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献法师:讲演(二)明法品
普献法师:讲演(二)明法品
我们继续看精进慧菩萨为我们提出的问题。经文:彼诸菩萨于佛教中云何修习?令诸如来皆生欢喜,入诸菩萨所住之处,一切大行皆得清净,所有大愿悉使满足,获诸菩萨广大之藏,随所应化常为说法而恒不舍波罗蜜行,所念众生咸令得度,绍三宝种使不断绝,善根方便皆悉不虚?佛子!彼诸菩萨以何方便,能令此法当得圆满?愿垂哀愍,为我宣说;此诸大会靡不乐闻。
这些都是很高明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信佛学佛常常遇到的问题,这个地方都提出来了。意思就是说,「彼诸菩萨于佛教中云何修习?」要怎么去修怎么去学,我们的智慧才能够开展,我们的身心才能够净化?
●向内修习转变自己
这个地方讲到「修习」,有的时候我们讲「修行」。在五明当中,有一个是「内明」,很有意思;菩萨当于五明(内明、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中求。谈修行,其实就是向内检讨自己,了解自己,净化自己,升华自己。所谓修行,就是向内修,向内去检点自己的心念行为,心念的起伏、情绪的起伏、感受的起伏生灭,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
所以佛陀临终的时候,要我们依四念处来修,其实都是对自己的身心自我检讨、自我检点、自我升华、自我净化。如果我们不知道从自我的身心上去下功夫的话,而从别人、外在的事物上去下功夫,那么我们都是看到别人的坏处,别人对我不好,这件事情不如我意,这个东西看了讨厌,我们都是向外修的话,那就叫作外道。
如果我们向内去修习,转变自己、改变自己、了解自己、升华自己的话,向内修可以成为圣人。向外修也可以成为「剩」人,剩下的剩。你看那些工人,沙子很脏,工人就用一个网子
这么筛,筛了老半天后,剩下的那个就丢掉不要。
所以我们一天到晚跟人家比较,对别人的行为我们很清楚,对自己的行为迷迷糊糊,最后我们成为什么?也是剩人;社会剩下的、没有用的人,佛门也不需要他的人,社会也不需要他的人,就像垃圾一样的,人家往外一丢。
所以,往外修会成为剩人,往内修才是真正的圣人。
我们谈修行,这是一个大方向;向内反省自己,了解自己当下心念的起伏、情绪、意念、行为种种的一切,能清清楚楚的,正知、正见、正念了,这样子才开始走上修行的路上。
●如说修行令佛欢喜
所以这个地方问到:「怎么样修才能令诸如来皆生欢喜?」你以为我买了几包饼干供养佛,佛会欢喜吗?不见得喔。要从自己的心念、善恶清清楚楚,行为也是清清楚楚,能够如法如律,才能真正的令诸如来皆生欢喜。
有一天,有一个比丘尼(不算比丘尼,她还没受戒)买很多汤圆来供我们的佛菩萨,然后一碗一碗的,每一个菩萨的位子放一碗,最后长了一大堆苍蝇,因为是甜的。有的时候又买了一大堆的饼干,有的时候买了一大堆的水果,有的时候就用很多的红包来跟出家人结缘。
后来我就跟他讲,我说:你这样买了一大堆的汤圆,很甜嘛,你自己也不吃,供了佛,供了老半天你也不收,结果长苍蝇了,你看,那就要倒掉。然后你买了一大堆的饼干,出家人也不喜欢吃饼干,那些饼干都有防腐剂,你自己也不吃,叫我们吃了生病。又买了一大堆糖果,你应该说「祝你蛀牙」,你自己也不吃。你这样供养对吗?
后来我就说: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面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如说修行供养,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发菩提心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勤修善根供养,这七种供养才是真正的供养诸佛,才是令如来欢喜。而最重要的就是如说修行供养。
我们以为用一大把香,烧得整个大殿乌漆麻黑的,人进去就像薰蚊子一样,这算不算供佛?
不算供佛。要如说修行才能够令如来欢喜。所以有些人着相修行,那会很麻烦,不知道佛陀出世的本怀,不知道去如说修行利益众生,不知道那才是真正的去供养诸佛,令如来欢喜。
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去注意的问题,第一个就是怎么样才能够「令诸如来皆生欢喜,入菩萨所住之处」。
●大行大愿清净无着
第二个问题就是「一切大行皆得清净」。
我看了一个故事很有意思。有一个和尚死掉以后,又从地狱里面回过来了,他就痛哭流涕。人家问说:「你哭什么?你大死一番活过来,不是很好吗?」他说「不是啊!我见到奇怪的境界。我死了以后,我到地狱里面去;因为这生当中懒懒散散的,睡饱吃、吃饱睡,反正有人供养,所以我到地狱里面去,受到阎罗王的呵斥。」
「你被骂了,哭哭啼啼回来,看到什么?」他说:「我看到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在地狱里边
我看到另外两个和尚,一个和尚精进持戒用功修行,阎罗王跟他顶礼膜拜,说『法师,你不用来这边』,就这么一句话,他马上就走了。
另外一个和尚呢?阎罗王就问他:『你这一生当中,做了什么大善事?』他说:『哦,我建了很大很大的道场,东西南北到处都有,我建很大的寺庙让人家来礼佛,我的功德够大了吧。还有我收了很多很多在家、出家的门徒弟子。』
阎罗王桌子一拍,说:『那是你的欲望,你的欲望越高,你的徒弟就越受苦。因为是做了你的徒弟,在家也好,出家也好,所以变成免费的劳工,为了满足你的欲望,建了这么大的道场,东西南北到处都有。你并没有成就他们的法身慧命,你只是利用他们替你完成你的愿望。你想多建道场,流芳万世,你这个是跟我执相应了,所以你必须接受种种的苦难、种种的刑罚。』
所以阎王命令那个出家人回去告诉世间的修道人,不要以为说建很多道场,度很多的众生就功德无量。当然如果是有那个福报,自己也不执着,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修一切善法,那是功德无量。自己在道业上进步,也让自己的徒弟弟子们道业上能够获益,这是建道场的目的。
所以这个地方讲到「一切大行皆得清净,所有大愿悉使满足」,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行跟愿,千万要记得「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要跟空慧相应,跟菩提心相应,跟大悲心相应,这个行愿才能够使我们福慧的资粮圆满。
这是让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应该注意的地方,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发心;我做这件事情,我发什么心?我的愿力?我的心念?时时刻刻要注意是不是跟菩提心相应?跟大悲心相应?跟空慧、无所得相应?如果是说,我了不起,我建很大的寺庙,建很大的佛像让众生顶礼膜拜,这就麻烦了。
我这次去巴西,另外一个道场画一张设计图,主其事的人就来问我:「法师,你有没有什么意见?」我说「有,我有意见。」我说你建七层楼的寺庙已经够高了,你还要再加建五层楼高的一尊佛像,而这个佛像露天,那要做什么?
他说:「这个可以成为都市里面一个新的地标,很多人来观光、来礼佛。」我说:「观光礼佛背后是为了什么?金钱!收入好嘛!对不对?我们只是利用佛菩萨来赚钱,这不理想。」我说:「如果你要再建五层楼高的大佛像,干脆就把它建成五层楼,其中一层你就供观世音菩萨,把它名为圆通宝殿,不就好了吗?你把佛像建在露天,任他风吹雨打,众生去拜拜,他也不会跟你讲话。这不理想。」
我们应该是软体比硬体更重要:我们怎么样让众生的法身慧命增长,对佛法、三宝、四圣谛、因果业报、轮回得到正知正见,使他的身心也能够净化,家庭圆满,这个不是更重要吗?所以我们建寺庙,主要是让众生的法身慧命能够增长,而不是说有很大很大的寺庙,众生看了以后心就能够清净,不见得。所以软体比硬体重要,如果只有硬体而没有软体,这是一个空壳子。
●人道为重自度度他
所有大行大愿都能够清净满足了,那目的何在呢?就是「获诸菩萨广大之藏,随所应化,常为说法,而恒不舍波罗蜜行。」
大般若经常常讲的「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也就是我们修学佛法很重要的三个要件,就是般若心所必须具备的。我们有菩提心、大悲行、空慧无所得的心,很自然的才能够「所念众生咸令得度」。
所谓「众生」有那些?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四类十生。在四类十生当中,我们能够直接沟通的是人类。人类要沟通的话,就要学习语言,所以有「声明」;菩萨要度众生,除了内明以外,这个声明很重要。
可是我们又发现到一个问题,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最方便度众生的方法,就是去放生。我们用钱买这些畜生,丢到河里面、海里面,就觉得我度了这么的多众生。各位有没有觉得很矛盾的地方?你又没有跟它说法,然后大悲心这么一洒,它就能够超度,你的功力真的有这么高吗?
所以佛陀来到这个世间,他说有四类十生这么多众生,但是在四类十生当中,佛陀所说的法
都是依人而说的法。所以有讲到五根六识,有些众生他的根不像我们人类这么多,识也不清楚。所以佛陀说四类十生,最重视的是人身。当然我们可以发心愿去度那些鬼道的众生,去度畜生道的众生,但是不要忘记,我们所念众生当中,最容易受我们感化的是我们人道的众生。
但是我们常常会有一个借口,说末法时代的众生刚强难化,常常就用这个借口就不去讲经说法,而用最简单的放生,收一笔钱到菜市场去订购一大堆的畜生,放到海里面去了,然后我们就能够添福、添寿、开智慧;这个有道理吗?
本来它在天空飞很自由的,因为你想要放生,你去订了,他就去捉;本来在水中游,游得很自在的,你去订了,就有人去捉;本来它可以多活几天的,因为你预购了,它被束缚在一个地方,提早死亡。放生的结果是放死。
我们放生的目的就是要消业障、要添福添寿,因为我有病,所以我必须放生。「我想添福添寿」,这个又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常常要有所反省。
「所念众生咸令得度」,首先我们自己要自度。你叫人家不起烦恼,可是你一天到晚发脾气,
可以吗?不对的。你叫人家不要动恶念,可是你恶念一大堆,自己内心里面复杂得很;别人的心思你都知道,自己的心思不知道;这样对吗?
所以「所念众生咸令得度」,那是菩萨的境界,人道、鬼道、天道、地狱、饿鬼、畜生这一切众生,菩萨动一个念头就可以去度化,但是我们做不到。所以佛陀讲十方三世其它世界如何如何,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此地,我们所依住的这个娑婆世界,这是佛陀所第一关心的。佛陀所说的法是依人而说的法,很少说为鬼道众生、为畜生、为飞禽走兽说这个法。当然佛陀有那个本事令这些飞禽走兽解脱,也要看因缘。
这个地方讲随「所念众生」,我们要了解,每一个人都有六亲眷属,即使出了家,我们也会想到父母、兄弟、六亲眷属,你不要以为说出了家,我们就置之于不顾,这个也不对。应该是好好的修学,自己在佛法上多去理解、多去深入,因为许许多多众生是我们的恩惠者,我们是负债者,我们欠的债太多了。
因为有众生施舍供养,所以我们能够好好的修行,那些布施的众生也都是我们所念的对象之一;生养我们的父母、过去的亲友,也是我们所念的众生。所以这是相辅相成,教学相长;为了摄化众生,我必须好好的努力精进用功;我努力精进用功,就是为了早日去回报众生。
所以我们讲「成佛度众生」,「度众生才能成佛」,这是互为因果。一般人有个错误的观念,
认为说我成了佛以后,本事大了,我才度众生。但是要成佛必须怎么样子呢?实际去利益众生,在利益众生当中,福慧增长到圆满的时候才能成佛。
像我们读佛学院,是先拿毕业证书才来读呢?还是先读三年再拿毕业证书?先读三年,考试及格了,论文通过了,才能拿毕业证书。有没有人先领薪水再去上班的?不可能。你上班一个月领一个薪水。
所以我们要了解说,为了成佛必须去利益众生;为了利益众生,你必须先度自己的这个无明众生,时时去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向内修,才有本事去摄化众生。在摄化众生当中,又不贪恋名位,不贪恋名利,跟无我相应了,这个才是跟成佛有一点相应喔。
●绍隆三宝善根方便
所念众生咸令得度,然后才能够「绍三宝种使不断绝」。
佛陀在世的时候,佛强魔弱,是正法时期。一千年的正法时期,寺庙坚固,建了很多的寺庙。我们看唐朝寺庙的风格,从日本韩国可以看到唐朝那种大寺庙的风格;中国古代也有千年的寺庙。现在末法时候,斗争坚固,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如果我们不用一点心,使点劲好好修行的话,三宝在人间就慢慢会消灭。
所以我常常讲,我们的院长就是菩萨,几十年来为了培养我们的法身慧命,这样子劳心劳力的。这次看到他,我心里很难过,他走路不太方便了,胆也手术了。我说「现在你晚上睡觉怕不怕?是不是没有胆了?」他说「不会,还是一样。」我说「你是菩萨了,胆割掉了,还是很有『胆』,还是想继续的把学院维持下去。」以前白圣长老讲,能连续办三届的佛学院
就是大菩萨。他不晓得办几届了,所以是很难得的,为什么呢?绍隆三宝。
所以我们大家要去体念院长、师长们的苦心,要好好的用功修学,这样三宝才能够继续延续下去,使不断绝。
接着「善根方便皆悉不虚」。
这个地方讲到「方便」,很值得我们检讨。佛经里面讲「方便」,要记得不是随便,方便一定是要有智慧、有悲心、有愿力结合在一起,才是方便。
举一个简单的故事。华陀有一次遇到一个很有钱的病人,这个有钱的病人花很多的时间去找寻华陀为他治病,华陀一把脉的时候,就开一个奇奇怪怪的药方,什么东海龙王的角、天上王母娘娘的蟠桃,开了奇奇怪怪的药方,叫人家去找。药方开完了,华陀就走了。
结果这个有钱人一看到这个药方就火大了,莫名其妙,也不跟我讲什么病,开完药方一丢就走了。他就叫底下的仆人赶快去把他追回来。仆人骑着快马就去追,追到他的时候,说「我们主人问,你开的药方这么难找,你是存心要让他死?还是要让他活?你竟然开那个药方。」
华陀说「没有啊,那些药方到处都有,你可以去找。」华陀不但跟他开玩笑,还大骂他,像你家那个主人简直不配当官,那个样子只能做乞丐,他当什么官呢?我不想开药给他吃,所以才开这个药方。你回去跟你主人讲,他最好去当乞丐好了。
这个仆人回来了,就跟主人讲,「你没有资格当官,你应该去当乞丐。」哇!讲了一大堆,添油加醋的。这个主人就大发脾气,结果就呕吐了,这么一吐以后,病好了。后来他又派仆人去找华陀来,华陀很高兴就去了。他说「你为什么开那个奇怪的药方?然后又骂我?」
华陀说「因为你的病是一种忧郁症,你想升官,你想发财,你想了一大堆,结果都不能满你的愿,你就一肚子气,那个气郁结在心肝肾之间,所以我就故意开那个药方,故意来骂你,让你那个气发泄出来以后,你的病就好了。」
有钱人要给他钱,他说「我一毛都不要,只要看到你病好了,我就高兴了。」桌子一拍,华陀走了。
这叫什么?叫方便,这是世俗上的方便。我们佛门里面也很多方便;各位来点灯就能够有智慧,叫作智慧灯、药师灯....;来拜忏,业障才会消;七月普度,大家来普度祖先,平时不来的人,为了祖先也来了;这是方便。假如我们的寺庙仅止于普度、拜忏、点光明灯,这样可以吗?不行。
透过点光明灯、拜忏这些种种的因缘,众生来到佛门了;然后我们也有佛堂,大家的祖先放在这里,多多少少会来亲近三宝;因为那些都是方便,所以我们有假日佛学班,要提升他们的信仰品质。如果仅止于方便的话,众生的信仰就不能提升了,三宝就变成很庸俗的一种信仰。庸俗的信仰,就是说人死了才想到由三宝来超度;那还没有死呢,就吃喝唱跳;这就失去佛法真正利益众生的功能了。
我这次到了巴西,就发现过去的方法不是很理想。什么方法呢?因为华侨界经济上会比较许可,叫他们捐衣服、捐吃的东西,去救济贫穷、去救济孤儿院、残障所,可是发现当地的人
来信佛学佛的人很少。后来我们改变一个方式了,以禅坐净化心灵来吸引他们,因为在这个工商业时代心灵上的紧张,慢慢的,像工程师、律师、医师、教授这些比较高水准的,他们来亲近佛法了。
透过禅定这个方便,使他们接近了,才慢慢的跟他解释什么叫六道轮回、什么叫八正道、什么叫苦集滅道,慢慢他们能够信受奉行。如果你不透过打坐、禅定这个方便的话,他们很难接受。你一下子就说有三世因果、有业报轮回、有佛菩萨三宝,他不见得相信。
所以我们反其道而行,你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业报、不相信轮回,总要相信你自己吧!你总希望让自己心性能够安定下来吧!你不会紧张,不会忧虑,不会得忧郁症、失智症,他一听,那有什么法门呢?有啊,四念处。佛陀临终告诉我们依四念处修,透过四念处来修行,内心静下来以后,他们慢慢了解到因果业报轮回。如果我们一定要他们先皈依、深信因果业报轮回,才叫他打坐的话,可能没有机会;所以要反其道而行,用另外一个方法。
所以这次我特别感受的是,他们「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所谓「圣人之才」就是说,他们也有求道的心,他们心很直,你告诉他一个法门,他们就很认真的修,不像我们很喜欢怀疑,这个法门对不对?有没有效果?还有没有其它的法门?他们不会问这么多,告诉他们这么修就没错。所以他们有圣人之才。
但是他们没有圣人之道。我们佛法有圣人之道,所以跟他们圣人之才这么一碰,一拍即合,叫「麻吉」;这是我这一次到巴西深深的感受。所以我们开始走高层的路线,从教授、工程师开始,这次来参加静坐的也有开飞机的机师、有工程师、医师、律师等等,这些高级知识份子相聚在一起,就会发现原有的宗教(比如说,信主得救,升天堂)他们实在很难满足。刚刚好我们佛法里面讲到十法界、六道轮回、戒定慧、八正道,他们听起来真的非常有兴趣。
所以这次我到巴西,等于是发现「新大陆」。在他乡异国,我们就是要种种的方便,然后令众生从方便进入佛门,让他的信仰能够智信一如。因为「信为能入,智为能度」,由智慧当中让他的信心增长;从信心的增长当中,让他的智慧成熟。所以这个地方谈到「绍三宝种使不断绝,善根方便皆悉不虚」。
前面所讲到的行愿:「一切大行皆得清净,所有大愿悉使满足,获诸菩萨广大之藏,随所应化常为说法,恒不舍离波罗蜜行,所念众生咸令得度,绍三宝种使不断绝,善根方便皆悉不虚。」接着说「佛子!彼诸菩萨以何方便,能令此法当得圆满?」什么样的方便才能令上面所说的这些法门能够得到圆满呢?
接着「愿垂哀愍,为我宣说」,精进慧菩萨不但有精进智慧而已,还有悲心代我们后代的众生来恳求法慧菩萨宣说这个大法。然后说「此诸大会,靡不乐闻」,不只是我个人喜欢听闻,
此诸大会现前的大众,海会云来集的大众,以及未来的众生,无不希望能够听闻这些大法,让我们的大行大愿能够清净满足,绍三宝种使不断绝,所念众生咸令得度。请你慈悲来为我们讲明白说清楚这些法门。
更新于:19天前上一篇:将挑剔转为善用
下一篇:普献法师:讲演(三)明法品
相关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凡夫有心,无论做什么好事,不会十全十美
-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七章 四大菩萨问疾
- 净土法门法师:出家人表演的就是这一招
-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观察自己,你才能成就
-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想走就走,想留则留
-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言语要谨慎,文字更要谨慎!
-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六章 十大罗汉问疾
- 净土法门法师:出家也是个行业,这个行业干什么?
-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章 观众生品
- 广化法师的故事
-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克服听经和诵经打瞌睡?
- 佛教法师讲经 五祖圭峰宗密大师:简介(生平)-皈依佛
-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一章 佛道品
- 寂静法师:心灵是开关,一关是黑暗,一开是光明
- 寂静法师:今天这个世界最大的罪人,不是造恶的,是传播恶的
-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心想事成
-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修福报才能修得财源滚滚-
- 佛教法师讲经 达照法师:简介-皈依佛
-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自序
-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生死大事 生死乃世间之主题
猜你喜欢
-
生命中的苦,怎样才能解脱呢?
生命中的很多问题、很多不足和缺陷,都能通过发愿来解决掉。怎么才能把生命中的苦和业解脱呢?就是发愿。发愿我所受的苦,别人永不再受;发愿我所受的苦,愿代一切众生承受。比如说我生病受了一些苦,那我就发愿帮助..
佛答 2024-09-09 -
宗萨仁波切:我们一直把幻相误认为真实
宗萨仁波切:我们一直把幻相误认为真实事实上,原始佛教的教法,非常简单且直截了当。但是,像我们这种传统的佛教社会,历经多年产生了多种文化的执著、禁忌与习惯,于是就创造出了许多我所谓的“花边装饰”(sidetr..
禅宗文化 2024-09-09 -
宣化上人:佛教徒若不持戒即末法-皈依佛
宣化上人:佛教徒若不持戒即末法一九八三年六月十日晚,讲于万佛圣城妙语堂,今天的题目是‘佛教徒若不持戒即末法’。佛教‘徒’,徒就是僧。佛讲佛法,僧依著法来修行,再传予他人。可是僧人一定要持戒,不但僧人要..
宣化上人 2024-09-09 -
宣化上人:佛性 是一切众生的本源-皈依佛
宣化上人:佛性是一切众生的本源宣化上人开示,一九八二年九月十三日,最初,宇宙鸿蒙,开天辟地时,没有人,也没有什么众生,也没有所谓世界或不世界,根本什么都没有。以后在‘成’劫里,一点一点有了众生。众生究..
宣化上人 2024-09-09 -
缘分不会随意而来,请善待每一个遇见
缘分不会随意而来,请善待每一个遇见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朋友,不是所有的情都值得你去珍惜。时间是一剂良药,它会沉淀最美的感情,也会带走留不住的虚情。缘分,需要的是珍惜,和双向的互动;感情,需要的是感恩,..
悟性时光 2024-09-09 -
宣化上人:四种清净明诲 真实不虚-皈依佛
宣化上人:四种清净明诲真实不虚宣化上人讲述,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七日晚,讲于万佛圣城,楞严经里的四种清净明诲:断淫、断杀、断偷、断妄,是息息相关的。若犯淫戒,就容易犯杀戒,也容易犯偷戒、妄语戒。因此犯淫戒..
宣化上人 2024-09-09 -
善于劝谏,感化婆婆
善于劝谏,感化婆婆明朝有一个童养媳(养媳妇),名叫兰姐。她十二岁时,看见婆婆和太婆(祖姑)相骂,婆婆骂太婆是老而不死的讨厌东西。 兰姐就在那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流着眼泪,跪在婆婆的面前,说道:「婆婆和..
其他因果故事 2024-09-09 -
宣化上人:对教育界之感慨痛心呼吁-皈依佛
宣化上人:对教育界之感慨痛心呼吁宣化上人开示,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今时很多国家教育落后,斯文扫地,虽然教育界里仍然有人发奋努力,挽救道德之沦亡,然杯水难救车薪。教育一败涂地,它原因何在?乃因为教育界人士..
宣化上人 2024-09-09 -
宣化上人:自私心是修道人的绊脚石-皈依佛
宣化上人:自私心是修道人的绊脚石宣化上人开示,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我们修道人勇猛之心易起,永久之志难立,也就是说一时的发心,谁都可以办得到;天天能照著自己的志愿和宗旨去做,这就不容易。因为人不能恒..
宣化上人 2024-09-09 -
净土法门法师:凡夫有心,无论做什么好事,不会十全十美
净土法门法师:凡夫有心,无论做什么好事,不会十全十美佛有没有为一切众生这个念头?给诸位说,没有。事做得比任何人都认真,都负责,心里确确实实没这个念头,不起心不动念。这我们就难懂了,不起心不动念,事情怎..
禅理故事 2024-09-09 -
近代往生比丘六
近代往生比丘六宏 慈宏慈,号妙觉。本名喜生,俗姓张,陕南安康人,汉留侯张良后裔。师幼时即与常儿异,秉性沉默,不好嬉游,有出尘之志。稍长,投南山礼大行尊者为师,剃染离俗。壬午年春,至西安卧龙寺,从朗照法师受具足戒。..
比丘 2024-09-09 -
定弘法师:因果教育是教子第一妙法
定弘法师:因果教育是教子第一妙法幸好我们现在遇到了印光大师的这本小册子《天下太平之根本》,这本小册子特別强调因果教育,这是过去我们在家庭教育当中比较忽视,看了这个小册子之后,知道了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即..
禅理故事 2024-09-09 -
近代往生女居士三
朱许氏朱许氏,苏州马大幥巷十六号朱保良医师之胞姐。适无锡许智超,夫妇同修净业。一九六一年患病,自知不起,预嘱其夫为安排后事。往生之日,适有徐觉意至其家问疾,见氏坐床上,面向西方,无人侍侧。氏即请觉意留下念佛。..
女居士 2024-09-09 -
只要记住这句话,这一生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忘怀得失
古代有个故事说:一个国王做了个梦,梦里有人告诉他,只要记住一句话,这一生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忘怀得失。他当时特别欢喜,但醒过来后就忘了。他非常伤心,于是倾其宫中所有钱财,打造了一个大钻戒,并召集智慧大臣..
佛教知识 2024-09-09 -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七章 四大菩萨问疾
第七章 四大菩萨问疾一、本品缘由本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弟子品而来。因为在弟子品中佛命十大弟子们前去问疾,他们各述本缘,都言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任务只有落到诸位菩萨的身上了。又,在前几品里我们就听闻了维摩诘..
汉传人物 2024-09-09 -
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咒语的奥妙
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咒语的奥妙近年来,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在研究咒语和脑电波,脑磁场的关系,取得长足的前进。他们惊人地发现,当人在默想一个咒语时,可以从不接触被试者的超导磁强计上,测到一个相对应的脑磁..
悟性时光 2024-09-09 -
世界上最容易成功的有两种人
1:有人问农夫:“种了麦子了吗?”农夫:“没,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悟到】一个不..
佛教知识 2024-09-09 -
林则徐亲诵《金刚经》超度部下
林则徐(一七八三年─一八五0年,清末政治家,福建侯官人,嘉庆进士)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奉者。一生持诵《金刚经》;慈悲利人,行持人间佛教。佛教给林则徐以深邃的智慧“忘我利他”的大无畏精神。林则徐以佛教的慈悲喜..
佛教知识 2024-09-09 -
运用佛法智慧改善亲子关系
运用佛法智慧改善亲子关系运用佛法智慧改善亲子关系在上个月的菩提沙龙中,主持人智健师兄问一名来参加的朋友:你为什么想加入三级修学?那位朋友说,想用佛法智慧解决她和子女的烦恼。家庭关系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让..
谈佛说禅悟人生 2024-09-09 -
何必等到有事才持斋
无论佛教、道教或是民间信仰,很多人都相信持斋有功德,常在遭遇困境时发愿吃早斋,或是初一、十五持斋;以此祈求家庭平安、事业顺利。既然天天都希望有福、平安、顺利,何必等到有事的时候才持斋?不如持长斋,天天..
放生知识 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