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永嘉禅修班讲记 禅定方便法*行五法
达照法师:永嘉禅修班讲记禅定方便法*行五法
各位同学:到上一讲为止,二十五方便都讲完了,今天给大家介绍禅定的方便法。因为永嘉大师早年学习天台宗,所以我们今天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天台的修止法门。在止观的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先修止,然后再修观。对于四禅八定的这种体会和要求,永嘉大师的禅宗集里有详细介绍,我们以后会继续学习。
止就是定,修止,就是把心停止在那里,这是一个定的要门。禅定法门中,我们想发定心的时候:静细心中,善巧运用,取舍不失其宜,因此必证深禅定,故名方便。禅定的方便法,就是我们心静下来的时候,这个非常微细的心念要善巧应用。善巧就是很巧妙地把自己的心运作起来,这种运作带有主观、能动的力量,让自己的心处在非常自如的状态,变得肯听话。我们平常烦恼太多,就是因为心不听话,让世俗的价值观念,左右着我们的想法和做法,所以经常事与愿违。比如上台演讲,不断告诉自己:心要稳定,不着急、不混乱,结果一上去,双腿发抖,说话结巴,心太紧张了。所以这个心有时候是很不听话,它随着外境变化的。修禅定的真正目的,是善巧的运用这颗心,在任何一种状态下,恰到好处的去把握它,让它主动的动起来,主动的静下来。
无论我们入禅定也好,不入禅定也好,这颗心都不能产生厌离自己的情绪。想入禅定,肯定有一个入定出定的过程,对于这个过程,也要恰到好处的去把握。学习禅定法门,入定了就高兴,出了禅定就痛苦,这个想法不对。要知道这颗心是可以入定,也可以出定的,这才是正常的心。
现在我们简单的介绍两种方便方法。第一个是止门的不同,第二个是修止的方法。关于止门有两种:一种是从行为上来说,就是修禅定的方法;第二是从义理上来说,佛法的修止观、修禅定不只是告诉我们修一些气功、气感之类的反应,它真正目的是让我们增长智慧,回归到生命的真相,然后这一切附带功德都会产生。
关于行门,主要是三种止。学过天台止观法门的人都很清楚,第一种是系缘止。系,是动词,缘,是名词,就是外缘。把外缘的一个境界固定下来,让心捆绑在这个境界中,停在那里不动,这个叫系缘止。第二种是制心止,就是把心制伏。我们的心像猿猴一样,到处奔逸,我们通过一种觉照的力量,把奔逸的猴子制伏。我们的心像一个平面图,有很多千头万绪,就像电脑桌面上的几个洞,鼠标随时点击哪个洞,就会冒出来一个东西来,而我们智慧的觉照就像一个锤子,它冒出来了你就把它敲下去,强制性的告诉它:停止在那里不要动,这就是制心止的方法。这个方法初步是有用的。第三种叫体真止。理解体真止是需要一些教理基础的,这个真,就是一真法界的本体——我们生命的真相。平常大家所感受到的这个心,是一种散乱、无序、苦乐纷呈的状态,通过体真止的修行,我们可以理解并懂得真心本来是不动的,然后用心去体会这种不动的感觉。这个体真止不是已证到真心,只是去体会真心的某种状态。比如我们要学会看天文,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在天底下,看着星星出来的时候数着星星,哪个星星在哪个位置、是什么样子、叫什么名字。但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看不到真的天空又怎么办?那我们就躺在房间里看天花板,在天花板上先给它画好各个部位的星星,就象画星球图一样,然后开始数,看看都数好了,有机会再到院子里一对照就对上了。所以体真止凡夫也可以修,只是需要闻思经教的智慧,先要听懂什么是真。(后面会详细讲)这三个是在行为上修止的法门。
从理论上说也是三个方面:第一是随缘止,第二是入定止,第三是真性止。随缘止是系心止在行为上的一个理论支持。缘是外境,随是随便。随便找一个外境,把心停在那里,让心平静下来,就这么简单。除了佛法以外,气功、道教也有专注的对象。西藏佛教正式修法之前,中乘的修瑜珈,修相应,修事业,行部和瑜珈部,特别是修瑜珈部的时候,心要非常专注,包括对上师形象的各种观照,需要很强大的力量。《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净土法门观像念佛,也同样要把心专注在某个境界上,比如专注观想太阳落山时,像一个大圆鼓,很圆满、亮丽、鲜红,这样观想自然会把世间的痛苦消灭掉,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整个身心专注在这种心态里,就进入禅定了。专注观想早上升起的太阳红红的、圆圆的,这一生会得到大智慧,大解脱以及很大的世间福报。还有一些,比如专注自己脑后面的一片虚空,并找到一片空间点,然后观想,注目那里的虚空,或把心停驻在这个虚空等等很多方法,都是系缘止的修行方法。
入定止,刚才说的制心止,就是把心制伏了,不再奔逸、不再捣乱,心自然就容易进入这种不昏沉、不虚浮的入定止状态。
真性止是我们修体真止的整个理论支持。释迦佛开悟时说的道理: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个智慧德相大家都有,也就是大乘佛法讲的清净法身佛。小乘佛法讲的阿罗汉证得的涅槃世界,也是我们本有的。这个本有的状态,是不需要你修证,本来就有的。但我们不修证体会不到这种涅槃本体,它被你的散乱心、欲望和各种价值观念覆盖了。尤其是我执,各种各样的观念都是围绕着我执展开,如果把我执的观念打破,它契入的就是真性,所以真性止是解脱的。佛法与其它世间宗教的不共之处,就是这个真性止。前面讲的这两种止,其它的气功和教法也都有,但佛教的宗旨不在于气功,而在于开发无漏的智慧。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接下来讲第二种:正式修止的方法,这个方法很重要,所以要多讲一点。这个方法有三种,第一是系缘止,第二制心止,第三是体真止。这三种方法可以选择一种,哪种适应,用起来比较舒服、比较自然,你就选择哪种。但不能今天用这个明天用那个,天天换不好。特别是修四禅八定,能够修一个法门,这三个当中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让我们达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开始,它就是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如何用心、关照念头等等。三种法门适合不同的人,知道了这些方法以后,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去修学。
修行有了一定受用以后,情况又不同了。用第一个法门修学以后可以进入禅定,或者进入欲界的禅定。然后想试试第二种法门能不能进入,你不是先让自己的禅定更加深入,而是想先试试这个法门怎么样,那样也是可以的。一般学习一种法门,能够进入禅定就行了,如果三种都想学习,方法要学的准确,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种系缘止。刚才说了系是动词,捆缚的意思。让我们的心捆缚在这个境界上,有五处:一系心顶上,二系心发际,三系心鼻柱,四系心脐间,五系心在地轮。外国有一位金齿三藏说:这个五门禅实际上就是印度的五门禅,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从印度传过来的。佛法传入中国特别是五门禅,都是些禅数之学。南北朝以后,大乘佛法开始兴盛,特别是达摩祖师来中国以后,提倡顿悟法门,不再倡扬四禅八定。因为四禅八定虽然用心得当,容易修证,但它毕竟是属于凡夫境界,还是不究竟的。
我们进入禅定的时候,身体会产生一种微妙、深刻的喜悦感觉,这种感觉在平常是体会不到的。众生对快乐的东西都舍不得放弃,如果你舍不得放弃,一辈子都处在这种禅定的欢喜中,那可能到临死也解脱不了生命中见惑思惑的束缚,这样就会失去学习永嘉禅的最终目的。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以后在禅定中产生了快乐就会知道,这个还是世间法,不要太兴奋,我们只是知道了进入禅定的方法,距离开发无漏智慧还远呢。
禅宗传入中国以后,很多人掌握了四禅八定的方法就停滞不前,不思解脱,所以后来就不再提倡了。
如果在禅堂里讲四禅八定,禅师经常会拿着棍子、香板打你、甚至把你赶出去,骂你是邪魔外道。以后看到这样的文字记载不要疑问:四禅八定明明是佛教的法门,怎么会是邪魔外道?因为佛教的终极目的是解脱和成佛,假如你没有解脱,偏离了这个宗旨,到最后还是心外求法,还真是外道。
这些禅定法门的心外求法,也只是一种方便。比如系心止,让心专注在某一个境上,这个境不是心的本身,只是一个专注的对象,一种方便,是训练心念稳定的一个过程,训练时间久了便会得到受用。我们提倡永嘉禅,是因为它有理论可寻,有实际观想的方法可操作,凡夫也能得到一些受用。按佛经的说法,如果有了一些受用,证得初禅的觉受,就不会再怀疑佛法了。因为许多人对佛法的理解只是处在不可思议的、求菩萨保佑的信仰层面,当我们有了受用以后,就会知道佛法的奥义所在,它与世间法是不共的,这样就会增加信心。在具足信心的基础上修行大乘佛法,进步就非常快。大乘佛法的关键就是信心。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法的利弊得失。
接下来告诉大家如何修系缘止。系缘止有五个地方。 此五处于用心为便,余处非安定所。若胁肋等处皆偏,故不说。如头圆法天,足方法地,脐是气海,鼻是风门,发际是修骨观之所,故以为门。为什么这五个地方,可以作为我们的系缘止,其它地方就不行?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在两肋中去观想,或观想肩膀,这些都是身体不正的部位,我们要观身体端正的地方。比如头是圆的,可以观想头顶像天空一样开阔,心如太虚一样空灵。观想大地是方的,地格方圆。脐是气海,这个气海就是我们真正的呼吸,缘于我们的丹田,指肚脐下面一点。鼻是风门,呼吸实际上是从鼻子进来的,头发是修白骨观的人修的。观想前面这些地方,可以把心安在那里,这是个最好的方法。
第二种头顶的方法怎么观想?盘好腿,调好身心以后,心想着头顶最中间,离头顶一点点的地方,不能太高,只一点点,那个感觉就像皮肤还有一层保护膜,在这个保护膜的地方,像灯光照过去,感觉有点点反光,就在那个地方,有一层小小的薄雾一样的透明的东西。观想头顶最中间这个紧贴着头皮,又离开头皮一层膜的地方,把念头停在那里,这是一个入定的方法。观想着头发的根,不是头皮。在发根这个地方,想到头发根插到头皮里面。那一层如果观想的好,人的气色会很好,因为头发是黑的,它的根插到肉里的发根部分,会有一层淡淡的白白的感觉。但是这两种方法是有副作用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修这个方法。
令系心顶上者,为心沈惛多睡故,在上安心,若久久,即令人浮风,乍如风病,或似得通欲飞,有此等过,不可恒用。心如果长期缘在头顶上,会觉得身体轻漂漂的,甚至会飞起来,这个不能长期使用。印度瑜珈就有这个方法,坐好了以后,身体会离地。佛学院的传印法师去印度的时候,看到练瑜珈的人整个人离地七寸,那个气功是坐的很好了。实际上用第一个方法,也会达到这个效果。因为你老想着头顶上的那个虚空,身体就会被这个气拽起来,这样很容易得精神病。
有些人坐在那里,头一直摇来摇去,进不了初禅的定境。但他可以进入欲界定。因为欲界定比较专注身心,由身心的专注力量而产生的一种反应,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如果对于禅定法门和身心状态不了解,人家说你是神经病,心里不好受,就会走火入魔。走火入魔的人除了方法以外,精神很重要,出现了什么问题,觉得很正常没什么奇怪的,也就不会走火入魔。如果越想越紧张,麻烦就多了。所以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是我们生命本身的反应,不要紧张,也不要大惊小怪。
若系心发际,此处发黑肉白,心则易住。或可发本骨观,久则过生。头发根这个地方,容易安住,但时间久了也会有过错。因为眼睛会往上看,翻白眼,那就麻烦了。因为老想着头顶,眼睛老往上看,或者会见到黄色红色各种颜色,令自己情欲颠倒,人家见了怪怪的。所以观发际,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有了这些过失后,没有办法对治,情绪会受不了。但是对于初修禅定的人,调节一下是可以的。比如心有点昏沉,对周围的环境很模糊,观想一下头顶,心胸就会开阔明亮起来,这样就可以减少睡眠昏沉的过错。
这里重点介绍的是第三种:系心鼻柱。我们看南传佛教或其它禅修方法,大部分都教我们修鼻息观,用鼻子呼吸。若系心鼻柱者,鼻是风门,觉出息入息,念念不住,易悟无常,亦以扶本安般之习,心静能发禅定。这个就是今天要着重介绍的系缘止。缘在哪里呢?大家坐好以后,把心想在鼻柱上。实际上就是鼻梁柱下端鼻尖之下,距离鼻尖约半指(半厘米),距离鼻孔口大约一指(一厘米)处,呼吸从这里经过然后到鼻孔里面,呼吸经过这个地方的气体,呈现淡白色,形状像绿豆那么大小。系心鼻柱,不是指鼻梁柱,也不是指鼻孔里面,就是鼻孔外面一厘米之处,能感觉到吗?讲的明确一点,就是把鼻尖画一个弧线,像一个半圆,连接人中这个地方画一个圆,就在圆形的中间位置,这样呼吸进来、出去,感觉正好对上,所以在这个地方有凉有热,要感觉到出息入息。如果太远了,会感觉不到气在那里。诸位可以把手放在鼻尖,呼一下气,感觉有气在,如果放开以后,在鼻子空的地方,还感觉有气在,那个感觉有气在的地方,就差不多是了,我们手在那里才感觉有气,手没有了,这个时候闭上眼睛,感觉有气进来,但是你不要感觉那个已经进入鼻孔的气,就是它还没有进入鼻孔,在鼻孔外面,在空中,当然不能离鼻子太远,否则没感觉的,你感觉到它有气在这里,一个指头的这个距离,它能够觉出息、觉入息,知道它出,知道它入,心心不住,念念无间。
了解了呼吸的这种状态,容易悟到世间法以及生命的无常。生命就在一呼一息之间,一口气不来就断气。当你对这个禅定的方法进行观想以后,很清晰的会感觉到鼻子的气息,出去进来、出去进来,你会发现人生其实就这么一口气。短短几十年,按呼吸的时间来计算,完全可以算出一生有多少个呼吸。那还是一个很短暂的人生呢,如果是几千万年,或者是多少个劫,也是由这些呼吸组成的。所以说观察呼吸很容易悟出生命无常的道理。
现在大家再对这个方法训练一下试试看,打坐的时候,其它条件全都具备了。吸气的时候,感觉心在鼻孔外边,有绿豆这么大,把它观想成淡淡的白色的雾,就是冬天呼气的那个状态,若有若无的那种感觉。如果想不起那个白色的雾,也没关系,就感觉鼻孔外面的那个气,怎么进来的?呼吸一下,看能不能感觉?就是离鼻孔有一厘米的距离。睁开眼睛看到鼻尖的时候,正好看到鼻尖下面一点点,白白的这点气,但又没有全部看到,只看到一半或者更少。这样一个地方,我们知道气吸进来的时候,通过这一点,感觉气进来了,呼气一样通过这里出去,每次都很清楚,然后就把心安定在这里。那个小小白点就像过滤气一样净化我们的心灵,心念想到这里的时候,这颗心就住在这里了。白色代表洁净,观想它是白色的,心就会很快得到净化。闭上眼睛全身心去感受,睁开眼睛的时候,还能感觉到这一小白点,这就是系心鼻柱的第三种方法。
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亦曰中宫,系心在脐,能除众病,或时内见三十六物,发特胜等禅。气海是怎么观想呢?开始打坐以后,结了手印,放在肚脐下面一寸,观想这个脐下一寸再往肚皮里边距离一寸的这个地方,系心在我们这个肚皮的里面,不是在肚皮外面。因为任脉是从这个地方贯穿上来的,气脉明点打通的时候,也是从这个地方打开的。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要知道吸气,吸进来就吸到这里,呼也是从这里呼出去,每次的呼吸都很清楚。有些人气息还没有调整好,一下子吸到肺部,接下去就没气了,那是因为还没有学会这个方法。一般意志比较坚强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坐在那里先吸气,吸到这里后再出去,整个身心都专注在丹田这个地方,不再有什么杂念,只知道把若存若亡的气息吸到这里,再从这里出去。这个方法,容易让心安静下来。尤其心很乱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调制方法。但这个方法也有负面作用,一般坐禅比较好的人,都清心寡欲,但系心在这里,如果过去生的宿习淫欲很重,就可能会诱发淫欲,修的越多淫欲心越重。所以在欲界修定,如果他过去习气很重,淫欲心就很难抵挡,所以一般人不修这个,修鼻尖的就不会有这种毛病。但是你进入禅定以后,欲界的这些欲望就不会再来影响了。
系心在地轮,是气随心下。我们这个呼吸,这个气一直往下吸,吸到那里则四大调和,亦以扶本。系心在地轮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盘腿打坐的时候,地轮就在会阴这个地方。会阴就是大便道和小便道中间的这个距离,我们盘腿一坐,人的最中心的轴线一样,垂直下去最下面这个地方。你心里想到那里,它自然就很清凉。吸气也吸到那里,出气也从那里出来,这是一个打坐的禅定法。另一个是我们站在那里也是可以修法的,可以观想脚底心,把全身的气吸进来,吸到脚底心,而且是最中间的,然后呼气的时候,也从脚底心出去,这是站着修定的方法。
比如我们平常上火了,找一个空气好的树林,双臂张开围着那些大树,像是拥抱那样的姿势作观想:树上发出来的氧气全部被我吸进来了,身上的这些二氧化碳都从脚底心出去了,这样观想对身体的健康很有帮助。一般气功都有这样练的,这个练法不会上火,也不会出什么毛病,所以前面两种我们一般不去修。
最容易入定的方法,应该是第三种:系心鼻柱。因为鼻尖这个气,还没有进入我们的身体,你专注的话,比较容易注意到他的存在的。这种存在怎么去修呢?上一次也跟大家讲了一点。就是入定出定的这个方法。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是坐下来以后整个身心很清晰,感受到环境的存在,其次是感受到身体的存在,然后再感受呼吸的存在。呼吸的存在是专注在鼻尖上,每次进来出去都很清晰,不快不慢自然而然,进来出去速度差不多。这里要特别注意:呼吸进来以后,要注意全部身心的感受,有没有动摇?哪里痛,哪里不舒服,是不是都很清晰?然后把心专注在鼻尖,很清晰。这三个条件,所处的环境、身体的姿势、呼吸和心的浮沉都了解了,呼吸开始清楚地进来、出去,一点杂乱、散动都没有,这本身就是一种禅定。如果你要出定,还是要慢慢从这里出去,呼吸不去感受它了,对身体也开始放松,环境也不去注意了,这样开始自然慢慢的出定。出定和入定的这几个条件一定要认真掌握。我们平常这个力量是不强的,观想呼吸,可能只观想十次、第二个十次就散乱了。
数数是初步的,修六妙门可以数,从一到十的数,这样更容易专注。数数不能超过十,不能数进来又数出去,而且每次吸进来都要很清楚。比如“第一”这个字是没有的,只知道这是第一,然后从这里出去,不能接着再数,直到再进来才是第二、或者第三一直到十,出去都不要数。第二轮又从一开始,到十为止,不能十一、十二的数下去,因为脑子记数越多心越散乱。如果数吸,就不能数呼,数呼就不能数吸。数数一开始比较容易定,数到一定程度会感觉太麻烦,定力够了,坐半个小时可以专注了,就不要数了。这是调呼吸的系缘止。
第二个制心止说起来比较简单,做起来有点困难。制心止就是任何念头起来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要打妄想了。“但凝其心,息诸乱想”。凝是凝固,心一下子冻住了。因为我们的心一直是动态的,让所有的念头和想法都凝固、停止在那里,初步学习的人是不容易做到的。
第三个方法:体真止。理解体真止需要一定的教理基础。以正智慧,体一切阴、入、界、三毒、九十八使,及十二因缘等。三界因果诸法,悉皆空寂。阴是五阴,入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三毒是贪嗔痴,九十八使就是各种见惑、思惑。般若经里面讲:我们能看见、能听见、能感受的这一切色法,本体全部都是空的。我们感受的这个空,不是看见虚空的那个空,要了解一切法的存在是没有自性的,不是消灭了以后它才不存在的。有教理基础的人,我这么讲也许能明白一点,否则就比较抽象了。
我们今天先训练、学习系缘鼻端这个方法,因为这个方法训练熟悉了以后,再修四禅八定就比较容易。四禅八定是锻炼我们的专注力,记住这句话:心的专注力越强,禅定越深,禅定的快乐也越强烈,专注力弱,可能就进不了禅定。坐禅有了体会,心会变得很坚强,会有一种坚固的力量。
大家回去以后,把第三节讲的体真止内容认真看一下,这是般若法门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不再详细介绍。
当知阴入等一切诸法,不从内因有,亦不从外缘有,亦不因缘合故有,亦不无因缘有。若非有,即是空,若于无所有空中计有者,当知但是无明颠倒,妄计为有。若了知颠倒所计之法,一切悉皆虚诳,犹如梦幻。但有名字,名字之法,亦不可得。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毕竟空寂,犹如虚空。若行者体知一切诸法,如虚空者,无取无舍,无依无倚,无住无着,若心无取舍依倚住着,则一切妄想颠倒,生死业行,悉皆止息。我们现在感觉到这个身心世界的存在,都是无明妄想的世界,只有名字符号,没有一法可得。言语道断是不可议论,心行处灭是起心动念都没有了。我们讲的不可思议,称心行处灭为不可思、言语道断为不可议,这是讲真实的本体。不执著在某个境上,没有取,没有舍,一切法,一切境界,一切妄想颠倒全部停止。
无为无欲,无念无行,无造无作,无示无说,无诤无竞,泯然清净。如大涅槃是名真止。此则止无所止,无止之止,名体真止。永嘉大师的《证道歌》里面详细讲这个,《证道歌》说:“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恁么得。”取也取不得,也不取,也不舍,然后不可得的时候,身心就是这样,其实这就是最好的,这是一个禅定的方法,就是体真止的方法,泯然清净,如大涅槃,是名真止。止无所止,就是心没有住在某一个境上,叫止无所止。现在大家一时体会不了这种体真止,就权且用世间修行四禅八定的这个方法修系缘鼻端这样一个止法,
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主,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一切法都是因缘空,没有谁能做得了主的,沙门是专指出家的人,把一切取舍之心,能所之心,全部停息下来,这才是真正的沙门。沙门就是让自己的心处在静虑的状态,真正去体会生命本源的人。
好!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阿弥陀佛!
更新于:9天前下一篇:竺佛调 :了尽生死
相关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凡夫有心,无论做什么好事,不会十全十美
-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七章 四大菩萨问疾
- 净土法门法师:出家人表演的就是这一招
-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观察自己,你才能成就
-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想走就走,想留则留
-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言语要谨慎,文字更要谨慎!
-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六章 十大罗汉问疾
- 净土法门法师:出家也是个行业,这个行业干什么?
-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章 观众生品
- 广化法师的故事
-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克服听经和诵经打瞌睡?
- 佛教法师讲经 五祖圭峰宗密大师:简介(生平)-皈依佛
-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一章 佛道品
- 寂静法师:心灵是开关,一关是黑暗,一开是光明
- 寂静法师:今天这个世界最大的罪人,不是造恶的,是传播恶的
-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心想事成
-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修福报才能修得财源滚滚-
- 佛教法师讲经 达照法师:简介-皈依佛
-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自序
-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生死大事 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猜你喜欢
-
生命中的苦,怎样才能解脱呢?
生命中的很多问题、很多不足和缺陷,都能通过发愿来解决掉。怎么才能把生命中的苦和业解脱呢?就是发愿。发愿我所受的苦,别人永不再受;发愿我所受的苦,愿代一切众生承受。比如说我生病受了一些苦,那我就发愿帮助..
佛答 2024-09-09 -
宗萨仁波切:我们一直把幻相误认为真实
宗萨仁波切:我们一直把幻相误认为真实事实上,原始佛教的教法,非常简单且直截了当。但是,像我们这种传统的佛教社会,历经多年产生了多种文化的执著、禁忌与习惯,于是就创造出了许多我所谓的“花边装饰”(sidetr..
禅宗文化 2024-09-09 -
宣化上人:佛教徒若不持戒即末法-皈依佛
宣化上人:佛教徒若不持戒即末法一九八三年六月十日晚,讲于万佛圣城妙语堂,今天的题目是‘佛教徒若不持戒即末法’。佛教‘徒’,徒就是僧。佛讲佛法,僧依著法来修行,再传予他人。可是僧人一定要持戒,不但僧人要..
宣化上人 2024-09-09 -
宣化上人:佛性 是一切众生的本源-皈依佛
宣化上人:佛性是一切众生的本源宣化上人开示,一九八二年九月十三日,最初,宇宙鸿蒙,开天辟地时,没有人,也没有什么众生,也没有所谓世界或不世界,根本什么都没有。以后在‘成’劫里,一点一点有了众生。众生究..
宣化上人 2024-09-09 -
缘分不会随意而来,请善待每一个遇见
缘分不会随意而来,请善待每一个遇见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朋友,不是所有的情都值得你去珍惜。时间是一剂良药,它会沉淀最美的感情,也会带走留不住的虚情。缘分,需要的是珍惜,和双向的互动;感情,需要的是感恩,..
悟性时光 2024-09-09 -
宣化上人:四种清净明诲 真实不虚-皈依佛
宣化上人:四种清净明诲真实不虚宣化上人讲述,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七日晚,讲于万佛圣城,楞严经里的四种清净明诲:断淫、断杀、断偷、断妄,是息息相关的。若犯淫戒,就容易犯杀戒,也容易犯偷戒、妄语戒。因此犯淫戒..
宣化上人 2024-09-09 -
善于劝谏,感化婆婆
善于劝谏,感化婆婆明朝有一个童养媳(养媳妇),名叫兰姐。她十二岁时,看见婆婆和太婆(祖姑)相骂,婆婆骂太婆是老而不死的讨厌东西。 兰姐就在那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流着眼泪,跪在婆婆的面前,说道:「婆婆和..
其他因果故事 2024-09-09 -
宣化上人:对教育界之感慨痛心呼吁-皈依佛
宣化上人:对教育界之感慨痛心呼吁宣化上人开示,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今时很多国家教育落后,斯文扫地,虽然教育界里仍然有人发奋努力,挽救道德之沦亡,然杯水难救车薪。教育一败涂地,它原因何在?乃因为教育界人士..
宣化上人 2024-09-09 -
宣化上人:自私心是修道人的绊脚石-皈依佛
宣化上人:自私心是修道人的绊脚石宣化上人开示,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我们修道人勇猛之心易起,永久之志难立,也就是说一时的发心,谁都可以办得到;天天能照著自己的志愿和宗旨去做,这就不容易。因为人不能恒..
宣化上人 2024-09-09 -
净土法门法师:凡夫有心,无论做什么好事,不会十全十美
净土法门法师:凡夫有心,无论做什么好事,不会十全十美佛有没有为一切众生这个念头?给诸位说,没有。事做得比任何人都认真,都负责,心里确确实实没这个念头,不起心不动念。这我们就难懂了,不起心不动念,事情怎..
禅理故事 2024-09-09 -
近代往生比丘六
近代往生比丘六宏 慈宏慈,号妙觉。本名喜生,俗姓张,陕南安康人,汉留侯张良后裔。师幼时即与常儿异,秉性沉默,不好嬉游,有出尘之志。稍长,投南山礼大行尊者为师,剃染离俗。壬午年春,至西安卧龙寺,从朗照法师受具足戒。..
比丘 2024-09-09 -
定弘法师:因果教育是教子第一妙法
定弘法师:因果教育是教子第一妙法幸好我们现在遇到了印光大师的这本小册子《天下太平之根本》,这本小册子特別强调因果教育,这是过去我们在家庭教育当中比较忽视,看了这个小册子之后,知道了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即..
禅理故事 2024-09-09 -
近代往生女居士三
朱许氏朱许氏,苏州马大幥巷十六号朱保良医师之胞姐。适无锡许智超,夫妇同修净业。一九六一年患病,自知不起,预嘱其夫为安排后事。往生之日,适有徐觉意至其家问疾,见氏坐床上,面向西方,无人侍侧。氏即请觉意留下念佛。..
女居士 2024-09-09 -
只要记住这句话,这一生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忘怀得失
古代有个故事说:一个国王做了个梦,梦里有人告诉他,只要记住一句话,这一生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忘怀得失。他当时特别欢喜,但醒过来后就忘了。他非常伤心,于是倾其宫中所有钱财,打造了一个大钻戒,并召集智慧大臣..
佛教知识 2024-09-09 -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七章 四大菩萨问疾
第七章 四大菩萨问疾一、本品缘由本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弟子品而来。因为在弟子品中佛命十大弟子们前去问疾,他们各述本缘,都言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任务只有落到诸位菩萨的身上了。又,在前几品里我们就听闻了维摩诘..
汉传人物 2024-09-09 -
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咒语的奥妙
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咒语的奥妙近年来,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在研究咒语和脑电波,脑磁场的关系,取得长足的前进。他们惊人地发现,当人在默想一个咒语时,可以从不接触被试者的超导磁强计上,测到一个相对应的脑磁..
悟性时光 2024-09-09 -
世界上最容易成功的有两种人
1:有人问农夫:“种了麦子了吗?”农夫:“没,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悟到】一个不..
佛教知识 2024-09-09 -
林则徐亲诵《金刚经》超度部下
林则徐(一七八三年─一八五0年,清末政治家,福建侯官人,嘉庆进士)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奉者。一生持诵《金刚经》;慈悲利人,行持人间佛教。佛教给林则徐以深邃的智慧“忘我利他”的大无畏精神。林则徐以佛教的慈悲喜..
佛教知识 2024-09-09 -
运用佛法智慧改善亲子关系
运用佛法智慧改善亲子关系运用佛法智慧改善亲子关系在上个月的菩提沙龙中,主持人智健师兄问一名来参加的朋友:你为什么想加入三级修学?那位朋友说,想用佛法智慧解决她和子女的烦恼。家庭关系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让..
谈佛说禅悟人生 2024-09-09 -
何必等到有事才持斋
无论佛教、道教或是民间信仰,很多人都相信持斋有功德,常在遭遇困境时发愿吃早斋,或是初一、十五持斋;以此祈求家庭平安、事业顺利。既然天天都希望有福、平安、顺利,何必等到有事的时候才持斋?不如持长斋,天天..
放生知识 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