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点赞推荐 放生问答 佛教传播与发展 学佛感应 悟性时光 汉传人物 入门知识 华严经经典 大安法师 其他因果故事 布衣百姓 佛典故事 金刚经经典 圆瑛法师 谈佛说禅悟人生 普门品经典 心经经典 佛学基本知识 佛经感应 佛教基础知识 禅宗公案 药师经经典 地藏经经典 佛教寓言故事 楞严经经典 法宣法师 近现代往生纪实 为人处世 因果报应 大悲咒经典 戒邪淫故事 佛学问答类编 禅宗文化 佛学常识 佛本生故事 初识佛法须知 早吃素 金玉良言 五福临门 禅理故事 宣化上人 首页 / 佛答 / 闻思佛法之后,修行要从哪里着手? 闻思佛法之后,修行要从哪里着手? 分类:佛答 2024-10-19 11:43 我们在学佛之前,都有自己固定的观察方式和处理习惯,主要决定于你的观念和心态。通常,我们是通过观察和比较,考虑此人此事对自己的利弊得失,然后再生起好恶之感,这就是观念在影响心态,决定心态。所以,我们在闻思佛法之后,必须从观念着手,修正心态。佛法给我们提供了看待问题的正确方式。依此正见,再对所缘对象重新审视,去除我们附加其上的错误执著。进而还要解决心态上的问题,这代表了无尽生命的积累。有时,心态是走在观念之前的。比如看到不喜欢的人,不经过思考,直觉就会讨厌。这种近乎本能的抗拒,就是心态在直接产生作用。改变这一状况,也需要从观念契入。因为心态并不是凭空而有,而是由往昔业缘所致,由无始无明所致,也是无自性的。当串习产生作用时,我们要找一找,它的源头在哪里,它的所依是什么。如果找不到,这些心态也就失去生长基础了。我们学佛,需要通过反复不断的观修,以佛法正见来改变观念,使自己与法相应。最重要是将观念落实于心行,在运用过程中调整心态。没有听经闻法,就不懂分别善恶,就不知取舍对错而不知如何自我反省。龙树菩萨说,就像一个人到了黑暗的房间,那里有很多珍宝能让我们安乐,也有很多刀剑会伤害我们。然而我们即使有眼睛也没办法判断,因为我们缺乏光明的引导。今天我们得到了人身,一个非常珍贵的能够修学的法器的人身,但是如果没有听闻佛法,我们就不懂得分别善恶,不知道取舍对错,也就不能产生自我反省的力量。当一个过失出现的时候,你就会一辈子错下去了。当然,学佛以后还是会造错的,但是因为能知善恶法的关系,你就能够从这样的正见当中产生自我反省。即便不能马上让自己完全清净,我们以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调整自己,我们才有进步的空间。闻思佛法不是增加知识,是改变观念。在这个时代,知识重不重要?很重要。但是知识很容易获得,你看计算机,你一检索,知识就显示出来。知识容易获得,但观念是很难改变的。你观念不能改变,你的行为就不能改变。所以,听闻佛法,不能思维消化,就很难改变观念。 佛法 修行 上一篇:净土法门法师:我在没有学佛之前,常常遇到鬼 下一篇:宣化上人:伟人的基础 发表 更多评论 相关文章 如本法师答: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其差别何在? 有谁是学习佛教的,给讲一下佛法啊!!!!!!!!!!!!!!!!!!!! 净空法师:佛法与人生 慧门禅师:慧门禅师法语 佛法是离苦得乐的好方法 净空法师:末法时期如何修学佛法与弘护佛法 阿姜曼:若不能在危急时运用,你学的佛法就仅是知识 把佛法献给家人 净空法师:大乘佛法对当今时代的重要性 净慧法师:佛法大意 净慧法师:佛法与报恩 惟觉法师:佛法的信有几种_佛法信的四种层次 嘎玛仁波切:佛法是师道,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方法是怎样的? 嘎玛仁波切:佛法对于他们而言,已经开始应用于自己的身口意之中 为了修习佛法可否离开另一半? 阿难三度拒闻佛法 终破傲慢入诸佛道 嘎玛仁波切:佛法妙药从未让人们失望过 法藏法师:修持佛法须具足的条件 嘎玛仁波切:佛法对治玻璃心 法藏法师:佛法与世间道德的异同 法藏法师:佛法与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守住当下一念清净的慈悲 守住当下一念清净的慈悲之一寒山问拾得寒山问拾得。放生可成佛否。答曰:诸佛无心。惟以爱物为心。人能救物之苦。即能成就诸佛心愿矣。故一念慈悲。救一物命。是一念观世音也。日日放生则慈悲日日增长。久久不息则念.. 放生问答 2025-07-02 放生第一 放生第一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之一如果你想造功德,放生的功德最大。因为众生最珍惜的是自己的生命,你救了它,它最感激,福德积得最深!如果你想造罪业,杀生的罪业最大。因为众.. 放生问答 2025-07-02 善导大师:《观经》目的不在十三定观或净业三福九品,而在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摘录】圣道门(自力)诸师竞相注解《观经》,但多有误判和错解!这种错解,一言以蔽之:不知《观经》的目的是在显彰「弥陀本愿、凡夫为本」;亦即不知净土门易行他力,执着圣道门难行自力。因为圣道门须以自己的修.. 佛教传播与发展 2025-07-02 实施乳粥的感应 施食的好处是很多的,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在施食之后就会变得越来越好,而且施食也是帮助人们治病的,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也是可以去参加修行活动的,比如放生和绕佛塔等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施食的功德感应。施食的功德.. 学佛感应 2025-07-02 化解夫妻吵架矛盾 化解夫妻吵架矛盾夫妻在一起生活一辈子,难免有磕碰,俗话说,舌头还有不碰腮的,其实,夫妻吵架有矛盾,那没什么,也不是洪水猛兽,没有那么可怕.问题是,矛盾出现以后,怎样才能化解。人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上流,.. 悟性时光 2025-07-02 如本法师答:如果当淫欲炽盛,应以何方便令其离欲? 如本法师答:凡夫在修行的历程,尚未证得果位,有时会淫欲炽盛,是在所难免,因为众生所以为众生,就是以淫欲为生命的所依所归,动不动淫欲即时现前,的确难调难伏。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藏经云:贪爱如水,能.. 汉传人物 2025-07-02 如本法师答:“发菩提心”为何那么重要? 如本法师答:是的。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之心。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是觉悟之心,佛弟子若欲成佛,必须发过菩提心,不发菩提心,欲得成佛,终无是处。伏见经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余诸善,不得为喻,能.. 汉传人物 2025-07-02 净宗法师:唯说念佛 正讲 第四条「正杂得失」之文 净宗法师:唯说念佛 正讲 第四条「正杂得失」之文第四文:善导和尚判正杂二行得失之文。这第四文是顺着第三文来的。第三文分判正杂二行,说杂行可回向得往生。在第四文中,更加明确地说明杂行之难,而劝导应当进入正.. 入门知识 2025-07-02 如本法师答:请问烧香拜拜的人,都是佛教吗? 如本法师答:烧香拜拜不尽是佛教才有,道教亦有烧香拜拜的情况,现在略提一些观念,让您能分别出佛与道之别:一、道教:如一般善男信女走动的庙、宫、殿、坛之类的建筑物,大体上是道教的形象与特征,里面供奉的对象,大体是.. 汉传人物 2025-07-02 提倡放生的历代祖师大德 提倡放生的历代祖师大德一、流水长者子金光明经上记载著,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六度万行以来,有一世为流水长者子,偶然看见上万条鱼类因池水干涸濒临死亡,因而大发慈悲,急速请求国王派遣二十只大象负水救济,救活了.. 放生问答 2025-07-02 华严经宇宙观 释迦牟尼,一生为研究宇宙、生命的意义,经四十多年的生活折磨和艰苦的人生体验,最后了解了宇宙一切,并觉悟真心──真如心──而得涅槃。他成道后,立即为徒众说明他对宇宙的理解和心灵的经验。全部讲述由文殊菩萨.. 华严经经典 2025-07-02 大安法师:何为见地?修净土宗没有见地能否往生? 居士:何为见地?修净土宗没有见地能否往生?见地、修证、行愿是修行整个过程,如何处理三者的关系? 法师:净土宗也讲见地的,各宗各派都有见地的问题。见地就是我们的知见所能到达的一个地步。我们对净土法门事理.. 大安法师 2025-07-02 一念净心即得往生,就不需要一天一万声佛号。那还要念佛吗? 居士:有人说:“《无量寿经》谈一念净心即得往生,所以我已经往生了,就不需要一天一万声佛号。你一天念一万声佛号,就说明你是信心不足。”请问这种观点对吗?大安法师:这种观念原来也有人跟我说过。学佛法一定要.. 大安法师 2025-07-02 念佛人临终时要注意什么 念佛人临终时要注意什么问:请问老和尚,念佛人临终时要注意什么?答: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福德因缘。什么叫福德?你修庙也是福德,念经也是福德,行菩萨道也是福德,这些都叫福德。福德很重要,因缘也很重.. 其他因果故事 2025-07-02 钱枫自曝爱带女朋友旅行 探索美食学做藏香鸡 钱枫自曝爱带女朋友旅行 探索美食学做藏香鸡在《我家那小子》的第二季的前三期节目中,钱枫一直都扮演着一个“美食寻求者”的身份,不仅四处旅行品尝各地代表性的美食,还耐心地学习制作方法并将美食带回家送给父母.. 布衣百姓 2025-07-02 悭妇的一念之差 悭妇的一念之差诗曰:恶道生中各有因,悭招剧苦失人身;自然惨报难逃脱,万世贱残作赤贫。南印度摩竭陀国的国王频婆娑罗王,是佛陀的大护法。他为了恭请佛陀说法,特在王舍城外建立一座富丽堂皇的讲堂,名叫竹林精舍。.. 佛典故事 2025-07-01 金刚经经文众僧唱诵 我们常读诵金刚经也是能让自己有着很多的体会,使自己可以很好的去感悟金刚经,然后我们经常的念诵金刚经,可以让自己对此有着更多的感触,从而使自己可以得到自己心中所想,这样也是能让自己真正的体会到金刚经好处.. 金刚经经典 2025-07-01 圆瑛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卷 圆瑛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卷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丙二助道别详护定要法分二丁初谈七趣劝离以警淹留二辨五魔令识以护堕落丁初分二戊初阿难请问二如来详答戊初分三己初谢前述益二.. 圆瑛法师 2025-07-01 圆瑛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一卷 圆瑛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一卷辛四诸人趣分三壬初蹑前警起二详列十类三结叹可怜壬初分二癸初负债反复征偿二负命杀食不已今初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 圆瑛法师 2025-07-01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1 千里长轨人生路 铃木俊隆:禅者的初心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1 千里长轨人生路1 千里长轨人生路哪怕太阳从西边出来,菩萨的道路仍然只有一条,他的道路就是在每一时刻表现他的本性与真诚。我讲话的目的不是要带给各位一些知性上的.. 谈佛说禅悟人生 2025-07-01 本月热门文章 这些理由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吃素73 净慧法师:传授八关斋戒开示59 宣化上人:诵持《大悲咒》不受十五种恶死,得十五种善生51 净慧法师:人生修养的四大选择51 宣化上人:地藏菩萨为啥叫“地藏”?这十种功德不可思议!51 净慧法师:首届生活禅夏令营法座48 达真堪布:应该把钱捐到寺院里还是布施穷人45 扎西郎加上师: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43 宣化上人:做人要孝顺父母42 唐道昂《净土圣贤录》42 更多 热门标签 讲经(1) 具足(22) 智慧(120) 徐恒志(1) 《佛说阿弥陀经》(1) 发愿(1) 念佛(24) 慈诚罗珠堪布(18) 回向(80) 佛家(9) 佛经(93) 解脱(119) 阿弥陀佛(170) 忏悔文(1) 行愿(1) 法器(7) 功德(193) 居士(386) 人身难得(2) 句子(2) 阿弥陀经(1) 修行(26) 末法(1) 学佛(452) 持咒(2) 佛学(35) 师父(26) 八十八佛(4) 学佛者(2) 如是我闻(2) 随机推荐 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虚云法师:禅净何争-皈依佛 鱼儿的泣诉 宽见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七 4 不邪见的利益 学佛才能破除迷信 常放生者,能得富贵、长寿、智慧、广结善缘 大修行者主动了宿债之因果故事 正果法师:禅宗大意 十 曹洞临济参禅方法的差异-皈依佛 WB 微博分享 QZ QQ空间 QQ QQ好友 WX 微信分享 CP 复制链接 分享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关闭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