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慧净法师 / 慧净法师:文集十

慧净法师:文集十

分类:慧净法师

慧净法师:文集十

念佛四德

唐朝帝都长安弘法寺之智荣禅师,崇仰大师高德,乃于大师法像铭文赞言:

善导阿弥陀佛化身

称佛六字1即叹佛2即忏悔3即发愿回向4一切善根庄严净土

1但称佛名,即是对阿弥陀佛最高无上之赞叹,天亲菩萨《往生论》言:「称念佛名即是赞叹门」。

2名号具德,一念能除八十亿劫生死大罪,一念既尔,何况常念,即是常忏悔人;大师《般舟赞》言:「念念称名常忏悔」以明但念佛名自有忏悔功能。

3大师于〈玄义分〉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是故但称佛名,自成发愿回向,必得往生。

4弥陀因位万行,果地万德,皆悉摄在名号,因此六字名号,具诸善法,摄诸德本;是故但称佛名,自得一切善根,自成庄严净土。

「见佛」论

一般以见佛身谓之「见佛」,而有眼见与心见之别。

眼见──有净土见与秽土见。

净土见──《易行品》言「华开则见佛」。《往生论》言:「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此是往生净土,在净土见佛。

秽土见──秽土见佛,有临终见与平生见。

临终见──《小经》言:「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此是临终见佛。

平生见──平生见佛,有依佛力加被而见,及依念佛三昧而见。

佛力加被──《观经》第七华座观所言,韦提希夫人见西方三圣住立空中,光明炽盛。此全由佛力加被而见。

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之念佛,分为观念、忆念、称念。

观念见佛──《观经》第九观言:「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见则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此是依观念见佛。

忆念见佛──《念佛圆通章》言:「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此是依忆念见佛。

称念见佛──《大集经》卷四十三(日藏分.念佛三昧品)言:「至心念佛,乃至见佛。小念见小,大念见大;乃至无量念,见佛色身,无量无边。」《净土群疑论》卷七言:「令声不绝,见佛圣众,皎然常在目前。」此是依称念见佛。

心见──有证悟佛法及体悟佛心之别。

证悟佛法──《大智度论》卷十八言:「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卷十一言:「佛常说以智慧眼,观佛法身,则为见佛中之最。」又言:「观诸法空,是见佛法身,是为真供养。」此并非见佛之色身,乃是证悟佛法之见佛。

体悟佛心──就净土宗念佛法门而言,体悟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无条件的救度,亦即宗旨所言:「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不论任何众生,只要念佛,必定往生。此即「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义。如是体悟弥陀愿心,亦即「信受弥陀救度」之信心,乃是真正见佛,胜于见佛色身。何以故?明信佛智故,随顺佛愿故;平生时时蒙佛光摄,往生明见真佛实相。

自力行者,不知弥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愿心,以自力作勤行精进,息虑凝心之见佛;善导大师谓之自力「要门」,非他力「弘愿门」。若能因此而体悟弥陀悲愿,则能由观念、忆念等之方便「要门」,回入「本愿称名」之真实「弘愿」。如《观经》第九观言:「以见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受众生。」亦如《般舟三昧经》阿弥陀佛告入定见佛之行者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来生。佛言:专念故得往生。」亦因此而悔责先前见佛之方法,而见如不见,彻底归命弥陀,一向称名,不作他想。

念佛行者之中,亦有一类,虽见佛色身,然无自力心,不执所见,不以所见为往生之助,见如不见,依然如宗祖善导大师所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谓「本愿称名」。

本愿称名之念佛人,平生在佛摄取之中,往生决定,光寿同佛,尚何不足,须藉见佛色身之方便,以资往生及证果乎?

念念在道

一、修行人念念在道,念念不在人我是非、称讥毁誉。

二、我是个有罪之人,一个罪人心中所想的是:如何才能救赎自己,以免于受那一日的审判和刑罚。

三、地狱之火已经燃烧到了我的脚底,我日日夜夜,心心念念,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此外,我无遑旁顾。

四、行走白道的人,忘记背后,向着净土,蓦直前进。

五、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观经》)

六、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观经疏》)

七、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观经疏》)

八、一句弥陀念到底,一切妄念皆不顾。

修行人

一、修行人清心寡欲,安贫乐道。

二、修行人乐天知命,于人无怨,于世无求。

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三、修行人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四、修行人而耻恶衣恶食,非修行人。

五、修行人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六、修行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七、修行人悟万物一体,自他无别;故忘掉自己,成就他人。

八、修行人以佛心为心,以佛行为行。

九、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老子)

念佛人

一、常思地狱苦,使心有所畏惧;常思极乐乐,使心有所冀慕。

二、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终生过「忆佛念佛」的生活。

三、现生消灾免难,增福延寿;临终预知时至,自在往生。

净土宗念佛会共修须知

一、闭目专念──当正身端坐之后,即应闭目专心,称名念佛,不需作任何观想。

嘴巴张开,声音宏亮,字字清楚,句句明朗。

既不左顾右盼,也不心猿意马。

二、十念记数──当专心念佛时,依然妄念纷飞,则可用「十念记数」法。

在心中记「一至十句」数,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十句再十句,十句再十句。念得清楚,听得清楚,记得清楚。随快随慢,悉皆无妨;不但去妄,最能养神。

若十句难记,可用三、三、四之法,即三句、三句再四句。

或可用「五念记数」法,方法如前。

三、诵弥陀经──当诵念《阿弥陀经》时,应随木鱼之声,不快不慢,不抢前不拖后;张口出声,依然字字清楚,句句明朗。

四、心中默念──当止静十分钟时,仍应闭目,心中默念,十念记数(或五念记数),清楚明朗。既不散乱,亦不昏沉;更不开目,东张西望。

五、休息时间──当休息十分钟时,可起身如厕、饮水、活动等。

若未到休息时间,而因难耐久坐,亦可暂时起身,离开座位,稍事活动筋骨;仍应回座,恳切念佛。

六、念佛放光──不论何人,只要念佛,其人身上,必放佛光。

至诚念佛,光明广大,遍满地球;

若无诚心,其光微小,仅在口脸之间。

念佛放光,能度祖先,能荫儿孙;现生增福延寿,临终往生极乐。

《观经》言(取意):

弥陀光明照法界,

护佑一切念佛人。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