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献法师 / 普献法师:讲演(六)明法品

普献法师:讲演(六)明法品

分类:普献法师

普献法师:讲演(六)明法品

一切法自在是名法王,前面我们所讲的就是,学佛法要内修外弘,来守护如来的无上的法宝,跟众生分享,如果能够这样子的话,佛法就能够永远相续流传。依佛陀的正知、正见来使三宝永远流传于人间,自然在开示演说的时候,天王、龙王、人王、梵王....等天龙八部,甚至「如来法王皆悉守护」。

「法王」,于一切法都自在了,称为法王。世间人称王,是在财富名利地位当中去称王,但是那些都是有为有漏的。所以佛陀称为法王,一切法都不能使佛陀产生爱恋贪着或者是瞋恨排斥。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就问自己了,是不是讨厌一个人,讨厌一件事情,讨厌一件东西;是不是喜欢一个什么人、事、物,让我们放不下。如果有任何人事物让我们觉得很讨厌厌恶,或者是让我们很喜欢,喜欢得不得了,那这个学佛就该好好检讨了。

我们经常要不断反省自己,对任何人事物使我们的心性不得安宁,那我们就要赶紧在心性上下一点功夫,检讨自己,净化自己。

所以经典里面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有它特殊的意义。这个地方特别讲到「如来法王」,「如来」

就是「如」过去的佛再「来」,乘「如」实道而「来」的。我们众生是乘着业力而来,于法不得自在,是凡夫。我们之所以信佛学佛的目的,就是希望于法自在。

举一个很简单的,我们的心时时刻刻都不得安宁、不得自在,有那些使我们不得自在的环境、

人、事、物——讨厌这个人,讨厌这件事情、喜欢这个人、喜欢这件事,这个都是于法不自在。所以我们有生、老、病、死、求不得苦,这说明了我们众生的心从来没有安定下来,因为我们被这个人事物的假相所迷惑了,一天到晚吃「迷魂」汤,当然不能自在。别人一句话,我们就三天三夜不能睡觉。

所以,我们就是以「法王」两个字来检讨自己,到底修行的功夫到什么程度了。如果任何的人事物都让我们心性不得安宁,贪恋执着或拒绝排斥,这个就要好好的改进。如果我们能够正知、正见、正念现前,自然天龙八部、甚至如来法王都来护持拥护。

●心安无求定慧等均

一切世间恭敬供养,同灌其顶,常为诸佛之所护念,一切菩萨亦皆爱敬。得善根力,增长白法,开演如来甚深法藏,摄持正法以自庄严,一切菩萨所行次第,愿皆演说。

一个信佛学佛的人,真正安心立命下来的人,对世间人所追求的名利,久而久之他会厌恶,因为世间的名利安不了他的心。所谓「无欲则刚,有求皆苦」,当一个人能够安心,心安下来了,他无所求了。

所以我们世间的人见到圣者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产生恭敬心,因为世间的人在追求名利当中,发现到名利使他痛苦,名利安不了心。

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他没有钱的时候就拼命赚钱;有了钱以后就要名要利;那么有名有利,什么都有了,一天到晚电视来采访,报章杂志也登载好人好事,记者一天到晚来访问他,他烦死了,一刻不得安宁,他就跑到远远的地方去躲起来。

可是躲起来以后,心还是安不下来,怎么办呢?深山里面有竹子,他就折了一段,然后用铁丝做一个勾勾,捉了几只蚯蚓放在勾勾里面,就在深山里面一个小湖钓鱼,「杀时间」。

另一个人看到了,说:「某某人,你站在那边发楞了老半天,你这样钓鱼要钓到什么时候?

你最好去买一个网子,洒下去,一捉就几十斤。」他就问:「我捉那么多的鱼做什么?」「你可以卖。」「卖了做什么?」「卖了就有钱。」「有钱做什么?」「有钱,你可以娶一个对象,然后生男育女,盖房子,然后你有名有利,你会过得很快乐。」

他说:「这些我都经验了。我因为有名有利以后,一天到晚照相机、人群一直逼得我没地方躲,所以我躲到深山里面,我就是用钓鱼来过日子。」

所以,这就让我们了解到:世间的名利是有限的,只是维持生命的一个条件,心永远是安不了的;世间的这些名利是不能安心的。

当一个人真正能够过简朴的生活,心安下来了,会让世间的人来恭敬供养。所以你看遗教经里面说,比丘能够独居、打坐,在深山里面一个人修行的时候,连天上的天王、玉皇大帝都会来恭敬守护,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还需要饮食男女、吃喝唱跳才能过日子,竟然有人能够独自一个人在深山里面盘起腿来,心安下来。

所以我常常讲,如果我们能够把心停留在现在,而且把它拉长,能够回到生命的原点,让生命归零,我们才能真正的去体会到「法喜充满」或者是「禅悦为乐」。因为众生的毛病,就是我们的心不断的回忆过去、期盼未来,就是不肯停留在现在。。

所谓念头,这个妄念跟那个妄念之间,我们不断的一个念、一个念连在一起,叫作妄念流,或是意识流。如果说这个念头起来了,下面那个念头不起来,而且把它拉长,拉得越来越长,我们就叫作「定」。这个念头起来以后,下一个念头不起来,定了,这个时候回到生命的原点,可以让我们感受生命的一种喜悦。

但是「定」能开悟吗?不行。所以有这个外道定,比如说无想定、灭受想定,虽然这个念头起来了,下个念头不来,他定在那边了,但不能开悟,反而会障碍智慧的开展。这个时候就必须去观察身心的无常无我,我们执着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这是我们一切问题的根源。如果在「定」的当中去观察——灵也好、本性也好、绝对的主体也好,是无常无我的话,才能开智慧的。

所以佛法的殊胜,不是在追求内心的宁静,或者是入很深很深的定,那反而会障碍智慧。我就见到有一种出家人很喜欢修定,他一入定可以三五天不吃饭,可是有一个毛病,智慧没有开,发起脾气的时候很可怕,真的有这回事。定功很深,一旦有什么事情,发起脾气的时候很可怕,所以他的弟子都被揍伤了,这真的是很奇怪的事情。他就是有定没有慧;所以定慧要均等。

这个就是讲到,从戒、定、慧三学,同时同步去发展,戒定慧三者圆满了,这样子的话,才能得到世间恭敬供养。因为你已经净化心灵,所有一切一切不再让你染着了,同流不合污,明心见性了,这是一切世间人所追求的最高的境界——福慧圆满了。

世间最宝贵的就是智慧,我们没有智慧,所以我们痛苦烦恼,情绪不安定,不明了事理;今天发生的事情不知道怎么去面对解决,明天会发生什么一无所知,过去已发生的忘了一干二净;没智慧。所以学佛的人从戒、从定、从慧三个层次里边,依戒定慧发菩提心,那么修学佛法自然就跟佛陀相应、跟佛法相应了。

●因果为基础空性入圣流

接下来值得来探讨的是「开演如来甚深法藏,摄持正法以自庄严」。

我们信佛学佛的基础在于因果业报轮回,所以我常常讲信佛学佛的人一定要把地藏经打基础,地藏经你好好的研究、好好的了解,你就会知道我们的身口意要怎么样去摄持净化。或者是像梁皇宝忏、三昧水忏,我们不是学这些来赶经忏,不是这个意思。三昧水忏、大悲忏、梁皇宝忏,这些都是在讲因果业报轮回的事情。

我们有这些基础,能不能开悟?不行喔。我们了解很多因果业报轮回的故事,我们也很喜欢读,读得很精彩,可是了解再多再多,你还是不能开悟,因为这是一个基础。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基础,你要修甚深的佛法也是不行的。

所以我常常讲,出家、在家一定要从因果业报轮回去打基础,深深的相信三宝、四谛、因果业报轮回,有了这个基础以后,我们再去研究金刚经、六祖坛经、维摩诘经、华严经这些甚深的经典,才会扎实。

所以这个地方讲「开演如来甚深法藏」,就是开显诸法的空性——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个甚深的法藏。在阿含经里面就讲到「见空成圣」这句话,见到法空性的人才能够转凡成圣。依小乘来讲的话,就是入流。金刚经里面不是有:「入圣者之流」,须陀洹是初果,初果就是破我执我见,叫作入流,入圣人之流,已经转凡成圣了。

所以这个「甚深法藏」指的就是跟空相应,那么才能够转迷为悟,转凡成圣。如果我们相信因果业报轮回,你再怎么相信,你的我执我见还在,还是跟外道一样,只是我们会离恶向善而已。

所以,我们要了解佛法,「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佛陀也向我们世间人讲造什么因受什么果,这些因果业报轮回是依世俗谛来讲。而第一义谛是如此说:

因果业报轮回是我们信佛学佛的一个基础,有了这个思想以后,我们要进一步的去探讨身心世界,内在身心和外在世界的如实相,破除了我执我见才能得到解脱。这两个阶段我们要了解。

如果有机会去讲经说法的时候,如果我们只是讲讲故事给信徒们听,讲三世因果业报轮回的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可是要让他们解脱很难,这是要了解的。一定要开演如来甚深的法藏——就是无常无我、缘起空性、如幻如化的这些法门,自己能够受益,众生也能够得到法益。

「摄持正法以自庄严」。所谓「佛要金装,人要衣穿」,我们要穿衣服才庄严,还要用正法来庄严我们的身心。

什么是正法?无常、无我、空缘起,佛陀的「三法印」叫作正法,有些地方叫作「宝印」。

我们用三法印来抉择法,是真正的佛法还是相似的佛法?本来我写了一本书,叫作《佛学的品管》,QC,品管。不管你讲什么法门,我们可以用三法印来判断对方讲法的层次是高还是低,是正法还是相似的佛法,用无常、无我、寂静涅槃这三法印来管制,使佛法能够永远很纯正的保存下去。

●修学次第正见为首

接着「一切菩萨所行次第,愿皆演说」。

修学佛法的次第,依我们学佛的人来讲,就是八正道——第一个就是学正见,然后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把八正道浓缩起来,就是戒、定、慧。修学佛法的次第,一定是先持戒,依戒得定,依定开智慧,然后依慧得解脱。所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我们修学的次第。

在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法身相当中,最重要还是正见,无论你要持戒、你要修定、你要有智慧,一定是要有正见,所以八正道里面第一个项目就是正见。如果没有正见,持戒你也持不了多久,会退心。所以这些都有它的前后相关性。

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常常要检讨自己有没有正见:你相信因果业报轮回吗?如果你相信因果业报轮回,你就不会去做坏事,你就不会讲坏话,你就不会养成那些恶习,你就不会去讨厌人,你讨厌人是烦恼,你种下恶因了,将来你就有个恶果。

所以,学佛法的人一定要依八正道,作为修学佛法最重要的一个基本,从始到终,从开始学佛到最终,都是依八正道。有八正道就有这些圣贤,没有八正道就没有这些圣贤。

但是我们要了解的就是说,持戒一定会得定吗?不一定。持戒可以保险的是什么?持戒一定会得人身。持戒庄严一定会得到人身,而且你得人身的时候,你会招感到五官很端严;如果是持戒不严的话,虽然得到人身,有的时候五官不全、眼睛瞎、耳朵聋。过去做坏事,这辈子就报应了,所以五戒就是让你的五官很端严。

持戒得人身,但是持戒不一定会得定,而是说有持戒的基础才能够修定。有些人误解了,以为我持戒就好了,反正依戒就得定,依定就得慧,有了慧我就得解脱了。

各位,我们建房子,建一楼了,会不会自动长二层楼?不行。你有第一层楼的基础,才能建第二层楼;你还是要下功夫,第二层楼才能建;第二层楼建好以后,你才能建第三层楼。不是说你建第一层楼,它就会一直长第二楼、第三楼、第四楼,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先有戒的基础,然后按照正确的方法去修定,观你的呼吸、或者是念佛、或者是持咒,安住在一个境界上,心境合一,心一境性,得定了。

有定就能开智吗?不见得,有的时候定会变成落入外道的无想定去了。定中一定要去观身心的无常,观受无常,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才能开智慧,得到无漏之慧。所以,闻、思、修,修慧成就的时候才能够断除烦恼,才能破惑证真,得到无漏慧。修学佛法的次第是依慧才能得到解脱,然后解脱知见。

解脱的人不必去问人家:「你帮我证明我有没有解脱」,解脱就解脱了,你自己就能清清楚楚。就像我们被绳子绑得紧紧的,现在解开来以后很舒服,你去问人家说:我的绳子到底解开了吗?这是多余的;解开没解开,你自己了解。

所以,五分法身香——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就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次第。

佛法讲了这么多这么多,其实就是讲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如果我们把它详细的讲,就讲八正道;如果讲八正道你觉得太多,就戒、定、慧;如果戒定慧又讲得太多时,我们就把它浓缩为两个字:因果。因果,如是因如是果,你怎么修就得什么法门,得什么结果。

如果你又觉得「因果」两个字太多了,我们又把它浓缩成一个「净」字,清净的意思。我们很多烦恼、很多业障,就是不清净;我们一打坐不能入定,就是内心里不清净;内心里不清净,有所求,有所妄想,所以心不净就不能安定。

如果我们再浓缩的话,就是一个「空」字,因为一切都是空性——烦恼是空性,妄想也是空性的。一切都是空性的,所以一切都可以成就,「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我们出家的时候,世间人送我们一句话:「遁入空门」,我的天啊,他以为遁入空门就没指望了,好像遁入空门太简单了。不简单啊!我们到现在都没有遁入空门,我们都执着实实在在的有,所以世间人把我们看得太高了,也把我们看得太消极了。所谓出家「遁入空门」,看破世间,那有这么简单。我到现在都还没有看破;你对我恭敬,我好高兴;你骂我两句,我气得要死。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时时刻刻要记得「学而时习之」,把学到的道理、念到名相纳入到我们的身心当中,去检点自己到底欢喜什么,执着什么,贪爱什么,厌恶什么,能这样子的话,道业才会进步。能够随遇而安,而且能够一切法都是帮助我们修道的,一切法皆是佛法,都是帮助我们成道的资粮;那么这个学佛就上路了。否则的话,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件事情也讨厌,这个环境当中待不住,不能随遇而安,这麻烦可多了。

经文:

尔时精进慧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又回到原点了。我们讲三藏十二部,「三藏」是经、律、论;「十二部」就是经典分成十二类,包括长行、重颂、授记、孤起、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譬喻、方广、论义、因缘。

我们前面念的那些经文,就叫作「长行」。「重颂」就是把前面的道理浓缩,以七个字或五个字、四个字,不一定几字,就是容易背诵。或者是前面的道理说了老半天,有的人还没有到,菩萨说法给后来的人的时候,就把它浓缩成四个字、五个字、六个字或七个字,成为一句一偈的可以背诵,这叫作重颂。把前面那些长行的道理重复一遍,重新复习一下,让听的人加深他的记忆;我们现在就在复习了。

精进慧菩萨把他讲的这些道理重复一遍,我们一起来念经文:

大名称者善能演,菩萨所成功德法,深入无边广大行,具足清净无师智。

这个都是精进慧菩萨赞叹法慧菩萨是有德、有行、有大名称的大善知识,善能开演如来真实义。

「大善知识」是什么呢?有证德、有教德、有悲心、能善巧演说,这个就是善知识。他有悲心有智慧,能够善巧方便,深入浅出去开示义理,我们称为善知识。所以这个地方把善知识具备的条件全部都写下来了:「善能演」、「功德法」、「广大行」,「清净智」,福、德资粮都具足了。

我们再来念经文:

若有菩萨初发心,成就福德智慧乘,入离生位超世间,普获正等菩提法。

我们先看这个「离生位」。「离生位」很有意思,你看华严经里面也有「离世间品」。「离」,不是说离开这个世间到那一个世界去,不是这个意思。佛经里面这个「离」,跟我们一般动词的「离」不太一样。

佛经里面的「离」是什么呢?是离开凡夫世俗的知见,离开凡夫的生死轮回,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而不是我们一般讲的离家出走,我离开你,我离开这个地方,我离开这件事情。它主要是讲,我们内心离开凡夫世俗的知见,离开三恶道六道生死轮回这些麻烦事,离开了烦恼;离生位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转凡成圣,离苦得乐,转识成智,我们简单用一个字「离」就好。

所以,「入离生位」就是入圣位,简单讲就是转凡成圣的意思。入圣位做什么?超世间。世间就是时间跟空间——「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间」,就是空间,上下左右,东西南北,十方世界。存在的一切离不开时间跟空间。

这就是讲到,众生有烦恼的话,就会在无限的时空当中,烦烦恼恼轮回不已;而入离生位的时候,就能超越烦恼生死轮回,超世间。

要入离生位超世间必须怎么办呢?要「成就福德智慧乘」。要成就福德智慧乘必须怎样子?「若有菩萨初发心」,要发菩提心、大悲心、智慧的心。这个就是修学佛法的次第:发心,修行,然后证果。菩萨初发心,发菩提心;发了心以后,必须要去修福修慧,才成就福德智慧乘;「入离生位超世间,普获正等菩提法」,这是证果了。

所以我们念金刚经,先要发菩提心。金刚经说:「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者。」你发这个菩提心,一定要跟「无我」相应;灭度这么多的众生,没有一个众生是我度的,跟「空」相应了。

发菩提心以后,接着要布施。金刚经接着就说:「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可以思量;南西北方虚空可思量不?不可思量;菩萨无住相布施亦复如是。发心去利益众生,要有实际的行为去做,就是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去利益众生。金刚经说的是无住相的布施,无住相的持戒,无住相的忍辱、精进、禅定,它的功德不得了,如虚空这么大。

但是,如果你说功德如虚空这么大,那又是一个执着,「虚空」是一个形容词,是叫我们不要执着。所以经典里面的文字跟我们一般的文字,义理是不太相同的。你以为说,我无住相布施,我的福德会很大,那来世我会当国王,这也是一个执着。所以它是一种形容词,意思是说不可以执着,就像虚空没有实体,你去捉你捉不到的。

所以佛经里面很多的名词名相,我们不能以世间的文字去理解。我再举个例子来讲,各位有没有念过法华经?从地涌出品里面说,地涌出菩萨来;你会觉得很奇怪,这个「地」是什么地啊?是心地。菩萨是从我们的心地来的;修心地法门去成就的,慈心如地,你才能成为菩萨。

你看大地,你吐痰,它也接受;你的脚香香,你踩下去,它不会说你脚好香;你的脚有香港脚,你踩进去,它也不会说你是香港脚;慈心如地。你能慈心如地,你才能成菩萨;所以「从地涌出」。

还有法华经里面不是有古佛跟现在佛坐在一起,你不会觉得奇怪:古佛已经灭度了,怎么突然间冒出来,跟释迦牟尼佛坐在一起?它是讲不二,古今不二。证入法性空的人,他已经超越时空。你不要以为说,我念法华经的时候,古佛会来证明,这就麻烦了。

所以佛经里面有很多是譬喻。文字上的义理跟我们佛法实际的义理是不同的。

我再举个例子,我们刚才讲到,把佛法浓缩到一个「空」字,那么佛法讲空跟文字上的「空」有没有一样?文字上的空是「没有」,是断见,没有因果、没有业报、没有轮回,什么都没有,真空状态,那是属于断见。所以文字上的空跟我们佛学上的空是不一样。

这段经文讲到我们修学佛法的次第,一定要从发心下手。我们发什么心来信佛学佛,是不是发心学佛以后,我们在福德跟智慧上去下功夫呢?然后我们的烦恼是不是有远离呢?我们越信佛越学佛,如果觉得很孤单,觉得很无聊,没有人作伴,实在是没意义,不能独立,那可麻烦。

所以这个地方讲「离生位」,是离开了烦恼,离开了世俗,离开很庸俗的人生,才能够超世间,普获正等菩提法。这是精进慧菩萨大慈大悲为我们提出的问题,让法慧菩萨来回答。

我们信佛学佛的人时时要检点自己的发心、动机,以及我们信佛学佛以后,是不是仅仅背了一大堆的名相。要记名相很简单,电脑输入就有了,让记忆的东西交给电脑。我们要了解,不是懂得法相就好了;懂得法相也不错,但是要把法相纳入我们的生命当中,从日常生活当中去检点自己,是烦恼越来越多?还是烦恼越来越少?智慧是不是增长?福德是不是增长?悲心是不是增长?这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更新于:24天前
全部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