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41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41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四相由何而来?自性如何迷失?打坐时如何由痛体悟空性?如何体证烦恼的空性?
经云:“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我们众生无量劫来流转生死,就是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相从哪里来的呢?从妄见中生。我们无始以来,迷失了我们本来的自性,是怎么样迷失的呢?就是妄见,有妄见就有我相,有我相就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妄见是怎么生出来的呢?妄见来自于无明。无明的体就像云没有根一样,看似有实是无。很多人都问:妄想从哪里来呢?我们本来就是佛,为什么还有迷呢?还有烦恼呢?烦恼从哪里出来的呢?这是个虚妄之相。其实烦恼从哪里出来的,你真找他的时候找不到。打坐的时候脚很痛,那你自己静下来,看看你这个痛在哪里?你在找的时候,他痛是没有体的,就是因为你认为痛有体,才有烦恼;当你找不到这个痛的时候,发现这个痛给您产生个距离,这是我们过去在东林寺打坐的时候常常观照的这个体。打坐很痛,宣化上人告诉我们:你痛时就静下来,不断的找痛,痛在肉里面?痛在骨头里面?痛在心里面?痛在血里面?痛在眼睛里?耳朵里?鼻子里?香味触法里面?还在六根里面?六尘里面?到处找到处找,发现没有痛的体。所以就为这个名言“痛”,总认为自己痛,但当你发现痛没有体的时候,就猛然不痛了;痛原来是个虚妄之体,你执著于痛,你越痛越厉害;如果你找痛的本体,大家就可以见到空相,这个是很奇妙的,如果你真正发心去找他,他有不可思议的妙相显现,也就是空相,如果你不在乎这个痛,这个痛就可以空掉。所以我们都不知道这个痛是从哪里来的,人家骂你一下,你就会痛苦,你看一看,为什么会痛苦呢?无非你执著故。如果你不执著,你骂我跟我有什么关系?你不就没有痛苦了吗?你要死,你心里就难过痛苦啊,这种烦恼从哪里出来的呢?是对方给你的吗?你观察一下对方,痛在哪里呢?只要你进去一找,烦恼就没有了;也就是说,他本来是一个虚妄体,根本没有产生过的东西。所以我们清净的体他根本没有染着过,只因为我们对妄见的执著,有妄见就有我相,有我相就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现前,必然会有烦恼;如果要对治烦恼,你必须要回光返照;如果你不会回光返照,那你就随业流转;
出家人与在家人究竟有何区别呢?见性见尘在哪一念上?能说三界无非一念,圣凡无非一念,修行无非一念吗?
今天上午给居士聊天聊到:众生跟佛菩萨的差别在哪里?出家人与在家人究竟有何区别呢?难道出家人真的没有七情六欲了吗?难道你不是人吗?他用人的思想,和我们现在出家人的思想,绝对是不一样的。你想一想,在家人睁开眼睛,妄心就生起来了,妄心的本体是无住,无住的本体是就是你的觉性;而这个觉性打开以后,见到相就生妄识;然后在妄识上面下功夫、起分别;所以耳朵听音在音上面起分别,眼睛看色在色上面起分别;鼻舌身意香味触法方面都同样的。迷的人他的六根与六尘一接触就染着,我们这个出家人就不一样,出家人是内找,在家人是外寻,我们出家人以无住之心安住其心,所以在你的觉性和妄境生起的一刹那时间,他内行不住,不住之体就不染着就见性,染着就见尘。所以见尘见性,无非这一念;所以我们出家修道的人常常见性,那些不修道的人常常见尘,心向外觅;我们出家人都是向内寻不可能向外觅;什么叫内寻啊,不住就是内寻,达到内寻的状态,如果住了,那就是向外觅了,叫妄寻。不住的时候,你的觉性就起来了,就见性,就生善法,就为菩萨。菩萨发大心,这句话是对前面来讲的。而菩萨有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什么意思呢?在前面讲胎卵湿化四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一段话其实从果上面来讲,就是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有我人众生寿者,就是我们现在的果,这个果就是住,我们住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里面。
无住而不离有是谓空,有相而不住是谓无相吗?能说三界由妄而起,由执而有,由住而成,由空而转成如来清净国土吗?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直接说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可以了呢?为什么要先说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呢?因为我们众生不了解因故,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建立一个法住,佛陀从这个根本因上面,让我们了知感应道交;他说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就是告诉你:此相是空;所谓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一切本体是空。什么是空呢?空就是无住而不离有。你直接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进入偏空的那一面去了,执著于偏空也是错,偏有就三界现前;不管是偏空还是偏有,都还在妄这边,你还是都不能离开根本因。所以说说前面: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也就是三界六识,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临受六尘之境就是三界,执著临受三界之境,三界执著就是果报。我们现在所得到的三界,那是什么来的呢?都是我们第七意识过去的因所感召而来,此因为什么会感召三界呢?为什么不是一而有三呢?我们临受六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临受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产生识,迷者产生幻有,就抓住幻有为真,三界就是一个有现在过去未来的妄体。眼睛看色形成“识”,这个识里面有没有三界呢?这个眼识是没有三界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当下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个识是没有三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是色声香味触法产生的一个心识出来,一个现在过去未来不真实的妄体,但是是你第七识过去的造作产生三界。三界其实就是一个因,一个因能现三界,同样一个因,但我们生到的地方不一样。比如说,我们现在共同在这个地方,但是你接触了尘境,你也见到了色声香味触法,我也见到了色声香味触法,这中间大家都在接受,但果报方面绝对都不是这个识的果报,因为这是幻觉。我现在看到房子的这个识,这个识会产生什么样的果报呢?不会有的;是第七意识的执著,产生了分别,分别善恶、好坏、是这种分别的果报;也就是第七意识的果报,产生三界。从识的果报里面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这个识是绝对不会跟你走的,因为当下即灭;它是妄的体,是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像水里的月亮一样,你捞啊捞啊,捞不到你拼命捞,捞不到的时候就叫做妄识,抓着一个不是真实的东西,我们内心的第七意识不断的攀求,我要捞出来我要捞出来,不断的想要把那个捞出来。由此就造了善业和恶业,你这个本来的自性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并不是你捞不到月亮的那个月亮变成三界,是你自性中有一个伟大的体,就是你的自性产生了一个不一样的体,而这个不一样的体是变化的无住的,因为无住而有无量的变化,所以三界是一个变化,就是我们的佛性。你迷了,你的觉性就转为了三界,如果你觉悟了,三界就不真实了。所以你现在的六道轮回的生死,是你觉性安住在迷上面,你的觉性现出了三界之体,所以三界都是你心里面变现出来的,并非是“识”这个妄体中变现出来的,并且你还是用识在其中不断的攀缘执著,绞着纠缠。这个识体一直在变化,你现在第七意识执著的临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能变化必不可住。我们不见性之时,不了解变化的体是一,我们只认多不认一;你认多就是认妄了,认一就认真了。我们不知道哪个真啊,我们认多而多是变化的是无住的,但是我们认为不是无住的认为是住,所以我们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上面,也就是住在三界之中,住妄不住真,住生灭的体把生灭当成真的。比如飞机在天上飞,已经飞过去了,飞机已经无住了,但是我们心中老是有一个名言,飞机在飞----飞机在飞,你的意识中老是有个飞机在那个地方,所以你就产生攀缘,把那个妄体当真了。飞机早就走了,但你还是住在那个飞机上,所以这个飞机就变成了一个妄体,变成了一个攀缘的对象,攀缘到等你一转身的时候,就不一定是飞机了,也可能变成别的东西了。你在住妄境的时候,见色见声见香见味见触见法,本来他们是无住的体,你执著了住了,识善者得善,识恶者得恶,但是善恶都是无住的体,一旦你悟了,善恶不生,善恶都是无住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有共业的体,有共业的感召,处同一感召之下,相上同,你不能说他是一;各人的业报不一样,所接受的感召也不一样。唯有降伏我们的心,才能从各种感召中解脱出来,要不然一定会象磁铁吸铁沙一样被吸过去的。
因果上告诉我们,万物无住,无住才有因果,因果是怎么来的,就是般若。没有般若一定有住,一定感召因果。无住就是佛性,一切变化就是一个佛性,佛性就是我的自性,万物从自性中出,要悟到这个道理。迷了以后,就变成妄有不真体,变成三界。一念悟三界空;一念迷三界生。三界都是个妄体,不管是多大的东西,在里面是怎么样的变化,都是个妄体。一旦太阳出来了,就断掉了,什么幻体都没有了。所以我们要悟到无住。
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是谁想成的?你相信是你的想所成的吗?你相信你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化身吗?你现量上有切身感受你正处于释迦牟尼佛的法界当中吗?为什么我们老习惯于置身局外(明明无时无处无事不在受到佛陀的摄受,就是没有被摄受的感觉)呢?如何从胎卵湿化中真正解脱呢?
何以胎生?想也,胎由色而想,由色而受,由受而想,由想而行,由行而识,就是五蕴魔。为什么照见五蕴皆空呢?色就是外面的色相,色在面前就是根尘相应的一刹那,眼睛看到东西叫色,耳朵听到声音也叫色,鼻子闻到味道还叫色,就是根尘相应,相应产生受,有受就有想,有想就有行,有行就有识,有识就有胎卵湿化。为什么会有胎卵湿化呢?胎卵湿化后面有受,受而有想,有受就建立妄见,建立妄见就有想啊,有想就进入胎卵湿化生。你做人也好做猪也好,在三界之中种种变化,都叫胎卵湿化,不管在哪一界都在胎卵湿化当中,除非你进入无生状态。无生者无生灭也,是佛菩萨化生的境界,那个化是从无生中出来的化。我们这个凡夫三界的化生是妄里面的化,跟佛菩萨的无生之体----化而无化、无化而化是不同的,后者事实上是没有化的。释迦如来的化身都是由众生的心想而成的,事实上没有众生就不会有化生,像水里的月亮,我问你没有水有月亮吗?天上的月亮会换一个出来到水里面去吗?千江有水千江月,千江有水代表众生的心,没有众生作水,月亮也不会映到里面去;你认为有一个单独的化身存在,那就麻烦了。所以有众生就有化,现在我们都在化里面,我们有胎卵湿化的体现前,就会三界现前。
四相即妄执的体,破执则除四相,离四相自然离一切执;离执即无住,不生即解脱,有生即有灭,有生灭即有四相,有四相即有三界。三界的显现只在于迷悟之间,离四相即离三界。有佛可成有众生可度皆属四相具足。
无生和有生是二个体,有生就有灭,生灭无住即无生,你想一想,你没有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没有妄故。没有妄,哪来的胎卵湿化呢?没有胎卵湿化哪有三界呢?三界不立哪来的识的生起呢?不会再有流转三界的体了。所以我们要从生和无生的差别,生灭无生,生灭本体是无生的,不生即解脱。我们要看到这个迷和悟;这个就告诉我们,在你了解无生的时候就是无住,无住什么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都从住里面出来了,有我住人住众生住寿者住都是从妄里面显现出来的,四相是我们众生妄执的本体。我们现在要不就是我见,由我见生人见;由人见生众生见寿者见,有了四相就有事重烦恼;迷者见四相,菩萨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你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就是没有我的妄体的时候,哪有三界的显现呢?菩萨度一切众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后面讲一句话:“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话是对“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个体来讲的,因为我们众生度众生,有众生可度妄见即立,有佛可成也是妄见,我要成佛,我见出来了,要成的哪个佛就是人见;我要度无量众生成佛,就是众生见,只要有佛可成,则四相具足了;你要度众生也好,成佛也好,都是四相范围之内;众生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怎么会有我要成佛的我呢?为什么又有要成佛的佛呢?那么说我们为什么要度众生的众生呢?那么说为什么还有现在过去未来无尽的众生呢?为什么还要相续呢?还有为什么我现在不能成佛,还要等到什么时间什么时间成佛呢?又为什么就不能现在当下即作佛呢?这个就叫寿者相。
何谓大菩提心?菩提与无上菩提的区别?阿罗汉发心与菩萨发心有何不同?为什么要发大心呢,誓度一切众生呢?什么时候才可以真正度众生?如何将众生所有的生灭的境界变成是我的境界?无余涅槃的余何解?为何说离四相,在无住的体里面才能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在众生生灭之处可以建立无住吗?这与阿罗汉在心上面建立无住有何区别?我们要求福求慧吗?求福求慧属于有住还是无住呢?我们如何才能遍一切处呢?
“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就是大菩提心,“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那是菩提心的果;没有此果此因就不能成就:要“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吗,就必须知道“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果你不知道“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四相具足,四相具足,则“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无有是处。你发的这个心“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无余涅槃是果,无余涅槃是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生死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生死;进入般若之体啊。你四相具足,哪来的涅槃可证,有生死可断呢?那叫有余涅磐了。阿罗汉有余涅磐还有妄见。无余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啊。如果你还有众生可度,在你心中要度无尽众生,在你心中一直在产生这个体,你一直处于四相当中,不可能“令一众生入无余涅槃”的。所以经典上讲,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或者没有觉悟的情况下,或者说有相的话,你自己有我相,你就没有资格度众生了。有我相者四相已经具足,四相一旦具足了,你就是在妄见里边,你就在三界里边,你要令众生入无余涅槃有可能吗?你本身就不在无余涅槃当中,不知无余涅槃何物,你本身已经把三界把妄识当成真实了,把妄见当成真实了,把这个迷当成真实了,所以你要度众生就不可能了。所以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叫菩提萨陲,菩提者心空,萨陲者为法空;法空是十方众生,心空是十方诸佛,法空即心空,心空即法空;心空是法空之体,法空是心空之相,心空与法空之间无有我所得,就是菩萨,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时候就是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就是下度无尽众生,实无一众生可度,上成佛道,不见一佛可成;这样一个体才是菩萨。菩提萨陲:心空会于十方诸佛,心空是无住之体啊,无住才心空啊;无住即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我人众生寿者就遍一切处。无住是在哪个地方都是无住体。是生灭本体无住与实相相应;跟实相相应的那个体叫做无住。什么叫实相?生灭无住即是实相。生灭有住即非实相。迷者就不叫心空了,如果你独立说自己空掉了,那个空叫断空,自己坐在那个地方,什么都不想了,那个叫做断空,是自己独立的一个情景,与众生心不能相应,你有独立的涅槃出来,属于妄见。你必须要以众生的生灭为无住之体,把众生所有的生灭的境界变成是我的境界,这个时候无住之体就起来了,因为你去到众生的心里面去了;把众生的生灭变成是你的无住。为什么要发大心,誓度一切众生呢?一定要发出来,誓度一切众生就是要你到众生心中去,你只要是心空,无住之体显现出来,你法就一定空;心不空等于你有住。在法上无住和阿罗汉心中无住是二回事;阿罗汉是在心上无住,不是在法上无住;阿罗汉的心空是不愿意住在众生心中的无住体,不能到众生心中去广度众生;不能行六度万行,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等等,种种般若智慧不能现前;众生他不住无住的体,住有住,就在三界之中。阿罗汉虽然出了三界,还是安住在一念无明当中,还有习性或名言放不下来;菩萨还有微细的四相现前,后面会说。要认识到这个无住体,离开四相,在无住的体里面才能发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萨无住之体必有萨陲;为什么呢?在法上无住和心上无住;阿罗汉只能在心上无住,只叫菩提没有萨陲,不能法空。菩萨不一样,是在一切法上无住,只要在法上无住就是菩萨;如果你自己清静了,空掉了,不在有里面空(众生心之有),是在心里面空;这个只有菩提,没有萨陲;不是无上菩提,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什么叫菩提呢?就是自己觉了不能利他不能在有上面;不能成就一切智;不能成就无量化生;不能成就圆满报身,报身是利他的;不能成就化生,不能实现六度波罗蜜;不能在众生心想处得一切智;不能在众生心中现32相,不能在众生心中现清净体,不能在这个世界行住坐卧、四大威仪,这些阿罗汉都没有。为什么呢?他不能在众生生灭之处建立无住之体,只能在自己心上面建立无住之体,所以他只能证菩提,不是无上菩提。菩萨是无上菩提。前面我们讲过:你对福田,对智不感兴趣的话,都是个麻烦事情,我们要有求福的心,求智的心,怎么样求福求智呢?以无住心来求福,以无住心来求智;如果你没有求那就麻烦了,无所求根本因没有,对果也不会感兴趣。
闻金刚经即是大福大慧吗?众生见到佛哪么难成如何能成呢?众生哪么多哪里度得尽呢?佛是一念成就的吗?
就像猪一样,本来有很多的金子在那个地方,你跟他讲金子如何好如何好,对他一点用也没有;如果你根本不想求解脱,也不想求智身,也不想成佛,福德之身也就是32相80好吗?叫智身,这是利益众生的,你不想要智身清净体,也不想要庄严度众生的体,在此世界具足行住坐卧、四大威仪相好庄严在外面清净的走路;这种体都是叫智慧之身;是佛菩萨在因地行菩萨道都来的;他有福有慧。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有福慧之心,如果你闻到了金刚经,哇,原来这个地方有大福啊,原来这个地方有大慧啊;只要无住就大福大慧啊,无住大慧现前叫菩提。无住大慧现前,32相80种好现前;大智与大福,菩提萨陲是什么?是佛陀报身里面出来的,是报身庄严,是利他的;如果你在相上不能去修行,你不能够成就化身,同时不能成就报身法身;不能成就法报化者就是迷者。这个里面是一切众生所要的。如果众生不要你想一下,这个你要是不能相应的话:唯上会于十方诸佛与智相应,下会于十方众生与悲相应,悲智双运之体,离开此菩萨行,众生都不能成就。所以发广大的菩提心,一般都不敢,认为佛那么难成如何能成呢?众生那么多哪里度得尽呢?其实心生无住就可以了,无住即佛已成就,众生已度尽;只要刹那时间就可成就。原来成佛是你一念明了的心,如六祖所言:悟者即佛,迷者即是凡夫啊!你觉悟了,你就是佛;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跟佛没有什么差别吗?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知道发菩提心无四相非常的重要。
无我相即无我的清净与烦恼,没有妄执生起,无住之心你就不会生出我相的烦恼。比如说我要度众生,等一下子度不了众生的时候,我就生烦恼了;你在一切生灭里面不住,你自然会灭除生灭之体,因为了知生灭无住,即是无住之心,无住之心即是佛心,你当体就跟佛心相应,人人是佛就无众生可度;所以你到外面去,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可度。
思量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思量与闻法的不同何在?听法后,如何观照到实相?以大家看到一个房子和看到对面的常福为例,说明何者是实相,何者是妄识,妄见何以为假?为什么我们一直都以此假为真?常福也有无量化身吗?我们一直以来习惯于安住,不住此即住彼,无时不住,如此顽住能够自灭吗?一切善法都因无住而生吗?
我们不是听过就算了,先要闻到这个法,然后要起观照,观照什么呢?你能够观照到实相上面来;你不能够我这样子听下去算了,出去以后还是那个样子,这种闻法没有任何意义,就变成思量了,你用狭小的心态,用妄识的思维,出门就全都忘掉了。你要从这个地方马上看到离我相的这个体,妄起即生我相,只要你在这个生灭里面,这个我相是怎么来的,你不要以为我相真的有,非要除我相的这个体。比如大家都看到这个房子,我们大家都看到这个房子,房子只有一个只有一个体,它是无生之体,但是每个人心中都建立一个相,这个相就是“识”,我们见境生心即识;就是我建立了;我出来了而我得我失我生我灭我喜我恶都叫我,咦,看到了,又都消失掉了;有生有灭都是个我执,你看到外面有黄色的、红色的、青色的、白色的,都是叫我的,怎么去找那个我呢?这个我并不是在外面,也不是在里面,就是那个妄识;比如说你不能说那个我在墙壁里面,也不能这个我呢在我自性里面,你不能说生灭里面有个我吧,外面有昨天今天明天,昨天里面有没有我?今天里面有没有我?明天里面有没有我?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没有我;走了以后有没有我?当下没有一个我过去了,也没有一个我从哪个地方来,那个我到底安在哪里呢?我看哪个西在生啊灭啊,生啊灭啊,你看到生灭里面没有我;我们这个生灭里面全是妄见;但是我们进入到众生心中去就不一样了。同样一个东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东西只有一个,但在我们心中都能建立一个像;这个像就是我,这个我跟对面没有关系,跟我们的自性也没有关系,跟那个房子也没有关系,那我是什么呢?你能找得到吗?就是妄识!!(法师用手弹一下指发出啪的一声说)就像这个声音一样,这个声音有吗?所以说我们现在这个我,是一个妄识里面显现出来的这个体。就是我现在看到你,大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常福,但我问你,你心中的那个常福是什么?是一个是二个?如果常福只有一个,为什么你们心中都有常福呢?你心中都有常福,那常福不有无量的化身吗?我很清楚不是我化出来的,因你心中有妄识见境生心而已啊,见境后你生出一个我,这个我与你那个我是同时的,你心中的那个常福到底是谁呢?就是我见就叫我。你那个就叫妄的体,妄识是妄生;其实你是将你所看到在心中的常福与真的常福当成一个人了,其实你现在完全是妄,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中间心里面看到的那个常福一定是假的,是不真实的,但你现在看到的那个常福,你认为是千真万确的,就是我见,常福坐在对面,完全是你的我见。我见到大家,我心里面有个大家的识叫我见;好的坏的善的恶的都叫做我相。菩萨是无我相,了知你现在这个识是无住之体,绝对住不下来的,无住你就不住他,你现在看到我,你不要住在个识上面去了,所以你现在看到我,全部是用识来住,你一切都不住的时候,他自灭,因为他无住之体。你走到哪个地方都安住在无住的体里面,如果你有住你就有生死存在,就有我相存在,就有生灭,有了生灭就有青黄赤白,有高低长短,有现在过去未来。你心中明了非常清晰了,剩下的就是名言和习气。我们有个习气在就是现在过去未来如何如何?现在明了了,知道只是个名言而已;你还有习气,知道自己在做一件过失的事情;发菩提心的人要住在无住的体里面,自然对我执很清晰的放下来。对不发菩提心的人来说,他喜欢妄不喜欢真,如果你舍真取妄的话,就还是在迷里面。所以我们修行修什么呢?就修这个。修到把这个无住的体已经住到你心上面去了,一切都无住,包括自己也是无住体;你一天到晚在外面走路,根本看不到自己走路,因为无住体。你自己都是无住体,一切法界都是无住的体,就你一个人了,无住即无生,无生即佛心,菩萨是无住的,做一切善法他都不会住的,无住就是善法,一旦你无住了,你的善法就生起来了。
什么叫人相?人相存在的根源是什么?住于境会如何?无住之体在境还是在心?如何安于心上呢?
什么叫人相呢?有了我的生和灭,就来分别他人的生灭善恶好坏,有分别有舍有取叫人相。众生都在人相上面下功夫,我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我喜欢那个不喜欢这个,有舍取之体都叫人相;你嘴巴上面讲我已经没有人相了,但你的行为还在人相上。所以我们要从心地上面有个观照,也就是说要住于心,不可住于境;住于境就变成妄见。如果我们自己对立了,然后说外面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是你自己的一个大框子,是画了一幅图纸然后告诉别人说,我已经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实这只是一个画图纸而已;其实你是住境了,把你住境的这个体当作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住心,无我是我的心,无住之体是我心的话,你想一下,一切无住那不一切都是我的心吗?一切无心才能住于心,如果住于境认为境是变化的,境是无住的,你心里面有独立一个我出来了,我的妄见里面说境是无住的,那不是自欺欺人吗?但是我就怕你们有这个错觉出来,总认为境是无住的,认为无境就是佛心,好像外面都是佛,其实是你心里面的妄见认为:这个都是佛,遍法界都是佛;那个是不对的知道吧?真正所有的无住之体已经进入到你的心了,一切真正的无住了,你心无住,所谓“以无住为心,以有生灭为身”,此心此身一切变化是我心的变化,一切心本来清净,一切身本来具足变化,这才是无住。所以何其自性本来具足,何其自性本来自在,何其自性本来清净,本来清净就是无住的,本来自在就是自由的,本来具足就是诸法的变化,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安在心上面去了;这个心跟法相应的才对。所以般若是开我们心的,开我们心中的智慧;并不是开境上的智慧,知道吗?那个所知障是很难破的。你说不懂吧,他讲出来的全是佛法全是般若,但是这个心不落到心里面去,就变成文字般若了;对此我们一定要清晰明白,否则落入一种边见、邪见,这是非常可怕的;你本身就认为有个般若可得,四相具足。
上一篇:达照法师:观音菩萨的大爱
下一篇:达照法师:修行基础与皈依
相关文章
- 净土法门法师:凡夫有心,无论做什么好事,不会十全十美
-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七章 四大菩萨问疾
- 林则徐亲诵《金刚经》超度部下
- 净土法门法师:出家人表演的就是这一招
-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观察自己,你才能成就
-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想走就走,想留则留
-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言语要谨慎,文字更要谨慎!
-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六章 十大罗汉问疾
- 净土法门法师:出家也是个行业,这个行业干什么?
- 宣化上人:真、诚、恒、道 等其它开示-皈依佛
- 宣化上人:少恼少病少私欲 等其它开示-皈依佛
-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章 观众生品
- 广化法师的故事
-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克服听经和诵经打瞌睡?
- 宣化上人:最大的恶因杀生食肉 等其它开示-皈依佛
- 佛教法师讲经 五祖圭峰宗密大师:简介(生平)-皈依佛
-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一章 佛道品
- 寂静法师:心灵是开关,一关是黑暗,一开是光明
- 寂静法师:今天这个世界最大的罪人,不是造恶的,是传播恶的
-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心想事成
猜你喜欢
-
生命中的苦,怎样才能解脱呢?
生命中的很多问题、很多不足和缺陷,都能通过发愿来解决掉。怎么才能把生命中的苦和业解脱呢?就是发愿。发愿我所受的苦,别人永不再受;发愿我所受的苦,愿代一切众生承受。比如说我生病受了一些苦,那我就发愿帮助..
佛答 2024-09-09 -
宗萨仁波切:我们一直把幻相误认为真实
宗萨仁波切:我们一直把幻相误认为真实事实上,原始佛教的教法,非常简单且直截了当。但是,像我们这种传统的佛教社会,历经多年产生了多种文化的执著、禁忌与习惯,于是就创造出了许多我所谓的“花边装饰”(sidetr..
禅宗文化 2024-09-09 -
宣化上人:佛教徒若不持戒即末法-皈依佛
宣化上人:佛教徒若不持戒即末法一九八三年六月十日晚,讲于万佛圣城妙语堂,今天的题目是‘佛教徒若不持戒即末法’。佛教‘徒’,徒就是僧。佛讲佛法,僧依著法来修行,再传予他人。可是僧人一定要持戒,不但僧人要..
宣化上人 2024-09-09 -
宣化上人:佛性 是一切众生的本源-皈依佛
宣化上人:佛性是一切众生的本源宣化上人开示,一九八二年九月十三日,最初,宇宙鸿蒙,开天辟地时,没有人,也没有什么众生,也没有所谓世界或不世界,根本什么都没有。以后在‘成’劫里,一点一点有了众生。众生究..
宣化上人 2024-09-09 -
缘分不会随意而来,请善待每一个遇见
缘分不会随意而来,请善待每一个遇见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朋友,不是所有的情都值得你去珍惜。时间是一剂良药,它会沉淀最美的感情,也会带走留不住的虚情。缘分,需要的是珍惜,和双向的互动;感情,需要的是感恩,..
悟性时光 2024-09-09 -
宣化上人:四种清净明诲 真实不虚-皈依佛
宣化上人:四种清净明诲真实不虚宣化上人讲述,一九八三年四月十七日晚,讲于万佛圣城,楞严经里的四种清净明诲:断淫、断杀、断偷、断妄,是息息相关的。若犯淫戒,就容易犯杀戒,也容易犯偷戒、妄语戒。因此犯淫戒..
宣化上人 2024-09-09 -
善于劝谏,感化婆婆
善于劝谏,感化婆婆明朝有一个童养媳(养媳妇),名叫兰姐。她十二岁时,看见婆婆和太婆(祖姑)相骂,婆婆骂太婆是老而不死的讨厌东西。 兰姐就在那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流着眼泪,跪在婆婆的面前,说道:「婆婆和..
其他因果故事 2024-09-09 -
宣化上人:对教育界之感慨痛心呼吁-皈依佛
宣化上人:对教育界之感慨痛心呼吁宣化上人开示,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今时很多国家教育落后,斯文扫地,虽然教育界里仍然有人发奋努力,挽救道德之沦亡,然杯水难救车薪。教育一败涂地,它原因何在?乃因为教育界人士..
宣化上人 2024-09-09 -
宣化上人:自私心是修道人的绊脚石-皈依佛
宣化上人:自私心是修道人的绊脚石宣化上人开示,一九八六年七月二十八日,我们修道人勇猛之心易起,永久之志难立,也就是说一时的发心,谁都可以办得到;天天能照著自己的志愿和宗旨去做,这就不容易。因为人不能恒..
宣化上人 2024-09-09 -
净土法门法师:凡夫有心,无论做什么好事,不会十全十美
净土法门法师:凡夫有心,无论做什么好事,不会十全十美佛有没有为一切众生这个念头?给诸位说,没有。事做得比任何人都认真,都负责,心里确确实实没这个念头,不起心不动念。这我们就难懂了,不起心不动念,事情怎..
禅理故事 2024-09-09 -
近代往生比丘六
近代往生比丘六宏 慈宏慈,号妙觉。本名喜生,俗姓张,陕南安康人,汉留侯张良后裔。师幼时即与常儿异,秉性沉默,不好嬉游,有出尘之志。稍长,投南山礼大行尊者为师,剃染离俗。壬午年春,至西安卧龙寺,从朗照法师受具足戒。..
比丘 2024-09-09 -
定弘法师:因果教育是教子第一妙法
定弘法师:因果教育是教子第一妙法幸好我们现在遇到了印光大师的这本小册子《天下太平之根本》,这本小册子特別强调因果教育,这是过去我们在家庭教育当中比较忽视,看了这个小册子之后,知道了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即..
禅理故事 2024-09-09 -
近代往生女居士三
朱许氏朱许氏,苏州马大幥巷十六号朱保良医师之胞姐。适无锡许智超,夫妇同修净业。一九六一年患病,自知不起,预嘱其夫为安排后事。往生之日,适有徐觉意至其家问疾,见氏坐床上,面向西方,无人侍侧。氏即请觉意留下念佛。..
女居士 2024-09-09 -
只要记住这句话,这一生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忘怀得失
古代有个故事说:一个国王做了个梦,梦里有人告诉他,只要记住一句话,这一生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忘怀得失。他当时特别欢喜,但醒过来后就忘了。他非常伤心,于是倾其宫中所有钱财,打造了一个大钻戒,并召集智慧大臣..
佛教知识 2024-09-09 -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七章 四大菩萨问疾
第七章 四大菩萨问疾一、本品缘由本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弟子品而来。因为在弟子品中佛命十大弟子们前去问疾,他们各述本缘,都言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任务只有落到诸位菩萨的身上了。又,在前几品里我们就听闻了维摩诘..
汉传人物 2024-09-09 -
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咒语的奥妙
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咒语的奥妙近年来,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在研究咒语和脑电波,脑磁场的关系,取得长足的前进。他们惊人地发现,当人在默想一个咒语时,可以从不接触被试者的超导磁强计上,测到一个相对应的脑磁..
悟性时光 2024-09-09 -
世界上最容易成功的有两种人
1:有人问农夫:“种了麦子了吗?”农夫:“没,我担心天不下雨。”那人又问:“那你种棉花没?”农夫:“没,我担心虫子吃了棉花。”那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农夫:“什么也没种,我要确保安全。”【悟到】一个不..
佛教知识 2024-09-09 -
林则徐亲诵《金刚经》超度部下
林则徐(一七八三年─一八五0年,清末政治家,福建侯官人,嘉庆进士)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奉者。一生持诵《金刚经》;慈悲利人,行持人间佛教。佛教给林则徐以深邃的智慧“忘我利他”的大无畏精神。林则徐以佛教的慈悲喜..
佛教知识 2024-09-09 -
运用佛法智慧改善亲子关系
运用佛法智慧改善亲子关系运用佛法智慧改善亲子关系在上个月的菩提沙龙中,主持人智健师兄问一名来参加的朋友:你为什么想加入三级修学?那位朋友说,想用佛法智慧解决她和子女的烦恼。家庭关系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让..
谈佛说禅悟人生 2024-09-09 -
何必等到有事才持斋
无论佛教、道教或是民间信仰,很多人都相信持斋有功德,常在遭遇困境时发愿吃早斋,或是初一、十五持斋;以此祈求家庭平安、事业顺利。既然天天都希望有福、平安、顺利,何必等到有事的时候才持斋?不如持长斋,天天..
放生知识 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