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献法师 / 普献法师:讲演(四)法华经大义

普献法师:讲演(四)法华经大义

分类:普献法师

普献法师:讲演(四)法华经大义

日期2010.02.14—02.17;地点:狮岩洞元光寺;虎年的春节,我们连续四天把《妙法莲华经》诵完了,下午我们继续来说明法华经对我们的启示,对我们修学的指导。

我们来看法师功德品。经文说到:佛告常精进菩萨,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来受持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这个地方讲到「清净」,也就是我们一般讲到「六根清净」。我们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会发现到在我们的六根当中,影响最大的是耳根。你看,电话在响,我们没有看到电话,但是我们知道隔壁有电话。如果我用一张纸遮住眼睛,就看不到你,可是隔壁有什么动静,我们听得很清楚。

所以耳根的功力是一千二,眼睛是八百。我们谈修行,说实在应该善用我们的耳根。

《楞严经》上有谈到六根,也是耳根一千二,眼根是八百。「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是最利,我们修行就是在耳根方面去下功夫。那我们要修到六根都清净,说起来不容易。

我们常常看到经典最后的流通分说:读诵什么经有什么功德,甚至有的说所有的经以法华经摆在第一。这个是一种方便,让众生对这部经有兴趣去受持研究。我记得有个出家师父,他其他经都不看,我问为什么只看法华经呢?他说法华经是经王,他只受持这部经。各位有没有听过「经王」?就是说所有的经,这部经是最高了。

但是《华严经》里面有句话很值得我们来研究:「如说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净」,并不是我们天天念、天天诵就能消多少灾,能增多少福慧,最重要的是如说修行,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不是说我念很多经,背很多经,懂了很多的名相,我们的烦恼就没有了。

从情绪的不稳定,妄念纷飞,如何去降服其心,安住其心,我相信这是我们大家比较重视的部份。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让我们降服其心、安住其心,这个实际运作的方法,这是我们大家应该下一点功夫的。

为什么「如说修行」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今天下午我们就来谈怎么样能够让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的心路历程。

刚才我们讲过,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是最利的,还有舌根、意根也是。舌根为什么是一千二百功德呢?因为我们一句话可以使人烦恼;一句话也许使你整个家庭破坏;一句话甚至会亡国。佛陀说「斧在口中」,人生在世,好像一把利斧在口中,这个舌头最容易伤人了,所以舌根的功利也是一千二百。

意根呢?我们眼睛闭起来,嘴巴闭起来,耳朵塞起来,可是我们的心可以想到美国、想到月球,不到一秒钟我们的心已经到美国去了,所以意根的功利也是很强。

所以我们谈修行,那如何让我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能收摄?都能降服?都能安住?这是很值得我们来探讨的。而不是说我念那一部经,我就有多大功德,就能消多少灾。经典讲到的这些,是一种方便,随顺世俗的。

因为佛陀为众生说法,有的时候是依世俗谛来说,有的时候是依第一义谛,就是圣义谛来说。从圣义谛来看,一定是从发心、到修行、到证果,它有一定的次第。从戒为基础,然后知见正了,修定;有了定,还要观身心的无常无我,才能开智慧。

刚才说我们耳根很厉害,那从耳根来讲,我们怎么样去烦恼?我们不能使别人的嘴巴闭起来,不能使世间声音不干扰我们,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转,用转的方法。因为语言性空,语言本身没有意义,是根据我们的理解。从世俗的规定,世俗的方便当中,大家认定有这个意义;如果我们不了解世俗的方便规定,我们就不了解它的意义。

举个例子来讲。我们说「ㄇㄣ/」,在我们中文的了解是关起来的这个「门」,可是在念英文的人来说,这个音是指男人,Man,是另外一个意义,因为它是从世俗的规定当中去了解意义。

譬如马达在响,你认为很吵,这是你心境的关系。我们也可以把门打开,把马达切掉,我们就不受影响了;这是一个办法。还有一个办法是,我们可以想像这个马达只是在制造一个声音。制造声音也是缘起的,因缘生起的,从种种条件当中,有电、有机器、有水的需要,所以马达响了。

这个马达算不算是佛陀在说法?也算喔!因缘性空。它本来没有声响,因为水池干了,浮球掉下来,电力通了,马达就响。所以,随时随地任何声音,都是让我们智慧开展;这就是利用耳根来修行佛法。

再举个例子来讲。如果以前的人规定人就叫做「牛」,很好看叫做「很笨」,那我现在要赞美你,我怎么赞美呢?我会说:「你这只牛很笨。」所以语言本身没有绝对的意义,是我们世俗方便的假设,共同认同有这个意义,然后我们去分辨了解这个意义。我们去分别了,才会受影响。

所以日常生活中,别人在讲我们的是非,如果你去了解他在说我是非,他讲的那个是非是什意义,这时你的情绪就很不稳定。如果你认为他只是在制造一个音声,你不要了解它的意义,当下我们的耳根就清净。可以不断听到声音,接受声音,可是不起烦恼。

我常常讲,我们学佛的人,佛法一定要拿来实用,如果不懂得转,那佛法是佛法,我们的烦恼还是烦恼。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身体感触到的,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当中,都是我们修道的契机,只是我们不想转,不用心去转,所以我们就被物所转。《楞严经》有句话:「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心被境转就是凡夫。

我们已经养成那个习惯,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吃到什么,马上去分别计度,然后意想,去想像、去分别,这是众生的一种习惯,叫做恶习,是我们无量劫以来养成的一种习惯。

然后在想像当中,感受就产生了。譬如眼睛看到一个人,第一个念头想:这个人似曾相识;接着就会想:他穿这个衣服好看不好看,打扮如何,看起来顺不顺眼。然后我们下一个结论:是不错,还是很难,看不顺眼。

透过想像分别以后,我们马上产生了感受;看到这个人很亲切、很友善、很和蔼,就产生快乐的感受;如果昨天跟人吵架,气还在心头,心情不好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即使对方很有礼貌很庄重,这个时候就产生苦的感受。

每一时每一刻,众生就是六根随时都在接触这个世界,当六根接触外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时候,我们的习性反应是非常快速的。在六根和六尘接触的刹那,根、境相接,马上产生认知,有一个「我」。认知世界,看到世界,理解到世界,这是「识」的作用,认知的作用。

认知之后,接着去分别想像,也就是五蕴中的想蕴,想像:这是好、是坏,过去对我好、对我有恩怨;这是「想」。

从识蕴到想蕴,然后就产生感受。感受,大致来说可分:一种是苦受,你看不顺眼的。一种是乐受。还有一种是我们自己迷迷糊糊的,我们的感受生起、消灭、变化,自己一点都不察觉,这个时候叫舍受,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快乐的感受让我们产生贪爱的习性反应,苦的感受让我们产生瞋恨,这就是众生的习惯。感受的产生、消灭、变化,我们不能察觉的时候,就叫做无明。每一时每一刻,六根接触到六尘,都是在产生贪爱、瞋恨、无明三种习性反应,这是很自然的。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就是不断去制造贪爱、瞋恨、无明。举个例子来讲。我们现在念佛诵经拜佛,看起来好像没有烦恼,可是突然间有人骂你,你会发脾气,为什么?因为你的烦恼种子没有断。

我们烦恼种子没有断,表面看起来很用功,一个人修行诵经念佛拜佛,你已经几个月没有生气了,可是突然有一个人冒犯你的时候,你会大发脾气。所以我们内心深处有许许多多的烦恼种子。

唯识宗讲到,我们内心深处的第八阿赖耶识——含藏识,在我们内心里面含藏许许多多的贪爱、瞋恨、无明种子;从贪爱瞋恨无明又产生嫉妒怨恨,许许多多这些中随烦恼、小随烦恼、忿恨怨覆悭贪这些烦恼。

日常生活中,我们六根接触六尘,打个比方,就像不断到外面去把那些炸药、瓦斯、毒药搬到内心深处,把它藏放在床铺底下,非常危险,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比如你睡觉的地方放个瓦斯桶,只要稍微一点漏气,你火柴一点,马上爆炸。

在日常生活中,因为我们的习气还在,所以外在这些人事物只要一点点小火花,就会引爆我们的贪爱、瞋恨、无明的习性反应。

我们常常看到报纸上说有人在吸毒,狮头山有时候会发现年轻人用那个强力胶在吸,然后丢在路旁。我常常讲,我们每一个人也经常在「吸毒」——眼睛看到什么,耳朵听到什么,然后再经过想像,产生感受,产生贪爱瞋恨的种子,就深深埋藏在我们内心。所以说,我们时时刻刻也是在「吸毒」,要小心喔!

根、境相接的当下,如果你让它产生贪爱瞋恨习性反应,那就是在内心播下贪爱、瞋恨、无明的种子。这个种子种下去,经过千生万世,只要有那个机缘出现,它就会现行,叫「种子生现行」。种子又会引种子;贪的种子也许会引起另一个种子,种子引种子。

譬如说,一个人喜欢抽烟,烟的种子就引起酒;酒的种子引起肉;然后就烟、酒、肉、槟榔的,一个引发一个。又譬如,你今天交到喜欢读书的朋友,这个朋友又介绍你去认识喜欢打球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又告诉你怎么去游泳。

好的种子会引导你好的朋友来陪伴你,好的种子也不断引导我们走向善的光明。善的种子会引发善的种子现行,恶的种子会引发恶的循环,不断产生恶的种子。

种子引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又薰种子。

众生如果没有道心、道念,就等于是说,每一时每一刻我们都在增长贪瞋痴三毒。我们以为做了一件简单的善事,念一句佛号,持一个咒,诵一部经,拜一部忏,我的烦恼全部都没有了,谈何容易呢!

所以我常常讲,信佛学佛的人常常觉得使不上力,烦恼来了,情绪来了,还是发脾气了,很难控制。你养成那种习气了,这个习惯很自然反应,就是让我们不断发脾气,变成一种习性了。

如果我们想修改这个习性的话,你要想到发脾气的坏处,全部把它列表影印出来。第一个,发脾气会智慧降低,降低到智商变成五岁,所以我们发脾气的时候,讲话语无伦次,平时所知道的道理忘光光。第二个,发脾气先受到伤害的是自己,因为发脾气的时候,血液循环、内分泌系统整个都受到影响。

第三个,佛经里面讲喜欢发脾气的人,生生世世长相不好看。你想化妆很漂亮,我送给你一个化妆品,叫做发自内心的微笑;时时刻刻面带笑容,是最好的化妆品。你不要以为买几千块或万块来化妆,真正的化妆品是微笑。一个人对自己有信心,对众生有慈悲心,然后瞋恨心没有了。当你内心没有了怨恨心,你的内心就祥和自在了,那种气质就令一切众生感受到。普门品讲到二个字:爱敬;令人欢喜和爱敬。只是让人欢喜而不尊敬,好不好?

谈修行,就是在六根门头好修行,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在日常生活当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接触的当下,我们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慢半拍,不要看到什么就反应。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先冷静停下来,然后你会发现感受产生;当感受产生的时候,我们去压抑说没有感受,这是骗人的。

我们从认知、想像、分别、到感受产生,这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但是当感受产生,我们不采取贪爱、瞋恨这种习性反应,那这就叫做修行。凡夫大部份是在认知、想像、分别、感受中,不到一秒钟马上产生习性的反应:好的感受起贪爱,不好的感受就产生瞋恨,打击排斥。它是一种很自然的习性反应。

我们谈修行,日常生活中,根境相接的当下,不是用无明来接触,而是「明触」,明明白白的接触,而不产生贪爱瞋恨的习性反应,就不会在内心深处播下那些贪爱瞋恨的种子。也就是说,「现行生种子」在我们已经失效了,只是现行,但不生种子。

所谓「现行」,就是了了分明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听到的世界,了解它。华严经怎么说?「善取其相而不分别」,善于了解我们所接触的世界,是非、善恶清清楚楚。但是不会像一般人嫉恶如仇,看见不对的就咬牙切齿,把它消灭;也不会看到东西好得不得了,就爱到要死。闽南话说「爱到要死」,我们都用死来形容,爱过份了吧!这就是众生的习气。如果是非善恶都不分别,那叫迷糊蛋。

信佛学佛的人,了解所有眼前一切境界,清清楚楚,是非善恶、男女差别,了解它。从了解的过程当中,来检点自己内心里面的反应,那就叫修行。如果了解的当下,产生贪爱瞋恨的习性反应,这不叫做修行,叫众生相。

谈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一切境界当中,让我们去发现内心运作的过程,不让它产生贪爱瞋恨的习性反应,这叫修行。禅宗有一句话,「将心历境,以境验心,随缘作主,历处皆真」,就是说在任何时空当中都能够随遇而安,外在的一切都是帮助修道的增上缘。

所以为什么讲「行也禅,坐也禅,十字街头好参禅,语默动静体安然」,道理就是这样子的。我给它一个名词,叫动修;动态当中去修行。还有一种是静修,就是一个人在房间、在客堂,自己一个人静静的诵经打坐念佛,或者我们大家一起在佛堂诵经拜佛礼忏,这叫做静修。可是真正静修时间不多,因为我们要生活、上班、工作、吃饭,要跟人家沟通来往、切磋,这是在动态当中。

如果我们不知道以境验心的话呢,我们就随顺世俗的波浪起起伏伏,我们会觉得所念的佛号使不上力,那就是对转烦恼的功夫没办法。所以「转凡成圣,转识成智,转迷为悟」,这个「转」字非常的重要。世俗有一句话:四两拨千金。我们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水来土淹,兵来将挡」,任你境界现前,一切人事物都是帮我修道的。我们先打预防针,所有人事物一切不是障碍我,防碍我。

所以有些信徒说「我回去还要照顾孙子」,我说「是照顾佛子」,未来会成佛的佛子,我先孝敬他,将来他成佛的时候一定会度我,帮我授记。所以心能转境,即同如来;心被境转,就是凡夫了。

我们已经养成那个习惯了,我们的幸福、快乐、烦恼,我们都把关键点交给别人,别人随便一句话就让我们好高兴,痛哭流涕,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不睡,这是怎修行啊?!以后我骂你很笨,你笑一笑就好了;我说你很漂亮,你也笑一笑就好,不要太当真就好,「喔,师父在制造一个声音。」要养成这个习惯。

所以影响我们最大的是耳根。这个地方讲耳根有一千二百功德,就是说它的功力很强。修行就是在耳根下功夫。所以我们骂人家是「耳根轻」,好不好?这个人听人家说一两句,他就情绪波动,听到一句话就马上去反应,不去问是非曲直,这个很麻烦。所以修行就是六根都是能够用理性的思考,在见色闻声当中,去启发我们的智慧。

为了让我们的眼耳鼻身意去加强它的功能,我们除了动修当中知道去转以外,佛陀告诉我们用四念住的方法,来加强我们六根的功能,免疫系统的增强。那就是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呼吸,每一时每一刻我们只要心去注意自己的呼吸,很快的六根就收摄起来。

这是最实用的方法,没有宗教仪式,没有宗派分别,也没有人种的区分,任何人只要他的意识清楚,他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呼吸,然后把心跟呼吸结合在一起,叫「心息相依」。把心跟呼吸两个结合在一起,六根就慢慢的稳定下来。

我们三天不吃饭不会死。你看这次海地有一个二十八岁的年轻人,埋了二十几天没有死。被埋在瓦砾堆里面,这么冷又没有水喝,他是怎么活过来的?我们猜大概是空气。你看二十几天不吃不喝不睡,竟然活过来。

可是我们一分钟不呼吸就很难过,我们把鼻子塞起来,嘴巴闭起来,很可怕,这个千万不可以实验,反正一分钟不呼吸,你就很难过。

我们的身跟心中间,就是呼吸把它连结;靠呼吸让我们的身心活跃起来,身心能够运作起来。一旦我们的呼吸停止的时候,身体的温度降低,心脏停止,脑也就坏死。

这么重要的东西:呼吸,可是我们从来都没有用心去注意它,千百劫来我们认为呼吸是很理所当然,因为呼吸不用钱买,随时都可以呼吸。佛陀发现呼吸对我们这么重要,佛陀很有智慧,说只要我们心去注意呼吸,我们整个身心就统一。

然后我们会发现,佛陀为什么教我们注意呼吸?因为呼吸是我们内心的表现;当内心紧张、内心恐惧,呼吸会快速;当我们没有烦恼忧虑,没有恐惧紧张,你就心平气和。所以呼吸是我们内心一面镜子,等于是一体两面,从呼吸当中看出我们的情绪,看出我们的内心世界。

所以当我们注意呼吸,间接的就在控制我们的心。心跟呼吸结合在一起,心息相依了,那就叫做「定」,心安住在这个境界,不移动了,心一境性了,心跟境合一了,那就是定。

可是这个「定」不能开智慧,一定要在定当中修观察,我们的生命是什么。

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不断去想像有一个「我」,那个「我」事实上是一种虚妄的错觉。「我」只是很单纯的一个吸呼、吸呼,就给我感受有一个「我」生命存在。

所以从注意呼吸当中,我们进一步了解身心无常无我;从无常无我的认知、证悟当中,我们真正的智慧才能生起,这个时候无量劫来束缚我们生命的无形绳子就被我们挣脱,身心自在了。

所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就是从呼吸当中照见我们的我执、我见实在太虚妄了;因为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度一切苦厄。法华经也就是告诉我们,如说修行才能真正让我们的烦恼解脱。

更新于:24天前
全部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