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谕法师 / 智谕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净诸业障章

智谕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净诸业障章

分类:智谕法师

智谕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净诸业障章

■第四十五次修学师父:大家修学过弥陀要解、圆觉经,应该逐渐知道佛法的道理、佛法是什么东西。不要像一些人,盲修瞎练,其实不知佛法,假说自己学问高。现在修学几部经,我想大家逐渐逐渐入佛法了。各位要知道,你不知佛法的时候,你不要认为你念佛,其实没念佛。很多古德讲,净土法门大慈大悲,非常方便,可是真正往生的,寥寥无几。这么方便的法门都这个样,何况其它甚深法门?

希望大家要逐渐逐渐真正入佛法,佛法不是学问啊!真正认识佛法以后,要真正起修行。不管修什么法门,它根本是在清净自心。清净自心它不起贪瞋痴,增进道德,这样才是修习佛法,绝对不是空谈理论。你要是慢慢会入清净心,不生贪瞋痴,你会得益处。

你们天天起贪瞋痴,天天心不清净,怎么能得佛法益处?那等于是缘木求鱼。所以千经万论不离清净一心啊!这个话谁说的呢?不是我说的,六祖永明大师说的。你们不会清净心,妄起贪瞋痴,背道而驰。

唉!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嘛!清净心植众德本嘛!清净心是众德之本,都不外乎清净心。你如果真的修到天天心清净,也知道如何念佛,知道如何修行,有很多不思议境界。你们现在不会知道的,不真正起修,天天随着生死流转,你怎么会知道呢?希望大家至诚恳切,认真地修练自己的道心,修清净心,莫生贪瞋痴。要知道今生出家,实在难得,不要袈裟下失掉人身。出家能听闻正法更是难得,可不要听闻正法,如过耳不闻,那就很可惜了。两眼一闭的时候,没有客气的,你造什么业,随什么业走,那毫不打折扣。

希望大家千万提高警觉!你睁着两只眼,你强我胜,那都是假的,到最后都是一律看待。千万不要到那一天,哭天无路,哭地无门啊!现在看经文。

净诸业障章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师父:我们知道「一切如来因地行相」,因地是菩萨地,一切如来都从这个因地修行而来的。谁知道如来因地修行是什么?如来因地行相是什么?谁知道?慧平讲是什么?(答:菩萨的六度万行。)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二十五种方便,这是因地行相嘛!你说的对是对,不过含糊笼统。

「见调御历恒沙劫」,调御是佛,调御丈夫嘛!经历恒沙劫,恒河沙劫那么长的时间,勤苦修行,修行什么?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二十五种定轮。

「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一切功用犹如一念,就是佛一念不动。好比念佛法门,一念念到底,一声佛号念到底,叫做一念。虽然修行恒河沙劫,犹如一念,一念不乱,一心不乱就是了。

「我等菩萨深自庆慰。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现在修学经文了,以上我们都不管它。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什么是法性?我找个人问,慧庶你告诉我什么是法性?

庶师:自性清净。

师父:慧策!

策师:实相。 

师父:慧洵!

洵师:圆觉。

师父:慧陌!

陌师:自性清净心。

师父:慧观!

观师:跟他一样。

师父:慧悦!

悦师:无性。

师父:法性者,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一切法因缘而起,随缘嘛!一切法随缘者,无性。无性要是定无性,落入断灭空,无性能随缘;要是落入随缘,定性有。一切法随缘而有,而不常;一切法性空,而不断。这就是一切法性。随缘无性叫心真如门,无性随缘叫心生灭门,一切法不外乎这样。所以佛说,一切法以无性为性嘛!

「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说是语已。五体投地。」这段文连贯下面的回答啊!「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将来眼」,末法时期众生叫将来,眼是法眼,知道佛法。眼有五种,盲而不见,众生之眼;法眼,是菩萨之眼;佛眼,是佛之眼;慧眼是二乘之眼;天眼,凡圣都有。

这是净诸业障菩萨问的,以下佛答的。我们要记住他提出的问题,看佛怎么答。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谘问如来如是方便。」

这也是方便,为什么?凡是世俗谛皆是方便,第一义谛无修无证,凡是修证都是方便。下面开始修学经文了。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盘。由此不能入清净觉。」

师父:我们修学到这个地方。大家初看经文,茫无头绪,你经过修学就慢慢入了,可以体会出我们修学经法的功德。不要说各位茫无头绪,不知头绪,无量无边众生也不知头绪。希望大家经过修学,知道以后,把此法告诉其它众生。

你们现在开始,看到经文,要用心地入啊!不要茫茫然:「你读经文随你读,你能发表,我不能发表,我是凡夫,我睡我大觉。」那就辜负你人身了!此身一失百千万劫难以恢复。谁讲?

悦师:为什么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不能断烦恼?因为众生他不能会入法性。法性,我们知道它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这是一切法的法性。众生不会其法性的缘故,「妄认四颠倒为实我体」,本来这个法是无性随缘的万法而已,我们执着四颠倒,四颠倒我是想成地水火风,认为实在有我的身。因此「便生憎爱二境」,执着有我,对我所产生憎爱二心。

「于虚妄体重执虚妄」,地水火风五阴身本来是无性随缘,缘起的空性之法,我们执着这身体为我身,就是虚妄的,又从一切环境起憎爱二心,又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二妄相依就是本来没有实在我,又依我起憎爱,二妄相依生起虚妄造业。由于妄业的缘故,「妄见流转」,还认为实在于生死当中流转。对自己的生死流转产生厌离,不知道这是虚妄法。再由虚妄当中另取涅盘,妄见涅盘。假如当下能会入法性,缘起本身是无性的,我们执着五阴身也是无性随缘的万法缘起而已,本没有实在体性,这样当下就是涅盘。如果你要另取一个涅盘,要厌离这个生死,这样就不能入清净觉。

师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什么是无始?我们一点点地先解开,谁讲?

策师:「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就是一切众生一念妄动,妄见生死,起心动念就是生死。妄动一念,又住着我人众寿相,就是住着四相起颠倒。起颠倒都是由我起众惑,所以妄认四大为实我体,如慧悦师所讲的,妄认地水火风为实在的我体,其实这四大是因缘而有的。「由此便生憎爱二境」,憎爱二境就是憎爱二心,因为众生于憎起瞋恚心,于爱起染着心。

「于虚妄体重执虚妄」,本来这四大本虚妄的,没有实在的,因为众生落入遍计执很厉害了,而且又贪爱我,因为贪爱我而造一切恶业。「二妄相依」,因为有憎爱二心,所以沦落生死,妄见六道,本来没有六道轮回。因为有憎爱二心,有这种业就受生,所以有这样妄业的缘故,流浪生死,六道轮回。

「厌流转者」,在这里可以讲指二乘人。二乘人厌离生死,知道一切法都是缘起,但是他没有究竟,妄见有涅盘可得。所以二乘人也没有见法性。「由此不能入清净觉」,由此不能和圆觉妙性相应。

师父:现在大家一点点慢慢分析开了。「无始」,虚妄无始。不要认为无始有开始,很久很久以前,那是错误观念。一切法毕竟空,那有始那有终呢?没有始没有终,那有生那有灭呢?要是认为无始劫来是很久很久以前,那是你的错,又落入生死了,那是妄想。

再看,「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什么道理?谁讲?

秀师:「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认为四大都是实在的我。「由此便生憎爱二境」,由于实在的我体又产生憎爱。「于虚妄体重执虚妄」,虚妄体就是人我执,重执虚妄就是法我执。「二妄相依生妄业道」,在虚妄体上又虚妄执着,头上安头。「有妄业妄见流转」,就是凡夫。「厌流转者妄见涅盘」,就是二乘人,二乘人已经破人我执,但是还有法我执。他知道流转六道,他讨厌流转,但是他不晓得这个法也是不可得的,所以他会入有余涅盘。这样都是执着有,所以不能入清净圆觉海。

师父:这里面有我、我所,他底下讲的都是我、我所,慢慢地入!谁讲?

闻师:净诸业障菩萨请如来世尊,为我们广说,让我们开悟法性。「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就是前面经文所讲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也就是慧秀师所讲的,生出两种执,法我执、人我执,也就是迷于二谛之理。因为我们知道,法性可以从两种名相来解释,一是真谛,二是俗谛。事实上是以随缘故无性,无性而成随缘。既然无性能随缘,随缘起的诸法,都是无性,都是无相的。无相的法都是随缘而成,所以相即无相,不能落入相边;无相即相,不能落入无相边。这种法,非有非空,而当下妙有就是真空,这种法你不能起心动念,一生心动念,从依他起落入遍计执。

所以从无始劫来,法本不生,可是我们众生不会,迷理无明。就是我们众生的所知障,取相,取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就是从依他起落入遍计执,如此便生「憎爱二境」落入烦恼障,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二妄就是惑,惑生业,「有妄业故妄见流转」,我们都在四大假合的因缘法里面,认为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实在十二因缘流转里面,无我无法无人,只是惑业苦而已。其实流转是虚妄的,是「妄见流转」, 所以我们众生认为实有生死。我们不会谛理的缘故,要求入涅盘,所以厌流转者,不能从生灭当下会它的体本无生,所以有厌流转者。厌流转的缘故,所以「妄见涅盘」,因为他有生死涅盘的迷惑。「由此不能入清净觉」,也就是佛陀开示我们法性根本的地方,因为前面讲说「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我讲的很没有层次,只是和大家共勉。 

师父:这个「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大家不知道吧!慧闻提出来了,它怎么染污呢?回答说他根本没有染。「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无始是虚妄的,对不对?一念妄心无始,对不对?解释是妄想执着我人众生寿命,就是这么染污,虚妄染污,实在没有染污。染污它不秽,不染污它不净,觉性本来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嘛!

大家再看,都要了解,它一开始就讲妄。众生从无始来,就是妄念刚一起,起无初相,没有开始的时候,要是认为有开始,就是有初相,初始之相,那就不对了。从无始来一念妄念起,妄想执着我,这个人、众生、寿命好象是我所吧?好象这儿讲到「我」,人、众生、寿者好象都是「我所」,大家看一看,道理是不是这个样子?五阴法讲色受想行识,你们都讲四颠倒为体,地水火风是色,受想行识,这个识叫心王,受想行是心所,和这个意思差不多的。谁讲?

妄心起就是能所分别,能所是虚妄的,怎么是虚妄的?没有能所,佛说能所是空的。我过去时常和大家讲,大家不用心啊!假如能所是有法的话,讲不通!先有能,先有所,能所一起有,都讲不通,因为什么?对能而立所,要是没有能怎么立所呢?对所而立能,没有所没有能啊!好比说,对丈夫才叫妻子,对妻子才叫丈夫。要是人没结婚,也不叫丈夫,也不叫妻子。这么说起来,我们就知道,能所是空的。因为先有能,不对所怎么有能?先有所,不对能怎么有所?如果能所一起有,不必相对待就有了,怎么会有能所?佛说能所者,是空义。所以心经才说五阴皆空。谁发表?

悦师:刚才讲「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以前有人问师父,蚯蚓断成两截,佛性在头呢?还是在尾边?师父说,先问你到底有没有蚯蚓?这是当下让他会归法性。在众生叫佛性,在一切法叫法性,这种法性是不生不灭的。蚯蚓是缘起生灭现象,好比我们妄认有实我体,认为实在有我。这我本来毕竟空,你还对我所产生爱憎,所以说「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你还认为实在有蚯蚓,还问蚯蚓的佛性在头、在尾,就好比我们认为虚妄的我,还在我所产生爱憎,所以于虚妄体重执虚妄。

因二妄相依生妄业道,妄见流转,妄取涅盘,这样不能入清净觉。他不知道缘起生灭,他不会把蚯蚓会归自己的法性。他如果知道生灭必有不生不灭,就能更深一层会到无生灭的法性,才是自己的本性,这样才是清净觉性。

师父:大家要知道深入法性,不入法性有很多邪说。譬如有人说,刚才慧悦也说过,蚯蚓断成两边都活,佛性在那一边?佛对这个问题不答,你虚妄说嘛!十四难佛不答,这个在大智度论就说过,为什么佛不答?根本无道理嘛!不回答。最近还有居士问我,说妇人怀胎,命终往生否?我问你们,他既然怀胎往生,婴儿活不活?有谁知道这个道理?这个都是虚妄问啊!佛呵责非为正问,虚妄说嘛!婴儿、妇人,是不是都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有自性没有?没有自性,那有婴儿、妇人。佛说过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所以我就问他,居士你拿什么法来问我,既然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拿什么法来问我?这都是颠倒执着啊!所以蚯蚓断成两边,佛性在那一端?我们先问,蚯蚓有没有?因缘生法,没有嘛!皆是空的,你怎么问我呢?所以佛遇到这种问题,连答都不答。所以大家要知道,深入佛性,他一问就问这个「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讲吧!

闻师:师父提到这个,我有点感慨!因为虽然是修学圆觉经,可是觉得自己在生活上一直没有办法证到实德。可是我知道,如果因为没有证到实德,就舍弃这个不求的话,永远都在颠倒之中。所以虽然还没有到增进道德的地步,可是我舍不得放下这个,为什么?因为这是成佛的根基。

这里提到「妄想执有我人众生」,事实上如果从无生去破尽,我没有这个能力。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体会没有一法不是缘起法。有一次和慧观师回去他俗家,处理丧事回来,师父问一句话:「慧观师的祖父死掉了吗?」我吓一跳!我们常常取相,妄想执着,却常常向别人劝说,事实上并不如实体会妄想和取相的涵义,所谓妄想就是颠倒,就是你取相,在生活中取相。

譬如说师父讲言语相,哦!有一个妇人,有一个小孩子。事实上你一认为有一妇人、小孩子,这就是取相,取相本身就是颠倒。缘生无性这种道理,只是在言语相去体会而已,真正在生活上没有办法衔接,是因为我们本身迷惑在言语相里面,这是在日常最容易跌倒的地方。一句好话来的时候,我们会心动;一句不好话来,我们就取相,这样就是颠倒,这样体会比较实际。人家讲你不好,脸马上拉下来,认为实在有,人家赞叹你的时候就开心。这种就是妄想,无始劫来根本轮回之处,我们很少从这里用功,所以现在道理虽然懂得很多,却没有办法在日常生活中增进道德。可是这是正见的建立,我一直舍不得不去学习它。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着。」妄想就是取相,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言语相打转,在心缘相上打转,求经法也在经法上执着,因为执着起种种的烦恼。所以妄想执有,你一念动就是我相,我相建立起来就是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后面就讲,什么是妄想?就是颠倒。这种颠倒用佛纲讲,就是身受心法,也可讲是五阴法。事实上,我们就是在五阴法颠倒执着。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憎爱二境就是所。你放在憎爱境一定有能,所以能所是相依无性,互相缘藉。以互相缘借故,当体就是无性,如果无法一念不生的时候,那我们就在念佛时,让它溶化。可是我们不晓得到底那时能够溶化,这也是我们用功之处。戒体上讲到重缘,是指后面那个念头生,就是犯戒,这就是我们用功不用功的问题,已经不是道理的问题了。所以「于虚妄体」,我们烦恼所依就是虚妄之体,没有所谓的烦恼,也没有所谓的惑、业。可是我们无量劫来,就认为我们有烦恼,有业,这是我,这是我所,所以重执虚妄。无始劫来未闻如来正法,所以常轮转六道,重执虚妄。

「二妄相依」,就是能所相依,能所就是我们众生的分别心,分别心一念妄动就执着取相。取相才叫妄动,你取相就是轮回的根本,取相原因是无始劫来不闻正法,不入正法,不明佛的二谛,所以才妄落业道。虚妄的造作,虚妄的贪瞋痴,像刚才师父讲的,在道德上没有办法增进。所以有妄业,身口意业的造作,譬如我们到外面去办事情,你就认为这个事情是很实在的,不出能所,不知所知烦恼,所以妄见流转。我们总认为生灭里面,就是生死凡夫。我们以不会法性的缘故,所以厌流转,不能当下会入自性清净心。

本来佛开的方便法门,归元无二路,就是要会入我们的自性清净心。而我们妄见涅盘,常常要舍离一切的常住事,不敢担当,要躲起来。涅盘是不生不灭,我们要取一个清净心,离生灭要会清净,是缘木求鱼,不可能的。「由此不能入清净觉」,为什么说有能有所,不能入清净觉?我们知道,大道不远,随缘而常无性,不碍诸法;无性而常随缘,不碍清净。讲到这里,很感谢常住给我们这个法。

师父:慧闻提出来,妄认四颠倒,他提出来身受心法。待会我们查注疏,就知道到底怎么说。

大家要深入法性,其实你是迷惑,不能怪人。人家说,一条蚯蚓断成两边,佛性在那一端?你就迷惑了。其实很简单,因缘所生法,我说就是空,就是那个解释。好比说,我这串念珠,我截成两个,是不是变成两串念珠啊?你一定想,一串念珠把它截成两个,一定是两串念珠。那我问你,念珠有没有啊?要深入觉性才知道。念珠本来没有的,怎么会有一个或两个?它本来没有,毕竟空的,非一非异,非来非去,非生非灭,非常非断啊!谁再讲?

观师:刚刚慧闻师提到那个问题,我们在下面还有讨论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往生?往生怎么看出来?如果是我们回答,怎么答都不圆融;师父回答,什么问题都是从二谛回答,也就是说师父的生活就是二谛的生活。以前师父跟我们讲,我们念佛,念佛就是我们的生活,念阿弥陀佛已经变成我们的生命。我们也可以讲,二谛就是师父的生命,所以我们很有福报,能够和师父一起来修学,一起生活。譬如说生病,师父也在生病,而且师父为众生受苦的病比我们更苦,可是师父说可以身受心不受。因为师父已经会到法性,所以可以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觉得苦。

我想讲的是「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这一点,我们为什么会这样轮回?就是妄想执着,有我、我所,就会一直造业,轮转不停。所以念佛要从无我契入。师父在佛七讲话讲到,我们起妄想造业,一定会受苦报,所以叫我们不要打妄想。可是我们不打妄想,不容易,所以我们要提起佛号。这妄想就是因为我的缘故,佛号是仗佛力的缘故,所以我们遇到病缘的时候,就要靠佛力加被,才能够有福报和师父学习正法,带业往生。

师父:我和大家讲,「妄想执我」,我没有,妄想执我、人、众生、寿者,也没有。外道执着有,他立二十五冥谛,他说有我叫神我。简单说,我所,人众生寿命,就是我所,就是色受想行识,外道执着。我们学佛,深入二谛,要知道他的错误地方。没有我,也没有五阴,由于因缘起,才有五阴和我的分别。可是我和五阴皆是因缘生法,皆无自性,就是空的。要知道这样,这样才入觉性。我们刚才一开始我就问了,清净觉性是什么性啊?就是这个道理。讲吧!

甫师:净诸业障菩萨提出的问题:「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后面佛回答,众生一念不觉,起妄想执着我,对待于我所起憎爱心,因憎爱心妄执造业,然后妄见流转。我想到有一次有人打佛七出来请问师父,为什么佛七期间可以一直念佛,可是回去以后佛号提不起来?师父回答,这是业力。确实,我们都是被业力所转,为什么被业力所转?因为妄想心。其实业障是自己虚妄起的,比如我们在打佛七时,也是用这个心念佛,平常也可以用这个心念佛。为什么平时不能念佛?因为陷入妄想里面,被自己的业所转。

这里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虚妄随业流转,其实本性清净。为什么虚妄流转?因为对缘起虚妄执着,不能会其法性。

师父:慧甫提出业,业是虚妄的,虚妄而有的。业虚妄而有,为什么众生堕入六道轮回,受苦报,受乐报呢?那也是虚妄的,怎么虚妄的?因缘而生。不相信我们看,假使业不是虚妄的,一定有业,就讲不通了。如果业一定有的话,你不造业也受报,是不是?换句话说,你不杀人也要偿命,你不行善也应该生天,你不念佛也得往生,因为什么?业一定有的嘛!业是随缘而生的,所以它是虚妄的。不但业如此,烦恼也如此,烦恼、业要是了解以后,就脱离苦道了,所以惑业苦三虚妄流转。

憎爱二心,心是由我、我所而生的,我对我所,这我所并不是人众生寿者,他是总说啊!详细分别,无量无边。顺我者,就产生贪爱;违背我者,就发生憎恨,都是虚妄生。大家想想,你是不是天天都在虚妄中生活,我们大家都在虚妄中生活,你不是憎恨,就是贪爱,都是虚妄,所以你怎么能见觉性呢?好了!现在时间到了,查注疏。查到注疏,写在黑板上。

确实要注重实德,真要是有修行有实德的话,冥冥中佛力加被。……要是有间隔,先有我,后有我所,那不对了,不对我所怎么有我?没有间隔。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二五上七)「此正答染污所以也」,所以是原因。「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等者。正出所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也。由诸众生最初不觉迷本法身故。」最初一念不觉就是无始。「妄认五蕴幻妄身心。为实我体。故名我相。计我展转趣于余趣。故名人相。计我盛哀(衰)苦乐变异相续。为众生相。计有一期命根不断。为寿者相。以不达无我。执妄为真。故云颠倒。」一切法无我,执妄为真故为颠倒。

「然执虚妄为我。已是颠倒。」没有我,执着有我,已经是颠倒。「且于此妄我。起憎爱之心。故云重执虚妄。」起憎爱心,他解释是无我而执我,第一重颠倒,从我上更起憎爱二心,叫虚妄加虚妄。「此起惑也」,惑还有一个名词,就是烦恼,迷惑就是烦恼。「心境二妄相依造种种业」,他讲二妄,我们修学没讲到。心和境虚妄相依,心就是我,也叫心。境就是我所,也叫心所,二妄相依造种种业。以我我所故,造种种业,以心心所故,造种种业,「故云生妄业道」。

「此造业也。故有妄业。」惑业苦,看出没有?憨山大师解释出来,这段文讲出惑业苦三,前面提出惑,造种种业就是业。「必受苦报流转生死」,这是苦,「此苦果也」。他是由惑业苦三解释的。「惑业苦三。皆因妄认我执。以取三界轮回。故云流转。此分段生死也。……」这是分段生死。惑业苦三有两种人,那两种呢?惑业苦有变易死,惑是无明,业是行,苦是识名色六入触受。分段死,也是惑业苦,惑是爱取,业是有,苦是生老死。

「然此四相。有迷识迷智粗细之分。」他说有迷识迷智之分,「粗者迷识。乃凡夫妄认五蕴为我。妄生憎爱。……」这是迷识。「细者迷智。乃一切圣贤。妄有证得。能所未忘。……」这是指二乘了,对不对?「妄有证得」,证法,证菩提,得果位,小乘有四得四向,初果向、初果,一向一得,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这叫八圣贤。

「此中粗细二种我执。正属俱生。」憨山大师说这是俱生我执,俱生我执很细,俱生我执再浅的有分别我执,分别我执小菩萨就断了。阿罗汉断俱生我执、分别我执,一旦到登地菩萨,断俱生法执。「此经众生意该九界。此中先举凡夫之四相。」他说这个经里面,他所谓的众生啊!该九界,包含九界。九界是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地狱、饿鬼、畜生界──九界。从菩萨一直到地狱饿鬼畜生,九界包含。

「此中先举凡夫之四相」,先举凡夫的四相,「以显三乘之四相」,这是两重颠倒。「以凡夫四相由憎爱而有。三乘四相由证取而有。」他们也是颠倒,虽然凡夫是颠倒,他们也是颠倒。没有涅盘嘛!他认为有涅盘可得,所以是增上慢人。「以证取发于爱根种子故。凡圣双举。」这是凡夫、圣人双举。今天大家修学的,没修学得很杰出。

(太虚大师全书二一七三二)「四相均是颠倒之见」,我人众寿相皆是颠倒之见,我相者无我,人相者无人,众生相寿者相,无众生无寿者,所以一切法随缘无性,随缘有四相,四相随缘皆无自性。

「今不知颠倒而认为实我」,这个人他的意思是说,四颠倒之见,我人众寿四相都是颠倒之见,他认为四颠倒就是我人众寿相。「以执有我体之故,是以顺我者爱。」解释得很好。「违我者憎,故云由此便生憎爱二境。我体是虚妄,……于虚妄之我体上更加虚妄之憎爱。」这两位大师都说,由虚妄我执有憎爱,叫虚妄加虚妄。「是于虚妄体重执虚妄。如是固执实我而起憎爱;因有憎爱而更执实有我体,故云二妄相依。」我是虚妄的,憎爱也是虚妄的,因为憎爱而有我,因为我而有憎爱,这二者相待,所以才二妄相依。

「妄体妄境相依,则生种种造作之妄业,而妄招善恶之六道。是以有妄业之凡夫,则妄见六道之流转生死;厌流转之二乘小圣。」你们大家也都讲过了,一个是指凡夫,一个是指二乘,二乘是小圣。「妄见了生死之涅盘」,其实没有生死,没有涅盘。你们时常讲,生死即涅盘,什么道理?涅盘随缘现生死,生死无性即涅盘,还是不出二谛嘛!「见有涅盘,仍由我证,我相宛在。」见有涅盘,就是我相,有我相自然就有人、众生、寿者相。「故名妄也。盖二乘见有涅盘,即是法爱,亦即迷智之我相。」「迷智之我相」,什么是迷智啊?迷智是不破无明。这两位大师解释都很好!

看看人家,衡量自己,自己想到了没有?自己办到这个地步了没有?以人家印证自己。这两位讲的都很好!修学到此地。

■第四十六次修学

师父:大家学佛不求名相,求法。外道都知道,有一仙人指头一指,石头可以变成黄金,外道不要。仙人说,你怎么不要黄金啊?外道说,我不要黄金,我要你的指头。外道都这样,何况佛道?

大家修学经法,一定使自己道德增进,领导众生,度化众生,仅凭嘴巴说,不行的!要靠真正的实德。希望我们逐渐逐渐地增进实德,作人天师表。入经法,我和你们讲过,全凭谛理,谛理是你的性。要是入谛理以后,叫销归自性。戒律是行,戒律所说的都是世俗谛说,最后也入第一义谛,要不然就是遍计执。希望大家各自努力,熏修自己,在实德方面渐渐地入理。我们净苑修行以持戒念佛为主。现在看经文,上一次我讲话太多,影响大家发挥,还是尽量由大家发挥,能发挥得出来,很好!发挥不出来的,也跟大家一起修学。

我讲太多不好,打闲岔,障碍大家。虽然我把道理讲出来了,反而没有用,这个法要从你性上出。

「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师父:修学到这一段文。「非觉违拒诸能入者」,相信你们一看经文就迷迷糊糊,经过修学就慢慢入了。看不懂的,更要精进,赶紧跟上。别人精进,你如果不精进的话,慢慢地就落后了。只要你突破这一关,那顺水推舟。

「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我先帮大家的忙,觉是什么呢?圆成实性、无上道、中道义、清净心,这个觉没有能所吧?懂了吧?

我和大家讲,觉就是你的性,心是名字,不是性。唯有觉,唯有知,才是真正本性。我们所说的心,不过仅仅是假名。为什么觉和知不是心呢?觉和知是用啊!用全归体,名不归体。

悦师:自性清净的觉性并不是能违拒诸能入者,为什么?因为「有诸能入非觉入故」,而是在你认为有能入的话,这就落入能入所入,有能入、所入,就不是真正的觉性,就不是自性清净心。就好比说般若无知才一切知,般若有知的话就不能一切知了。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动念我们把它会是缘起,息念就是你认为有个无性,你落入缘起,或是你落入息念有个涅盘,都不是清净觉性。因为清净觉性本来是无性随缘,既然无性随缘,你怎么可以执着在随缘边呢?这种清净觉本来是随缘无性,你怎么可以执着在无性边呢?如果落入随缘或是无性,都是迷闷。

「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因为你一念妄动,认为有一个主宰的我。「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遇到爱我的人,我就随顺他生贪爱心;遇到不喜欢的,就起憎怨心。「由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憎爱二心滋养无明的缘故,所以纵然相续不断的求道也不成就。

师父:要抓住要点,好象一开始「非觉违拒诸能入者」,这里面说出有能入、所入来对不对?要是有能入就非觉悟,以下这段文好象都不离能所吧?慧策讲!

策师:这段文是接上面来的。上文讲「二妄相依」,有这种迷惑就不能入清净觉。下面讲「非觉违拒诸能入者」,这种觉它本来就横遍竖穷,遍满十方,本来就没有能入、所入,遍一切时,一切处。若有能入、所入,就违背觉性,所以「非觉入故」。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动念是凡夫,住着一切法实在有。息念是二乘,知道一切法是缘起,偏空。「皆归迷闷」,没有究竟,都是不能和清净觉相应。「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众生为什么不能和清净觉性相应呢?因为有根本无明、迷理无明,住着一切法实在有,凡夫住着一切法实在有,二乘住着一切法空,所以与清净平等觉性不能相应。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就是说一切众生没有智慧,他不知道一切法都是无性,无性能随缘,随缘成就一切法,一切法都没有自己的自性。这样没有智慧的缘故,「身心等性。皆是无明。」正因为住着实在有、实在空,有所得心,所以身心都是无明。

「譬如有人不自断命」,师父!「不自断命」,要怎么讲?

师父:这个人啊!自己要是能断自己的命,好比有第二个头,这个头砍掉那个头,好象有能有所嘛!人有两个头,断那个头的人命,有能有所。人只有一个头,怎么有能有所呢?

策师:谢谢师父!「有爱我者我与随顺」,这是众生的执着,众生落入生死,因为有憎爱二心。爱我的,就起贪心。「非随顺者。便生憎怨。」就起憎恨心。由憎爱二心,所以是生死的根本,生死的根本是长养无明,无明就是生死的根本,一念不觉叫无明。「相续求道皆不成就」,若有无明,不知道一切法无自性,相续求道就不得成就。

师父:慧策不错!他会到动念是凡夫,息念是二乘,这是他的见地。他又引前段文,前段文你看,「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好象我就是能吧?人众生寿命是不是所啊?根据上文来的。引申涵义,我们就知道,有能、有所皆是无明啊!对不对?谁讲?

你要突破这一关啊!从谛理突破,突破以后就知道,哦!原来如此啊!

乘师:「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非觉就是迷,迷缘起无性,无性本来就是无能无所。清净觉性本来是平等如如不动,分别就是迷,众生都是迷,依他起落入遍计执,所以落入生死。其实法本来清净,有能有所就是有对待。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起心动念都是违背法体,因此流转,所以能所不是我们的清净觉性,因为清净觉性本来是平等不动的。「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无始不是说很久以前,因为法本来清净的,现前一念本来清净、平等如如不动的。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因为众生落入有我相,于依他起执着有我,有我就有我所,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能会归圆成实性,起贪瞋痴。「身心等性」,本来是清净平等的,因为无明,所以起妄想烦恼不能入清净觉性。这是法说,以下举譬喻说。

「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事实上,贪瞋痴也是无自性,只是迷惑而已。顺境时,我们会起执着,逆境时会起瞋心,憎爱二心一起,不是我们的清净觉性。事实上,心佛众生没有差别,只是迷惑而已,这样憎爱二心就是假名无明,假名贪瞋痴。如果落入有所得心,就不清净,以有所得心求佛道,就不能和觉性随顺,所以皆不得成就。

师父:这个「非觉违拒诸能入者」,大家不要把「非觉」两个字,解释非觉就是不觉,不是的。这个觉性平等清净,前面不是讲了,觉性清净平等不动吗?这样他不分能所,没有能所了。所以并不是觉性违拒能入。要是违拒能入,就有能有所。好比一个人自己能断命,自己要是有两个头,用这个头砍那个头,有能有所了。他只有一个头啊!不分能所。所以有能入就有所入嘛!这都不是觉入,不是清净平等觉性入。谁讲?

闻师:前面那段,净诸业障菩萨请问如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这是一点。第二点,如来开示,众生妄认四颠倒为实我体,讲到我执,因为有我执的缘故,就有人众生寿者的分别,落入有能有所,所以起憎爱二心。其实佛陀开示的这段话,是开悟法性,开悟法性也就是开悟一真法界,或是说圆觉妙心。

「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这一段我们把它扣上前文,事实上这段文是开悟众生清净的圆觉自性,也就是一真法界性。众生的心性事实上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我们清净的圆觉自性也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随缘无性,随缘不可得;无性随缘,无性不可得。

「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众生因为不入二谛理,才会迷闷,以迷闷的缘故,不能入净圆觉法性。所谓动念是不知道随缘无性,于缘起边起遍计执;息念是二乘会到缘起无性,可是不知道无性不可得,不会一真法界性的缘故。不会一真法界性,就落入能所,这能所有好几种讲法,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的我,及迷于众生、人、寿者的我所,产生憎爱二心。

事实上,不离一真法界性,所以说「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我们知道自性清净心非有非无,不是有法,也不是无法,你在里面生心动念的话,就失去这清净义。

后面接着讲,「有诸能入非觉入故」,如果从上面讲下来,不会一真法界性,动念息念皆归迷闷,迷闷就是不识二谛义,所以在里面有取有舍。因为不知依他起无性的缘故,才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所以说「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由无明就有我相,由我才立所,有取有舍皆归迷闷。

下面讲「一切众生生无慧目」,不知一真法界性本自清净平等。「身心等性。皆是无明。」为什么?身心本身当下就是一真法界性,因为它是缘起之法,可是我们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所以这时候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有我就有人随顺、不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产生憎爱二心,都是长养无明,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师父:慧闻他会到一真法界性,这是他的见地。一真法界性有能有所没有?没有能,没有所。「譬如有人不自断命」,他这是譬喻,人要是把头砍下来就死了,这是一个啊!他没有能,没有所啊!除非长第二个头,把第二个头砍下来,第一个头还活着。他没有能,没有所嘛!所断就是能断,能断就是所断,无能无所。

动念、息念,动念就是有能动、所动,息念是有能息、所息,「皆归迷闷」,都是迷惑不解。迷闷是迷惑不解的意思。「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看它的前文:「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我们修学过就知道,我是能,人众生寿命是所,都是为自己主宰,所以一念我心起就是无明。怎么知道?佛不是说过,一切法无我嘛!谁讲?

融师:「非觉违拒诸能入者」,觉性本是随缘无性,本是清净平等,本是如如。「有诸能入非觉入故」,圆觉性没有能所,如果有诸能入或非觉入,都不对。「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如果有动念、息念,都不会圆觉性,因为他不会随缘无性,无性随缘,所以有动念、息念。「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这是法说。一切众生都是有我,有人、众生、寿命,所以不会随缘无性、无性随缘的圆觉性。

一切众生为什么叫众生呢?因为「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下面譬喻说。「譬如有人不自断命」,师父已经讲过好几遍了。就是说,如果有断命,就是有能有所。所以下面讲「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落入无明。这些都是「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落入有能有所,不会圆成实性。

师父:「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念不觉叫本起无明,一念不觉,分别能所叫本起无明,对不对?「一切众生生无慧目」,有能有所了,什么叫慧目?不见一切法叫慧目,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不见一切法,叫慧目。慧目是入空理,要是见有为法、无为法,那叫天眼了。

「身心等性」,你们都讲过了,我不再讲了。都误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四大为自身相,有能有所;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有能有所,那都是无明啊!所以才「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有能杀的、所杀的分别,你杀了张三,你还活着,一个人怎么能杀死自己还活着呢?无能无所。它这个不自断命,很费解,要会入无能无所。人自断命啊!如果你以为自己自杀叫自断命,那不是的!自己自杀,无能无所,能断就是所断,所断就是能断,它这个比喻很巧妙。两种中道,能断就是所断,所断就是能断,俗谛中道。能断就是所断,就没有能断;所断就是能断,就没有所断,真谛中道。大家看不懂,你于能所而起分别。谁讲?有一点明白你就讲,有好处,你要是不讲,它只入一分,一晃眼就忘了。你讲出来,它入七八分。 

观师:「非觉违拒诸能入者」,不是清净觉违拒能修学入清净觉者。因为「有诸能入非觉入故」,假如有能入就不是清净觉,意思就是说,没有能入所入,这样才是入清净觉。「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所以起心动念或息念都是迷闷。因为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息念。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我们主要就是因为有无始无明,无始无明就是前面讲的,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我就是能,人众生寿者就是所,意思就是说有能有所,所以我们才会「归于迷闷」。「一切众生生无慧目」,一切众生没有慧眼,因为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无我,没有慧目就有所得、有我。「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假如有所得、有我的话,我们身心就不空,就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意思是说譬如有人没有办法自己断自己的命,因为自己断命以后,自己也命绝。断人家的命的话,有能断、所断才叫断命。意思是说,能断、所断同一个人,所以「有人不自断命」,没有自断命的人。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因为有所得、有我的缘故,假如有爱我者,就和他随顺,起贪着。「非随顺者。便生憎怨。」对没有随顺我的人,就起憎恶。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就知道,有爱我者,我们就和他结清净缘,不要贪着,当作善知识的因缘来念佛,帮我们往生。假如不随顺我们的人,我们不要起憎恶的心,想他是我们的善知识现前,让我们好好念佛,因为自己没有好好念佛,才有这样的业障,所以要非常地感激。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以憎爱心要来成就佛道,皆无法成就,所以我们不要起憎爱心,要以无所得、无我来念佛。

师父:「非觉违拒诸能入者」,大家还不懂,此法清净平等不动。我过去不是和大家讲过了吗?你未成佛时本是佛,已成佛后还是佛,它不是非觉违拒诸能入者吗?你未成佛时本是佛,成佛以后还是佛,不动啊!所以海水起浪,千重浪、万重浪还是水啊!慧经讲!

经师:「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我想是当初译者的文字有点重覆了,如果我们能反过来看,文句可能通顺一点。「违拒诸能入者即是非觉」,和下一句意思有点相同。如果有能有所,就是非觉,这里所讲的觉是圆成实性,实相法。「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这一句在反扣前文。依天台来讲,动念就是观,息念就是止,就是有所止,有所观,有所得,想要放下,这些总归都是无明。

下面解释。「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因为无始劫来,众生因为无明的缘故,本来真本具、妄本空,众生不觉,所以「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众生为什么会无明?因为他没有悟到身心的慧目,没有悟到自己的清净心,不见法性。

「譬如有人不自断命」,这一句好象不能够……

师父:不自断命,张三断李四的命,李四断张三的命,有能有所。要是自断命的话,能断就是所断,所断就是能断,就没有能断,没有所断。

经师:这句话可以体会出来,是说众生的慧命本来无能无所的,可是我们都把它会成有所得,有能有所,所以不能入清净的法性。「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我们迷于无明,所以起憎爱二心,顺我则喜,逆我则怨。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因为众生具无明,想要真正求这个法,怎么能成就呢?

师父:大家知道,憎爱二心是生死根啊!所以你们大家,我看出来,皆有憎爱二心。经上讲的,一点都不错啊!「有爱我者我与随顺」,发生感情了;「非随顺者。便生憎怨。」感情不和了,你们是不是都是这样?不是圣者之流。所以才说「道人无亲,以法为亲」啊! 

觉师:「非觉违拒诸能入者」,觉可以说是一心,一心出二门,就是真如门、生灭门,真如是体,生灭是用。「有诸能入非觉入故」,他认为实有体,有能入就有取相,他不知体即虚妄,认为实有体,这样就不能入一心。「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认为实有,所以有动念、息念,动念是指凡夫众生,息念是指二乘,都是虚妄执着。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因为众生于一心中虚妄执着有体有用,体用实有,所以不能会入一心。「一切众生生无慧目」,因为一切众生不能深深入理,不能了达,所以「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认为实有,就是无明。好比「有人不自断命」,他不知体即是用,用即是体。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所以要知道,众生都是我执,爱我者我与随顺,不顺我心的,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以憎爱二心再增长无明,就是再熏习无明。「相续求道皆不成就」,以这种心要想成就佛道是不可能的。

师父:「一切众生生无慧目」,慧眼所见,一切诸法以无性为性,所以不见有为,不见无为,不见一切法。众生以能所性相为性,地是坚性,水是湿性,火是暖性,风是动性,都无慧目,无能无所是什么?清净平等是,于一切人、一切事清净平等。所以古德说,老僧学佛数十年,没学到别的法,只学到一法,不用心机,用心机就有能有所。这老祖师真要学到不用心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清净平等就是清净觉。你们大家是不是天天用心机啊?用心机一定有能有所,远离清净心。我忘了是那位老祖师说的,老僧学佛数十年,没学别的法,就学到一法,不用心机就是了。那不得了了!比较起来,我们天天用心机,那怎么是学佛呢?谁还讲?

憎爱二心是生死根本啊!就是这么来的。憎爱二心皆是养无明。「相续求道皆不成就」,相续是心王、心所相续不断。你这么求道,有能求有所求,不得成就。一念清净平等不动,就是了。好!最后一个发言。

甫师:上一段是讲惑业苦,这一段是解释惑。这里是因为净诸业障菩萨问「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我们知道迷和觉是不二的,本来一切法无性,就是实相、中道,众生迷惑,所以佛才方便开示。觉,其实就是我们的心本来清净,可是我们起心动念,即乖法体,这起心动念就是妄想,能够成为业障。所以说「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觉心本来清净,我们自己起妄念,还要起息妄的心,这都是迷惑。而妄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有无始无明作主宰。

下面说「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身心世界皆是妄见,因为一切法本来清净。不自断命是譬喻不是有能动念的,有所动的念,无能无所,只是因为我们执着,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就有爱憎的境,起爱憎的心,更增长无明。以这种迷惑心相续求道当然不成就,因为它是与道相违背的。

师父:慧甫提出来,他回复到前文,我们看前文就了解了。净诸业障菩萨问「若此觉心本自清净。因何染污。」佛回答,第一个我们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有我。无始来一念妄心动,先产生我,然后由我才产生人、众生、寿者,是不是?这就是染污了。再往下分析,有我人众生寿者,是分别能所,有能所就有染污了,不能入清净平等觉。由能所再分别,有憎爱二心,它不能入清净平等觉。所以这段文,我们最后把它归到修行方面,如果你要想修行佛法得成就者,第一个不生憎爱二心。再往细的讲,不分别能所,就是人我是非皆不分别。

再往细的讲,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就入清净平等觉了。最后讲,我念不生。由粗到细,大家应该了解这段经文了吧?这是答复菩萨所问的,本自清净,为什么还有染污呢?就是这么染污。你先产生妄念,一念妄心动,接着产生我念。愈来愈深,有我念,我为能,产生所,就是人众生寿者,愈来愈深了。分别能所,人我是非,由于这个分别,产生憎爱二心,愈来愈深。憎爱二心再往下追求,产生贪瞋痴,贪瞋痴生十恶业,十恶业入生死,不得出离。 

大家应该了解了吧?你要想了生死,怎么了法?先断十恶业,微细处断贪瞋痴。再微细,不起憎爱二心,对一切人事都不用心机。再一步,不分别人我是非、能所,不取我人众寿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起我,不起我念,不执着我,天天清净了,妄心不动,不叫无始无明起。

你们现在了解这段文了,你在没修学以前,你看这段文,迷迷糊糊。修学以后才知道,这对修行有大帮助啊!大家就知道了,不要起憎爱心,不要动人我是非心,不生能所,不取着我人众寿相,不起我念,妄心不动,欸!这是清净平等觉,对不对啊?入这个法有很多修行法,禅宗也是入这个东西,密宗也是入这个东西,律宗也是入这个东西。当然我们以念佛方便,也是入这个东西。

修行要不用心机,用心机迟早要用到自己身上。这有一句笑话说:「木匠戴枷啊!自作自受。」木枷就是木匠做的嘛!像那老祖师讲的,不用心机,这是最方便的路线,这是谁都能做到的。坏就坏在谁都不做,你们不做的原因,不外乎憎爱二心,顺自己的则爱,不顺自己的,就瞋恨,对不对?那都是从人我是非分别来的嘛!不出我人众寿相,讲得究竟,不出一个「我」字,再讲微细的,都是妄念动啊!这个法本来是清净平等的,妄念动,无明起。知道这个道理以后,赶紧地用心修行,以后学不用心机。如果你用心机,有一句话,聪明还被聪明误啊!

你用心机,你能用啊!所受的,还是你自己。你们想一想,阎罗王大殿业镜台前都是用心机的人,你不用心机就不到他那里去了。有个广老的弟子和我讲,台湾有一个住山的法师,他没有神通,也没有特别的能力,他有一个什么特点呢?蜻蜓飞过来,他说:「欸!来来!」欸!那个蜻蜓就站在手指尖了,他就问他:「你是不是有神通啊?」他说:「那儿的话?我不过是不害一切众生,习惯了,来来,它就来了。」改天你们试一试,蚊子咬你的时候,你不打牠。慢慢地,牠不怕你。你们现在是蚊子一靠到,就赶紧飞了。

修学过以后多少明白一点了吧!没修学以前简直是入于迷闷啊!修学经法的时候,有一点点了解,赶紧讲出来。因为什么原因?你不讲,了不起只在意根,它有一种隐没作用,很快隐没。你讲出来,用意根、舌根、耳根,甚而言之,其它诸根皆用,种入深;讲熟以后,种入更深;初讲的时候,种入不太深。不相信,你们试一试,大家第一次发言,或第二次发言,自己怎么讲,自己不知道,有这种感觉没有?所以说种入不深。你讲熟以后,我要怎么讲就怎么讲,所以种得深。你们不讲啊!永远不会讲,唯识作用就是这个作用。你们不肯用它,把它埋没了。 

你不相信,我们看,这个小孩子看他没有什么维持生活的能力,弱得很,可是等到他爸爸妈妈死掉了,他自己就挺出来。你不相信观察,他有这个能力,他不用它就埋没了。爸爸妈妈去世了,一逼,所有能力发挥出来,不相信,你们观察。你们依赖心!现在有什么缺点,仰仗我、仰仗慧修帮你们解决。等到你自己挺出来的时候,就能办!你们相信吧?依赖心理太重。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五一九四上一七)「先总明四相。妄想即指六七二识。……」这个人偏向唯识说法,四相就是我人众寿相。「妄想即指六七二识」,第六识和第七识。不错,经上说出来了,第一个,一念妄心动先起我念,我念是什么?第七末那识,接着再来的是什么?分别了,分别能所、我人众寿,那就是第六意识分别了,第八识不分别,第七识也不分别,第六识分别了。我们引证楞伽经,相名妄想,相是外面的境──所,名是心,要再总说起来,相、名皆是所,由「我」来分别。这个分别,不要问,还是第六识,可是它离不开第八识,你们知道不知道?妄想离不开第八识,第八识以外没有法。怎么知道呢?相是相分,第八识以自己见分执着相分,我是见分,相分、见分皆是第八识。这在唯识宗古德就说出有三分有四分,后来护法菩萨在相分、见分、自证分(第八识自证分嘛!)之外,又另立证自证分。所以「妄想即指六七二识」,不错!楞伽经讲相名妄想,六七识,真智如如,会归自性。

「由诸众生认此四种颠倒我相以为实体。由执我故。便于已(己)生爱。于他生憎。顺我者爱。逆我者憎。且四大五蕴本无有我。今执为我已是虚妄。」这个人讲出重点了。「今于虚妄我体复起爱憎。则是妄上加妄惑中添惑。由此二妄相依遂兴妄业。」前面是业、惑,后面可能是苦,惑业苦三嘛!「既造妄业妄有果报轮转生死」,讲出来了!这个人对唯识很通达。「至于厌生死而欣灭道者则妄见涅盘」,这好象是上次修学的部分。

「由此我相不除欣厌未尽。所以不能入清净觉。非是清净觉心拒人而不容入也。」这才是这段文啊!清净觉心它没有能所嘛!「但是求入之人不由觉路而入故不能入耳。是故动念者堕于生死故不入。息念者守乎涅盘故不入。且动念者不入固矣。」一定不入,动念有能所,一定不入。「何故息念者亦不得入。良以无明有二。一根本。二枝叶。」根本无明是指那一个无明讲?无明行;枝叶无明指那一个讲?爱取有。他都是根据唯识讲。

「二乘但断枝叶无明。尚有根本无明为已(己)主宰故也。……」二乘断枝叶无明断什么?断分段死。分段死仅仅断爱取有生老死,不破无明,我不是和你们讲过了吗?所以他断枝叶无明,不断根本无明。

「岂知此无明者即是众生生死根本。但修行人不肯命根下手。」修行人不肯命根下手,好象漏了字吧?(答:不肯从命根下手。)「譬如有人不肯自断其命处处护惜」,这是他的见地。人不自断其命,他说是护惜,所以不肯自断其命。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而爱之」,这明明说出来,并不是爱自己啊!「而爱之」,爱其它人。所以我们参考,他解释说「于己生爱」,可以那么说。「有逆我者便相违拂以憎之。由此憎爱二心长养根本无明不觉不知。故二乘者虽名息念」你们谁说出来息念是二乘,他也是这个说法,「而无明未断……」。

「不但凡夫小乘在四相中。即三贤十圣未断生相无明已前皆四相中摄。除佛一人四相方尽。」三贤十圣是指菩萨位,三贤是住行向三位叫三贤,十圣是初地到十地。唯识宗说,初地到十地,初地以上就破无明,十地还有一分生相无明。他这是引证唯识宗的说法。一分生相无明断尽,转身成佛。根据唯识宗这个说法,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要不然他不能下生人间,降生人间成佛。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二五下一三)「此正答不能入觉之所以也。由上所说妄执我故。染污真性。」下文顺这个路解释,第一个原因妄执有我,由我产生我人众寿相。「由此不能入清净觉。盖非觉性违拒不容入也。」觉性清净平等,不是它违拒不容入,它无能无所嘛!「以执我能入觉故。云有诸能入。非觉入觉耳。」有能入、所入觉性就不入,觉性无能无所嘛!你把能入当作我,所入当作觉,那就有能入所入了嘛!那不是清净觉性。

「若以觉入觉。则如空合空。」憨山大师讲得很好!它是一个法嘛!这就说出不是断灭了。你要是说能入觉,你是以觉入觉,以空入空。「又何拒之有」,它是一真法界嘛!那有违拒?有违拒,那就分别能所了。「以我执未忘故。凡夫动念二乘息念皆归迷闷。」

「此征释迷闷之根本也。本起无明。谓最初一念不觉生相无明也。」憨山大师说出来了,最初一念不觉就叫发业无明,也叫根本无明,这就是生相无明。一开始,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始,它初开始。初开始,没有生相,没有初相,你执着虚妄有生相,有初相。「法身无我。由一念无明。迷本法身。成陀那识。」阿陀那识,就是执着了。「为我相根本」,执着为我相根本。「自此皆是无明用事。故云为已(己)主宰。我者主宰义。」所以第一念产生我相啊!主宰。「谓从无始至今。一向皆是无明主宰。是为我相。自等觉已还。未破生相无明。」憨山大师说的,生相无明从等觉已还,等觉是十地,其实密宗讲,十地就是佛,不立等觉。其它各宗立等觉,十地以后是等觉。「异熟未空。皆属我相。……」异熟识未空,异熟识是世俗谛,虚妄的。不要执着异熟识有,要是定有的话,它不是异熟识了,异熟识有变,决定有性它怎么会变?决定无性它更不变了。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此重释无始无明至今难断之所以也」,无始无明就是十二因缘里面无明行的无明,无明行也不是开始根本无始无明,初一开始叫生相无明。「谓全体无明。变成五蕴身心。然此根本无明。非根本智照不能破。」根本智是什么智?根本智是无分别智,实智。「以诸众生从来未逢知识开发慧眼照破」,慧眼是根本智,不见一切法嘛!见一切法是法眼。「岂有无明能断无明之理耶」,无明怎么能断呢?你要是得根本智就知道,原来无无明也无无明尽。「故云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所以憨山大师讲的有特别的地方,无能无所嘛!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怎么有能断、所断呢?要是一个人有能断,有所断,那一个人断两个人头两条命嘛!那不对的。

古德注疏,有高有下,你们现在看不出来,凡有注疏都是对的,看不出来。久久用功才能看出高下来。

■第四十七次修学

师父:圆觉经的文很深啊!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盘皆是我相。」

师父:先看我相。这四相,我和大家讲,大家不入二谛的话,你根本不知道它讲什么东西,大家要知道我们修学的根本。这段文你看了,可能是迷迷糊糊,不知所云。修学以后,你就知道它讲什么东西了。不入谛理,天大的学问都不知道,世间圣人都不知道。

「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这个「忘」字应该读「ㄨㄤˊ」。「四支弦缓摄养乖方」,下面是另一段,另一个意思。「微加针艾」,「四支弦缓摄养乖方」是「微加针艾」的副词,大家要搞清楚。形容名词的叫形容词,形容动词的叫副词。

闻师:「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谓众生心所证,应该说是有所得心,他不懂得随缘无性,无性随缘,也就是不懂一真法界性。因为有我证者,有我相的缘故,不能入圆觉。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前面有讲到动念和息念,这里譬喻什么是我相,这是缘起边讲的。因为一真法界性不假缘起,没有办法体会到无性。「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 这里用譬喻来讲,「百骸调适」这是形容词,「忽忘我身」就是息念。忘了我,就是「息念」的缘故,事实上,我们知道忘我就是因为有我。「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这是动念的缘故,这是颠倒的执着,因为在一真法界之中,息念和生心动念都是有我的关系,都是违乎法性的。

「是故证取方现我体」,一真法界当中有所证,有所得,这时候都是有我相,所以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盘皆是我相」,我相是因为有所得的缘故,有我相不能入清净涅盘。 

师父:慧闻提出来了,「皆是我相」是有所得心,这是要点。四相皆是有所得。这个我相,我提醒大家,一切法有我没有我?你往这里会。讲吧!

悦师:「众生心所证者」,就是你心认为有所取证的话,那就是有所得、有我相。怎么样心所取证,它下面就作个譬喻:「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你认为没有我,我空了,还是我相,或者你认为「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这好象讲身体不舒服,才认为有我。这样不管有我、无我,都叫有所取证,「是故证取方现我体」。「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盘皆是我相」,我们知道一切法……

师父:大家注意到一点,这个我是由身来的,大家看中论就知道了。什么人破我见呢?初果,破三种,身见戒取疑,身见就是我见。这身是五阴,外道执着我是神我,他在五阴之外有神我,这是不对的。五阴身以外要是有神我,那神我因何而知?五阴也非神我,神我不生不灭,五阴生灭,皆不对。所以佛说一切法无我。谁再讲?

「百骸调适忽忘我身」,没有病的时候,不计着有我,这就说明他从五阴身心当中体会有我。五阴身心有我,不对啊!我是不生不灭,五阴身心身坏命终,我去投生,我不灭。五阴要是灭,是败坏法。

「四支弦缓摄养乖方」,是形容「微加针艾」,针艾就是针灸,因为灸是用艾草灸嘛!谁讲?

其实这个法毕竟空,无修无证。要是有我的话,怎么成佛啊?现在我是众生,一定有我的话,那一定是众生,众生不能成佛。如果还能成佛,众生无我。……它的涵义,也叫一乘,也叫一心,也叫无上菩提,也叫中道,也叫第一义谛,也叫毕竟空,也叫毕竟净。这是涅盘经说的。

「众生心所证者」,众生心是什么心啊?一心分二门,大乘起信论说,心真如门,还有一个叫心生灭门。众生心是生灭门所生的,生灭门要是不证,不执着,是什么东西啊?就从依他起入圆成实。一执着就是什么?遍计执。既然这么说的话,众生心就是遍计执吧?谁讲?

悦师:我再重讲。「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什么叫我相呢?众生心有所取证者叫我相,因为我们知道,众生计着有个五阴身,在五阴身计着有我。

下面是佛的譬喻,「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本来五阴身缘起无自性,不可得,你还在五阴身计着调适,身体很舒服,就认为证到我没有了,我真空了,所以心所取证。「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五阴身本来是没有的,在五阴身当中计着我不舒服。「摄养乖方」,然后去针灸,针灸有痛或麻麻的感受,哦!我认为有我了。这样都是一种取证,不管你取证有我,还是取证无我,「方现我体」,这样都是所谓「心所证者」,都是有能证的我与所证的法。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盘皆是我相。」你认为证到如来的毕竟清净觉,那种涅盘也是我相。

师父:我提醒大家,我刚才已经说过了。「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它这个话本来应该这么讲,「譬如有人百骸调适」,这是一个意思。下面应该是「微加针艾则知有我」,「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微加针艾则知有我」,他的意思是这样。「四支弦缓摄养乖方」是形容「微加针艾」,所以它是副词,你直接会是这么会:「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微加针艾则知有我」。

你没有病痛的时候,没想起我来;有病痛了,欸!就知道有我了。所以「四支弦缓摄养乖方」是副词。讲吧!

明师:净诸业障菩萨问世尊,为什么很多众生经历恒河沙劫,勤苦境界,而不能入圆觉境界?原因就是佛所说的,因为有妄想及我人众寿相。这里说「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是说他执取有所证的相貌。云何为我?就是执着一切法自性为我。一切法本来不可得,可是众生认为有可证的法可得,所以不能究竟得解脱。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这是讲到二乘人认为我是五阴和合而成,所以我是空,还是有五阴和合。「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二乘虽然知道我是由五阴和合而成,可是还执着有一个五阴,所以他还有一个法我执。「是故证取方现我体」,认为有一个涅盘可得,所以方现我体。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盘皆是我相。」他认为有一个清净的涅盘可证,乃至有身心可解脱,就是我相。其实一切法都无自性。

师父:慧明提出有两点,第一点他提出我,为什么有我呢?他执着法有自性。第二点他提出凡夫二乘的分别。这个我,无我是大乘说,和小乘不同。我举个例子,小乘人说无我,譬如我这个身生病了,我不要生病,它要生病,我作不了主。因为我作不了主的关系,无我,这是小乘说。他这个说法不究竟,为什么不究竟?他说无我,我身生老病死苦集灭道,我不作主,就知道五阴身里没有我,我不作主。我要是作主的话,我应该叫它病,它就病;不叫它病它就不病。它要病,我作不了主,所以这个无我,可是还是有法啊!这就是小乘的有法无我宗。

大乘人的无我就不同了,他无自性才无我,法皆缘起,无有自性。无有自性,此法就空,那有我呢?空也无自性,所以空也无我,有无我,空无我,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乘初入的时候,就这么入。讲吧!

闻师:「善男子。云何我相。」其实我相是因缘所生法,既然因缘所生法,所以无取无证,无生就没有我相可得。忘我也是我相,知道有我,也是我相,这都是不会因缘所生法。不会因缘所生法,就不会世俗谛,不得世俗谛的缘故,不得第一义谛。所以他在修行证道的时候,就是一种罣碍,因为不了解一切法无性的缘故。

下面是约譬喻来讲,就是说忘我是属于我相。众生如果心有证,是落能所,就像我见一样落在遍计执,迷于缘起的假名。如果在遍计所执中翻然知道,……「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盘皆是我相」,金刚经有一句话,若有人谓得须陀洹果、阿那含果,乃至如来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得故,都是违于法性。

师父:「云何我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对不对啊?「谓诸众生心所证者」,有所证就有能证,一切法,因缘法,怎么有能证所证?凡所有相为什么都是虚妄的?凡所有相不是一真法界,有分别,有能证所证,不是一真法界,有分别。那都是二法,所以佛说过,一法是佛说,二法是魔说。

本来无我,你非要执着这边没有我,那边有我,那就错了。「百骸调适」无我,「微加针艾」有我。那么说,百骸调适就没有我,微加针艾应该有我,那就错了,一切法无我。这个「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微加针艾则知有我」,它是一种影射的说法。影射就是一般众生心执五阴身心为我。外道就这么分别了,他说五阴身心以外有神我,那五阴以外有神我,神我以外有五阴。换句话说,神我不是五阴,五阴不是神我。那么分别来说的话,五阴造罪,我不受报,五阴去受报去。五阴念佛,我不往生,五阴去往生去。五阴修佛道,我不成佛,五阴成佛去。所以五阴以外有神我,不对!

如果你执着五阴就是神我,神我就是五阴,也不对啊!刚才说过,这个我不生不灭,五阴有生有灭,要是我是五阴生灭的话,没有六道轮回了。人道一死,我就灭了,谁去受六道轮回去?谁去成佛?这就是所谓的二边见。讲吧!

甫师:刚才大家都讲得很清楚了,我是想到,一切法无我,是要告诉我们不是有所证的才无我,本来就是无我。所以假如有人认为有我、无我,都是有所得,都是我相。

师父:我坐在这里安安稳稳地,不执着有我。有人骂我一句,我马上强烈地有我了,执着有我了。你们看我很舒服,安安静静地,不知道有我;有人打我一下,就知道有我了。这就是那个「百骸调适」,很好的时候,不知道有我;「微加针艾」,一被针灸,就知道有我了。这个不对啊!如果我安安静静地,不知道有我;有人骂我了,我就知道有我,那这个我应该从骂产生啊!既然骂产生我的话,我在骂上啊!

大家想通这个道理了吧?如果我平平安安地不知道有我,别人打我了,才知道有我,那这个我好象在打产生的,要是打生我,打就是我。打就是我,那不对了,我打我嘛!「百骸调适」的时候,不知道有我;「微加针艾」的时候,才知道有我,那好象这个我是从针艾产生的。如果从针艾产生,应该铁针和艾草就是我啊!要不然它怎么能生我呢?谁还要发挥?总而言之,要你会一切法无我,千万不要执着:「这里没有我,我在何处呢?」那你就糟糕了,法无自性,那有我?

既然一切法无我,那有能证、所证?没有能所,那有分别?没有分别,那有相?一切诸法分别,仅仅分别名相就是了。谁讲?

庶师:这里所谓的我相,如果从前面连贯到这边,以四颠倒为实我体,就是以地水火风为实我体。这边讲我相,是不是指众生从无始来根深蒂固,执着实在有一个我的情况?另外以六根攀缘六尘来讲,你一一住着,会感受到一一都是我相的成份。所以这边提出「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你不住着的时候,可能没有感受到我相的存在,「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当你有所住着的时候,我相又会浮现出来。

所以「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盘皆是我相。」以有我之心,也就是妄想之心,你想要求一个清净涅盘,还是一个我相。如果会到实际生活,我们的心性本像是流水一样,可长可短,可方可圆,不能住着在一个定点上。这个地方不行,我们可以转到别的地方去,一定不能住着,一住着的话,还是不清净。

师父:慧庶讲四颠倒,地水火风为我,这是四种颠倒。四大皆空,五阴无常,那里是我啊?这段文很重要啊!你如果能彻底会到,有很大的受用,我讲一讲。

「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微加针艾则知有我」,不假针艾不知道有我,所以我讲过,我们不可能说,我是从针艾产生的。本来无我,既然你会到无我,谁受到针艾?既然不受针艾,谁受生?谁受老?谁受病?谁受死?谁受爱别离?谁受怨憎会?谁受五阴?谁受求不得?是不是大受用了?生死,谁生死啊?大家总认为我生死吧?一切法无我,生死是谁啊?如果有人能证到的话,能获得解脱。

所以这句话,大家迷惑就迷惑在「四支弦缓摄养乖方」,把它摆开,不管它。直接会就是「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微加针艾则知有我」,就是这个道理。慧明你不是要讲吗?

明师:「善男子。云何我相。」我相就是执着相,众生心所执着的就是我相。「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这是后页所讲的「以己微证为自清净」,就是他稍微证到我是很清净的,也就是二乘人证到人我空,可是不能得究竟解脱。「四支弦缓摄养乖方」,这是说调适没有方法,要用药针灸医治,针艾就是譬喻法,佛所说的法,「则知有我」,虽然他证到人空,可是他还有法可得,所以他法未空。

「是故证取方现我体」,所以他证取的时候,这个我就产生了。后面有讲到「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末法的众生分别法,虽然精进的修行,可是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盘皆是我相。」这是说,你认为一切法可得可证的话,这都是执著名相。

师父:谁讲?大家应该知道,我相是执着。

闻师:凡是落在生灭中执着,都是我相。我们知道,生灭都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众生执着生灭,都是颠倒。「二妄相依」,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凡是落在生灭中,都是我相,遍计所执都是我相。事实上,一切法本来不可得。

师父:一切法本来不可得,为什么有众生老病死呢?谁会到?

悦师:因为有我相。 

师父:为什么有我相呢?(答:众生虚妄。)为什么有众生呢?谁知道这个原因啊?唉呀!迷惑迷惑!不知缘起嘛!无性随缘有万法,这个没有妨碍啊!为什么没有妨碍?万法缘起还是无性,毛病出在什么地方呢?谁知道?分别能所、执着证取,是不是?那就落入什么了?(答:遍计执。)

你们突破这一关啊!好比说,由暗入明,了然万物。如果你不能突破这一关啊!愈积多生多劫,不能突破。那好比由暗入暗,没有出头之日。你不懂,就是不懂,所以你不要说有什么巧门可以让你懂的,没有的。万生万劫,你不懂,还在生死之中。不假佛力,那得超生呢?

空师:我有问题想请问师父。「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我觉得这是不是指凡夫?凡夫在舍受中就不觉得有我;「微加针艾则知有我」,在苦受中才知有我,就是他有所执取。

师父:可以这么说,这是你的见地,不错!

空师:师父!在大圆满觉中了了知无所知,了了见无所见,那么有所知有所觉就是遍计执。这个我,就是前面所讲的「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就是根本无明。

师父:对的,你要是知道了了知无所知,了了见无所见,那会到真正法性了。有所知有所见,它一定有四相──我人众寿。

空师:那下面「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盘皆是我相。」本来清净涅盘是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没有法可以生,没有法可以灭,清净寂静。他有所证的话,就是有能证取的我,有所证取的空,就是二法,就是对待。而佛法是不二法门,所以这是根本的我相无明。

师父:对的!涅盘不生不灭,他证入的时候,不是有生有灭吗?证入第一剎那就生了,第二剎那就灭了,这是生灭。楞严经也说过,知见立知,知见是你的性。再另立知,无明本。僧肇大师也说过「般若无知」,就是知而无知,无知而知。如果你了了知,有所知,那糟糕了!了了见,有所见,那都是遍计执。如果了了知,无所知;了了见,无所见,那叫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

大家各自努力,突破这一关,你如果不突破,等到两眼一闭就来不及了。如果突破这一关,就算你不求往生,到那一道都是聪明的众生,它不舍离嘛!生生世世它不舍离你,直到你成佛,除非你再被五阴所迷。 

如果有人知道这个法了,他要是能断除淫欲,得清净梵行,直到成佛。他可以从初果、二果、三果,一直上去。大家有没有人讲的啊?

观师:这边提到我相,就是众生心所证者,众生心是生灭心,这个心不是佛心,有能证所证。「百骸调适忽忘我身」,身体调适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等到「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有病的时候,才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证取的时候,才现我体。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盘皆是我相。」我们不要以众生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盘,这都是我相。刚才师父提到二谛,从缘起来看,我相不可得,因为缘起是无自性的。我们很有福报,像师父让我们这么讲,也是没有我相,我们非常感激佛菩萨能让我们有这么好的师父。

师父:你们大家不懂的,出于一个毛病,永明大师说过的那句话一点不错。「义不在文」,理不是文啊!「文以显理」,这个文字显这个理就是了,为什么执文为理呢?你们都是执文为理,障住了。好吧!快吃饭了,大家查注疏吧!

你们从小到现在执文为理,甚而言之,无量劫来,执文为理。你不知道,文不是理啊!如果执着它为理,叫什么?戏论!你们都被障住了。查到注疏上来写。

……同时进一步要不执理为理,如果你入名相出名相,不执文为理;入理出理,不执理为理。如果你能做到这一步,往生得上品生。查到注疏的,上来写!

佛说过,我百千万亿无量阿僧祇劫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以付嘱汝等。佛就是以这个法付嘱菩萨,这个法不付嘱二乘,二乘不能承当。如果你能承当的话,那叫承当如来家业。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要发这个心啊!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你可不要不解如来真实义,那就白费了!

悦师:怎么样是执理为理?

师父:执理为理是大乘执着,不要拘泥不落窠臼,了了知,无所知;了了知,有所知,就糟糕了。了了见,无所见;了了见,有所见,就糟糕了。怎么不执理为理呢?第一义是理吧?第一义以俗谛为理,俗谛以第一义为理,第一义有自性没有自性啊?可得不可得?不执理为理。俗谛有自性没自性?无自性,不执俗谛为俗谛,这样才二谛融通三昧印。

悦师:以前有人问禅师,什么是佛法?他自然就讲出来,云在青天水在瓶。是不是不执着理了?

师父:不错!这个人接近,他在什么地位?什么果位?我们还是凡夫,不知道。这个有千差万别,譬如老祖师都可以不执理为理,可是他有高低差别,那就千差万别。云在青天水在瓶,毫无执着,不错了!可是他本人证到什么地步?我们不知道。比如说,「雁过长空,影落寒潭」,不执理为理啊!可是说这个话的人,他证到什么果位,不清楚了。永嘉大师也证到,六祖也证到,永嘉大师是不是和六祖相同了?我们根本不知道。甚而言之,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之事。

不执名相,运用自如,要是根据楞严经讲的,不执着理的,可以算他是圆通,二十五圆通都是这样的。这里就分别出阿难在楞严经里是高是低了,其实讲,阿难是不是执著名相啊?他低了。可是阿难低是不错,我们比阿难低上千万亿倍啊!我们还不知道啊!阿难名相说得对嘛!执取名相,皆是我见。

藏通别圆,藏教就是这样,他认为佛得到这个究竟道理要三大阿僧祇劫。圆教就知道,无量阿僧祇劫,甚而言之,一念就得到,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嘛!

我们平时听说佛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三大阿僧祇劫成佛,那是藏教说,藏教人认为佛是这样。你看无量寿经就知道了,佛色具无量相,相具无量好。

观师:讲到我相,有一句话我看得很欢喜,就是在师父着疏一百一十七页:「凡有所得皆是我相」,这也是很受用。假如我们无所得,这样念佛的话,就可以往生。 

师父:慧闻、慧悦第一个就提出来了,他们也说无所得。实在我和大家讲,我没有自私心,现在我领导你们大家修学的,比我注疏本还高。所以我不叫你们看注疏,怕障住你们。实在和大家讲,我领导大家修学,我也进步啊!哈!

你们大家不用功,不知道精进,愚痴、懈怠、懒惰,我现在可以和大家讲,我比注疏圆觉经那个阶段,又有点进步了。因为我们凡夫嘛!什么人就满足了呢?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有人认为佛还有进步,那错了!他无上正等正觉嘛!

修学圆觉经、华严经,毫无保留地领导大家修学,你能得几分就得几分,我一点自私都没有。

你们看注疏,看注疏障住你,你永不得利,那完蛋了。入理以后,如果有机缘,众生请问,可以和他说,不忘度众生。佛说过嘛!菩萨有二法,魔不能害,一切魔不能害。一是观一切法空,第二个是不舍众生,一切魔不能害。要不然的话,很危险!很容易被魔所害,什么原因呢?魔在你的心里面!太危险了。

实在说起来,大家天天修佛道、念佛,若一念不正,为魔作使。一念正,佛在舍;一念不正,魔在堂。佛与魔不是别的法啊!皆是你的心。

我们都很占便宜啊!有一法,一切白衣不得,我们丢掉这个法宝的话,完蛋了。那一法我们得到,他们没有得到呢?戒体。你如果不破戒,迟早你会得到这个法,因为什么?戒生定,定生慧。大家都有戒定慧,如果你不小心把这个功德失掉了,好象渡海,浮囊破掉了,那就完蛋了。得到这个法的,就叫见性啊!还没得这个法,赶紧念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接引往生,你硬是突不破,没有办法嘛!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二六下九)「此正示我相之体也。……指无始无明。为己主宰。是为我体。」无始无明就是生相无明,刚一开始生相无明。「是则四相单约生相无明」,无始无明也叫根本无明,也叫生相无明,也叫迷理无明。「今以观照研穷对待未忘」,因为观照研其极穷之理,对待之心未忘。「展转有四。原非粗细之分也。何以明之。谓妙性圆明本无能所。」妙性圆明没有能所,妙性圆明就是一真法界。「良由最初一念障此妙性。失其本明。故名无明。」他是从根本无明来说,大家记住,这都是名相啊!十地菩萨有一分生相无明,生相无明是什么?根本无明。「自尔以来。一向皆是无明为己主宰。而为我体。」执着于我,认为我体。「今以始觉观照。欲证圆觉。未能圆合。中间。皆因根本无明而为障碍。故对待未忘。即此所对所证者。乃是无明。非觉性也。」觉性圆明没有分别。「故云心所证者乃我相也……谓众生向以无明用事不知有我任运而已故。如人调适忘身。今以观照研穷方显无明之体故。」

「微加针艾则知有我」,他用观照功夫,才知道无明之体,我是无明之体。「如人针艾知有我身也。以观心所取证者。乃是无明非觉性也。故云取证方现我体。」观心所证者也是无明,非是觉性,觉性是一真法界,无能证所证。「前佛明言。无始无明。」无始无明有很多名字:无始无明、根本无明、生相无明、迷理无明……都是一个东西。「为己主宰。乃的指」,这个「的」是的的确确的。「根本无明为我。岂可以粗惑目之耶。」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此结指我相根本也。意谓不独三贤十圣之所证者为我。」他也说是三贤十圣,三贤十圣是菩萨位,小乘是三贤四圣,四圣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四圣。三贤,总相念、别相念、四加行为三贤。大乘的三贤是住位、行位、向位。十圣是初地到十地。「之所证者为我」,有所证者是我相。「乃至证于如来究竟涅盘。若一念证性未忘。乃生相无明未破。」有所证皆是生相无明。「正是我相根本。云门云。」云门祖师说过,「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边。若法执不忘。己见犹存。亦是病。……」法身不可得嘛!诸佛法身非是身。

「然我法二执。总属一我。」我法二执,我是人我执,法是法我执,都是出于我。「谓我之我。我之法。」我之我是人我执,我之法是法我执。「然俱生法执。正是我所执之法故。」俱生我执,我执有两执:分别我执、俱生我执,地上菩萨分断俱生我执,这是谁讲的?大家看华严宗有一个续法大师,他作贤首五教仪,上面讲得很清楚。

「法亦名我。以异熟未空故。」异熟是异熟识。「但约证取为我耳」,异熟识未空,异熟于什么时候空呢?金刚道后异熟空,金刚道后是什么呢?等觉菩萨,等觉以后转身成佛了,才没有异熟识。「此经不同诸说。以四相总属一我。故云皆是我相。」四相皆是有我。

下面我们修学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是我执。四相当中我相为我,人、众生、寿者为我所,皆出于我。今天修学到此地!

■第四十八次修学

师父:现在我们修学圆觉经这种方式,你们大家领导不起来,我很希望有人能领导起来,我好休息。 

现在我们修学经法,产生出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弥陀要解,可以参考资料。一种方式是继续华严,修学这个圆觉经,是学人家禅宗所说的──全凭各人悟性用功。

凡夫于一切有法,堕入生死,他不会空义。空义是什么?大家知道吧?有谁知道?空义是第一义,一切有是缘起的──世俗谛。所以我们现在利用二谛,要深入二谛,你们深入二谛,也可领导。

二谛,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无而不无,不无而无。二谛是什么?二谛是各位的性。唉!我很希望早一天,你们有人能深入谛理,能够领导起来,好替替我。

这个法,二谛是什么呢?二谛是佛啊!第一义谛是佛法身,世俗谛是佛报化二身。所以我们用二谛修学,实在是一切推崇于佛啊!希望大家能够赶上来,有人能替替我。

现在看圆觉经。所以我再三号召大家,不准看资料,你偷看资料,你害自己。你用自己的悟性,有几分功夫,用几分功夫,你有进步。你如果投机取巧看资料,那完了,永无出头之日。不但看资料都不行,不可落于名相,此法一定要入名相出名相,入理出理。落入名相的,六祖时代有神会,他落入名相。六祖说,你不过是知解之徒。不落名相,入谛理,可以达到圆教地步,一解一切解,一悟一切悟,一证一切证。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盘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今天修学人相,上个礼拜修学我相。有上个礼拜修学基础,大家就容易懂了。这四相都是有所得心。人相是有所得,相本是无嘛!有所得于相,皆是虚妄法。「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大家往这儿理会啊!「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你们或者不清楚,「我者」是我所啊!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是我所。

悦师:我看这段文前面很像是讲入流亡所的情形。「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既然有心悟证者,既有所证者,必有能证,就落于能所。就不是入流亡所,所谓入流亡所就是入法性流,也就是入一真法界、入大圆觉。一真法界、大圆觉、法性,那有我人众寿相?「悟有我者」,如果悟有我者,就是你悟有我证的我所。「认我」的我,就是你认为有可悟的我,就不复认我,这个我,可能就是入法性流,真正常住真心的我。

「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所悟的境也不是圆觉,也不是常住真心,也不是我们常说的一心。「悟亦如是」,能悟也一样,也是非我,因为你有能悟必有所悟,还是有能所。

「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乃至你认为你悟到没有能所,没有能证、所证,也是人相。为什么?因为一真法界那有一个能超过能证、所证?应该无能证、所证也无住,才能真正入流亡所。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盘俱是我者。」其心乃至圆悟涅盘,就是以能入之心,乃至所悟之境,「俱是我者」,还是落于能所,还是我相。

「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乃至心稍微存有我已经竭尽了能所,这样的念头,还是人相,还不是真正入流亡所。

师父:慧悦给大家先开路了。里头有「备殚证理」,备是具足的意思,完全的意思。「殚」是尽的意思。就算你完全证一切理法,皆是我相,皆是人相。

慧悦一开始用二谛圆融解释,离能离所,大家很投入了。

「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我们把它这个文字改一改。云何人相?谓众生分别心,所悟、所证者,这个叫人相。怎么叫人相呢?谓诸众生分别心,所悟、所证者,叫人相,是不是这个意思啊!这句话它总说了,你如果了解这句话,下面不过是它解释就是了。圆觉经四相很深,不过大家看般若经,金刚般若解释,文就浅显了。谁还讲?

入理以后就容易了,如果没有开头就没有第二步。

明师:「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这是总说,说明它的总相。众生的心有个能悟,有个所悟,有个能证,有个所证,这就是人相。一切法不可得,你有能悟、所悟、能证、所证,都是落入遍计执。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执着认为有个我可以悟,这个我就是禅宗讲的本来面目。禅宗说要恢复本来面目,就是要开悟,你有个我可以开悟,一开头就失去本来面目了。

「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既然所悟的不是我,能悟的也是如此啊!「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上个礼拜那段文是约证来讲,这个人相是讲「悟」,这都是人相。

「其心乃至圆悟涅盘俱是我者」,你的心乃至让你悟到涅盘之理、法性,可是你执着有个法可以悟的话,这个是我,「心存少悟」,心如果有一点点能悟、所悟,「备殚证理」,这都是人相。

师父:慧明也提出来,说这个「悟有我者不复认我」,他提出来「不复认我」这个「我」是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一切法无我啊!法性啊!法性圆明体啊!「悟有我者」,悟有我所就是了,「不复认我」法性了。他的意见是这样。讲吧!

闻师:这段文是净诸业障菩萨请问的,佛是从事上讲这段文。「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我们知道「悟」和「证」字,师父常常开示我们,实相本无文字,可是藉由文字来显示实相,因为如果没有名相,就没有办法带众生会入甚深的圆觉之理。「谓诸众生心悟证者」,事实上,在胜义谛中本无悟与不悟,我们知道,众生有分别心认为有所悟,有所证,事实上是迷惑缘起。迷惑缘起单就一句话讲,就是执着法是有的,在修学时就认为有所证、有所得。为什么有所得?因为有所住,住于相,有相一定有名,有悟有证,这就是有所分别。事实上,都落入众生的遍计执性,简单讲「悟有我者」,是悟有我证我所的意思,事实上他已经落入有法里面,落于有所得心。「不复认我」,这时你没办法开悟的,因为什么?一切法无生,无生法不可悟也不可证,你会入无生的道理,你放下有所得心,假名叫开悟,假名叫证者。如果你会入一切法都是缘生的,缘生都是依他而有,既然依他而有,本身就是无生,无生之法不可取证。

你体会缘生就是无性,无性就是缘生,二谛就融通,这时候就是如如的理。你用如如的智慧来会入如如的理,假名叫开悟,或叫证入这个法。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也是这个意思。「所悟非我」,以二谛来讲,悟有我者是迷于世俗谛,落入遍计执。「不复认我」,不会第一义的缘故,所以「所悟非我」,因为第一义里没有我、我所,一切法本无生故。「悟亦如是」,有我所,悟也如是,皆是落于有法。龙树菩萨说过一句话,若人见般若,是人被法缚;若人不见般若,也是被法缚,都是落于有所得心的缘故。也是迷于缘起的缘故,乃至「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稍落遍计执,稍落有法都是属于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盘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记得一句话:「到底悟的是谁?」如果有人从这边追究下去会有个毛病,因为心里有个想要悟──这个悟者是谁。你一直追究下来,就落入无尽过,没有达到究竟的答案。世间法也是一样,你总是要找到最后一个我,找到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就是有所得。如果悟是无我,就落于无因过。这两种都是违于二谛,我们知道无性能随缘,随缘而无性。如果你要找一个悟者,或没有一个悟者,这本身都是错误的。「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如果在言语相上绕的时候,本身就落在遍计执里。

师父:这个能所啊!害人不浅。能所是有相法,有相法非是实相,实相无相,无相无能无所。我参杂一点浅显的和大家修学,大家才有味道。现在一般人提观想,他完全有我人众寿相的观想,「你可以修观啊!可以观想,观佛啊!观菩萨啊!」这是取相。我今天告诉大家,什么是观想?观想是令你的清净心一丝妄想不起,叫观想。要有妄想起的话,赶紧放下!我们念佛法门就是念佛,一点妄想没有,叫观想。不是取着于相叫观想,一般人都是取相为观想,那正好颠倒说。大家要起观想的时候,你这么用功,静坐闭目善思惟,假使有一丝妄想起,赶紧念佛号,这就是观想。妄想是什么妄想?皆取相来的,相是虚妄的,所以这个想是妄想。

现在末法时期,有很多人教人取妄想相,害人不浅啊!所以你们和人家说法,千万不要教人取相观想,那害众生。一丝妄想不起,怎么观想法呢?没有我人众寿相,没有贪瞋痴,没有三心,那就是大观想了。

佛本是无,清净则有,清净就是一丝一毫妄想没有,那就是佛,那就是佛的法身。久久这么用功,自起报化作用。

你们每个人都提出来,不要着于能所。「悟有我者」,悟有我所,「不复认我」,慧明提出这个「我」应该是本来面目。所悟非本来面目,「所悟非我」;「悟亦如是」,能悟也非本来面目。大家继续发挥!

你们要知道,无量劫修行这个法,才成佛啊!这个法就是你们时常提到,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入流亡所,就是那个意思了。有很多迷惑人,修观音法门教人听声音,既不离能,也不离所,那怎么会自性呢?慧明提出本来面目,和那自性有什么关系?大家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悟有我者」就是悟有我所;不复认自性,「不复认我」。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啊?大家各人发挥自己的。

策师:「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因为一切法本来寂静不可得,众生因为心存有悟者,有悟就有我。本来法是寂静清净,没有能所,他堕入生死,堕入人相,有人相就有我相,我相就有一切法。佛就说「悟有我者不复认我」,真的悟到法身,法身它是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众生清净,那就是我,不复更有一个我,「不复认我」。这个我就是颠倒了,「所悟非我」,所悟就不是法身了,能悟所悟都是落入遍计执,落入生死。再讲「悟已超过一切证者」,认为证到很高的境界,那也是我相。因为法身本来没有四相,本来寂静。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盘俱是我者。」这也可以讲二乘证入涅盘,有有余涅盘可得,也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乃至一点点契入,还是全部证入,都是有人相。

师父:这里面有个字,大家看一看,「悟已超过一切证者」,应该「悟己」还是「悟已」?按照书上这个字应该是「己」。我们动动脑筋,这个字是「己」?是「已」啊?大家说应该是「己」?应该是「已」?如果是「己」的话,容易讲了。「悟己」,自己是我相,是能啊!「超过一切证者」,一切证者是所啊!大家说,这个应该是「已」?应该是「己」啊?我们集中大家的智慧来解这个问题。「己」的话,悟己超过一切所证,都是人相。假定啊!取相是能所,能所是取相,取相皆是人相。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分别心,所悟所证者,取相!是不是?能所。

「善男子。悟有我者。」这个「悟有我者」,我们假定是「悟有我所」,我者就是我所。「不复认我」,不复认法性,不复认本来面目,你们也都说了。

「所悟非我」,非本来面目,所悟的非本来面目。「悟亦如是」,能悟的也非本来面目。「悟己超过一切证者」,己是能,一切证者是理,是境,是所嘛!这个也是能所,这「悉为人相」,都是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盘俱是我者。」俱是我所。其心是能悟,「圆悟涅盘」,涅盘是所悟,这个都是我者,都是我所。大家仔细会会这个意思,是不是这个样。「心存少悟」,就是能所,存少悟就是能悟、所悟嘛!「备殚证理」,完全证悟入到涅盘理,皆是人相。这段文是不是这样子?大家发挥!

甫师:这边是说所证的境不可得。「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这句话是总说,什么叫做人相?众生认为心所悟证的相,都落入人相。如果认为有所证,都是增上慢人,因为一切法本来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既然性相常住,有能证所证就是有所得心,这样就是人相,有所对待。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假如有悟我所,就是所证的,就是违背实相的道理,因为实相法没有对待。「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所悟、能悟都不是实相。「悟己超过一切证者」,悟到自己是超过所证的,这样也是落入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盘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其实心性本来就是缘起无性,无性缘起,如果自己认为会到了圆悟涅盘,就是落入有法。「心存少悟」,所证的阶段,都是名相,有所取相,皆是人相。

师父:大家知道,我不知道各位得益不得益?我和大家一起修学,如果我写那本圆觉经啊!修学过以后再写,可能说得更明白一点。因为大家的智慧,培养了我。这个法小乘人会不到,大乘始教──相宗、空宗也会不到,按照华严家判的,终教、顿教、圆教可能会到了,它是性宗。刚才慧明提出本来面目,就是性。

闻师:师父!我要讲最后一句。「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今天我们提到的重点是无能无所,我们可以从俗谛销融到第一义谛,从相会入性,事实上都是遣相会入性。我们知道一切法都是缘起,缘起不异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不异缘起,能所当下就是无性义,即能所而非能所,并不是离能所的缘起而有甚深的第一义谛。

般若经讲,法法不相知,因为法法都是无能所,法法都是缘起。因为如果有知就有能知、所知,落入能所,就法法相知。因为能见,就有所见,所以二谛不能融通,不是昧于缘起,就是昧于真谛,因为有所执着的缘故。无有一法至一法,没有一法从现在到未来,或过去到现在,没有这种情形。事实上,不能从缘起会到甚深的第一义谛,这也是我们众生可怜愍的地方,因为法法本来就是这样的清净自在。我们众生无始劫来无明不能会到如如之理,所谓如如理要无分别的如如智才能契入,契合如如理就是圆满法身,圆满法身除惑、断集,修边讲叫圆满报身。为什么法法皆如如理?因为法法都是实相的缘故,当下就是缘起,缘起就是诸法,诸法就是实相,实相就是诸法。 

师父讲法华经,就是讲实相诸法,诸法实相,可是我觉得就是这句话最受用了。因为我们常常想找甚深的道理,这样就有能证、所证,也就是我们常常离开日用诸法想要会到甚深的第一义,那是缘木求鱼。你离开现前的一念心,现前的种种缘起,那里有第一义谛可得?也就是能所宛然,事实上能所也就是第一义谛,师父常告诉我们的,实相诸法,诸法实相,所以没有一法能到一法,没有能证与所证,能证所证本身就是第一义。华严宗说一即一切,在这个法里你没有办法去分别,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因为一无性能入一切,一切无性不碍一。你讲一,讲一切,它都是无性,无性故圆融,无性故互夺互成,相摄相入,因为不二的缘故,无分别的缘故。不二、无分别,事实上不二就是不碍一切差别,无分别就是不碍一切的分别,也就是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诸法就是实相,实相就是诸法。二谛就是一谛,无相的缘故,所谓无相,就是缘起不可得,性空不可得,可是当下不碍缘起,不碍性空,这样就是一真法界义。

我们迷惑的缘故,求证此法,假如悟此道理,当下就是,这叫破无明证法性。天台圆教宗,一开始就圆具三观,法甚深微妙就是这样。佛在法华经破有法,事实上,我们知道他不是破有法,法本来无生无不生,本来不可得,不可破。破众生颠倒的执见,能所之见,分别之心,众生取相心,落入名相,名相是我们众生在缘起所执着的。「心存少悟」,就是不悟实相,不能真正悟到不生不灭的我,因为我是不生不灭的。「备殚证理」,这都是名相,有这种见的缘故,不能入大圆觉。

师父:慧闻提出实相第一义谛了,他把能所会入二谛,我分别和大家讲。实相,永明大师说过,实相即是汝心,实相就是你的心,不须远求。永明大师有几部著作,宗镜录、万善同归、唯心诀,你看一看,你一定得受用。虽谈名相,离一切名相。这三部书在藏经里都有。

能所依二谛边出,这能所有八句啊!能因所而立,没有所就没有能;所因能而立,没有能就没有所。这大家了解吧!这个大前提知道以后,它出八句,第一个四句,既然是能依所,所依能,就非能一句,非所一句;因为什么非能呢?能依所嘛!无所就无能嘛!所以非能,非所。就是说离能离所,既然是离能离所,当然是离也能也所了。离能就是离非所,离所就是离非能,所以他离非能非所,简别凡情,这叫离一切法。离一切法,有一部经都讲这个重点,楞严经,离一切法。你看楞严经所说的,离一切法,简凡情,简别凡情。离能就是所,离所就是能,既然离能就是所,离所就是能,那当然是也能也所。也能就是非所,也所就是非能,当然它就是非能非所。所以又出四句,说能一切能,说所一切所,说亦能亦所,一切亦能亦所,说非能非所,一切非能非所。这大家都知道了,这出中道义了。一切亦能亦所,俗谛中道;一切非能非所,真谛中道。这叫即一切法,显正义,显佛法正义。有一部经重点就说到这个地方了,大家说那一部经啊?谁知道那一部经说即一切法?就是圆觉经。

说离四句也好,即四句也好,皆是二谛。离四句,所以说出佛法身,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即四句出佛报化二身,即四句就是离四句,离四句就是即四句,无念不碍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无念。真谛中道就是俗谛中道,如果偏一边,偏真谛,那是断边;偏俗谛,是常边,不是中道,所以才说出离二边是中道义。这段文很深!没人讲的,大家查注疏,查到注疏上来写。

佛会这个法,小乘人说三大阿僧祇劫──藏教人,大乘人说是无量劫。可是无量劫就是一念,一念就是无量劫,所以一念当中可以成佛,超过无量劫。因为什么?一剎那是无量劫,无量劫是一剎那嘛!小乘人──声闻、缘觉二乘人不会这个佛法,什么道理呢?他执着三大阿僧祇劫成正等正觉,堕入增上慢了。希望大家各自精进,深入佛法。经律论是一体的,你如果深入此法以后,就是往生了。千万不要说,我们念佛求往生好了,不要管这一套,那你错了。一真法界那有这些分别呢?往生是入一真法界,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嘛!

如果你不入此法,也有一个办法──信,绝对相信。如果说,我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学这个佛法,那完蛋了!你丧失信了,信愿行皆不得,不得往生了。你不懂,可以的,绝对相信,信为道源功德母,就是一真法界性了。千万不要生分别心,我看不懂这个经,我求往生,不学这个经法,那糟糕了!等于说,我想不饿,我就不吃饭,那一辈子不能不饿。

这个法就是阿弥陀,知道吧?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是俗谛,无量寿是真谛。千万相信,不可起一语毁谤。往生三种因里,大家记得吧?读诵大乘啊!佛说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这是二谛方便说就是了。

要知道这个法有两种因,一个是你的善根,一个是你的精进力。你这一秒钟以前的,皆是善根,你早晨要是虔诚地念佛、拜佛修善根,说不定今天修圆觉经它就发芽了。如果你不修善根,叫坏善根。

这个注疏经啊!我也告诉大家,如果从性上出的东西,你不忘,久久不忘。如果真正彻底从性上出,证到叫陀罗尼,不但今生不忘,世世不忘。参考资料,参考过以后,他就忘记了。讲的不是他的话,他都不知道。性出的,就不同了,他不忘,所以初初叫三昧,久后叫陀罗尼,不忘不失嘛!

参考资料,得不到三昧,得不到陀罗尼。仅仅拾人牙慧,你抄我的,我抄你的,愈抄愈少,第一个人写了十分,他抄了八分,第三个人再抄第二个人的,抄了六分,愈抄愈少。要是性里发出来的呢?得三昧陀罗尼的,愈说愈多。佛说一句,菩萨可以说,声闻可以说,弟子可以说,化人可以说,天人可以说,愈说愈多,这才有发挥。这样才有发明发现啊!

希望你们各自用功,千万不要埋没自己。如果你钻到文字堆里去,古人叫钻纸棺材。好!我们看看这个人的。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下二五五上七)「云何人相」,「学习既遣」,遣是遣除。「证理犹存。故前者字正名人相。」前者字正名人相。「不复认我。岂作证心。若存了悟。同前非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盘。」「圆悟是能。涅盘是所。」他提出能所了。「殚尽也。既入地位。」殚是尽,入地──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到十地。「除尽证理之执。少存能尽之悟。故成人相。」后段文解释得好,入地以后,少存能尽之悟,也是人相,还有所证嘛!这个道理,就是此法圆融,离能离所,自性具备嘛!我们可以知道,这段文重点落在能所上面,你如果是有能有所,不会自己的本性。所以说,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首先提出来,入流亡所嘛!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二七下九)「此示人相也。谓前所证者是我。则不复认我。若存我能悟之心。」他也是讲能所,能悟之心,悟是所悟。「即为人相。以约对我为人。非他人也。」对我为人就是能所,大家懂这个道理吧?所依能而立,我是能,人是我所啊!我是我,人众生寿者皆是我所,就是我、我所,心心所就是了。

「此示人相也。谓纵然悟得涅盘是我不自证取。即此能悟之心皆名人相。」能悟之心皆是人相,纵然悟到涅盘是我,应该涅盘是我所啊!我入涅盘嘛!涅盘是所入,我是能入。「不自证取。即此能悟之心皆名人相。」这个能悟之心,分别能所、人我,也是人相。这个理讲得很深,大家要深深体会。

「殚尽也。谓了悟涅盘极尽之理为我。若存丝毫悟心未忘。即名人相。」这段文很深,真要是明白其中的道理,还是要大家的悟性去用功夫。你有你的悟性,你用功去吧! 

大家要知道,楞严经讲离一切法,好象是重于真谛中道;圆觉经讲即一切法,重于俗谛中道。可是要知道,俗谛中道不离真谛中道。

■第四十九次修学

师父:这段文很微细,注疏家都是用猜的,自古来都是猜佛意旨。吉藏大师说,经家都是猜佛意旨。这段文很微细,你要是直接解文字,解不通,大家要多费一点脑筋。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这段文很微细,大家要多费点脑筋,圆觉经论四相很微细。「自证悟所不及者」,和后面讲的「而我人相所不及者」,是什么东西呢?所不及是什么?这不可能直解,依文解义。 

我们修学也是用猜的,各注疏家在此地都是用猜的。不要说近代的法师们,古德也是用猜的。什么是我人所不及者?这段文意我们看,他说「非我非彼」,就是非我非人啊!「证悟所不及」,证是我相,悟是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大家能够深解佛意的话,可以算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你也猜一猜! 四相当中,甭说憨山大师,历代古德都是用猜的。唉!无上甚深微妙法,你不要说我们距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距离这个法都远得很,不念佛求往生,那得解脱?有没有敢讲一讲的?

由这小小的经文我们知道,佛的智慧那可思议?精进佛道,拿藏教讲,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到佛地。

能所二法,还不离二谛,大家仅仅知道皮皮毛毛,性空缘起,缘起性空,那皮皮毛毛的。这也是二谛,二谛深到微妙处,不要说我们,大菩萨有所不知。

我、我所,我们知道,我相是我,人相是我所,又叫心心所。这个我、我所,也有一点点差别,心心所也有一点点差别。举个例子,比方我和慧悦讲话,房间这么多人,我和慧悦讲话,慧悦现前,现前对境叫人相,我和慧悦讲话,你们大众皆是不现前对境。再举个例子,台湾在我讲起来,现前对境;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一切世界各国不现前也有对,那都是众生相。再比方,我们大众都在一个房间里,现前对境;你们是我的人相,我是能,你们是所,台湾两千万人他们都是不现前对境,是不是众生相?我们用猜的,不敢决定说,我们不知道佛的意思。

现前对境和不现前对境是什么法啊?不现前对境是独影境,现前对境是带质境,带质境是带前五识,往上带第七第八识;独影境是独独第六意识。众生相只在第六意识,如果是与前五识俱,人现前,高雄的众生,我们意识也对他,可是前五识不对,所以这个众生相很微细。

我们这么讲也是猜,不知道佛的意思,不要说我们,一切菩萨皆是猜佛意旨,因为什么用猜呢?佛说过嘛!我的智慧不可思议。除非倒驾慈航的人──法身大士,观世音菩萨──正法明如来,文殊师利菩萨──龙种上尊王佛,他知道。谁再猜一猜?

悦师:我猜看看。刚才师父有讲到,自证是我相,悟是人相,众生相是撇开我相和人相。师父又提到带质境、独影境,独影境不是现前,也就是我们第六意识所对。这里所谓的众生相,可能是指虽然破了我相,可是它还有微细的法执。所以这里讲「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不是我相、人相所能会到的,不是第六意识所对,前五识谢落影像的法尘。 

最后讲到,「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存有所了就是讲第六意识,它还存有谢落影像的独影境。所以「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非我就不是我相,非彼就不是人相。「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最后结论,「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你有所证、所悟皆是我相人相,可是它这个众生相是我人相所不及的法尘,你认为心还是法尘,这样叫众生相。

师父:我们再进一步地猜。这个「我人所不及者存有所了」,我人──能所,能所是相对待而立的,对我而有人,对人而有我,是不是?就是说,对能而有所,对所而有能。这么说起来,对所而有能,对能而有所,那么换句话说,没有所,对能才有所嘛!对所而有能,就没有能啊!因为这个能是对所而立的嘛!这么说起来,就入第一义了。对我而有人,对人而有我,对能而有所,对所而有能──空义,真谛。

这里面大家都知道,出中道义,真谛中道。可是不能说没有我,没有人,明明对人而有我,对我而有人,俗谛中道,这就是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还是不出二谛。

既然是这么说起来,法是毕竟空的,那都是假的,所以「我人所不及者」。这么讲起来,众生相,无我无众生。佛说过嘛!楞伽经说过,无佛无众生,说众生相,是不是落入遍计执了?众生相是不是遍计执?大家靠悟性各人用功,精进清净心,才能入。你稍微打妄想,十万亿佛土。谁的心最清净,谁得益处,你稍一动妄念,离于佛道十万亿佛土外。

甫师:师父很慈悲让我们能够尽量发挥。「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下面就是解释「心自证悟」,后面再讲「所不及者」。心自证悟它譬喻好比有人说我是众生,心自证悟就是我证入什么,这样就是能所相,我人相。「说众生者非我非彼」,能证入的话一定不是我相、人相,如果说我相、人相就是有所取相,就是定法,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它说,「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既然说是众生,就不是我不是彼,也就是说,你说证入,这个证入就不是有能证入与所证入的法,有证入就是我人相。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有所证、有所悟,都是我人。但是如果认为所证所悟是我人,在我人以外还有所证,也就是「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也就是说,有一个非我非人,就是众生相。

师父:大家注意到!「云何非我我是众生」,我是由众生、非众生而立,既然非众生而立,非我了,「则非是我」。「云何非彼」,非彼是非人,「我是众生」,非彼这个人是众生,他是对我而立,所以说非彼我。如果是我,不对彼有我,不对。要是彼,不对我有彼,也不对,相因待而成立。龙树菩萨作一部中论,就是依此法而已,因待而立都是依他起,依他起皆是空,第一义谛。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轻视佛法。我和大家讲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大家轻视:「不过如此就是!」不是这样的,十地菩萨也有所不究竟,经过两大阿僧祇劫也不究竟,究竟的唯佛一人。

所以这段文,「云何非我我是众生」,所以非我,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我是众生,则非彼我,这就是我和众生对待而立的,很明显了。慧明讲吧!

明师:「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我、人、众、寿四相里,有一个渐次,人相的境界高于我相,众生相比我人深入一点,所以是「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我们凡夫听到「我是众生」,就认为有我有众生,可是这里讲出来,其实是非我、非众生。为什么非我呢?「我是众生则非是我」,我是众生,我就隐,我隐全成众生,所以非我。「云何非彼」?因为我是众生的缘故,我刚才说我全成众生,众生也是我所成的,所以众生隐。我既然是非我,众生也就是非众生。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若诸众生执着有能证、所悟,都是我相、人相。「我人相所不及者」,你存着有所了、所悟,就是众生相,这破得更微细。

师父:大家逐渐逐渐地探讨它,了解到一点点。众生相好象是破我相人相,前面说过我相、人相,我相是能,人相是所,破能所,是不是有这个意思。众生相是菩萨,非我非彼,所以这我们就知道了,和佛金刚般若所说的离四相,完全符合,离我相,离人相,离众生相离寿者相。如果你认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段文似乎比我相、人相更微细,什么原因呢?我相是破能,人相是破所,这个众生相是能所双破。

大家千万不要打妄想,你心要是一打妄想,根本此法不入。你如果抖擞精神,入一寸一分,那就得受用。

闻师:「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这里是用心和境来讲。前面讲云何众生相,我先把众生相作一个总说,我们知道众生相广说,遍虚空尽法界都叫做众生相,那也就是众生心所对之境。略说一个微尘许法都是众生相,也就是所谓的境。事实上,我们知道这就是法界一大缘起,谈到众生相就是缘起边,可是谈到缘起边,也暗指着第一义空,因为缘起无性即是第一义谛。 

心事实上是不可得,心是对境而立的,为什么叫众生心?众生心取相,取境界相。证和悟是所证,以能证悟入所证,以所证悟入能证,互为一体。互为一体当下就是毕竟空。如果众生心取相,认为有证有悟,事实上是「所不及者」,你没有办法体会第一义谛,不会如幻的缘起,也就是不会毕竟空义。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既然对能立所,能不可得;对所立能,所不可得,能所不可得,就是不住着义,就是第一义谛。能依所成,所依能立,事实上是讲缘起如幻的。如幻义和第一义谛当中,就是甚深微妙,无量百千万劫难遭遇的缘起法。也就是我们众生心不论在俗谛中道,还是真谛中道,有所证悟的时候,事实上就是心境俱泯的时候。所以作一个譬喻「作如是言我是众生」,这时候是能所俱立,这能所本身是如幻的缘起,应该会到能所本来是一真法界。

所以「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因为即能所而非能所,能所宛然而能所不可得。刚才师父也有讲到,这是讲如幻的缘起,如幻缘起当下就是毕竟空义。「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因为我是对人而说的,我就不可得;对我说人,我也不可得,说我是众生,则非是我。 

「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这讲到能所相对而起,就是甚深缘起如幻的。「但诸众生了证了悟」,我们众生心不晓得如幻依他而有的,缘起幻化,稍落「存有所了」,就是众生相。我们知道众因缘生是无相无生,幻化不实,当下就是毕竟空义,所以「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就是第一义谛,也是讲俗谛中道义。「存有所了」,就是众生相,众生相是不是可以讲是六尘缘影心呢?

师父:「存有所了」,我们猜可能就是独影境。慧闻提到「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这一句我本来不想谈,恐怕大家脑筋转不过去,回头讲一讲。唯识宗根据这个立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就是我,相分就是法,四相当中就是我、人、众生、寿者。成唯识论一开头就说于假说我法,我相、人相是假的,我法皆是假的,如果你执着我法是真的话,就是遍计执。有人只立二分,有人立三分。为什么见分、相分,我、我所皆是假,因为它从自证分出。既然从自证分出,不是没有,虚妄的。有人立三分,自证分立第八识,第八识就是众生心,只说出一半,第八识叫自证分,由第八识变成见分为我,变成相分为法。

这个不完全,这么说起来还是落入有法。所以十大论师,有一位护法菩萨立四分,四分一立才圆满。自证分以上还有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第九庵摩罗识,第九庵摩罗识就是空。他说众生心第八识就是假,这才二谛融通。第九庵摩罗识它是依假而立,第八识虽然是假,依毕竟空而立,依第九庵摩罗识而立。于空说假,于假说空,于空说假,佛说的,于空说无量嘛!于假说空,佛说于无量说空。一旦护法菩萨四分一出,唯识宗才圆满。要是仅仅说到自证分,第八识,落入无尽过。相分、见分从第八识而出,第八识从那里出?如果第八识有出处,它出处从那儿出?就无尽了。如果你说第八识没有出处,落入无因过。一旦护法出来立证自证分,也有人难问,证自证分从那儿出来?如果证自证分还有出处,无尽了。如果证自证分没有出处,无因。所以你护法还是落入二过。护法就说了,说证自证分因自证分而立,自证分因证自证分而立,它不落无因,也不落无尽过。

这个众生心是什么东西呢?就是第八识染分,叫自证分。众生心里才产生见分、相分,见分为我,相分为法。我们认为护法菩萨很可能合乎天亲菩萨的本意,四分一立,就圆融了。你学唯识,学到证自证分才入二谛融通三昧印。还有谁讲?

琛师:「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这里的众生相暂时把它定为法执。「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这里的众生是指二乘,二乘心没有破除到法执。「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这个「有人」是指前面的「诸众生心」的二乘人,二乘人说「我是众生」。这里的众生是对我来讲的法,这里的众生可以解成五蕴,就是二乘说我是五蕴。

「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二乘所说众生的五蕴,这个五蕴不是我,也不是人。「云何非我」,为什么五蕴不是我呢?「我是众生则非是我」,我是五蕴,我全是五蕴,当然不是我了。「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为什么五蕴不是人呢?因为我要是五蕴的话,「非彼我故」。非彼「我」是形容上面的「我」字,我是众生的话,「非彼故」就可以了。我是众生,就没有所谓的人,全部都是五蕴。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二乘人了悟了证只到我人的阶段而已,只破人我执。「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存有所了就是前面所讨论过的,众生相是能,我人相是所,二乘人执着五蕴是我,所以五蕴是构成我人的法。存有所了,就是存有法执,所以叫众生相。

师父:慧琛会到众生相是五阴,有这个意思,鸠摩罗什翻译五阴为五众。这也有道理,反正我们大家都是猜的。还有一点我提供大家,根据这个道理,外道立二十五冥谛,佛说四相是破二十五冥谛,四相皆空嘛!根据我相,外道立神我,根据人、众生、寿者,立其它二十四谛,二十五冥谛大家查字典就查到了。好!大家查注疏看看人家怎么讲,我们猜了半天。

刚才护法菩萨说的四分,二十五谛皆破,如果半头唯识那成了修二十五谛了,天亲菩萨不是说于假说我法吗?前面神我就是我,后面二十四谛就是法,这些都是假的。所以唯识宗唯有护法四分一立,才分明。现在查注疏,查到注疏就上来写。

学二谛,和大家讲,我知道了当然也希望大家都知道。有很多人不相信,说智谕就只知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他不知道佛无量阿僧祇劫就是求这个法。这是谤法人,八大宗都是根据这个法,你不探讨它的究竟处,怎么能得无上菩提?

若干年以来,我感觉很寂寞,因为这个法当中只有我一个投入,其它没有一个人跟上来,这是所谓分道扬镳。查到注疏上来写。等觉菩萨还没圆满,等觉下生人间成妙觉,在菩提树下此法才圆满,菩提树下金刚座上那才圆满。当然我们差得太多了。千万不可谤法,你不见性就算了,不可谤法。

执着于八识落入我,落入见分,执着有心所,落入相分,皆是假的,不入自证分。有人入了自证分,还要再入证自证分,二谛才融通。如果仅仅入自证分,叫半头唯识。如果你们学唯识的,相分、见分都不知道,那别讲了。

大家继续精进努力,到什么时候才不失掉呢?得陀罗尼,生生世世不失;你如果没得陀罗尼,转眼就忘。真正了解到一点点法的话,你想想就好了,世间一切名利如同水沫一样,一点价值没有了。争世间名利享受,争那一点水沫,唉!众生可怜愍。

有一句话很值得大家参考,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果你起我慢心,障信又障智。我慢心略说有两种,广说有七种、八种,一种是直接的,「啊!他讲的不对,我说的才对。」还有一种卑下慢,「他说的高妙,可是他高妙是他的,和我没有关系。」也不入,你等到来生,一过人身,后悔已迟。好象有一种人一样,「他高妙干什么呢 ?我就是这个样子。」那就是卑下慢。千万不要小瞧这个法,十地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没除,十地菩萨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菩萨不顾身命,千生万劫访师求道,求什么?求这个法。求到此法,要感恩佛!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二七下一七)「善男子。云何众生相。」「此示众生相也。谓觉前证悟。二皆是妄。」证悟我人皆是虚妄,般若经讲过嘛!无我相、无人相。「即此觉了之心名众生相」,还存觉了之心,叫众生相。那我们看,觉了之心是能一定有有所得,那才叫众生相。「以此觉了之心。非证悟之可及者。以见有证悟之可离故。名众生相。」法本是空,不可即,也不可离,你要是说「有证悟可离」,那一定有证有悟。因为什么呢?有证悟可离,证悟是所离,我是能离。 

「善男子。譬如有人。」「此借明众生相也。以凡夫之众生相。乃计我所感苦乐变异相续。为众生相。」这就是慧琛所说的五阴法。「苦乐变异相续」是什么?五受阴,凡夫叫受阴,如果不受,它变成五法,五法缘起,缘起性空。它一受,有过错了。「苦乐变异相续」,五阴变异相续,我不相续,佛性不相续,佛性不断不常嘛!相续法有二过,一过是无因,一过是无尽。明白一点讲,不是堕断边,就是堕常边,大家清楚了,相续,你们认为法界相续不是堕断边,就是堕常边,前面灭,后面起,是不是?前面灭,后面生,才相续。前面灭了,后面怎么生?断了。前面不灭,后面生,那还是前面啊!常。所以说堕断、常二边。

相续是什么?无性随缘生万法,万法缘生无自性,还是不断不常嘛!「今圣人。但以了悟证取。两忘能所。」他从能所方面说。「只存能了之心」,有能了一定有所了,能了之心讲起来就是独影境,独影境一定有境,没有境它不起嘛!所以独影境根据前五识的脱落影像。「为众生相」,憨山大师认为能了之心为众生相。「以不属能所故」,我们不可取相,这可能要检讨了,不属能所怎么叫能呢?虚妄有的,遍计执假有。众生相有能了之心吗?大家仔细检讨。「借世人彼此之语。以喻明之。谓言我是众生故。非我非彼。」这是憨山大师的见地。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此正示其相。谓了前证悟二皆不及。只此了心不忘。为众生相耳。」这是憨山大师他的见地,我们看古德注疏,不只憨山大师一个人,多半用猜的,大家不妨参考。

我们今天到此地为止。现在注疏书,我参考什么资料什么资料,参考谁的着作谁的著作,这个地方参考不到的,没有的,是不是?你参考谁的注疏?

■第五十次修学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无别有知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师父:我们修学到此地。「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这里头好象又有能所吧?照好象是能照吧?清净觉好象是所照吧?「所了者」,有所了就有能了。「众生心」是不是分别心?「照」是不是我相?它是能嘛!「清净觉」所照,好象是人相、众生相?「所了者」是所吧?圆觉经说的是实相,所以深。「照清净觉」好象有能照之智、所了之境,「所了者」是六尘缘影心啊!一真法界里头没有分别吧!这四相简别凡外、二乘、权乘菩萨,凡夫所说的当然不是,外道更不是,二乘也不到这个地步,权乘菩萨也不到这个地步。权乘菩萨是什么?华严宗判为大乘始教。终教沾到一点边了,他会到事不碍理,理不碍事。圆顿才达到事事无碍。

悦师:「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众生因取相才有分别心,寿命相就是众生所起的一念微细分别心,「觉所了者」,他自己觉得自己清净,这也是落入能所。

后面有讲一个譬喻,「一切业智所不自见」,业不自见业,智也不自见智,好比我们常讲的,眼不见眼,这个法本来是毕竟清净的,不可得。也犹如命根,上次我们有讲到「不自断命」,怎么能自己再断自己的头呢?

「善男子。若心照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你心照就是一个能觉,一切觉者就是所觉,这样都不离尘垢。

「如汤销无别有知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冰既然已经融化了,就没有另外有一个冰能「知销者」,这样也是落能所,冰销了就没有冰了,你还执着「知销者」,「知销者」就是寿命相,这样就是「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举个例子说,有人说,我刚才空了,或者说,我刚才入定了,那样师父一定会跟他讲,是谁入定了?他一定会讲,是我入定了,这比我相还微细的念头,叫寿命相。其实我们念佛当下就是无念,也没有所谓的无念,即事就是理。因为他自己认为「心照清净」,又认为「觉所觉者」,觉得很清净的念头,都是寿命相。

师父:「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清净觉是境,是不是?众生心是能照。清净不可照,清净无分别,能觉、所了,都是能所,是不是?

「存我觉我」,存我是能觉之我,觉我是所觉之所。这是二谛,无性随缘就有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随缘无性,那有分别?无性随缘,众生心分别照清净觉所了者。这是大乘起信论说的心生灭门,是不是?

「一切业智」,业智是什么呢?(答:第六意识。)待会儿我们查注疏,看人家的注疏怎么讲。第八叫业识,识是了别,八个识都有了别作用,唯有第六意识最强。第八阿赖耶它了别作用是染分、净分,第七末那它也了别,它的了别就是我、我所。不晓得人家注疏家是否根据唯识家解释?我们不知道。 

经师:「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因为众生取相,所以堕入生死法。「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众生以能照的心了知这个法,觉是了知,觉了这个尘法,以能照的心照这个法。前面有讲到,众生落入遍计执当中,不能了知性空法,所以下面讲「一切业智所不自见」,因为不会实相法。如果法有分别,有能有所,和实相法是违背的,「犹如命根」。不晓得这个命根指的是什么?不过和寿命相有关系。因为我们众生所现就是以现在心、过去心、未来心而念念生灭,就现寿命相。而在生灭的背后,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体性存在,就因为我们众生不了,执着遍计执,执着寿命,所以堕入生死。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我们众生以能照的心来见这个法,皆为尘垢,尘垢是一种障碍。「觉所觉者不离尘故」,能觉所觉不离尘垢,尘当下就有能觉、所觉,我们应该会到这个法的本性是无性的。所以后面举一个例子讲,「如汤销无别有」,汤结成冰,冰和汤本身是无二的,并不是离开汤别有冰,也不是说离开冰别有汤,因为它的性是一的。就像海水起万重波浪,万重波浪归之于海水,所以后面讲「知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我们如果能会到能照的我,所照的法,其实是缘起的,性空的,慢慢地我们也可以知道寿命相是不可得的。 

师父:业智是第六意识,凡夫八识是一个。「一切业智」,他讲「一切」,当然不是讲一个业智。「所不自见」,因为什么不自见呢?一切业智是不是都是因缘生?它自己自性无性,不能自见啊!是不是这个道理?大家尽量发挥!假如你有一点点理解,赶紧讲!讲了以后,深种你第八识。如果你了解一点点,不肯讲,马上就忘记了。

闻师:「云何寿命相」,前面到此地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其实都讲同样一个道理,只是更深一层来探讨这个道理。本来是圆觉妙性,众生不会此义,所以劳佛为我们讲四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众生的心都是分别,这个分别,识是分别,广讲就是八识。如果约前面讲,五根是对境,第六识是起分别心,第七识是我执,第八识是含藏。事实上,五六七八都是随缘无性的。「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心是属于能照,所照是讲境,就出来境智一对。「觉所了者」,有能了、所了,就是六尘缘影心,众生执着六尘缘影心。第八识含藏种子识,事实上是随缘义。「一切业智所不自见」,一切诸法都是随缘而现,当体就是无性。「犹如命根」,为什么犹如命根?本身无性常随缘的缘故,随缘就成为根身器界,事实上根身器界本是一真,我们在如幻如化的万象当中,却认为有能照所照,本身就错误。 

「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尘垢就是你不能会归于自性清净心,不能销归圆觉自性。「觉所觉者」,因为落入分别,能觉、所觉就是分别,在一真法界当中落入能所,不离尘垢。「如汤销无别有知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为什么讲「如汤销」呢?前面讲,心照清净就是无相,会到诸法随缘常无性,这样才叫心照清净,这样所照就清净,能就无所依,所以说「如汤销」,你心照清净,事实上就是不可得,就无所。既然无有所就无有能,「无别有」,冰是所照之境,无别有所了的冰,所以无别有冰就是无所照。「知销者」,应该加两个字「亦无知销者」,也没有一个能知道清净,能所销归无性,因为是相依而成的。所以说,你有存我、觉我,都是错误的。圆觉经讲这四相,主要是说众生心就是落入分别心的缘故,所以无量劫来勤苦修行,不能入圆觉。

师父:「犹如命根」,我好象记得命根有三法──识一个,暖一个,一期寿命一个,这就是命根。你们不知道「如汤销」,这个汤就是水啊!热水称为汤,汤就是热水,冷水叫水。「如汤销」,如热水销冰,冰和水没有差别,如果分别有水有冰,那还不究竟。这个汤就是水,不是菜汤的汤。讲吧!

明师:「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我们知道这段文连接上面众生相来的,众生相能了我相、人相,了我执和些许的法执。他「觉所了」,法执有灭少分,可是他还执着有我了法执的那个法,其实圆觉自性本来无性,不是定法,它是循诸性起,它是无取无证的。但在实相法里,实在没有菩萨和众生,为什么?因为菩萨和众生是幻化的,幻化灭的话,就没有取证。就好比空中花,本来没有空中花,你眼睛好了,而不是说空中花灭了,所以说无取证者。就好比眼根不自见,它看不见自己的眼,如果眼根看得见自己的眼,那就不是眼根了。

其实一切法的法性都是平等的,为什么产生不平等?因为众生迷倒,所以在用功当中显出种种的差别相。第一种我相,存有能证的我执;在人相,存有能悟的能,也是我执;在众生相,存有法执;在这寿命相中,存有觉的碍,所以说「谓诸众生心照清净」,就是有一个清净的法可以照,其实清净本不可照,清净有多名,实相、佛性、第一义,都是无性的。

「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好比眼根不自见。「犹如命根」,前面有解释,就好比有人「自断其头」,把自己的头砍断了,头已经断了,就没有一个能断头的人。就像你用自己的爱心灭掉种种诸爱,爱已经断灭了,就没有能灭爱的人。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你如果心存有能照一切觉者,本来觉是清净,觉了一切法都是清净平等。可是你还有一个能觉、所觉,都是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无别有知销者。」刚才师父讲的,热汤销化冰,冰已经融化了,就没有冰外一个冰来知道这个冰被融化掉。

「存我觉我」,存我是上面所讲的众生相,觉我是寿命相,都是不实在的,「亦复如是」。

师父:「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这个众生心啊!能照,它和所照的清净境,是不是都是自性啊?所以,觉所了者是不是觉自性啊?

闻师:法华经讲诸法实相,诸法就是实相的话,以我们众生心来体会,我记得师父常提醒我们,是从修边来讲,早上起来就要念佛。我不晓得为什么早上起来要念佛,可是还是要念佛,只是道理不晓得。因为早上起床心比较清净,那时候的生灭心、六尘缘影心还没有在心里烦动,第一剎那是清净的。可是这时候如果体会到什么叫能所,一早起来,一看到你的床铺,哦!那就是我,这就是能,有能的话,就有所分别之境。我们真的是很少从日常生活下功夫,因为这就是随缘,你能看到的都是随缘而有的,随缘当下就是无性。

我们很少从这个地方销归自性,因为那时候还不是对人我是非,也不是对顺境逆境,很单纯,我们都没办法销归自性,何况是对现前的境?这时候一睁开眼睛就落入能所,落入分别,这就是这里讲的寿命相。

最近在看《性缘问题之申论》,有一句话看起来很平淡,可是有最深刻的道理:「不入谛理都叫外道。」不入谛理,一种是在文字上不解,一种是在修行不会入。外道和佛道的差别,外道迷因缘为自性,落入能所,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佛道的特色是什么?知道自性是因缘,诸法就是无相。

所以「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你一生分别,不管你是什么境界,这里讲的境界比较高。「心照清净」,你心很清楚,这样就落入能所,也不过六尘缘影心而已。「一切业智所不自见」,我们不晓得随缘无性,无性随缘,法法无性,你那里有一个法能知一个法呢?「犹如命根」,众生落入遍计所执,我们执着识、四大等等。

下面讲破斥的情形。「若心照见一切觉者」,一切的境界,都是所谓的尘垢。尘垢是什么?就是染心之法,覆盖你的真心,不能让你直入佛道,在实相诸法里,不如实知,不如实见。「觉所觉者不离尘故」,有能有所,简单讲就是分别,一念心动就不是。我们众生都落在里面,所以六道轮回,在法身里常六道。 

「如汤销无别有知销者」,我是把它加一个字「无」知销者。凡所有落入遍计执者,都不外一个我。因为不会甚深义理的关系,所以在随缘无性,无性随缘法中,认为有我,因为我才建立我所。所以佛特别在四相当中开示我们,如果在随缘无性,无性随缘法中落入遍计执,就不能入圆觉。

师父:讲吧!

修师:这个寿命相好象是讲生灭相。阿弥陀佛是无量寿,因为破无明,寿命无量;可是我们就是被无明所障,寿命有量,所以它这边好象是讲生灭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觉所就是境,了者就是能,能所不离生灭。「一切业智所不自见」,一切无明业智不能见,因为要以般若智慧来破无明才能契入一真法界。而以无明业智当然不能见,妄上加妄,所以不能见。犹如命根,让我们相续不断,这样就是迷于生灭相。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众生心如果有能照所照,「觉」是了知,这样都是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也是能所,不离生灭,所以都是尘垢。「如汤销无别有」,用热水销冰,冰已经融化,成水就没有冰。「知销者」,就是我相未除,如果知道冰还没销,我是能销的汤,它是所销的冰,就是能所,我相没有除,这样就是生灭。「存我觉我亦复如是」,我相没有除,无明没有破,所以不能脱离生死。

师父:四相──我人众寿,皆有生灭,换句话说,慧修讲的生灭相,不错!寿者相,命者相,就是生灭,我人众皆有生灭。大家试着用二谛会一会,你如果从二谛,世俗谛入第一义谛,对了。这叫什么?圆成实,是不是?你要是从世俗谛执着它为实在有,错了!那叫什么?遍计执。我们试着用二谛来会通。「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这是不是都是世俗谛啊?你如果执着它为实有,落入遍计执;如果落入遍计执,就是执着一切业智实有,所以不自见。业是造作、分别嘛!还是生灭,它不自见,自性不生不灭。命根也是业智所起的,也是世俗谛,也不自见,没有所谓命根。

「若心照见一切觉者」,这好象还是世俗谛边说的吧!有能有所嘛!你如果认为实有,「皆为尘垢」,六尘皆是尘垢,皆是生灭。「觉所觉者不离尘故」,有能觉、所觉,觉所觉,还是生灭,不入圆成实,不会自性嘛!「如汤销」,热水销化冰,入自性的话,没有冰,没有热水,是不是?「无别有」,并不是另外有六尘,六根六尘皆是自性,无性为性。「知销者」,如果以自己的根知道尘,还存着我、我所,就是存我、觉我,那还是不会入圆成实性,「亦复如是」。这个文很深!我们修学到此地。

我告诉大家,这四相我们仔细看它的文,你们回去用心,它一定不离一个原则──空,你仔细看四相,第二个不离假,世俗谛是假,第一义谛是空。无相,一定是无相,我虽然没深深看它的文,你们回去仔细深入研究研究!不可得,一定是不可得。无所有,没有定法,一定是这样。不分能所,能所是空义嘛!你仔细研究透彻,你就知道注疏家对不对,你可以分别出来了。他是小乘根机、大乘根机,你也可以知道,外道说得错,你也知道。只要离开原则皆不对,大家试一试,看一看!注疏家的老祖师在这个原则上有深有浅。你们学久以后,这部经拿在你眼前,是真经,是伪经,你也可以知道。

你不相信看一看,先讲空,「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是不是都是能所相待而立,空的。「众生心照清净」,能觉所觉,皆归无相,你要是会到这里,就入圆成实了。「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不但无相,没有决定法,因为什么?能待所而立,所待能而立,皆是不可得。你再看看,「一切业智所不自见」,不自见,有所得,不自见皆是有相,就是不空,就是有决定法。要是自性不见自性,会入自性无性,又入空,空、无相、无所有、不可得、无决定,一定是这个原则。

你们要是会入自性的话,也是无相,空。初入这个法有三种三昧──空、无相、无愿,所以三三昧是涅盘门嘛!你不相信,仔细分析四相,都是一个原则,如果注疏家离开这个原则,他讲的有问题了。不可执着定法,我们修学过了,你们回去把四相翻开仔细看,我、人、众、寿,一定是这样。查注疏!

明师:华严经有一句话,一切法各不相知,好比眼不见眼,因为法性是平等的。如果这里的「一切业智」解释成一切法,因为一切法法性平等,所以各不相知,可以不可以这样讲?

师父:一切法皆以无性为性,怎么见呢?法不见法嘛!法不见法就是般若,般若无知。僧肇大师说般若无知,就是根据这个道理来的。要是法见法,一定有此法,有彼法,它「如汤销」嘛!

明师:因为同一水性,汤是液体,冰是固体,虽然现的相是不一样,可是它同一水性。好比法虽现种种差别相,可是它是同一无性的。

师父:你们不相信,你们看一看,「如汤销」,一定不离原则──空、无相、无始、无生、无决定、不可得,一定不离这个原则。掌握这个原则,再看黑板他们解释的,谁解释得深,谁解释得浅,谁解释错了,你也知道。

这个法空,是不是?所以你要是掌握这个原则,你可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谁查到注疏来写啊!

你们掌握这个原则,不会再瞎子摸象了。其实你要是没得这个原则的时候,不要说修学圆觉经,听经法皆是一个法。

真法、假法皆无始,真如无始,无明无始。真如怎么无始呢?真如之性即是无性啊!无性怎么有始?无明,听熟了听惯了,无始无明,要是有始的话,怎么叫无明?无明虚妄,有开始它有根据了,怎么叫无明?那是真实。谈到真实,真要是真实,无自性,才叫真实。

末法时期,有两种法可以灭法,不知不觉中可以灭法,一种法──邪说,乱真,灭佛法。第二种法,伪经,你们要记住,千万不要轻易翻印经,要印这部经,要考虑清楚,是不是真正佛经?要是伪经印出来愈多的话,以假乱真,真法要灭。

释迦牟尼佛的法眼看灭了,靠谁去呢?希望大家在经法上下功夫,那才能在末法时期作中流砥柱啊!长江中流有一座山叫砥柱山,大家都称赞它叫中流砥柱。希望每一个人都发心作中流砥柱。 

佛经一定有讲事,你看到事相一定要会到理,才能掌握住。如果这段经文讲事不入理,和理违背,这是外道说,不是真的佛经。你仔细看就知道了,佛经不外乎理事两方面,所以才是二谛,你仔细留神!

譬如我们看一看。「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皆是事。你看这段文的时候,要入理,才不失佛法;执着其相,遍计执。「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皆是事相。「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身心寂灭就是理了,「平等本际」就是理了。「圆满十方」就是事。「不二随顺」,又是理了。你看它总是不出二谛,出没二谛。「于不二境」是理,是不是?「现诸净土」是事,还是二谛,不讲第一义谛,就讲世谛。「与大菩萨」以下都是事。「皆入三昧」,事相嘛!「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又是理了。不是讲事,就是讲理,你仔细留神!一切经皆是如此。

「阿弥陀佛彼国庄严」,事相是理,无量,它是理啊!「光明」,事相;无量,它又是理。你看看!佛所说的经,不外乎这两个东西,你看一切经就会到,你就不迷惑了,就入了。佛以二谛说法,你执着事相,就落入遍计执。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二八上一七)「此示寿命相也。谓前能了之心。为众生相。今观智增明。照此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净觉体所谓觉心源故。名究竟觉。到此境智俱泯。」境是外境,智是内智,皆没有,众生心所了境皆没有。「一切俱离」,我们说不外乎一个原则──空、无相,一切俱离;无始,一切俱离;无生,一切俱离;无有定法,一切俱离,对不对?无所有不可得,一切俱离。要仔细会,才能会到一切俱离。

「谓以即心之智。还照寂灭之体。」这个说法,怎么解释?我和大家讲过了,以无住心照无相法。「境智一如」,一如有两种说法,都是中道。境和智,也智也境入什么中道?(答:俗谛中道。)非智非境入什么中道?(答:真谛中道。)欸!他一定入这两种。「如眼不见眼。故云一切业知所不自见。以返妄归真。」妄是空,真是本具,妄本空真本具嘛!「至法身极则处。但守住寂灭。不能转位回机。」转位回机就是度化众生的意思。「所谓抱守竿头静沉死水宗门。名为尊贵堕。」小乘人。「即此堕处」,这就是堕落之处。「不能超越故。犹如命根。为寿命相。……」解释得很好。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此直示妄源也。」妄心的根本源处。「一切觉者。前三相也。谓心照清净。觉前三相。皆为尘垢。」我相、人相、众生相皆为尘垢。「即此觉心亦未离尘」,这个觉心为什么不离尘呢?有谁知道?这个觉心就是六尘缘影,真正大觉,无性。「然以真照妄。妄即是真。」这个人解释得很好,真照妄,能照及所照皆是自性,自性无性嘛!「故如汤销即是汤」,好象热水销冰,冰就是热水。「今存我觉我。则如知。以不能自遣。」我、觉我,都是自性,本无分别。知道是冰,分别是冰,还是不能自遣。「如不自断命。所以为寿者相也。」这个人解释得很好。

(圆觉经亲闻记一七五八谛闲大师)「此段细之极矣。觉得证是我相。悟是人相。了是众生相。殊不知此一觉字。仍然是病。此觉是第八识之业智。」第八识也叫业识,也叫业智,第八识有很多名字,业智、业识,还有一个名字叫本识,都是第八识。「所谓微细分别。虽八识亦不能自见。譬如命根。谁能自见。必至等觉地后。用金刚智。断生相无明。方能破尽我相。」这个人用唯识解释,等觉、金刚智破无明,叫金刚道后异熟空,那叫异熟识。

「所谓金刚道后异熟空。亦名如来藏如实空义。」如来藏,终教义,还不够顿教、圆教。「此虽大菩萨境界。然凡夫不可不知。知此用功时方可无病。总之。无论功夫如何深。境界如何好。皆不可执取。」不可执取就是不可取相。「执取即是我相。即存一不可执取之心。亦是我相。切记切记。」就算你存一个不执取的心,也是我相,那叫龙树菩萨说的,此人执无相相。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此章精义。在离相显性。……」离相就是无相,无相不可离,这步还不究竟。六祖坛经,离相应该怎样?于相离相,不可执着离开相而取无相,于相离相。于相离相,就是显性。「四相有粗有细。众生迷识四相不空。则不能出世。圣人迷智四相不空。」小乘圣人、大执之人,也是迷相之人。无我人众生相,一定没有我人众生相,执着了。于我相离我相,于众生相离众生相,那才对。「则不能证无上法王之果。必四相空而后法性显。然空粗相易。而空细相难。」所以,执一切法空,这是粗相离,空也空,那就深得很了。

「此全就功用上说。必须破无明后方空。若我根尚在。余三相亦在。」我人众寿相,以我相为本,如果破了我相,其余的一切相没有了。「即为尘劳垢污。圆觉妙性。不得清净矣。」这圆觉妙性不能清净了。「照见一切觉者句。谓用功人正在定中。自必发起智照工夫。有境界当前也。」境界,一切觉者就是离这个境界。「照是能见。一切觉是所见。」能所分了。「觉所觉者句。前一觉字指能见之智。即后一照相。此觉是觉照之觉。与圆觉之觉字不同。所觉者即前三相。」我人众寿,「我人众」前三相都是所觉。「谓此自心中之觉照。能觉我相是证。能觉人相是悟。能觉众生相是了。是第四相为能觉。前三相为所觉也。然尚有觉在。则能所未泯。境智不空。……处处对立。总是迷智忘境。能染污清净心。故云觉所觉者。不离尘故。」我刚才和大家讲空、无相、无始、无生、无决定、无所得,我们采取一个,看上面人讲的怎样?先采取无相,好不好?

「谓前能了之心。为众生相。今观智增明。照了此心。亦不可得。唯一清净觉体。」大家会一会,是不是无相的道理?是不是空的道理?是不是无始?无生的道理?你不相信,你看一看,就看出他讲的对不对?他讲得深?讲得浅?他有时解释这个道理,说的话没抓到痒处。「所谓觉心源故」,心源是无相、空啊!不可得啊!无始、无生啊!这是无生法忍啊!什么是无相?实相无相。「故名究竟觉。到此境智俱泯。」境智俱泯,我和大家讲有二种说法,你用空可以会到,境智俱泯是不是?境智俱泯是不是无相?是不是无始?是不是无生?你会一会,如果他讲的离这个原则,这个人讲的有问题。他讲这个道理,讲对了,他讲对是讲对,讲深讲浅,你也可以分别了。「一切俱离」,一切俱离你用空会,能会到它,是不是?可是一切俱离你用能离、所离,会不到。用无相会一切俱离,一切无相,无相也无相,空也空。「谓以即心之智。还照寂灭之体。」这就是无住心契无相法,当然也空,也无相啊!也是不可得啊!也是无始、无生啊!不离原则。如果讲离这个原则,这个人不对。这个原则讲对,讲明白不明白,就有差别了。

「境智一如。如眼不见眼。故云一切业知所不自见。」一切业智就是一切业识。讲起来一切业识是第八识,那么慧修提出来是第六识,也对啊!没有第八识那有第六识?没有第六识那有第八识?八个识是一个识。「以返妄归真。至法身极则处。但守住寂灭。不能转位回机。」法身极则处,不可执着空、无相、无愿、无所有、不可得、无始、无生,都是一个法。可是如果你但守住寂灭,不能转位回机度化众生,这就不对了。守住寂灭就有相,守住寂灭就不空,守住寂灭就有所得,守住寂灭有始有生,对不对?这个一定不对,所谓「抱守竿头」,不对!所以禅宗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嘛!不落影像。「静沉死水」,这不用看文了,都不对。

所以大家回去你仔细再用这个法,看它四相,一定不出这个原则,不离空、无相、无愿、无所有、不可得、无始、无生、无决定,一定不离这个原则。我说这个是什么法?这个法叫实相,叫中道,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休息了! 

■第五十一次修学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盘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师父:「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看到这里,大家不要误会说,它不是有为一定是无为,不是那个意思。无为对有为而立,有为不成就,无为也不成就。非有为,非无为,名为实相。这个道理,大家想一想就知道,如果有无为,无为既然是有了,那就是有为啊!有无为,无为是有为。

「终不能成一切圣果」,这个圣果是指什么?禅宗说这个例子叫一丝不挂,一尘不染,六祖说它「本来无一物」,就是这个境界了。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在说凡所有相就是无为,不是另有一个无为,如果有无为,那就有一个无为相,不对的。大家要深入佛法!这个地步,就是云在青天水在瓶。破三关,破初参,破重关,破最后牢关,就是找它。你要是真知道这个法以后,才知道过去都说求佛法,原来求的是生死,不是佛法。要下手对。「末世众生不了四相」,我请问大家何谓了四相?何谓不了四相?讲吧!

策师:「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为什么?末法众生住着一切法实在有,不了知四相皆是因缘法,这四相皆是虚妄法。虚妄法本来就不实在的,众生取相,所以落入四相,落入生死,落入自性有,不知道一切法无性。「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取相修行所以获得三界有漏果报,「终不能成一切圣果」,这里的圣果就是指四圣道以上,因为小乘已经破我,初果已经破我。这里可以讲是凡夫,凡夫住着,不能成就一切圣道。「是故名为正法末世」,因为这个法本来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众生没有会到,在正法里面也是不能与这个法相应,所以变成末法。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盘故。」小乘还有一个我去取涅盘的法,因为这个法是无取无舍,所以没有证也没有悟,无证而证。「名成就故」,他认为我证涅盘就成就了,其实也没究竟。所以说「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其实一切法本来没有自性,一切法本来无我,把这种无我的法颠倒变成有为,终不能成就清净平等觉。

师父:「末世众生不了四相」,前面讲了四相,有能所还不了,你从这里贯通下面。你认为一切我为涅盘,一切我是我、我所啊!还是落入能所,「有证有悟」是不是都是能所啊?这是不是都是有为啊?「了四相者」,有四相不是遍计执吗?如果了四相,是不是会到能所皆空啊?毕竟空建立一切法,空义为菩提,空义为涅盘。

「认一切我为涅盘」,不是认为有吗?有证有悟,还是有啊!有法皆是怎样?谁讲?

经师:「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这段在讲什么是正法末世。我们众生的心因为无明的缘故,所以起种种的颠倒,遍计执认为外境实在有,所以不了解空相的原理,不知道缘起法,认为实在有,认为有人众生寿者相。所以「虽经多劫勤苦修道」,虽然生生世世修三十七道品,但还是有为法。因为他的心住着遍计执当中,所以所起的法也是生灭法。既是生灭法,当然不能会到无性的道理。在金刚经里有提到,能够见相非相,即为见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说什么叫相,什么叫无相的原因,也就是说什么才是真正的无为法,所以要会到相是空的,是缘起的,是无性的,这样才是真正的正法。如果不能了解相是空性,叫「正法末世」,所以「终不能成一切圣果」。终不能成就一切圣果,小乘可以讲从初果到四果,大乘有三贤四加行、菩萨位。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盘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因为他认一切我为涅盘故,执着我、我所,执着法是实有的,有能证的我,有所证的法,可以得到成就,这样就不能了解法的空性。下面举例。「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因为我们不能守住六根门头,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所以自家的功德法财都被劫尽了,「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师父:「末世众生不了四相」,我们假定了四相是知道依他起,空,入圆成实;不了四相是他认为能所是实有,就是遍计执,入遍计执叫有为,那是「正法末世」。讲吧!

闻师:「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这是说不能成就一切圣果,是因为不了四相的缘故。我们知道一切的佛法方便有多门,可是归元无二。一切法的根本,就是谈到法性的问题,法性以无性为性,无性能成就一切法的法相。无性能随缘成就四相,四相简单说就是能所,既然随缘而成的,它当体不离无性之体。我们众生不了四相本来是妙圆觉心,一真法界性,于随缘中不会法性,落入遍计执,执着有法。有法不外二法,二法就是能所,能所就是分别心。

如何能会到法性?这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一切法的法性不可见,虽然不可见,它却不离开随缘起一切法。我们也常常听师父讲缘起,从缘起中离遍计所执,即入圆成实性。所以说「众生不了四相」,不了随缘不失性的四相,本来就是圆成实性的。你如果落于有为,或者落入无为,因为有为是对无为而立的,都是不了四相。落入能,落入所,即有分别,有分别就不入一真法界性,不入无性之法。「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还是落在生灭里面,简单讲还是落入遍计所执。「终不能成一切圣果」,因为这部经是圆觉经,它讲菩萨法,可是它的层面是不是包括声闻、缘觉法,我就不清楚。「是故名为正法末世」,法华经讲性相常住,本来就是正法,因为众生迷于一真法界性,所以叫末法。所谓末法就是落于分别,落入能所。在佛门讲藏通别圆,通教是般若法,般若法有个特色,下能通藏教,上能通别圆。般若法讲不见一切法,即见般若波罗蜜,从这个地方讲也可以讲很多,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同是会法性的缘故。怎么会入法性呢?不是说有个法让你会,就在当体缘起法里面,离开遍计所执,就能入圆成实性。事实上,入而无入,你把迷惑的观念遣除而已。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盘故。」这是落入分别,有我就有所证的涅盘,「有证有悟」,有能证有所证,有能悟就有所悟,有能了就有所了,在毕竟空中,在缘起法中,不一不异中,众生取相的缘故,所以勤苦修行不能成就。

下面譬喻,「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就是认妄为真,妄本无性,妄本依他而有,依他即是缘成,因为无性的缘故,所以认妄为真。认妄就是执着,颠倒执着。事实上,它本来像虚空的华的一样,一切的法相是幻化的,我们认为它实在有的,落入遍计执所以叫贼。贼夺我们众生的功德法财,我们虽然修行佛道,但落入遍计执,叫「正法末世」,所以讲「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终不成就是说,你怎么样勤苦的修行,假种种的方便,都不能开显自己的自性清净,所以终不成就。

师父:我们已经探讨过四相,皆是能所,我人众寿皆是能所。我们先看一看,能所是不是实有法?能待所而立,对不对?没有所就没有能,所待能而立,没有能也就没有所。那么假定它有,假定它有有三种情形,一个先有能,一个先有所,一个是能所俱有。先有能就没有所,不待所怎么有能?第一个不对了。先有所,就没有能,不待能怎么有所?第二个也不对。第三个,假定能所同时都有,既然都有了,为什么相待呢?既然能所是依他起的,依他起是空的,什么是依他起呢?中论所说的,因缘所生法,就是依他起吧?我说就是空啊!讲吧!

悦师:佛告诉我们这四相,就是要让我们悟入诸法实相,会到诸法实相就是告诉我们这一切相都是缘起的,我们知道缘起都是依他而有,必非自性有,是圆成实性,这样就会入实相。佛告诉我们四相就是要令我们会入诸法实相,而众生不了诸法实相,种种取相,所以多劫勤苦修道不能成就无上菩提,总是落入有为法。因为他执着缘起实在有,不能会入圆成实,所以「但名有为」,所谓有为是落入遍计执。「是故名为正法末世」,本来一切法是诸法实相,可是你不会,落入遍计执,所以是正法末世。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盘故。」所谓四相,是你落入有我相,所以才会有我所,才有我人众寿相,一切执着相全部起。你落入我才落入涅盘,就是落我所,皆不会诸法实相。「有证有悟」,有证有悟才认为这是你的成就,这就是落入遍计执。

下面譬喻,「以贼为子」,认为缘起实在有叫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你的自性清净心终不能圆现出来,终不能会其诸法实相。

师父:慧悦终于说出诸法实相的道理来了,大家要切实精进,要不然你会落伍了。什么是诸法实相?因缘所生法,是诸法;我说就是空,就是实相。依他起就是诸法,圆成实就是实相,那我们就知道,「不能成就一切圣果」,难道声闻乘成就实相了吗?实相得无生法忍啊!一切贤圣好象是十地菩萨吧!十地才证入实相啊!初地证一分啊!我们说「闻法即悟无生忍」,那是地上菩萨啊!四五六地法身菩萨,初二三地还不能马上见佛。好象「一切圣果」是指十地讲吧?大家各自用功!各自精进!如果有人入了,不久见高低来。

甫师:「末世众生不了四相」,刚刚慧悦师说,佛讲四相就是要我们会入实相。其实过错不在四相,前面讲四相主要不是要说我人众寿相的过错,而是要我们于我人众寿相离遍计执心,于相离相才是对的,这样才是真正会入实相。因为实相不是离开一切相有实相,实相就是一切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主要是「不了」的缘故,所以成有为法,不能成就圣果,不能证到无生法,实相法。实相没有离开一切法,性相常住,只是众生不会的缘故,所以背道而驰,正法就变成末世。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盘故。」有我所心,就是取相心,于一切相取相的缘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认为有证悟叫做成就,这样就违背。下面譬喻,「譬如有人以贼为子」,认为他得到的法,已经成就了,这样就不能成就。真正的法要无所得,就如佛在金刚经讲的,于法无所得,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师父:我们可以看出来,「名为正法末世」,什么是正法?诸法实相,你们也讲过,这是正法,法界缘起,这是正法。那我们再引申涵义讲起来,三乘非正法,一乘才是正法,所以法华经开三显一。为什么三乘非是正法?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我们就知道「正法末世」并不是指声闻法末世,是一佛乘末世。 

明师:「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这是讲末世众生不了我人众寿相,不了实相法,认为一切法实在有。所以虽然经过多劫勤苦修道,因为他背道而驰,再怎么修道也没有办法达到真实目的,所以但名有为。金刚经讲「一切贤圣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有为法就是外道,不能成就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正法没有末世,诸佛出不出世,法尔常如是。为什么会有末世?因为众生根机羸弱有差别,才有末世。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盘故。」六祖坛经里有描述,神秀大师讲「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当时六祖大师说这首偈没有见性,所以六祖又写「菩提本无树」。神秀大师认为「身是菩提树」,就是他认我是涅盘;六祖大师知道一切法是不可得,是无所有,所以菩提本无树。「有证有悟名成就故」,神秀大师认为有个能证的悟,所以不能会入正法。「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好比有人认为有为法实在有的。「其家财宝终不成就」,财宝是指我们本具的佛性,不能圆满菩提。

师父:慧明提到六祖和神秀,现在大家应该了解,六祖、神秀差别的高低了吧?一切法因缘生,毕竟空,一切法依他起、无所有。「身是菩提树」,那有身、那有菩提?他还是落入有法。「心如明镜台」,那有心、那有明镜?「时时勤拂拭」,毕竟空你拂拭什么东西?「勿使惹尘埃」,毕竟空你惹什么尘埃?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和六祖的差别来了。

闻师:正法就是实相,实相无相。如果以第一义谛讲,正法轮不可说不可道,离一切的言语思虑,心行处灭。为什么不可说?因为本来常住的缘故,三宝是常住的,正法也是常住的。常住的法,佛不出世,众生不能了知。正法要流布,要假世俗谛,佛也是从世俗谛来流布正法。假世俗谛一定假言教,众生因为落入言语取相,所以成为末法。譬如说,实相无相,众生落入无相,也是不对。我们知道诸法实相,你落入诸法或实相,都是不会一真的缘故,不会毕竟空的缘故。所以正法末世也是,因为我们众生心会缘起法有种种的差别,究竟会入正法就是会入一真法界性,就是会入我们的圆成实性,会入法性,会入我们的一心。

师父:慧闻会到诸法实相,实相诸法。不可着边,着边叫什么?断边。所以般若发挥,佛说不可得义,这个很好。相不可得,相即无相;无相不可得,无相即相。一切法皆不可得,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所生法不可得,空也不可得,才构成说有一切有,说空一切空。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假定了四相,就叫因缘所生法就是空,能所即是空义。不了四相呢?他认为能所实有。我们从这里看,「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诸法实相,诸法不可得,非无为不可得;实相诸法,实相也不可得,非有为也不可得。「终不能成一切圣果」,一切圣果我们假定是了实相的人,地上菩萨。「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不会诸法实相,不会法界缘起,是正法末世。

「认一切我为涅盘故」,要注意到一切我略说有四种:我人众寿,要是总说起来有二种──我、法二种。唯识宗不是说,于假说我法吗?它认为一切我就包含了我、我所──涅盘义,我得我所即得涅盘,所以下面「有证有悟名成就故」,我证到法,我悟到法,名为成就,那还是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还不到六祖那个阶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到那个境界。

你执着一切法有,「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它不是正法,不是无上菩提,你误认为正法。「其家财宝终不成就」,这比现在末法时期执着心法为正法,那还好得多呢!现在查注疏。讲吧!

明师:「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我想到经上有一句话,末世众生亿万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末世众生为什么亿万人修行,罕一得道?因为他不了四相,不了实相法,住着有相。为什么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呢?因为念佛就是实相,你念佛当下不住,譬如师父讲过,你如果念「南」住于南,就不会有「无」,念无就不住「阿」,住「弥」就不会有「陀」,住于陀就不会有「佛」,念佛当下就是实相,就是无所住。所以末法亿万人修行,只有念佛得度生死,因为念佛就是实相,只有依于实相法才能成就菩提。

师父:好!慧明讲到这个地方了,唯有念佛得度者,什么原因呢?唯有一佛乘嘛!不过现在的人喜欢咬文嚼字,执著名相,这句话他问,它究竟出处在何处?还执着名字相,你们查一查在什么经说这句话?这个我们知道一定没有错。

对正法要起信啊!我想啊!假使我当初会到缘起法,大家真正相信的话,可能现在有人和我一样。可是你们不相信,反而诽谤我,说:「智谕不知道其它法,就知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所以大家仅仅在名相上会,仅仅追求名相,落入遍计执;名相会入理,就入圆成实。

学佛入名相,出名相;入理,出理。有人说:「智谕法师胡说八道啊!」你们再不起信,不久以后,你们当中就分出高低差别来了。法性各人都有啊!不论学识,学识愈高的,反而愈糟糕。怎么的?所知障障住嘛!不入嘛!所以你必须把这些打倒得干干净净,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才能入。禅宗到这个地步,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往那儿找?

我记得慧闻当初讲一个故事,一个人修道,师父告诉他:「你要修道,要听我的话,你抓一个树枝。」树枝下面一个大坑,他师父叫他放左手,他放左手,再叫他放右手,他不放了,掉下去怎么办?他师父说:「要听我的话。」他心里一想:死了算了,又放右手,开悟得解脱了。所以说,学识愈高的,不肯放,他不但左手不肯放,两只手都不肯放,怎么能够得道呢?他不知道要想学佛法,一切法不约束,他会不到这个意思。你们当中一定有人障住,不是被烦恼障障住,就是被所知障障住。烦恼障在事相方面放不下,所知障在理方面放不下。放不下怎么能得道呢?所以印光大师讲,放下!放下!

从那里下手?第一个持戒,保证你得定,有定以后逐渐开慧。开慧以后知道,它绝对不是你思议来的,它既不是第六识,也不是第七识,也不是第八识,所以禅宗说离心意识参嘛!你说它有嘛!等若虚空;你说它无嘛!横遍竖穷。这点小小道理你都达不到,你想你还能了生死吗?干脆老老实实念阿弥陀佛。

为什么古人开悟的很多呢?现代人怎么愈来愈少?现代人愈来愈聪明,知识愈来愈高,愈糟糕。 

(卍续一五圆觉经略疏卷下之二一六三上五)「但名有为」,「由前四相皆有取证。既将此心修行则行行皆带能所。」宗密大师提出来,皆是有能有所。「故不成圣。正同华严。多劫六度不名菩萨。」六度怎么还不名菩萨呢?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六度是三乘,三乘是什么?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啊!所以他是指一佛乘讲。

「正法末世」,「正宗佛法之末世也。夫正法之时修则皆证。末世之时人多取相。」这个讲得清楚了,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有相,不取无相,不取诸法以后才是实相。「今既取证相则正法亦同末世」,他的重点是在取证之相,有证有悟。「若遇此教了达病源。则虽末世还同正法。……」这个说法很好,了达实相,虽然末世也是正法。

「良由认我以为涅盘故。虽多劫勤修终无所益。如认梦身以为自己。」梦身就是假的,梦中见有,醒来就无嘛!「勤为家业种种疲劳。终无一事益于资产。」你没写完嘛!谁写的?(答:没地方写了。)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五一九七下七)「此明四相若存不成圣果也」,他说有四相不成圣果,有四相,落入有法。「圣果二存若概论。单断人我执不断法我执证二乘果。双伏我法二执证三贤果。双断分别我法二执。名断人相而证初地果。双断俱生我法二执。名断众生相而证八地果。若断生相无明。名断寿命相证菩提果。若不了四相。虽多劫勤修即有所得。但名有为增上善果。……」这个人解释的路线根据华严宗,华严宗在什么地方有这个判教,清朝续法法师,他作了一部华严五教仪,谈到这个法。「若克定论。唯是十地已上菩萨为圣果。二乘三贤皆是有为法中所收。」他这个指出来了,他的见地是十地,我们的意思呢?初地以上就初证圣果。

融师:师父!宗密大师的后面一段写出来了。

师父:我没力气了,你写那么多干什么呢?(卍续一五圆觉经略疏卷下之二一六三上一四)「譬如有人以贼为子」,「贼若在外犹可堤防。养之为儿。如何捡慎。又知贼是贼。贼无能为。认之为儿。宁免破败。以喻六根取境犹可制御。藏识妄我难以辨明。故如来藏中。功德之宝念念衰耗。由此贫穷难集福智。」这没什么可解释的。

经师:我刚才在想一个问题,就是有关于什么是证果。初地菩萨已经会到诸法实相,是不是他已经证到少分的圣果呢?

师父:实相有相没相? 

经师:无相。

师父:那是叫证。

经师:他已经证果,但是还没完全证到,他是少分证到。

师父:那是世俗谛说。我问你,本来无一物,有证果没有?所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分别,分别无为法。

经师:这样判位,所谓圣果是初地以上。

师父:他了解这个道理,初地了解一分,并不是有所得。要是有所得,般若讲过,一切法无所得,如果他有所得,那般若讲错。他了解一分无所得,就入一分实相;十地了解十分无所得,入十分实相,所以并不是有所得义。你要是说有证,有证是有相法,你知道实相无相,怎么会有证呢?不证一切法,即证实相。有能有所非实相。

明师:我记得在华严经十地品提到,阿罗汉也得八地菩萨的无分别智,他们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

师父:无分别智在六地就得,阿罗汉得的无分别智不是六地,六地是真空义,阿罗汉得的是偏空义,它不同的。有的人说初地是初果,好象四果是四地,那不一样,那比较来的。八地是无功用道,无功用道入有余涅盘。阿罗汉不可能等于八地,八地是无功用道的菩萨,叫阿鞞跋致。要是阿罗汉等于八地,那阿罗汉就是阿鞞跋致。阿罗汉得无分别智,是不错,仅得总相智,偏空了,不入假。你不要说八地,六地究竟空,七地方便假,入假就是十地,叫出空入假。出空入假──七地、八地、九地、十地,叫后得智。那么比照,我们就知道,阿罗汉等于八地的话,那很难讲。

你想一想,一切文找不出这个根据。初住到十回向,一个大阿僧祇劫,初地到七地,第二个阿僧祇劫,八地到十地,第三个阿僧祇劫。阿罗汉好象没经过这些吧?我记得好象四劫到十六小劫成阿罗汉。这么讲起来,不可能等于八地,八地进入第三阿僧祇劫,我不晓得你看那里的经文了,或许是方便比照,他不可能相等。

初地以上,分证成佛,那初地以上分证成佛,如果阿罗汉等于八地,那不应该佛在大涅盘经说,阿罗汉不见佛性。初地分证成佛,证佛性啊!怎么不见呢?大般涅盘经讲得很清楚,阿罗汉、辟支佛不见佛性,阿罗汉不见佛性得声闻道,辟支佛不见佛性得辟支佛道。十住菩萨见佛性不了了,十住就是十地,初地到十地,唯有佛见佛性了了。我们不懂得为什么阿罗汉等于八地菩萨。

明师:经文不是说阿罗汉等于八地,它是说阿罗汉也得八地的无分别智。

师父:总而言之,绝对不等于。声闻乘就等于八地,那有这个道理? 

■第五十二次修学

师父:大家要开见地!要有功勋,各宗都是一样。因为开见地是见道位,有功勋是修道位,由见道而修道,由修道而到无学位,那才是真正的学佛呢!大家不知道开见地,只知道搜集一肚子垃圾,结果没有用!

我们这么修学,就是求使大家开见地,要是圆满成功叫见性。有个要领,不是在求做一个文字匠啊!你想神会当初说的不离文字,六祖说他知解之徒。看经文!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盘。伏我爱根为涅盘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修学到这里。以文字显三昧,大家知道这个道理,你这样才是如如文字修。你仅仅知道这个资料,有什么用呢?命终阎王老爷现前,唉!你知道点文字资料,根本没有用啊!有用的是见地、功勋。见地简单说叫如实知,功勋叫如实修。要如实知、如实修,如果不如实知、不如实修,那叫名字念佛,空有名字。末法时期念佛人千千万,能往生的寥寥无几,就是不如实修。

大家看一看!「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何以故。」上面讲「认一切我为涅盘」,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盘」,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有能所相?

「有我爱者」,好象能爱吧?「亦爱涅盘」,好象所爱吧?有能爱、所爱,是不是「认一切我为涅盘」?

大家要知道,六祖不认识字,一部经也不懂,他能解答一切经。读得太多的话,知见立知,叫所知障。读经,读一本经要是有见地,有一点见地,就脱离所知障。

甫师:这段文是讲因为有我,由于我取着于相,所以有见,因为我见生一切见。这里就是讲见有生死要厌离,有涅盘要取证,落入能所。其实法本来不可得,真本具,妄本空,生死本来如幻,那有生死可以厌离;涅盘,一切法本来清净,那有涅盘可得?所以这里是因为我见,生出涅盘见和生死见,要证涅盘,要厌生死。所以师父常和我们说,佛出现于世,不是要度众生离生死入涅盘,而是要离生死、涅盘二见。

这里在讲,因为有爱取的心,所以爱着涅盘。其实是伏我爱根才是涅盘相,他不知道,「有憎我者亦憎生死」,就有「憎我」,也就是分别心,对生死起厌离心,不知道爱着心才是真正的生死。这样起厌离生死的心,这种分别心就不能解脱。下面讲不解脱的原因。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末世众生要修佛道,但是自己得少为足,证得一点清净,他认为是得证,其实他是没有尽我相的根本。怎么讲呢?「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他还未尽我相,假如有人赞叹他:「你很清净,很好啊!」他就会起欢喜心,他就想,我可以度化众生,他认为有众生可度,有菩提可成,还是能所心。「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因为有爱着心就会有憎恨心,这都是我相所出,「则知我相坚固执持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我们无量劫来都以我执心坚固执持。「伏藏识」,因为没有断我执的根苗,所以「游戏诸根曾不间断」。这一段是讲没有断除我相的根本。

师父:「有我爱者」好象是能吧?「亦爱涅盘」好象是所吧?这是讲能爱所爱吧?下面讲「伏我爱根」,「有憎我者」也是一样。要是讲有爱我者,当然有憎我者,憎爱二心是生死根。圆觉经是了义经,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有我爱者亦爱涅盘」,这好象是能所一对吧?前面讲能爱,后面讲所爱。下面讲「有憎我者亦憎生死」,好象还是能所一对,能所我们知道是空的。中论说得很明白,二谛皆是空的,才入中道义。还有一句话「不知爱者真生死故」,这是什么意思?上面所讲的「有憎我者亦憎生死」,大家理会,因为憎恨生死由于爱着涅盘来的。讲吧!

策师:「有我爱者亦爱涅盘」,爱涅盘就是有取舍的心,因为什么?因为一切恶都是从我起来的,我是生死的根本,还有我要取涅盘的心,更是生死。什么是涅盘相呢?知道一切法寂静,没有我,才叫涅盘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生死本来是无性。「不知爱者真生死故」,爱是执着一切法实有,才会起爱着心,有爱涅盘,这种爱就是生死的根本。有憎爱二心,所以不离开生死,就不能得到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末世众生虽然修菩提道,发心要修行,但是以有所得心,一点点清净就以为得到法。「犹未能尽我相根本」,我相就是落入定法,因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性,知道一切法无我才能与清净觉相应。不知道一切法无我,就会生憎爱心,别人赞叹你,就生欢喜心;人家毁谤你,有一个我被人家毁谤,就起瞋恚心。这些过患都从那里来的呢?都从我相,不知道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性,就是颠倒。颠倒就是我相坚固执持,从无量劫来在意识里面,已经很坚固了,所以令六根不能清净,「游戏诸根」,所以生死不断。

师父:「有我爱者亦爱涅盘」,我们假定,有我爱是能,能爱一定有所爱,所爱是涅盘。他不知道,伏我爱根才是真正的涅盘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它下面那句「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好象很特别是不是?不是,他不知道爱涅盘才有生死,憎恨生死就是爱涅盘,所以它才说「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经师:这段文接连上一段文,它讲出能所非究竟法的原因,就是它不能成就圣果,名为正法末世,所以能所是一种非法。「有我爱者亦爱涅盘」,有能爱之我,也有所爱的法,就是涅盘相。「伏我爱根为涅盘相」,以爱根要证涅盘相,当下就不能清净,不能了知真实法,这里说出我和我所的相待法。「有憎我者亦憎生死」,有能憎的我,你起厌离的心,想要厌离生死,有一个我和厌离的法,这样也是能所。「不知爱者真生死故」,不知爱根本身就是生死根,如果想要真正了脱生死,离开生死求涅盘,这样「名不解脱」,不能解脱。

下文解释为什么他对这种法不能得解脱的相。龙树菩萨说,若人见般若,是人被法缚;若不见般若,是亦被法缚。若人见般若,是人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在这四句话里,他就点出我们众生的执着,所以有些人被法缚,如果他不执着,当下就能见到般若法,就能得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众生修习菩提道,以自己证到一点点为清净法,「未能尽我相根本」,他自己本身还有我相、我见,所以当然不能了解清净法。后文讲到贪着的相,「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如果心随境转,计着在法上,对外境不能如实知法空性,被法转。最主要是我相的存在,还有执着的心理,落入欢喜心和瞋恚心。「则知我相坚固执持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最后讲到我相是生死流,我相含藏在第八识,由于第七识的执着,由第八识反熏第六识,第六识又种入第八识,这种生死根一直在反熏当中,使我们不能了知这种清净法,所以没有办法断我相,没有办法真正证到圣果。

师父:「伏我爱根」,大家知道什么是爱根?谁知道?慧观讲!

观师:淫欲是爱根。

师父:那不都是境吗?爱根是我啊!上文不是跟你讲得很清楚了?「一切我为涅盘相」,要是没有我那有爱根?讲吧!

悦师:小乘会到一切法无我,大乘会到一切法无自性。这里他认为有我爱者,他不会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性,所以他落入能爱;亦爱涅盘,落入所爱,皆是遍计所执。不知「伏我爱根为涅盘相」,不知道我执才是真正生死的根源,如果你伏了我爱才是真正的涅盘相。他不知道一切法无性,所以产生爱憎,「有憎我者亦憎生死」,法无性那有生灭相?生灭相皆是有取着,有爱、有憎。「不知爱者真生死故」,不知道这个我是真生死,这个爱涅盘的我才是真生死。「别憎生死名不解脱」,为什么他不解脱呢?因为他认为有生死有涅盘,所以不会其法性,不能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以己微证就是有能,「为自清净」还是有微细的我相。「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人家赞叹就生欢喜,人家毁谤就生瞋恨,这都是我相坚固执持。「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我相坚固是七识,潜伏藏识是八识,「游戏诸根」是在六识。「曾不间断」,我执──七识曾不间断。

师父:慧悦提出大乘、小乘的分别来了,小乘人分别苦空无我,一切法苦空无我。大乘知道一切法无性为性,大乘又知道一切法空不可得,这是小乘大乘的分别。苦空无我也无性,大乘人知道,小乘人仅仅知道一切法苦空无我,大乘人知道苦空无我不可得,小乘人认为一切法苦空无我,大家要知道这个分别。所以小乘人不知道,他没有开大乘见地,没见性嘛!

「伏藏识」,潜伏在第八阿赖耶藏识,又第七末那执着为我,出现六根门头。如果不执着我的话,你六识出于六根门头,在六尘当中来去自如,得大解脱。六祖不是说过吗?六识出于六根,在六尘当中来去自如。由于有我就不行了,产生憎爱,处处罣碍。如果把它断了的话,那叫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谁再讲?最后一个讲,因为我们今天上大供。

明师:「有我爱者亦爱涅盘。伏我爱根为涅盘相。」我爱是我执,如果执着我,也会执着涅盘。什么是涅盘相呢?真正的涅盘相是断除我执,小乘人不入涅盘,他只入有余涅盘。所以真正断除我执,才能证入无余涅盘。「有憎我者亦憎生死」,小乘厌离有我,对身起厌离心,因为他厌恶这个我,厌恶生死,才想赶快取涅盘。「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不了解爱者是真生死,在涅盘外别立一个生死,认为生死以外有涅盘,涅盘以外有生死,名不解脱。因为生死无性,当下即涅盘,涅盘不可得,如果你执着涅盘,反而流落生死。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末法众生修习佛道,以稍微有一点点的证道,他就执着所证到的,这样就不能尽我相的根本,因为他还有我可以证。就好象有人修禅,他心比较清净一点,他就说我开悟了。其实他没有开悟,真正的开悟是见到一切法不可得,就是禅宗常讲的,见到本来面目,所以我不可得。他既然有一个我可以开悟,可见他一定没有开悟。「犹未能尽我相根本」,不能除尽我相的根本。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如果有人赞叹他的法,就起欢喜心想要度他。如果有诽谤他的法,就生瞋恨心,他执着那个法。「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我们知道第七识是我执识,潜伏藏识是第八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游戏六根门头。

师父:你刚才讲「伏我爱根」才证入无余涅盘,是不是?有无余涅盘可入没有?明明告诉你「伏我爱根」为涅盘相嘛!你还说再证入无余涅盘,没有无余涅盘嘛!有无余涅盘可证入,还是有涅盘可爱啊!还是我相啊!对不对?哈!所以了义经不准你那么说。这就是所谓「当下就是」。 

「游戏诸根曾不间断」,这个我有两种,一个有间断,一个无间断,无间断在第七识,有间断在第六意识。你不相信,第六识看见你、看见他,当看见他的时候,看见你的见间断了,可是第七识不间断。所以它「曾不间断」,因为它潜伏在第八识,藏识就是第八识。第七末那执着藏识的见分为我。

讲到这里顺便和大家讲,第七末那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为我,自证分在第八识,可是它执着为我,第六识执着第八识的相分为法。见分、相分出于自证分,说到自证分,还不入二谛,不究竟。护法菩萨又立证自证分,就是二谛,自证分是无性随缘,就圆融了;证自证分就是随缘无性,所以不落无尽过,不落无因过。查到的来写啊!

所以大家不要再迷惑了,你入二谛以后,洞达一切佛法。所以洞达二谛叫了义,叫二谛融通。

你看经文要注意到,「有我爱者亦爱涅盘」,并不是没有我爱,并不是没有涅盘,那是断灭了。因为我爱和涅盘是依他而起的,是空义。明白一点,无性随缘,就有我爱、涅盘;随缘无性,我爱、涅盘就空的。「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是说没有憎我、没有生死。没有生死,为什么佛叫众生了生死?因为憎我和生死是依他而起,随缘无性嘛!无性随缘就有我,所以才有苦集二谛嘛!要是真正没有我,没有生死,何必讲苦谛集谛?要是没有我没有涅盘,何必讲灭谛、道谛?那是随缘无性,无性随缘的东西,所以大家要会到此地,才叫二谛融通三昧印啊!

大家知道,自证分是什么东西?无性随缘叫自证分,见分、相分皆是假的,怎么都是假的呢?唯识讲过嘛!于假说我法,我是见分,法是相分。证自证分随缘无性。这两个东西,无性随缘,随缘无性,两个不一不异。如果你见到此地,见到中道义,见到实相无相。如果仅仅见到生死、涅盘,皆不入,那是小乘。

你知道念佛往生了生死,你知道此法,至诚心、恳切心求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在凡圣同居土里面,甚而言之,在下品下生。如果见地高的话,最高就到上品上生。如果你都不见,误执着,把非法说成法,法说非法,那就不是了。所以六祖永明大师说,十人九错路,佛给我们传留净土法门,要是至诚恳切念阿弥陀佛就没有过了。

为什么说你们找一切资料皆不是佛法呢?皆以有所得心,你们看一切经、一切注疏,皆以有所得心,他讲的不会错,你学错了,有所得心看一切经,若人见般若,是人被法缚;若不见般若,是亦被法缚。为什么?他以有所得心。要是无所得心,一切资料皆是佛法,若人见般若,是人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大乘讲无性,讲不可得;小乘才讲苦空无我,有所得心。若以有所得心说大乘法,那叫大执,大乘执着,所以叫大乘始教,叫权乘菩萨。

我问大家一句话,大乘讲无所得,什么叫无所得?有谁知道?我和你们讲过了,什么叫无所得?清净心植众德本,清净心一切无所得,无所得于有,无所得于空,一切法无所得。所以说,清净心如果会到了,就见性了。少分会到一点清净心,叫开见地,论的是见地、功勋,不论其它的学识。清净心是不是无我啊?清净心是不是无我也无?清净心是不是无法?无法也无,那才真正了义。

你们仅仅重于资料的人要提高警觉,你虽然看资料,不见得懂,迷迷糊糊不知道说的什么意思。有一天你真正懂了,还是一样落入所知障。怎么不落所知障呢?入名相,出名相;入法,出法。

这个道理很浅显,讲起来和你们吃饭一样。怎么和你们吃饭一样?你们吃饭是不是都消化掉?如果你们吃饭不消化,这个人一定生病,那就糟糕了。所以入了名相,消化掉;入理以后,也消化掉。如果你吃了一碗饭它不消化,你非生病不可。(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二九下五)「所以认我妨道者。以我为爱憎之根本故也。」我是爱憎根本,伏我爱根,就是伏我憎根,所以爱根是我啊!所以破了我以后,成佛。我有那两种呢?人我、法我,于假说我法,人我、法我皆是假的。「谓凡执我者必爱我。今以我爱而求涅盘。则涅盘但资爱根。……」资是资助,求涅盘是助长我爱根。「凡不顺我爱者。必起憎心。以有憎我者。亦憎生死。然此憎心。本从爱起。」憎生死之心,就是爱涅盘心的延伸,要是没有爱涅盘的心,怎么憎生死呢?所以它这段文,上面讲爱涅盘,下面就讲憎生死,就是这个道理,有爱涅盘就是憎生死。「不知此爱真生死本故。今修行人。不知断己爱根。而别憎生死。迷之甚也。」要断除爱根,除我才是真正修行的道理。知道这个道理的,叫见道位,你这么修,叫修道位,叫功勋。学佛的人要是仅仅知道资料,又没有见地,又没有功勋,白费!「故不解脱。然说认我妨道者以爱资爱故也。……」

「此以违顺二境。以验我相未忘也。」违顺二境,顺我者就起欢喜心,违我者就起憎恨心,皆是我相未忘。「言修行人自谓已得涅盘法矣。……」,涅盘不可得啊!无余涅盘、有余涅盘皆不可得,不得无余涅盘,不得有余涅盘,叫不住涅盘,不住有为,不住无为,心无所住嘛!那才叫涅盘。「然涅盘乃空法也」,讲得很好!涅盘是空法,大家都知道涅盘是不生不灭,空才不生不灭,没有生灭。「何有喜怒于其间」,空法不可得,那有喜怒?喜怒哀乐皆是有所得心。「今闻赞诽而生喜怒。即此喜怒。本于我相。」听到称赞、毁谤起喜怒,这个喜怒就是我相。「非涅盘也。……」不是空相涅盘,不是无生无灭的涅盘。涅盘有很多法,不可得是涅盘,无所有是涅盘,毕竟空是涅盘,了义是涅盘,大解脱是涅盘。再讲起来,中道、实相、法界皆是涅盘。

「以此验知。其人我相坚固执持。以此种子潜伏藏识。遇境击发现行。则游戏诸根。曾不间断。以此求道。云何而得解脱耶。」这是颠倒想。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下二五六下一四)「夫生死轮回本由憎爱」,憎爱二心是生死根。「欲求解脱须尽二源」,要想解脱要尽憎爱这两个根源。「起憎生死亦是我憎。今爱涅盘还是法爱。弃苦欣乐。憎爱虽殊元是本习。滞着修道。佛果岂圆。」滞着而起修道,滞是泥滞,好象人走到泥巴地一样,走不出来。「调伏心源即生死根。因由着处似涅盘相。」执着处似涅盘相,涅盘是空义嘛!既然是空义,没有涅盘相,伏爱根是涅盘相嘛!「此乃爱寂憎喧。名不解脱。」

「法者寂灭法也」,怎么知道寂灭法?「二乘之人所证界外别惑故。此征云。若爱生死许是系缚。今悟涅盘寂灭之法。以何相知非解脱也。」证入涅盘怎么能说不解脱呢?这是说二乘人,二乘人证有余涅盘为解脱,大乘人以证无余涅盘为解脱,唯有佛证无住涅盘,不住有为,不住无为。 

「赞喜谤嗔。验我如实。证必无我。以无我故即无嗔喜。如若非真我未尽也。」这个人讲得对。「赞喜谤嗔」,称赞就喜,人家毁谤就瞋恨。「验我如实」,验知还有我相。「证必无我」,要是真正亲证此法的话,无我,无我是空义、不可得义。「以无我故即无嗔喜」,没有我,空我,没有我嗔,没有我喜。「如若非真我未尽也」,如果证入不真,还是我相未除。好!今天讲到此地。

■第五十三次修学

师父:不只禅宗说开见地、有功勋,一切各宗都是一样,大家千万不要迷在名相坑里。你在名相坑里,完全是所知障,所知障就是遍计执。要用它,不被它所用。

你们看执取名相的人就知道,他看过名相,不知道它在讲什么,不知道它的意思。有时候用点功夫,真正知道了,你认为好了,其实更糟!所知障。会法性的人就不同了。所以禅宗老祖师说,什么是学佛法呢?一切佛法不要学,就是学佛法,这个很值得我们学习。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师父:「不除我相」,如果除我相,无修无证是不是?无修无证本来无我。

明师:「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修道是修佛道,如果修佛道不除我相,就不能入清净觉,因为执我故。佛伏人我、法我,所以清净。凡夫有法我、人我,二乘虽然伏人我,可是还有法我存在,所以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我们知道世间八风是由我而起,如果知道我空,世间八风当然无动于心,所以说八风吹不动。「有我说法我未断故」,如果有一个我在说法,有一个可度的众生,就是我未断尽,还有我可得。「众生寿命亦复如是」,众生相、寿命相也是这样子,都是不可得的,都是空的,所以金刚经讲,度尽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就是这个道理。

师父:你们看这里头,我相讲能所吧?「彼修道者不除我相」,不除能所。「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无毁我者就是没有能毁的人、所毁的我。

「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清净觉是什么?不要打瞌睡啊!清净觉是体啊!无分别智,得无分别智慧分别一切叫用,分别一切,一切法无自性,所以能成就众生。「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不错,我相是人我、法我。我相是分别心吧?清净觉不作分别想,是不是?讲吧!

闻师:这里提到修道的问题,及如何入清净心。「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清净觉是讲圆觉,也就是一心。修道的人如果不除我相,就不能入清净一心,这无分别之体。我们从流转边讲,我相一生,就起憎爱二心,我相一生就有能证、所证,我相一生就有种种的分别。经上说,我相一生就有能所,能所不出两种:憎生死、爱涅盘,事实上都是我相,这都是我们很微细的分别心。

为什么说不除我相不能入清净觉?我们知道,一心之体本无分别,无分别之体随缘能现万境,我们众生因为迷惑的缘故,不识法体的缘故,所以从相上起种种执着。修道人如果不能把一切修行法会归于理,就是我相坚固,这我相就是我心。我心一生就是贪爱心,贪爱心是一种情形;我相一生就是瞋恨心,瞋恨心也是一种情形。

如果约修道人讲,爱就是爱涅盘,不像一般对是非起烦恼的瞋恚,爱是对法的爱,对涅盘的爱,不晓得无分别即是一心。我们对随缘起的万法,他认为是一种生灭现象,他瞋这种生死,约心来讲,瞋这种生灭,所以他要舍这种生死,趋向涅盘。讲起来,这都是修道人不除我相的缘故,因为我相一生就是分别念动的时候,于修行上就分别能证、所证,就对能证起爱着。因为能所都有生灭,在这生灭之境,又起爱着念着,违于自己的境就起瞋心,所以不能入清净觉。

法本无生,众生于无生法当中妄起能所,妄生分别,总讲就是归于我心的缘故。这里是讲我相,因为心法不能相离,心法一起就有我相的分别。

「若知我空无毁我者」,如果知道这个我是随缘所现的假相,幻现的,是随情所安立的,于法体本是湛然无性的,我空就是从缘起会到无性。如果能这样体会的话,诸法本无生,那有毁我、誉我者呢?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你真正会到缘起法,就能会到无性法;会到无性法,你当下就知道是缘起,这缘起的诸法就是无性法。无性法不能离开缘起法来讲,约清净心体出两种用,一是迷惑,遍计所执;一是觉,觉是于用时向于清净心,向于无所有,不是有一个清净心的相,就是以无住心向于无所有。无住心就是没有我心的缘故,所以没有毁我;有,毁我就有誉我,有种种能所的分别。「有我说法」,如果不晓得我空,你就认为有一个我在说法,这种就是我执,我相未断故,我心分别故。圆觉经讲四相,「众生寿命亦复如是」,都是同样这种情形,修道人不除我相,有分别心的缘故。分别心就是不会诸法缘起的缘故,不会诸法缘起,就是不会诸法无性,不会无性法就不会缘起法,就昧于缘起。 

师父:慧闻讲出来了,「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我相是总说,我们根据圆觉经,有我相者不出憎爱二心,有憎爱二心不是清净觉。慧明也讲出来了,第一句不过总说就是了,后面是解释。「若知我空」,空则无所有。「无毁我者」,无毁坏我者,这就显示有能有所是吧?我空,没有能毁坏我者,没有我被毁坏,是不是?唯识的圆成实、依他起,菩萨修此法,依他起就是圆成实,圆成实随缘就是依他起,依他起无性就是圆成实。这在菩萨修叫做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讲吧!

经师:「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这一段文讲为什么众生不能入清净觉,原因是由于我相。我们知道,相为见本,所以唯识宗就立出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由于我相,所以没有办法入清净觉。下段讲,为什么众生不能除我相的原因,因为不能了达空义。「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如果能知道我缘起无性不可得,何有我在受毁谤呢?「有我说法我未断故」,如果我们计执有我的存在,因为有我的缘故,所以我们见一切境的时候,就立一切法,有能说的我,有所说的法,能所未亡。

为什么会这样呢?譬如外道执着我在色中,色在我中,离色有我,即色是我,这些都是他执着常见、断见,执着空边、有边的缘故。所以没有办法入清净觉。众生相、寿命相也是一样。

师父:「若知我空」,我空,没能毁谤我者。「有我说法」,假如有我说法,我是我相,是不是?能说。所说是人相,是不是?后面它讲众生、寿命亦复如是,众生也是「彼修道者」,众生相也空,「彼修道者不除众生相」,「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寿命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也是一个道理。

悦师:前面第一句是总说,就是说不除我相,不能入清净觉。清净觉就是毕竟空,毕竟空并不是空万法,只要你知道万法缘起无性,即是毕竟空。他不会其清净觉,在虚妄法中执着虚妄我,在虚妄法中更增虚妄法,所以圆觉经讲,虽经多劫勤苦修道,终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若知我空。」会到一切法毕竟空,也就是会入清净觉的话,当然没有一个能毁破我者。如果你还认为有我说法,有一个能说、所说,由于我未断的缘故,众生相、寿者相,亦复如是。如果你知道我空,众生、寿命也如同我空的道理一样,这样就能会入清净觉。

师父:这个法啊!大家仔细看。除我人众寿相,不是没有我人众寿相,除我相就是已经有我相了。你不入二谛,怎么知道这个法?空性随缘就有我人众寿相,我人众寿相随缘无性,就是空啊!我人众寿相随缘无性,才是那个空啊!如果离开我人众寿相,随缘无性,他本来就空,断灭空。所以这个法,你要知道,他如果破了世俗谛,就破胜义谛。千万不要执着有胜义谛破俗谛,不破!破见不破法。如果说空就破了我人众寿相,没有我人众寿相了,没有我人众寿相怎么有空呢?因为我人众寿相随缘无性才是空啊!

所以讲到此地,我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净土法门圆顿,本来横遍竖穷,无所有不可得,空,叫你念佛求往生。如果不念佛求往生就空的话,那是断灭空。念佛求往生,随缘无性,往生实无生,这样才二谛圆融。菩萨一般修这个法,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变就空,随缘就有。不变随缘,空即色;随缘不变,色即空,你要这样会二谛。如果落入一边,第一义谛破世俗谛,世俗谛被破了,也破第一义谛。

你说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命者,那么大家是谁啊?你、我、他这么多人,大众僧是什么东西啊?破了世俗谛,把第一义谛自己破了。我们大家就在随缘无性里,本无生灭,所谓本无生灭,你未成佛时本是佛,已成佛后还是佛。因为我们随缘,所以我们才随缘念佛求往生,这叫念佛三昧。谁还讲?

观师:「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主要在讲要除我相。「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这个地方在讲我空,所以在心经有讲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就度一切苦厄。「若知我空」,如果照见我空,人我空、法我空,就无毁我者。假如我空,无我相就无人相。「有我说法我未断故」,有我说法,我相还没有断。「众生寿命亦复如是」,所以最根本是我,假如我空,除我相的话,就没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空就是心经上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能够以无所得,无罣碍无有恐怖。菩萨如果会到我空,就能身受心不受。

师父:慧观提到心经,心经是般若。凡夫、外道、二乘,学般若失般若。譬如他提到五阴皆空,五阴没有,对不对?失掉般若了,他不知道五阴皆空,空即五阴,这样才二谛融通三昧印啊!你们要打转身,到此地不打转身,就堕入无为坑。现在我们连着下面那段文修学。

佛不是没说,佛说空即色,空即色,就是空即受想行识,空就是五阴。引证圆觉经来讲,我人众寿相皆空,空即我人众寿相,这样才会二谛。不入二谛的话,凡夫、外道、二乘皆不入二谛,学二谛失二谛。如果你入了的话,愈走愈宽,闻一知十,迟早会大开圆解。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师父:「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这很容易了解,什么是病啊?执有法、执能所,是吧?取着于相,是不是?「不除我相」,具足说是不除我人众寿相,简单说不除于相。这段文很容易了解,谁讲?

观师:「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我们有所得,所以我们是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我们虽然是很精进,可是因为有所得故,所以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前面提到除我相,这样要实际上会到修行,才能得到受益,除我相就是讲放下有我的心。

师父:慧观提出来了,有所得,不错!

彰师:清净觉就是实相。

师父:不错!实相无相,不取于相;实相无不相,不取于无相。如果取于相,取于无相,皆是病。不取于相,相者随缘性空;不取无相,无相无性随缘,就是有,还是不出二谛。 

明师:「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末世众生有遍计执的病,譬如凡夫他执着一切法是实有的,佛就为执有的众生说一切法空。可是他执着空就是法,他不知道空是对有而立,执空就变成病了。「是故名为可怜愍者」,本来法是用来对治我们众生的执着病,可是众生执着,所以良方变成毒药了。

「虽勤精进增益诸病」,虽然勤于佛道,可是他不了二谛,所以他增益诸病,种种遍计执的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所以不能真正地会入圆成实性,遍计执着一切法实有。

师父:慧明提出遍计执,这是唯识家说的。那么讲起来,我们执着有,是遍计执;执着空,也是遍计执;执着相,遍计执;执着无相,也是遍计执。其实唯识宗遍计执是从那里出呢?从四分出,四分是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执着见分是我,是遍计执;执着相分是法,是遍计执。知道见分、相分皆无所有,出于自证分,还不彻底,唯有护法菩萨更立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随缘无性,自证分第八识,就是无性随缘。不错,在第八识讲有净分、染分,四分不过把它说得更明白一点。所以入证自证分以后才叫圆成实,落入相分、见分,都是遍计执,所以唯识家一开头就讲「于假说我法」,我是见分,法是相分,皆是假的。谁还讲这段文?最后一个。 

策师:「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末世众生以分别心取我人众寿相,就不能与清净的法相应,有二法是魔法。末世众生取相的缘故,所以佛说是可怜愍者,因为一切法本来无相,无不相。虽然勤精进,增长我、我所,增长我知见,增长一切邪见,所以「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不能证得无上菩提。

师父:你们都说出来了,什么是病啊?执着是病,有所得是病,取相是病,遍计执是病。现在查注疏!

讲起来,与佛同游大寂灭海的人很少。你们要是能破「我」这一关,也可说是破樊笼上青天,好象鸟一样,出了笼子飞上青天。什么叫病啊?你们大家讲一讲好不好?(答:取相。)第一个取相,第二个什么病啊?(答:分别心。)第三个?执着心。再讲?(答:有所得心。)这些除去,就没有病了。没有病以后,何妨六尘常围绕啊!

如果你能深入这个圆觉经,可能你是上品中人。千万不要起我慢心,卑下慢,我只念佛,这个我不学。你往生原因有几个,其中有一项读诵大乘。不要起卑下慢,自害自,要发菩提心、读诵大乘。虽然不能读诵大乘,你也要不谤大乘,观经说过了吧?要起信心,不谤大乘。 

圆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菩提心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信圆觉,不学圆觉,你不懂不要紧,不得谤,大家注意!如果你修行念佛法门,又深入大乘,可能是上品中生。你如果上品上生,或是上品中生也是一样,闻法即得无生忍,可以在十方佛国土示现成佛,以各种身示现佛国度化众生,那个时候你叫什么?叫倒驾慈航,得无生忍,可以倒驾慈航。唯独在这一点上,在法上,力争上游,不后于人,那才是大丈夫。

二谛融通,你们不懂它的意思。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二谛融通是不是?色即空,空即色,二谛融通。还有很多,念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二谛融通。你如果了解到这个地步,叫销归自性。

有人说,我修念佛法门,不学这个。你知道阿弥陀佛是谁啊?圆觉啊!圆觉就是阿弥陀佛啊!释迦牟尼佛是谁啊?圆觉啊!所以说,在法会时念疏文「大圆满觉应迹西干」,那就是释迦牟尼佛。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三○上一三)「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此总结执我求道之过也」,因为我人众寿相皆是我执嘛!「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此以法验病。翻显我相未忘也。」以法验病,法是什么?人众生寿者为法啊!「翻显」,反过来。「然涅盘乃空法也」,涅盘是空法,涅盘就是法,涅盘就是病。「若果证涅盘。则我相必空。」涅盘是叫灭,灭是无所得、无分别、不取于相,那叫涅盘。「我相若空。则何有赞毁哉。」我相若空的话,那有赞我?那有毁我?「今因赞毁其法。而生喜怒。」赞毁其法,修什么法门,人家称赞就喜,毁谤则恼。「正是我相未断」,这是引证上文,他解释经文的时候,上文解释过,一定是这个样,引证是解释上文。「若我相未断。则人及众生寿命四相。居然全在。」我相是能,四相是所。「如此正是众生病根。又岂可为得涅盘耶。」我们知道,他这段文是根据上文解释来的。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此正示病源也。谓末世修行之人。未断我相。以认我为法故。」认我所为法。「所说者乃说其我相之病」,所说的法,是说我相的病啊!「非说涅盘之法也」,涅盘是空义。「故云说病为法。以此之故。虽精进修行但增益诸病。故不能入清净觉耳。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这段文解释得很正确,你要了解他所说的,看他上文的注疏。

(圆觉经讲义二三一九圆瑛大师)「彼末世修道之者,必要断除我相。」这没什么解释的。「设若不除我相,有损于道。如前所云:认贼为子,所有功德法财,终不成就。」这是说有我相是病。「以是之故,不能入清净觉。」「此蹑」,就是紧跟着上文。「此蹑前不除我相,……当知人、法,二我皆空。」人法二我皆空,就是唯识宗的见分是人,这个人就是人我,法是相分,人法皆空就是我法皆空。我们知道我有二种,人我、法我,人我就是见分,法我就是相分,破了二我就成佛了。「既得二我空故,则赞毁亦空。」所说道理都是一样,二我皆空,称赞毁谤亦空。「自然不见有毁我者,亦不见有赞我者。若有我为其说法,便欲济度于他,此正是我相未断。」有我说法,你就是我相嘛!「若我相未断则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全在,故云:亦复如是。一斥有我无功竟。」

「末世众生,不了四相,四相若存,总名为病。」四相──我人众寿相,你要是有相就是病。「闻赞生喜,而为说法。说自所证,正是我相;说自所悟,正是人相。」这是他引证上文,引证经文。「说自所了、所觉,正是众生、寿命。以病为法,是故名可怜愍。虽历劫精勤精进,而带病修行,但增益诸病。如称实修行,唯增益实德。」这是一对的,上面说增益诸病,下面说称实修行,唯增实德。「如药草等,种有甘苦,水土所滋,各唯增益。苦,喻我相为本;甘,喻净觉为本;水土,则喻万行。」这是他举喻,没什么解释的。「此我相为本,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二斥说病无功竟。」

我们看这两个人解释的大同小异。「以认我为法故。所说者乃说其我相之病。」德清法师他是这么解释的。圆瑛法师解释说,若有我为其说法,就是我相。因为经上说过,说法者无法可说,经上有一句话,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听而无听,无听而听。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念佛求往生才能明了圆觉经是往生资粮,好的话可以得莲品高增,如果你根本不明了只修念佛也得往生,了不起下品下生。稍微差一点点,可能就达不到目的地。

我告诉大家,这个法深如大海,有很大好处,你要想了解什么法,可能不知道什么原因就遇到了。譬如你想了解什么法,没有办法了解,它自然起一种无形的感觉,偶然的机缘,你就见这个法,这个不可思议,希望大家千万不要放弃。

■第五十四次修学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师父:修学这一段。很久没有修学了,要回想回想。「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四相是什么?我、人、众、寿,如何解释?你知道四相,就知道「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是什么原因了。

修学圆觉经啊!丝毫不能投机取巧,各人要凭真功夫、硬本领,投机取巧办不到的。没点真才实学,拿不出东西来。你们出去讲经,和人家说法啦!讲句土话,还可以打马虎眼,马虎过去了,这修学圆觉经,丝毫不能放松。

很多人不知道深入,不知道真理,你学净土法门,有很多人劝你:「你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这错嘛,没错!对嘛,没对!哈!

四相是我人众寿,我们修学过,我们回想回想,它有一个要点,好象是不离能所。我相是能,人众生寿者是所。「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什么原因呢?好象如来解及所行处是能吧?是能是所?

悦师:「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我人众寿相不外是我、我所,我、我所都是缘起法,没有自性,也就是无性随缘而有我人众寿相。他不知道无性随缘,落于实有,才产生遍计执,落于我人众寿相。众生因为不知道我人众寿相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的道理,所以纵然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作为自己的修行,以不会法性的缘故,终不能成就。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他不知道随缘无性的法,不能得于有;无性随缘的法,也不能得于不可得,所以不可得应该也不可得。他还认为有可得,而言得言证,都是不对的。「见胜进者心生嫉」,怎么心生嫉呢?就是他还落于我人众寿相,落于能所。经文明确指出,「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师父:慧悦破了题了,大家要深入。二谛无性,无所得。都说是怪外道破坏佛法,不怪佛弟子没入正法啊!如果外道参加我们修学会,恐怕他一句话都不敢说,他怎么能破坏佛法呢?所以精进地深入,如饥如渴,不可等待。我告诉你,这条路上很荒凉,如果有人在将入未入之间,魔会杀掉你慧命;既入以后,他没办法。佛说过了嘛!我弟子欲得般若的时候,努力精进!在将得未得之间,被魔所杀;如果得了般若以后,魔没有办法。讲吧!

策师:「末世众生不了四相」,四相皆是虚妄的,遍计执所起。「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因为如来解是离开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以取相的法为如来解,作为自己的修行,不能成就,因为佛说我法甚深唯证乃知。「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二乘取着有涅盘可证,一切法本来毕竟空,证而无证,无证而证,不能偏有,不能偏空。「见胜进者心生嫉」,因为众生取相分别,有所得,所以见有精进者就生起嫉心,因为有我爱,就是有分别心,有我才有人众生寿者相,所以不能入清净觉,其实这些都是生灭的。

师父:慧策他以相来讲这一段,如果以相来解这一段,就了解胜进者。「胜进者」,这个「胜」好象是指胜义谛吧?一切法随缘有,随缘有无自性就是胜进者。见这种胜进者心生嫉,所以二乘人闻毕竟空如刀割心啊!

彰师:一切本来不生不灭,法无自性故,才能随缘,缘起法因缘和合,知道随缘的时候就是了四相。四相不了就是有见惑、思惑、无明惑,所以不了,了就是能随缘。达到无自性故,才能随缘,随缘才能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这是说二乘人,因为有无明惑还没有破,不敢化众,没有随缘的功德。他不知道本来不生不灭,所以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因为他没有会到不生不灭的法,所以他心里会有嫉,起贪瞋痴心。「由彼众生未断我爱」,爱是因为贪心重,所以从第七识思量,积集到第八识,因为积集贪瞋痴,所以生嫉,这样不能入清净觉。因为佛是究竟平等的。

师父:慧彰提出来了,不生不灭,佛说不生不灭是说毕竟空义啊!不是说不生不灭定有其法,如果这一步错了的话,就糟糕了。大家看,如果毕竟空也有道理,相、二谛、毕竟空,都是一个道理。「以如来解及所行处」,这好象是如来的身口意三业吧?谁讲?

济师:「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众生起遍计执,所以不了四相。慧能大师有一首偈:「慧能没技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就是破我们众生着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如来教我们八万四千法门,有的人在威仪上修,有的人在智慧上修,有的人在多闻上修,因为所行处都是有能所,所以要成就清净觉,如同煮沙成饭,不能成就。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二乘人以为证到涅盘,其实也没有涅盘,也没有菩提,本来无一物。「见胜进者心生嫉」,因为着相所以有嫉心,有人我是非的区别。「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因为有我相,所以不能入清净觉。 

师父:大家要知道,圆觉经和六祖慧能大师所证的境界有所不同,慧能大师证的是顿教,圆觉经是圆教。顿教得真谛中道,随缘无性,一切法随缘无性,顿教境界,一切法随缘无性就是真谛中道,也是入中道义。圆教,圆觉经是无性随缘成一切法,真谛、俗谛皆得。好!你讲吧!

翰师:「末世众生不了四相」,末世众生不能了达四相,我人众寿皆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因缘和合的假相是如幻如化的。既然如幻如化,所以空不可得。「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如来解及所行处是落入法我执和人我执,我们知道法我执是所知障,人我执是烦恼障,以烦恼障、所知障来修行,终不能成就。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那就是有一个能得的心和能证的心,落入能所心。「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我爱是我所心,落入能所和我我所,就不能入清净觉。

师父:慧翰提到烦恼障和所知障,大家知道,所知障是界内、界外,这烦恼障就是见思惑。见思惑在界内,破见思惑出三界。所知障是界外见思,三界外的见思惑,就是所知障。虽然它通界内、界外,界外独存。最后一个人讲!

观师:「末世众生不了四相」,末世众生不了我人众寿四相是无性随缘,他没有会到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所以纵使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也不能成就,执相而求,咫尺天涯。「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就是讲增上慢,有所得故。这跟前面有关系,因为前面不了四相,就会执着四相,有所得。后面也是以有所得,所以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见胜进者起嫉心,没有起随喜心,假如能够会到四相是随缘无性,无性随缘,就会起随喜功德的心。这也是我们修行上要从这里下功夫的,因为佛就是会起随喜心,譬如结夏圆满七月十五日为什么是佛欢喜日?因为大家能会到法性,能够成就的话,佛会代替我们欢喜。我们会变成凡夫,就是我们看到什么事都不欢喜,「见胜进者心生嫉」,所以我们要改这种习气,要常常起随喜功德。「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未断我爱,因为我相坚固的缘故,所以不能入清净觉。

师父:慧观也提到四相就是取相,这有道理。不了四相,是取四相──我人众寿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取如来的心相、行相,取相的缘故不得成就,不得空义。「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也是取相,小乘不知道空义,取相,所以才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闻说大乘毕竟空,如刀割心。「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我爱是见分,见分有四种:我见、我爱、我痴、我慢。唯识宗说的第七识。「未断我爱」,以第八识的见分为我相,第八识的相分为法相,相分就是人众生寿者。我们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现在开始查注疏。

顺便和大家讲,今天我为常住事出去,惠济、慧修和我去,我在这里顺便向大众僧告假。

顿教比圆教差一点,顿教是会入缘生无性,真谛中道;圆教是不但得真谛中道,先得真谛中道为根本智,后得俗谛中道为后得智,无性随缘。根本智是六地以前的菩萨,如果再得后得智,就是七八九十地到等觉菩萨。有些人以遍计执会六祖的境界,他说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说的吧?本来没有一点东西嘛!错了!本来无一物,不也是有吗?有「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也无,会入圆教了。本来无一物也无,不是无性随缘起吗?

彰师:无一物是指无相。

师父:无相就是相,那有无相?要是有无相,龙树说落入无相相。

彰师:无一物是不取相。

师父:不取相是取了无相相。

彰师:能随缘不取相。

师父:不取相,无相也无。 

彰师:无相无不相。

师父:无相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缘起啊!那有无相?没有无相,实相无相无不相,那才叫实相。如果说真正一切法无相,那还有个无相相啊!

彰师:那就是不取无相。

师父:那就是于真谛中道取遍计执。你既然不取相,怎么会有无相?你说有无相,一定取了无相相。

彰师:不着的意思。

师父:你还是着啊!你着了毕竟空,着了无相相了。

彰师:无一物就是无性能随缘的意思。

师父:无一物也无,着了无一物,不成了断灭了?无性随缘,怎么会本来无一物,本来无相呢?无相是说无自性啊!无性能随缘,随缘就是相啊!佛所说法,相即无相,无相即相,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念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不着一边,着一边是断边;再着那边就是常边。你们如果学佛法,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六祖不是这个意思,为破你执有,才说本来无一物。要不然不是中道义嘛!你们知道这个道理,就真知道如何念佛了。怎么知道念佛呢?无相就是相,无量寿就是无量光;相就是无相,无量光就是无量寿,这不是照而寂,寂而照吗?如果你偏于无相,断灭,断边;偏于相,常边。常断二边,不契中道。禅宗祖师禅,会入真谛中道嘛!

你们被贪瞋痴障住你们的智慧了,你们想,着有相是不是有所得啊?界内见思。说无相,是不是还是有所得于无相啊?界外见思,所以说这都是所知障。所知障通界内、界外。希望大家各自努力啊!如果你在此法得到一点点解,可以开圆解;如果能够悟到一点点,一悟一切悟,一证一切证,那就得果位了。开圆解的人不了生死,到一悟一切悟,一证一切证,可以得果位。

如果我说这个话,你们在座的能有一个、半个知道这个道理,那就不得了。恐怕大家都是一盆浆糊,糊里胡涂!这无相和空,还有分别,无相空是大乘义,小乘叫但空,凡夫外道是邪空。但空有过,不得法身,所以出三界。邪空有过,不离三涂。但空,怎么叫但空?没有功德,他认为一切法确实空了,是人我空。他不知道空这个法是出于第八阿赖耶识,所以小乘人只会到第六意识,不入第八识。邪空是什么?遍计执。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下二五七下一一)「如来解行。离四句。绝百非。住相而修岂得成就?」这个人说得很正确,离四句绝百非,不得说有,不得说无,不得说也有也无,不得说非有非无。如果是取相而修,岂得成就?「如执醍醐同毒矣」,醍醐是牛奶里头最好的东西了。

「未得于理。未证于智。谓得谓证增上慢人。」法本不可得,他认为有所得,法本无证,他认为有证,所以叫增上慢。「若自知不证而言证者。则根本戒中成妄语罪。」这是大妄语。「夫圣人用心。自他无二。见他胜进法教流行。念念欢喜。」应该起欢喜心。「必能随顺。验心如此。即证悟不虚矣。」如果这样,他所证所悟的境界就是真的了。「若自觉已(己)衰他盛则嫉。已(己)盛他衰则喜。」如果别人比自己强则嫉,自己胜于别人则喜。「纵令深解妙境。但是心之所缘。」心之所缘就是心所。「勿错认之谓得谓证。并由我爱。故成障觉。」这个人讲得很好,讲得很彻底。

(太虚大师全书圆觉经略释二一八六七)「「此再推论不了四相,必生二谬:一者、窃佛德以为己功。」窃取佛的功德,佛的心行二德,以为己功。「二者、以少得而起增慢。……」增上慢。「此种人以为经教所载如来解处,不过如是,今我亦如是修;如来行处不过如是,今我亦如是行,附会如来之解行,谓是自己之解行境界。不知四相未空,但以分别识心附会言教。」如来解行是言教,言教就是二谛,不入二谛,执着言教,「终不能成就清净解行也」。「或有下,即指以少得而起增上慢之人。……由彼众生未断我爱者。彼指前两种人。」就是窃佛德为己功,以少得而起增慢,这两种人都是未断我爱。「彼两种人所以有嫉心者,皆因未能断除细相我爱之故。」这两人都解释得有道理。我们今天到此地,下课!

■第五十五次修学

师父:我们这么修学,逐渐把各位带到另一个层面。如果你不精进,你要落伍,渐渐要落下来。和赛跑一样,慢慢就落下来了,渐渐地能剩下几个人?不知道,希望各自努力!这是你的慧命,你如果放弃它,实在可惜。你努力,跟不上是一回事,如果甘心放弃,实在可惜!不久大家就可看出来,有的人慢慢爬上来,有的慢慢落下去,有的慢慢听都听不懂,不要说是修学,他来讲堂就是打瞌睡,没有别的。希望大家各自精进!你学佛,出家,为的是什么?

(有人跪香!)起来吧!你们再这样拖拖拉拉,我不讲话,叫你跪一个小时。你们都有表嘛!看时间啊!我都能按时到达,你们不能按时到达?这我就有点不相信。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师父:今天修学到这里。「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无」当「不要」讲。

大家应该觉悟了,你看经文怎么告诉你。你们要知道,不论你世间学识,只论见性与否,你们有很多书读得少的,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读书不够,没有学问,灰心丧志,这个不论的。如果你能一点通,点点通,天台说一节破,节节破。

「末世众生希望成道」,现在的人多令求悟,佛告诉大家「无令」求悟,只叫它求悟求解的话,「唯益多闻增长我见」,见性之道就是消灭我见。谁讲?

秀师:「末世众生希望成道」,就是有所得心,他不从心上下功夫,不晓得心即是法,法即是心,而心外求法,所以「唯益多闻」,这样只能增长我见。要怎样求悟呢?「但当精勤降伏烦恼」,从心性上用功来降伏烦恼。「未得令得」,一切无所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断令断」,断是断有所得心,断执着,这样就能「贪瞋爱慢谄曲嫉对境不生」,因为法本不可得,所有的一切境如幻如梦,不起贪瞋爱慢谄曲嫉,对境就不会起我慢。「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从自己的心性下功夫,佛说这种人就能渐次成就,这样就是「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师父:慧秀说「末世众生希望成道」,皆是有所得心,不错!现在的人都是有所得心求佛道,正是背道而驰。「希望成道」,有所得心,「无令求悟」。现在的人都是求悟求解,甚而言之,说我开悟了,其实骗人的话,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不知道你悟的是什么东西。里面有一个「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这是智德和断德,在究竟果位叫智德,叫未得智德令得。「未断令断」叫断德,未断的恶法令断。在因地上怎么修呢?未得令得是善法,未断令断是恶法,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就是智德、断德。谁讲?

闻师:「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事实上就点出来,像师父常开示我们,众生慧命之所依,是假经教为源本。有一句话,要以什么养慧命?要以法来养慧命。这个法本来是不可说,虽然遍一切处,不可以言语表示。虽不可言语表达,以俗谛来表达,用言教来表达,用文字来表达,可是法却非文字,也非言语,只是用一切文字、言语来诠释这个法而已。我们慧命之所依,就是假经教为悟入方便。 

「末世众生希望成道」,希望圆满佛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一大圆觉。「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无令求悟」,我们知道一切法都是缘生的,生而无生,无生就是生法。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这个法本来是融通的,任取一法,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所悟的法,一定是有法。不管你是初初开始学习,还是你已经证到圆觉妙性,事实上都是落入定法,不能成就佛道。所以「无令求悟」,有一丝一毫的悟,就有能悟、所悟,有能悟、所悟就乖于一心,乖于无上菩提。所以无令求悟,或「唯益多闻」,这都是「增长我见」。如果我们以法来养我们的慧命,听见或修习任何一法,知道能所都是相依而起无性,当下依他起就能会入圆成实。如果一落有定法执有,就乖于佛道,有任何取证,都是增长我见,不能销归自性,这是不认识法性的缘故。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刚才师父已经开示我们是智德、断德。求佛道不外两种,智、断二德,智断二德圆满,就是所谓佛道。不管智德、断德都不能落有所得心。「但当精勤降伏烦恼」,我们知道烦恼是虚妄而起的,遍计所执,所以降伏烦恼也是降伏我们众生的遍计所执性。因为法本无生,无生法中你怎么再起第二重虚妄的烦恼,从遍计所执惑再生的烦恼是错误的,应该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以始觉合乎本觉,我们的心就像大圆镜一样,由法性起叫缘起法,这就是始觉,于依他的法没有遍计所执,当下合于本觉。「未得令得未断令断」,众生不落遍计所执,就是智德,才能真正如法修行断惑,断惑的缘故就没有苦,所以未断令断。

「贪瞋爱慢谄曲嫉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一切寂灭是讲诸法寂灭相,就是诸法实相。「对境不生」,对境生是遍计执,不会依他而有,依他是四谛法,不会四谛就不会第一义谛。所以当我们起烦恼时,就是二谛皆失。我们如果能对境炼心,就能慢慢销归自性。对境炼心是会到一切法都是缘起,依他而有,所以就没有能所的分别。

「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若于所求」,就是落入定法,不是我们所讲的法,不能养慧命。「别生憎爱」,生分别心,分别心是取相而有的,取相是众生的迷惑,迷惑是因为不解第一义谛的缘故,迷惑在事相,「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师父:大家注意,他们讲到那里,你看到那里,要不然你不入,糊里胡涂。「末世众生希望成道」,道有二种:定道、慧道,定道是断德,慧道是智德,这你们就了解了。他第一句就讲出来,「无令求悟」,悟是人相。「唯益多闻」,取着人相,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人相产生于我相。唯识就讲,我相是见分,人相是相分。所以才说「但当精勤降伏烦恼」,你慢慢就可以找出脉络来了。「希望成道」,本来是断德、智德,他相反而求。谁讲?「无令求悟」以下都是讲四相,我人众寿相。

有些胡涂人总认为多看几本书,就可进入佛道,那是背道而驰的。看经要销归自性,深入谛理。你如果知道「希望成道」,道有两种:定道、慧道,那下面就贯通了,要不然你满腔的摸不着边。抓着这一点懂的,下面慢慢就懂了。谁讲?要讲就讲啊!

甫师:「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师父刚才有开示这个道是定道、慧道。我们学佛要定慧等持,有慧无定,落入狂慧;有定无慧,落入外道。这在佛道上相当重要,我们要了生死,一定要从这里下功夫,一定要定慧等持。现在末世众生以有所得心,不知道佛道的真义,他只要求开悟,以有所得心,只会在解上多下功夫,这样就是狂慧,增长我见,这和生死一点干涉都没有。如果我相不除,烦恼不灭,等于磨砖要成镜,不可能的事情。

主要我们要降伏烦恼,所谓开悟就是要放下烦恼而已,因为我们自性本来清净,由于我见才出种种烦恼,所以不能和一切法相应,本来一切法都是一心能随缘,随缘无性就是一心。如果我们起遍计执,就不能和法相应,因为法本来就是清净。我们只要精勤不起烦恼,就对了,所以说要「起大勇猛」。我们知道我们有烦恼,问题是没有勇猛心让烦恼不起来,所以师父开示要起观照。这观照就是不起烦恼,所以主要是不起烦恼就对了,不是有所取有所得。

「未得令得未断令断」,如果我们心清净,就能起一切的功德,一切的烦恼都不会生,所以说「贪瞋爱慢谄曲嫉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一切人我是非都不会生起,本来一切的人我是非就是我们的烦恼心所起的。若能这样下功夫,才能「渐次成就」,这是修佛道踏实用功的地方。「求善知识不堕邪见」,真正降伏我慢,这样才是无我的心,才能获得善知识的护念,不会堕入邪见、狂慧。「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如果我们对佛道有所得,起憎爱心,当然不能入清净觉海,因为清净觉海没有所求的心。

师父:大家对「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还没有很了解,我举例子。虚空,你怎么得的虚空?如果你求虚空,这个人是大傻瓜啊!虚空,怎么得的虚空啊?把浮云扫尽,就是虚空。所以古德讲过,扫尽浮云月自明。断尽烦恼,佛性圆现。

「起大勇猛」,什么是大勇猛?观照,使你的心始终一片清净,那才叫观照,并不是叫你观佛像、观莲华、观佛放光啊!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样保持你的心清净,非要大勇猛,办不到!什么原因?因为众生的心起灭无常,好象猕猴一般,它最难降伏了。所以降伏它,要起大精勤。谁讲?

庶师:这一段是佛答净诸业障菩萨的总结,我想这里是佛为末世众生所开出的修持方法。「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众生希望成道,却不知道反观内心,「无令求悟」,不知道万法繁兴,同归一大缘起;缘起无性,当体即空。因为不知道这谛理,所以不知道从心性下功夫。「唯益多闻」,增长多闻就是增长我见,我见炽盛,就扰乱我们的清净心。所以「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这是一个方法,还有「求善知识不堕邪见」,也是一个重要处。「但当精勤降伏烦恼」,在佛遗教经有提到,制心一处,无所不办。所以我们真正有心要出离三界,就是师父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佛法门来讲,就是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净念相继,把功夫打成一片。这样起大勇猛心,才能「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瞋爱慢谄曲嫉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这些种种的习气才能断除,这样「佛说是人渐次成就」。

虽然我们有大勇猛的心,还是要求善知识的领导。

师父:不要闭着眼,他讲到那,你看到那,要不然你不入。 

庶师:有善知识的领导,我们才不会堕入邪见,尤其我们末法时期,如果没有善知识,未得你认为你得,未断你认为你已断,这种种邪见就会产生。「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总说就是我相不除,以有所求的心来修行,种种的憎爱还是会产生,憎爱不除不能入清净觉,自性清净心没有办法显现。

师父:这个「求善知识」,大家注意到,经文上交代不清楚,这是翻译经的人简略。「求善知识」,什么是善知识?什么是恶知识?教人开悟的是恶知识,教人断烦恼的是善知识,教人离四相的是善知识,所以求这种善知识,才不堕邪见。讲吧!

策师:「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末世众生虽然希望求佛道,不见法性的缘故,求开悟。法性本来无性,无性的法不可得,而且没有开悟不开悟,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如标月指。「唯益多闻」,取相的缘故,就与法性相违背,增长我见,增长分别心,这种分别心就是从我见出的。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师父常跟我们讲,一念不生就是大精进,所谓一念不生就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妄想、烦恼。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是要降伏烦恼,因为一切烦恼都是从妄想生的。「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顺法性的,令顺法性,什么叫顺法性?因为法性里面没有贪瞋痴慢,也没有谄曲嫉,没有一切邪法。「未断令断」,一切逆法性的法,贪瞋痴慢疑谄曲嫉,这些都是逆法性的法,令这些法不生,就是顺法性。众生为什么成众生?就是见境生心,我们平常的时候没有起贪瞋痴,见境的时候就起贪瞋痴。所以顺法性的,能对境不生,不生贪瞋痴慢疑谄曲嫉这些恶法。

「彼我恩爱一切寂灭」,实相无相,一切法本来无相,所以彼我恩爱都是因缘,不可得,都是寂灭相。能够做到这点,就是顺法性,这种顺法性的人,「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所谓善知识就是没有贪瞋痴慢疑心谄曲嫉,就是善知识,没有有所得心,「不堕邪见」,不堕贪瞋痴慢疑。「若于所求别生憎爱」,若于所求,求成就,求无上菩提。若于无上菩提有所求,「别生憎爱」,因为无上菩提本来离开憎爱二心,如果有憎爱二心,就产生一切恶法。一切恶法生,就不能与清净觉海相应。

师父:大家注意看经文。这个「贪瞋爱慢谄曲嫉」和下面的「彼我恩爱」,好象都是我人众寿相吧?你看出来了吧?有我人众寿相,自然有贪瞋爱慢谄曲嫉,彼我恩爱,对不对?要深入经文啊!你仔细再深入,「贪瞋爱慢谄曲嫉对境不生」,这明明说出什么?带质境啊!「彼我恩爱一切寂灭」,这不是独影境吗?和你们讲过再三,不细心深入经文,还是迷在文字相上。所以修学经法要如饥如渴,一点也不敢放松,那才能入。谁讲?

观师:「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末世众生希望成就佛道,师父有提到,就是定道、慧道,和后面的「未得令得未断令断」有相关。要成就定道、慧道,无令求悟,不可只要求悟,因为求悟是有能有所,都是有所得心。如果只是一味地求悟,会「唯益多闻增长我见」,多闻假如不取相,很好!多闻取相,就是障碍,就是增长我见,增长我见就不成佛道。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这个烦恼其实就是我人众寿相,最根本的是我相,我相坚固,所以我们要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因为一切的恶都是从我生的,一切的善都是从无我而生,所以要放下我,就能众善奉行。「贪瞋爱慢谄曲嫉对境不生」,我们就不会对境起心动念。「彼我恩爱一切寂灭」,放下我相,彼我恩爱就一切寂灭,独影境就不会取相。「佛说是人渐次成就」,假如起大勇猛修行,就能得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善知识给我们很大的恩惠,使我们不堕邪见。善知识是无我,最大的善知识就是佛。「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假如有我相,有我的心而求,就会起憎爱,不能入清净觉海。 

师父:「佛说是人渐次成就」,这种修法是渐根人,不是顿根人。顿根人是一悟一切悟,一解一切解,一证一切证,那是圆教顿根人,圆顿大乘人。这是渐次成就,渐根人。渐根人是那些人呢?始教、终教,叫渐根人。顿教以上,顿教、圆教那是顿根人了。「若于所求别生憎爱」,这是总说,别生憎爱就是生我人众寿四相。现在开始查注疏。

我把这首偈念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净业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 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 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 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 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悟剎 先去贪瞋痴法爱不存心 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爱何由生此人求善友 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 究竟非成就」

我们这一章修学完毕,现在查注疏。他们讲啊!有高有低你们听不出来,感觉讲的都差不多,是不是?都说话嘛!在我听,层面不同,有的层面高,有的层面低。你们刚开始的时候,如虫食木,无心讲出来,可是讲对了,无心!那个没有用,慢慢修学,就深入你的佛性了。智者大师讲,好比虫子吃木头一样,也吃出字来了,可是它无心啊!

这个法,你们要是入了以后有好处,有大好处,有什么好处?冥冥中蒙佛菩萨加被,不知不觉。你入了以后就知道了,有人没有人?没有人,可是就有力量加被你。云何不求?大愚痴!你们真能久久蒙佛加被,可能你慢慢就脱凡夫皮了。

大家应该起大警觉心啊!如果你不蒙佛加被的话,唉呀!人身一失万劫不复,像凭我们这种材料,能往生啊?佛不垂手接引,怎么能往生啊?一身罪业!

这样久久修学,大家慢慢可以和古德同堂。你们要是真有进步的人,你也可以看出注疏家层面不同。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三一上八)「此深诫防过也」,防过就是防求悟、求解。「谓上执病为法之人」,就是以上所说我人众寿相之人,执病为法。所以智者大师说,以病为药,增病而不医病。现在的人都是以病为药,病有两种:我执、法执。「所以四相未除者。秪是将心待悟一事。为病根耳。」为什么求悟是病啊?大家知不知道?心外无法,你听说了吧?一心生万法,心外无法,难道说心外有悟吗?你将心求理求悟,那不是头上安头吗?那么说起来,怎么修行呢?明心啊!不求悟,明心啊!心就是悟,悟就是心啊!将心求悟,不等于将心求心,将悟求悟吗?那是法无分别,大德自生分别。「苟有待悟之心。则必广求经教。」只在断烦恼、明性,大家听说明心见性了吧?如果有一个待悟之心,等待觉悟,则必广求经教,从经教文字相求。

「执相似语」,那都是文字相啊!这「语」是语义啊!佛所说的,有两种语义,真实语义、方便语义。什么叫语义呢?你们不知道吧?天很热,热是语义,这热不是我口的音声,如果我口出音声是热,先热我嘴巴,热我舌头,热我牙齿。也不是黑板写的热,如果它就是那个热的话,那先热粉笔,先热黑板。它不热,所以这是语义,在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以外。佛有两种语,真实语、方便语。

「回为已(己)解故」,以为自己解了。「此但只增益多闻。增长我见。非真修也。末法志道之士。」志道,求道之士,「可不惧哉」?这个人讲得很好!末法修道,专求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了,所以你们动不动就讲心路历程、心态,那完全是心缘相,它不是法啊!你心想火,火不会烧你的心啊!

「此劝真修也。真修之士。不必将心待悟。亦不必广求多闻。只当降伏烦恼。为第一行。」这是佛所教嘛!这个人讲得很对。「亦不可得少为足」,前面讲凡夫,不必广求多闻;这是讲二乘,小乘得少为足,不究竟。「其未得涅盘必志得之」,涅盘本不可得,他还想得涅盘。「其于未断烦恼决欲断之。但历境验心。若贪瞋爱慢一切烦恼对境果然不生否。」这是对境考验自己,是不是对境不起这些烦恼?「至若彼我恩爱果然一切寂灭否。如此自验其心」,以这个讲,我们恳切一点讲,是带质境、独影境验心,自己考验自己。「即如古德云。学道不必将心求悟。但于一切烦恼境界上透得过。便是悟处。」这个法讲得好啊!

透不过就是生死,佛说过了嘛!佛在大法鼓经说过,众生有「有」,则有苦乐,无「有」则是涅盘,众生皆落有法嘛!「故佛说此人渐次可以成就。虽然如是。更要求善知识。决择邪正分明。」所以修禅的人如果悟到这个境界,对不对,自己也不知道,求善知识决择,说我悟出这个法来,善知识认可,那才对。「亦不堕于邪见。如此修行。方有少分相应耳。」这样才少分相应,不是顿得究竟果位,「学者可不勉哉」?

「此重勉真修。诫令离过也。谓必如上所说。乃是真修。若舍此外。别起欣厌取舍憎爱之心。」根据经文上直接讲出来。 

(卍续一六圆觉经集注卷下六八上一二)「此诫以心待悟也」,心本是悟嘛!心外无法,你那不是心外求法了吗?不对。有人说,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的!不可有物。他错了,本来无一物,有没有本来无一物啊?本来无一物也无一物,那才究竟啊!「凡言悟者。初无实法心路绝处强名悟耳。」心言是心思、言议,不思议叫路绝。入不思议法,强名叫悟。「若将心求悟则愈盛于迷」,将心求悟?头上安头嘛!「故诫云无令」,不可使众生这样求悟,那是害众生嘛!「又缘以心求悟遂于经论言句上解会」,解会不是实在东西,所以六祖骂神会,不过是个知解之徒,就是这个道理。神会大师境界也很高,六祖大师说他是知解之徒,没有实在的实学嘛!「故云唯益多闻」,多闻取相的话,是智障啊!多闻不取相是智母,大家记住!「殊不知解会分明底正是我人情识」,「分明」就是的的确确的意思。「故云增长我见。……」

「但当之言与上无令相应」,上面有「无令求悟」,这一正一反,不要叫他求悟,但当断烦恼,它是相对的。「得未得者决彻大法断未断者直截知见」,得未得就是未得令得。这个未得不是有所得,未得令得是圆满未得,究竟处──得无所得,无所得为得。「决彻大法」,大法是佛法,彻底觉悟大法。「断未断者直截知见」,断未断者就是未断令断,烦恼没有断的,令断。断尽烦恼,直接就是正知见。「贪瞋等者对境忘情也」,大家知道,如果以唯识论的话,忘情有两种,带质境、独影境,前五识同时起的是带质境,第六意识独起叫独影境。「如此操履岂可便认为道」,操履就是如此修行。贪瞋等对境一起的话,那怎么就认为是佛道了?「如来方与其进故云渐次成就。……」「求善知识者商人入海须假导师。学者修行必资善友。」这是举譬喻说。

「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反显不生憎爱则入觉也」,如果不生憎爱,就是如来大圆觉海。如果生憎爱,就不入清净觉。若于所求以下,反显如果不生憎爱,就是如来大圆觉海。我们今天到此地!

我很恳切告诉大家,佛菩萨就在我们左右,我们心所念,身所行,他都知道,很可怕!你们不假修行,不会感觉到,很可怜!我告诉大家,如果你修正法,心行皆正,佛菩萨会护念你,在不知不觉中护念你。要不然的话,你可想而知,阎罗王也会护念你。不蒙弥陀接引,怎么往生?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