环境里是容易具足的。

看看自己的心静下来没有?是不是外缘都放下了?陀螺般旋转的心停下了吗?周未这一个下午,只有几个小时,把它布施出去,关掉手机、万缘放下。现在,大家把讲义合起来,在脑子里过滤一遍,把五个条件好好想一下,看看记住没有,然后对照自己:达到为止,现在的当下,这五个修学条件都具备了没有?具备了当然最好,还欠缺的,好好努力。

今天的内容就学到这里。阿弥陀佛!

更新于:8天前
全部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