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献法师 / 普献法师:讲演(五)菩萨问明品

普献法师:讲演(五)菩萨问明品

分类:普献法师

普献法师:讲演(五)菩萨问明品

我们继续讲到菩萨问明品,是文殊师利菩萨代众生问一些法性的问题、因果业报的问题。那讲到诸法的空跟世间的空不一样,佛法的空是有充实的内容,是在形形色色的当下显示它的空。虽然讲到一切法是空性的,但是业报是不空的,凡走过必有痕迹,所以虽然是空,但是因果业报丝毫不爽。

我们接着看这个经文说:

众报随业生,如梦不真实,念念常灭坏,如前后亦尔。

意思就是说,虽然诸法是因缘生因缘灭,找不到永恒不变的实体,但是我们的心念、我们的行为有善有恶,这点点滴滴的一切一切,又确实的反应在我们的身心当中。所以我们世间的人,有的时候莫名奇妙的来了一种报应,我们会觉得好奇怪,事实上,世间所有产生的一切现象都不足为奇,确实有一种因缘,那这个因缘时间到了,就产生这么一个现象。

譬如说,我们田里种了一些种子下去,有的时候你反而不管它,时节因缘来了,突然间冒出了一棵果树来。你说这是无因无缘吗?不是,是有因有缘。一颗种子掉在泥土里面,然后加上光、阳光、空气、水,慢慢的长起树来了。所以世间产生的现象,就是因缘具足了。

可是它念念之间不同。譬如当它发芽的时候,芽是芽,种子是种子,绝对的不同。那么芽慢慢长大了以后,有树枝、树干,跟芽又是不同。然后越长越大的时候,开花结果了。所以他念念之间,前念、后念之间,是截然不同,但是又互相有连带关系。这一棵树长得这么大,是从小小的一颗种子,慢慢慢慢加上空气跟水、阳光,才慢慢的长大。所以它念念之间是不断的在变化,前后是不相同的,但是有相互的因果关系。所以我们讲诸法是空,但是业报是不空;这是佛所说的这种业报。

那一般人讲的业报是什么呢?前世的那个灵魂造了什么,这一世的灵魂又再继续受这个报,这叫世俗说,世俗所说的。真正佛法所说的是:一切是空性才能建立因果,一切是空性才能建立业报。依世俗谛来讲,的确是有因有缘、有果有报,有佛、有六道众生;如果是胜义谛,那这一切是如幻如化。

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

我们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说明,我们说同一个世界两种心情,世间所见到的万事万物——物理的现象、生理的现象、心理的现象,这一切一切,到底是物理的作用大?还是心理的作用大?或是生理的作用大?依佛法见解,三者是平等平等,但是还是以心为主,心理的作用还是比较强的。

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恩恩怨怨、是是非非,这一切一切的现象,事实上有些人不以为苦;有些人在这当中悟出了许许多多的道理;有些人乐在其中,懂得离苦得乐,而且随缘来利益众生。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如果有一个人破口大骂,对着我们指指点点的,如果我们心里这么想「这个人真是无知无耻,我从前对他这么好,现在竟然在大众之前对我破口大骂。」如果你这样子想的话,就是有一个他污辱我,有一个我被污辱,这个时候我们越想越气,就咬牙切齿,不小心就打起架来了。

但是这个地方说,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世俗有一句话说「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当然心就要转了。」我们要以心来转境。这个人对着我们破口大骂,如果我们心里想说「他在骂我,那我拼命念佛消灾障。」,那我们的心里还是有他在骂我,我们会忿忿不平。如果我们用转的方法,我们觉得这个人是想教导我什么,但是他不懂得教导,因为他智慧不够的关系,所以他用很粗暴的、很粗俗的恶言恶语,用这种方法来教导我、指导我。所以我们转一个念头,原谅他的无知,同情他这种粗暴的行为。甚至我们进一步感谢他的教导,因为他想提示我什么、教导我什么。

所以世间的一切都是随着我们的心念在转。但是凡夫就是不愿意转,直觉的是对方破口大骂、对我污辱了,那就有一个对方、有一个我,这个就形成了对立。所以世间的一切一切就是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态度能转?不能转?如果能转,马上就能够转烦恼为菩提,转凡成圣,转迷惑为胜解。所以转是很重要的。

唯识宗说转识成智,就看我们的智慧、我们了解到什么程度,随解取众相。所以楞严经就讲到这句话了,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就是随我们众生的心量,应我们众生的了解的程度,也就随着这一个业缘。这个世间的一切美好或者是丑陋,痛苦或者是欢喜,就在我们一念之间。我们往光明面积极面去想,那么挫折就是我们成功的垫脚石;如果我们用灰色的、绝望的态度来看世间,一切横逆挫折都变成绊脚石。所以我们常常讲「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世间的一切本来不会伤害我们,也不会使我们烦恼,是因为我们内心中起无明,所以烦恼就跟着来了。

如果我们时时刻刻能够保持这种明触,所谓明触就是用智慧来观照我们的身心以及世界,时时保持明明白白的接触,而不起习性反应,那么世间的一切就不再伤害我们。不但不伤害我们,而且是我们的助道因缘,帮助我们成道的一种因缘。所以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要转。心能转境即同如来,心被境转即是凡夫。我们凡夫就是随着这个境界团团转,身心不得自在;佛陀是以心来转境。

我们世界上的人总想改变世界,就不想改变自己。一个圣者是唯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想法、态度,然后来欣赏世间的一切,跟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相契相应、自他互利。这一个态度决定了,我们生命的高度也就决定了,格局也就注定了我们的结局。我们时时刻刻用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想法来看世间呢?

举个例子来说,刮风下大雨了,我们不能改变这个天气,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心情——好吧!有这个刮风下雨的日子,我们静下来读读书,整理内部的环境,真难得。因为下大雨不用上班,我们把内部整理整理,家里整理整理,读读书修养身心。如果说我们整天看着窗外刮大风下大雨,心想:怎么办?明天要上班,这个交通会阻塞......想了一大堆,这个心情就不好。所以每一时每一刻,当我们能够享受我们的工作,享受到我们所遭遇的一切,凡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都是美事,这个叫做学佛。

菩萨在这个世间,因为以心来转境,所以菩萨在世间无有一物而可贪着,无有一法而可弃舍,没有什么可以让菩萨值得去贪恋的,也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让菩萨去讨厌的,菩萨只是当一名冷静的、沉着的观众,来看世间一切法的生生灭灭,不被它所迷惑。然后进一步的观察到众生真的是很可怜,为了一点点的小事情小题大作,互相斗争,菩萨只有同情众生的可怜,由此激发菩萨精进,来为众生解惑授道,让众生远离这个痛苦。所以菩萨在世间,就是不离世间而成就出世间道。因为一切是随解取众相,是随着我们了解的程度。如果是往光明方面、积极方面去想,世间一切都是菩萨修道的增上缘。

可是众生却缺乏这一份智慧、耐性,就被世间的一切一切所转,被这个荣华富贵所转,世间的一切一切,每一件事情都引动了众生的心海,结果是颠倒不如实。众生所见的这个世界,根本就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只是一个表相。所以我们生活在不如实的世界,心颠颠倒倒,不是清净的以为是清净,不是真常永恒的以为是真常永恒的,不是快乐的以为是快乐,所以盲目的追求,盲目的去热中这种名利,在名利当中迷失了自我,这是众生非常可怜的地方。

世间所言论,一切是分别,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

我们世间人所说的一切言论,哲学也好,科学也好,文学也好,都是出发于「我」,站在有一个主观的我,有主观的我以及客观的世界这个相对性。一切都是有自性分别的,不管文学、艺术、科学、哲学都是二分法——有一个我、有一个客观的世界。在这相对当中,我们的言论总离不开「我」的标签,所以学派与学派之间,叫做学阀。一个组织、一个团体、许许多多的派别,这个都是什么呢?因为被贴上我的标签,那这样子就不能了解世间的真相。

世间人所说的这些言论,都是跟「我」相关性的,执为实有,所以我们发为言论,就跟实相有所差别、有距离。所以说「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没有把事情的真相、存在一切的真实相弄清楚。因为我们中间有一道关卡没有通过,那就是我执、法执,执为实有,执为实存,这个概念导致于我们世间所看到的一切法,乃至于我们发于言论,我们倡导一种学说,都是跟我相应。所以我们世间的学说都是相对性的,过了一段时间不能用,因为跟法不相应,因为是站在实存、实有的观念来看待世间。世间的万事万物真

相是怎么样子的呢?我们接着看:

能缘所缘力,种种法出生,速灭不暂停,念念悉如是。

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一切一切,有静态的、有动态的,像这个桌子、房子、许许多多的机器,看起来就好像是不动的,好像是真实的,永远不会变,永远不会坏。但是依佛法的智慧来观察,是能缘所缘力,种种法出生。「能缘」就是能知的我、主观的我。「所缘」就是我们所观察的这个身心世界、外在的这一切一切。不管是主观的我、或者是客观的这个世界,这一切法在圣者来看,是速灭不暂停,是在快速的生灭当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往生灭的路上去奔驰。

我们常常讲,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不管什么人,有钱没钱,富贵贫贱,每一个人都是往死亡的终点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世间的万事万物只要是生了、出现了,必定是速灭不暂停,念念悉如是。只要一出现了,出现的当下开始就是从生走向灭。当然从生到灭的过程,各有它的长短性、它的因缘性。

依人来说,七八十岁、八九十岁叫做高寿、长寿。那么有些动物叫做朝生暮死,早上出现,晚上就死了,速度很快。如果是我们内在的细胞,大概七天就新陈代谢,变成新的细胞了。大概三年之内,我们整个人就全部都已经换了,细胞整个都变成新的。一分钟之内,我们的血液在身体里面不晓得转了几圈了。所以这种快速的生灭太快太快了。但是我们的心很粗糙、很散乱、很昏沉,我们不能察觉,而圣者的心念能够去察觉到这种快速的生灭。

那这个快速生灭不是谁规定的,是大自然律,有生就必有死。生、老、病、死是我们的生理自自然然的;如果是宇宙间,就是成、住、坏、空;如果是我们的心念,就是生、住、异、灭。

每一个念头,前念、后念根本就是扯不上关系,可是我们就是前念后念、前念后念,我们之所以痛苦,就是我们的念头不能安住在现在,不能了解世间的生灭如实相,所以我们产生许许多多的执着,情绪上不断的起伏高低不定;这是我们众生的毛病。

◎第三问:业果甚深

文殊师利菩萨问宝首菩萨言:佛子!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内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现报,或受后报;然法界中无美无恶?时,宝首菩萨以颂答曰:

这个是说到:现实人生既然一切是法空性的,那我们众生都有四大,无我、无我所,都是空无自性,为什么我们众生所受的报应却是千差万别?而且是这么真真实实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眼前我们看到有些人很有钱,富甲一方,高楼大厦,吃遍天下,看遍天下,穿名牌,开好车,所有都是最高级的享受。然而有些众生三餐不济,这一餐吃完下一顿不晓得在哪里,衣食住行都是不足。以长相来讲的话,有端正、丑陋,有些人长成非常端正,五官端正,眉目清秀。在佛法来讲,为什么我们会受苦受乐?会有端正丑陋这种差别呢?

佛法说,如果我们过去生过去世(一秒钟以前就叫做过去生过去世了),在我们一秒钟以前,我们跟众生多结善缘,我们动过善念、讲过好话、做过好事,那这些善业就让我们受乐的机会较大。如果我们从来都是自私自利,对别人的死活置于不顾,这一生当中没有人缘,当然就是受苦。

为什么会端正?为什么会丑陋呢?依佛法来讲,我们一个人守戒,持戒庄严,不去伤害别人的身心,不动恶念,不动瞋恨心,时时都是法喜充满,自然会召感端正的五官,眉清目秀,众生见到了生欢喜心。如果是说我们喜欢动恶念,发脾气,有粗暴的行为,瞧不起别人,轻慢众生,这种种的恶性自然就会召感到丑陋的身形。

所以我们常常讲,一个人要有三面镜子。佛法很喜欢把镜子来解释为经,说「经者,镜也。」经就是一面镜子,由佛菩萨讲的这些经,来照我们的内心世界。

第一面镜子,我给它取名为显微镜。我们要有一付显微镜,来照察我们内心的世界是善是恶、是好是坏,是善念是恶念,是杂念是邪念,我们要用显微镜很清楚的观察我们内心的世界。

第二要有一付放大镜。放大镜做什么呢?来观察别人的美德、好处、长处,别人有丝毫的一些长处,我们都用放大镜来观察。看到别人做善事,我们不要说「哦,这个人是好名好利又是怎么样子的。」我们要用放大镜来看他的善心善念善行,值得我们效法学习,随喜功德。

这样还不够,我们还要有一付望远镜。我们想一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我们一步一步的走向人生最后一个终点,叫做老病死;最后一个点就叫做死亡,告别世间。那此时此刻,在速灭不暂停当中,我们做什么最好呢?我们要把握的是分分秒秒。所以佛陀说无常,不是说很悲哀,是要积极、要把握,要分秒必争,因为我们是快速的生灭过程当中,此时不做,今天不做,明天会后悔;今年不做,明年化后悔。

你要孝顺父母要赶紧,否则会后悔。有一天父母走了,你再哭没有用了,要赶紧把握。小孩子这么小的年纪,如果我们不好好陪他成长,他长大的时候会怪我们,因为小孩子成长是非常需要父母亲的关怀,这一段时间过了,等你想去关怀的时候,他不要了。

所以佛家讲无常生灭,快速的生灭无常,就是要让我们了解到:一定要时时刻刻分秒必争,把握时机,掌握时机,赶紧去做该做的事情。此时此刻该做什么,什么最有意义、最有价值,才能得到最大的边际效应。而不是说人生是无常,最后就是老就是病就是死,有什么意义呢,尽情享受吧!这个不对,这绝对不是佛法的真义。

佛法的真义是说,我们都是在快速生灭的过程中,时时刻刻要了解到现象界的一切一切都在快速生灭、变化的过程,不要被它给蒙蔽。然后我们不要耗掉宝贵的时间,去做那些无意义的事情,我们所想的是积极的,所做的是光明的、是有意义的、是有利益众生的,虽然是快速的生灭无常,但是在把握机缘的原则下,我们却是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可以学习很多很多的知识。

然后我们所做的一切一切,凡走过的必有痕迹,如果是喜欢读书的人,我们来到这个世间自然智慧高,我们学过的专业不会忘掉,这一辈子就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你看有许多小孩子才十一二岁,成为什么文学家、作家的。所以说,人生是无常,但是无常是永恒相续。虽然是无常,但是我们学习的、我们所作所为的一切一切,却是能够延续下来。所以人生是有意义的。

佛法讲到,我们人虽然是一切空无自性,但是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内好外好、少受多受,这一切一切却是真真实实在我们现实当中,一幕一幕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周遭,丝毫都不会差别。

接着我们说「或受现报,或受后报」,有些人就不相信因果,说某人恶事作绝,但是他却是荣华富贵一辈子;而那些人孳孳行善的人,却是不得善报,不得善终,所以有些人就怀疑因果了。

但是我们要了解,如果我们前生前世做了许多的善事,这辈子福报大,当我们一福报大的时候,就容易造恶孽,因为没有智慧,只单求福而不修慧,所以被这个福报冲昏了头。有了福报以后,娇妻美妾,做坏事了,这个福报会让他怎么样子的呢?我们讲:绝对的权利就容易绝对的腐败,一个人没有智慧,当他有福报的时候,就是他灭亡的时候了。

所以有些人作恶,却是能够享受荣华富贵,这是他前生的余报,前生所作的福还没有享尽,现在作恶的恶因缘还没有成熟,所以还没有报应。我们种这个稻子,一种下去也是要等一百天才收成,不可能说我现在种稻,一个礼拜以后就要收割了,你起码等三个多月的时间。所以有些是现报;或者是来生才报,那叫做后报;或者是来生的来生,三生、四生、五生以后才报应的。看我们所作的业,我们所用的心力强,或者是伤害别人的程度是不是很重,如果是心力很强、受伤害的人非常多又非常重,那非现报不可,连佛也救不了。所以这个是从我们的心念行为来决定的。如果是五欲中作了恶业,后来反省了,忏悔了,也许这个报就轻一点、慢一点。

譬如说,我们在一个杯子内放了好几公克的盐巴,喝起来很咸很咸的;同样的,我们把这个盐放在一个大脸盆,我们喝起来这个水没什么味道,因为水太多了。我们一个人造了恶业,即时的忏悔,即时的去造善业,那么这一个恶报也许就是很轻微的。因为有忏悔心、有行善,这样子的话,就重报轻受。那如果是说我们造了恶业,没有忏悔心,又继续不断的做,而且得意洋洋、得意忘形的话,轻报也会重受。虽然是轻轻的恶业,可是你继续再造,那这个恶业就越快成熟,就报应了。

所以这个业报是不一定的,要看我们的心念有没有忏悔,有没有及时发现,有没有善知识来提醒我们。所以报应有现报跟后报。

不管是我们长得多好看,生活当中享受多少,后受先报,或是后受后报,但是从第一义谛(胜义谛)来讲,从法性上来讲,这是如幻如化、没有实体性,只是暂时的现象。也没有什么美,也没有什么恶,一切一切在圣者的眼光来看,都是暂时的一个现象。但是在凡夫的立场来看,一切是真真实实的,确实摆在我们的眼前,这么真实的让我们担心受怕。这是文殊菩萨来问这个问题,那宝首菩萨就来回答了。

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作者无所有,诸佛之所说。

意思就是说,随我们所作的这个业力,果报就这么产生了,这是很自然的一个现象。我们一般人不了解佛家讲因果报应,把因果报应只限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实佛陀所说的是「随其所行业」——随我们的身口意、我们的动作、我们的心念、我们的口语。

举个例子来讲,我努力读书,成绩就会比较好;因为我成绩很好,所以我考上大学;因为考上大学,我考取执照;因为我有这些执照、证照,所以我找到事业;这就是因果。反过来,因为我懒惰,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所以我只能从事中下阶级劳苦的工作,这就是报应。因为我吃饭,我肚子饱;肚子饱,我有力气可以做事;因为我做事,所以我领薪水。因为你走路,所以你能到;你不走,所以你不能到。因为你买票,所以你可以上飞机;因为你不买票,你连火车都不能坐。

这个前后的因果关系,不是仅仅说你做善有善报、做恶有恶报,不是这样子的。事实上,人世间的一切一切,所有行为必定有它的效果;心理的行为、口语的行为、身体的行为,这个行为它必定产生某一种效应,所以说: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

但是佛陀更进一步的说明,能作行业的这个人,作者也是无我、空自性、不可得。既然是无我,又能够造业;既然造了业,又会受果报,又说是无我;这个就把我们弄迷糊了。

我们举一个简单例子,我们讲的「我」是永远不变吗?请问我们能永远不变吗?几年不见的朋友,对方已经发白面皱了;几年不见的朋友,有的得癌症、洗肾了。变不变呢?时刻在变。因为是时刻在变,所以我们说「无我」。

虽然是无我、作者是空无性的,但是前念后念、前业后业又是这么相续下去,有业有报。这个是诸佛所说的因果业报的道理,跟世间人所讲的是大不相同。无我,但是有业报;虽然是有业报,还是无我。

但是我们众生不能体验无我,我们还是有我,所以我们还是不断的受苦受乐,不断的受种种环境的左右。这些是不能否定的,只是说我们可以以心来转境,以欢喜心、智慧心来接受发生在我身边的一切一切,不怨天尤人,是好是坏都是我自己的业海。那么这样子的话,我们时时刻刻都能很安详自在。

更新于:17天前
全部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