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献法师 / 普献法师:讲演(十三)明法品

普献法师:讲演(十三)明法品

分类:普献法师

普献法师:讲演(十三)明法品

我们上次讲到菩萨修十种法,能够令佛欢喜:一者精进不退;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于诸利养,无所希求;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虚空;五者善能观察,普入法界。接着我们讲第六项:「六者知诸法印,心无倚着」。

佛法要不要品管?社会上的工厂成品出来的时候一定要检验,那叫作品管,QC。佛法里边也有品管,就是「三法印」;不管是出家众、在家众所讲的法,对或者不对,我们就是以三法印来筛选,是正确的佛法还是相似法。

三法印,有些地方是讲「宝印」。佛法流传久了,就必须透过三法印来印证是不是真正的佛法。

举个例子来讲。我有遇到有些人他修到最后,一打坐入定就有几寸的小孩子从他的顶部飞出来,然后可以看到世间奇奇怪怪的现象;请问这个是不是佛法?不是。他魂魄出窍到世界各地,看看奇奇怪怪的现象,回来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什么地方怎么样子,某一个人如何,讲得都是很正确喔。我们一般人听起来会觉得很神奇,这个真的是神通。

但是我问他说:「现在用一把刀把你杀死,你怕不怕?」他说:「当然怕。」我说:「你这些东西给我,好不好?」他说不行。这个就是什么?还有我执我见。我说:「你是不是已经生死自在了,烦恼没有了?晚上还做恶梦吗?做恶梦的时候还怕吗?在梦中的时候,还会贪恋那些五欲吗?」这些都还在。所以我们以无常法印、无我法印来印证这些神通不是佛法。

神通,是内心集中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现象;因为「定」会发生神通。但是一般人被这个定吸引住了,有些人在定中现出奇奇怪怪超常的经验,就很容易迷惑众生。所以在楞严经里边就讲到五十阴魔,各位可以用心去读一读,你就不会被世间这些神通所迷惑了。

我们要以三法印来品管佛法的纯粹性,如果不透过三法印,我们往往不知道佛陀出世的本怀,也不知道佛陀来到这个世间,所宣扬殊胜的法门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解脱。

这个地方说「知诸法印,心无倚着」,因为众生总是喜欢这些奇奇怪怪的,神奇鬼怪的事情特别吸引我们。

讲一个我们出家众的故事。有一个师父修的很好,一个人在深山里面打坐入定,一定就是十天八天。有一天,他动个念头:「我是不是可以飞行自在?」念头一动的时候,他真的就飞起来了。可是飞一飞呢,毕竟这是有为法,有为有漏,他掉下来。

结果,大家看到这个出家师父从东边的山头飞到西边的山头,而且经过这个寺庙,大家一看,不得了,这个师父有神通,竟然从空中飞过去了。这些同修们就觉得说这个师父禅定功夫太好了。

但是老和尚就说:「你们不要高兴的太早,我们去看看他好了。」结果一大群人看到他还在打坐,嘴巴还在讲话。请问他讲什么?他讲:「好吃!好吃!」为什么?因为他的嘴巴里面有蚯蚓,还有一些泥浆。

因为他打坐入定,突然间,定中动了一个念头。他是北方人,喜欢吃芝麻酱。打坐入定,肚子太饿了,就动个念头说:「如果有芝麻酱面可吃,多好!」这个念头一动的时候,魔就趁虚而入,就用泥浆跟蚯蚓塞满他的嘴巴。他想:「不得了!我心里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心里非常得意,就动了念头说:「我的功夫不错,我想要吃什么就有什么,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马上他嘴里就有什么东西,所以他吃得很高兴。

结果,老和尚带一群人来看他的时候,他还在喊「好吃!好吃!」后来老和尚用他的法力把他点醒了。他醒过来了,看到这么多人在旁边把他围住了。那有一个人从他嘴巴把那些蚯蚓、泥巴挖出来。

这就是说,当我们修行到某一个境界的时候,其实我们会执着一个什么,这个叫作「倚着」——倚靠什么、执着什么;在修行来讲,这是很大的障碍。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是离染力,离开染着的力量;一个是精进力,这个很重要。学佛的人如果是在五欲上转,不管你的定功多深,最后就是跟我执我见相应,那就出毛病了。

倚着,以现代名词来解释,就是每一个人内心中都有一个「偶像」崇拜;有些人崇拜名,有些人崇拜利,有些崇拜财、色、名、食、睡。只要我们在哪一方面去染着的话,烦恼就没完没了。

有的时候,我们对师父的依赖;对徒弟的依赖;对道场的依赖;这些也都是倚着。有些信徒是:这个是我的师父,别人不可以亲近,我的师父只有我可以跟他讲话;这就是倚着。这种信徒好不好?很难见到诸法的实相。

所以我常常说,唯有破除一切偶像的崇拜,才能见到生命的真实相。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偶像——我想当方丈;我想当知客;我想什么样子的...;那个「我想」就是倚着了。有倚着的时候,就是一种执着,烦恼丝就会越来越多。这个是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要记住的。

「七者常发大愿」。

大愿怎么发?下面的文会讲到,现在暂时不说。

「八者成就清净忍智光明」。

刚才我们说过了,自己学佛的功夫好或是不好,问自己的染着力就知道。看到这个人,喜欢不喜欢;见到事情,喜欢不喜欢;对一切的人事物,喜欢或不喜欢;这些都是染着力。

「清净忍智光明」,就是对一切的人事物,只是行所当行,受所当受,这个就是离染着力成就了。这个「忍」不是忍耐,跟我们一般讲忍耐、耐性的意思不同,是认可的意思,的确证入了,证悟的境界认可了。比如说,你从来没有见过火,现在拿火给你看了;不但看到火,你的手去碰烧一下,你认可了这个火真的是很厉害,因为你的确被烧到,你有这个实际的经验。

「九者观自善法,心无增减」。

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功课,比如有些人说我一天念佛十万,我诵地藏经几部,诵大悲咒几遍。如果我们常常觉得:我的功德很大,我每天诵多少经、念多少佛、持多少咒、拜多少拜;如果我们产生一念:「我修得很多,很满意。」;这也是一种执着。

对自己的修行,我们总觉得不足,总觉得时间不够、精神不够、体力不够,还有很多改善的空间,这样子才会进步。如果我们对自己的修学很满意,这就很难进步了。

「十者依无作门,修诸净行」。

寺庙里面不是有三个「门」,叫「三门」。在家人一听,大概就是山上的「山」门。其实是三个门:空、无相、无愿。有些地方把「无愿」讲成「无作」。

因为众生执着实实在在的我、人、众生、寿者,佛陀就讲「空」门;众生又执着空相,所以讲「无相」法门。证到无相的时候,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修一切善法——整天度众生没有一个众生可度;整天说法没有一句法可说;整天做事不会觉得说我整天做事,累得要死,这么多事情都我一个人做;整天做但是不知不觉自己在做;这就是「无作」,是最高的境界。

「无作」法门不是叫我们什么都不做,而是做了以后不去执着。不但是做了以后不执着,做的当下也没有一个「我」在做,也没有一个什么东西被我所做;这个就是以无我相来修一切善法。如果你说:别人都不做,一切都是我做,别人懒得要命,只有我最精进;那就麻烦了。

佛子!是为菩萨住十种法,能令一切如来欢喜。

佛子!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者为十?所谓:安住不放逸,安住无生忍,安住大慈,安住大悲,安住满足诸波罗蜜,安住诸行,安住大愿,安住巧方便,安住勇猛力,安住智慧,观一切法皆无所住,犹如虚空。佛子若诸菩萨住此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

这个地方又讲到修十种法,才真正的令诸佛菩萨欢喜。

第一个安住不放逸。也就是精进。你看三十七道品里面,最多最多的就是精进。不管修那一个法门,最重要的就是精进法门。

第二安住无生忍。就是无生法忍。刚才我们讲过这个「忍」,就是认可,的的确确证到这种境界了,我们用「忍」一个字来形容,而不是忍耐、耐性这个意思。

在我们众生的心境里边,看到万事万物实实在在的生、实实在在的没有了。说「没有」的时候,就变成断灭空了;说「有」的时候,好像是真真实实永远不变,好像有一个实在的什么出现了。单一性、永恒性、独存性——这种实存感,在我们凡夫的心境里面是很自然的,不用脑筋、不动心思,很自然的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很自然的总觉得有一个实在的法出现,实在的一个我去认知这个世界。这是众生的毛病,一切的烦恼根源就在这个地方。

所以在楞严经里面就有这句话:「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就是说在我们的认知过程当中,觉得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去认知了这个世界,认知了一个道理,这个叫作「能」、「所」,相对立了。有能、所,这在佛法来讲,就是无明之本。「知见立知」就是无明,就是一种实存感。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去了解:存在的一切,我们所看到的人事物,只是因缘生因缘灭,缘起缘灭,只是在因缘排列组合下,呈现我们的眼前。形形色色、大小方圆、青红赤白、人我是非,一切一切,只是如幻如化的生,如幻如化的灭,所以一切的人事物都是在帮我们开悟,启发我们智慧的一个因缘。

如果我们有实存感:有一个实存的「我」我的观念时,我们会觉得有实实在在外在的什么在作弄我们,我们就产生了爱憎取舍;从爱憎取舍当中,就跟无明烦恼相应了,自然就造业,就受苦了。

在众生的心境里面,是实实在在的生,实实在在的灭;其实,这句话已经是错误了,因为实实在在就不用生,实实在在就不会灭。但是依我们讲话的习惯,就说:众生因为有那种实存感,所以有实在的法出现,实在的法消灭,这个就是自性见,也就是无明。

所以「安住无生忍」就是:在生生灭灭的当下,没有一个实在的生,没有一个实在的灭;但是它却是如幻的生,如幻的灭。在证悟的圣者来说,他所看到的一切一切,不会让他的情绪、让他的心动一念的爱憎取舍。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来问自己:我现在对所有的人事物,我有没有爱憎取舍?这样检验自己修行的功夫到底是什么程度。

不要说有实实在在的什么让我们爱憎取舍,就单单一句话就可以检验了。比如说,别人说你好庄严、好有福报,你马上就高兴了;别人只要一句话,你就不能睡觉了;这就是我们的无明,不能跟无生法忍相应。日常生活当中所有的人事物,如果引起我们心念上的一种执着、实存感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自己的功夫还早得很。

第三安住大慈。第四安住大悲。

佛陀来到这个世间,我们用「三德」来形容佛陀:一个是断德,断去一切烦恼;一个是智德,智慧通达一切法的真实相;一个是慈悲,佛陀的智慧引导众生走向善的、光明的、觉悟的。

佛陀来到世间,告诉我们如何修行能够远离迷惑、转凡成圣、转迷为悟,可是佛陀说了四十九年的法,最后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他不会说:「我说这么多法,你们要感谢我,应该感激我」,他这个「我」已经没有了,这个叫作真正的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佛陀对众生说法,他不会说:「我讲给你听。」他没有这个观念,他只是按照我们的根性,说我们想听的、对我们有利益的、让我们身心净化的法。你看,佛陀离开世间的时候,在遗教经里面说:所应度者我都已度,那有些还没有度化的,我都已经跟他结了一个法缘,我皆已做得度因缘。有些众生因为他时间还不到,但是我去托钵,跟他见个面,打一个招呼,种了一个善根;连那些无缘度化的众生,佛陀还是跟他结个缘。

以前,有一个法师很有意思,他不坐计程车,他坐公车;一坐公车,他坐得正正的。人家就问:「你为什么坐公车?」他说:「我坐公车,我可以跟整个公车的人结了一个法缘,让他们知道世界有出家人。我现在没有办法讲经说法,我就好好打坐念佛。」他讲得很有道理。他坐在车上的时候,就默不出声的,静静的念佛,那个庄严相让整部车子的人一看,对修行人一个好的印象。

有一次我坐飞机,从台北到日本。在日本的时候,就上来一个日本的出家人,也是我们佛门弟子,他是日本一个宗派的。在机场里面,他坐在那边如如不动,一副庄严相;上飞机的时候,他就坐在隔邻,非常的庄严,让人家看起来肃然起敬,很自然就生了恭敬心,这是无言的说法。

我有一个弟子,他要去银行办事情,我说:「你可以带几本书去。」他说:「带书去干什么?」我说:「你就说师父要送给他的。」他真的就带一本书去了。那个办事的人就说:「这个书很好,可惜你只带一本,我们里面的职员有这么多,你下次多带几本给我。」

所以各位出门的时候,最好带念珠、带佛书,你随时养成这个习惯。为什么呢?安住大慈,安住大悲。然后你可以跟他谈谈话,聊聊天,讲一些道理给他听,最后送一本书或是送个念珠给他,结个法缘。我们学佛的人常常就是要有这种: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时时刻刻要先跟众生结一个善缘。

然后,我们不必讲很深很深的道理,就是我们的威仪、一举一动都能够摄受众生。

有一次要到阿根廷,那是从香港到泰国,再到非洲约翰尼斯堡,然后到阿根廷。在飞机上,刚好邻座就有一个南非的小姐,大概隔两个位子。每次我吃饭的时候,我就合掌念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然后再吃。吃的时候,就是很轻松的慢慢吃,从吃的当中去发现这个觉受。

什么觉受呢?慢慢的咬,饭有饭香,菜有菜香,从咬的咀嚼动作当中,产生感受,发现了;然后吞咽的动作,从吞咽的动作当中,发现了那种觉受;然后吞到肚子里面,进到胃里边了,产生了一个觉受。

后来那个小姐就靠过来,她问说:「你为什么吃饭一定要合掌?」我就跟她解释:饭是经过农人种得很辛苦、工人搬运、煮的人很辛苦,我们要感谢这么多的人。她听了以后非常高兴。我就反问她:「你为什么不吃饭呢?」

她说:「我已经泻肚子泻了三天了,所以我赶紧要回到南非去。」

我说:「为什么你会泻肚子呢?因为你吃的都是「尸体」,你吃动物的尸体。」

她问:「什么是动物的尸体?」

我说:「难道你吃活的动物吗?所有的动物都杀死以后,不就是尸体了吗?你的肚子就是动物的坟墓,所以它在里面作怪。」

她说:「难怪!这么多尸体在肚子里面,我睡觉也睡得不好,整天跑厕所。」

我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现在开始,你吃新鲜蔬菜,你慢慢就会好了。」

她留下我的住址,后来她到了非洲以后,有寄信给我,她希望有一天要来台湾看我。这个就是在飞机上跟众生结个缘。我们信佛学佛的人时时刻刻就是以一种慈悲的心跟众生结法缘。

我们学佛的人说慈悲,不只是对众生慈悲,最重要还要对自己慈悲。你大吃大喝,把身体吃坏掉,有没有慈悲?你伤害身体了,没有慈悲。你讲那没有意义的话,跟人家聊天聊了老半天,有没有慈悲?这是对自己没有慈悲,因为你在「杀生」。

为什么说是「杀生」?你的寿命里面,你十分钟跟人家闲聊,聊那个没有意义的,讲得别人烦恼,你不是杀「生」吗?浪费很多时间就是杀生,就是对自己不慈悲,对别人也不慈悲。你所讲的每一句话让人家烦恼、痛苦,不能增长别人的智慧,这是对别人不慈悲,对自己也不慈悲。有意义的话我们讲,没有意义的话不要讲;好的念头我们动,不好的念头不要动。为什么?慈悲。因为你动了恶念,你的道业福德有损,对自己不慈悲。

所以我们讲大慈大悲,不要以为说我要几千万、几亿万的财产去布施,才大慈大悲,不是这样子的。在我们内心当中,能够对我们的法身慧命有所助益、有所帮助的,我们要去修去学,那是对我们的法身慧命有慈悲心。如果我们动错念头,讲错话,把我们的法身慧命杀死掉了,杀生了,那是对自己不慈悲,对众生也不慈悲。这样诸佛会欢喜吗?不可能。

第五安住满足诸波罗蜜。

一般讲到波罗蜜,就是六种波罗蜜,但是在华严经里面是讲十种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然后从「智慧」里面又开显出「方便、愿、力、智」四种。这十波罗蜜就跟十住、十行、十地配合起来。

比如说十地菩萨,初地菩萨就是布施圆满了;二地菩萨他最殊胜的是持戒功德圆满;三地菩萨就是忍辱的功德圆满;就是用十波罗蜜来与十住、十地、十行相对应。

修学佛法当中,具体可行的修学的项目,就是十种波罗蜜。如果按照这十种波罗蜜去修去学的话,就能够圆满我们的福、慧。我们说佛陀是三大阿僧祇劫去修福修慧,「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来圆满佛德。

第六安住诸行。第七安住大愿。

这个「行」,如果是名词,就念「ㄏㄥヽ」;如果动词,就念「ㄒ一ㄥ/」。这个地方应当念「ㄏㄥヽ」,是名词。「安住诸行」,就是指悲智愿行。我们学佛的人常常要发大愿,依这个愿力来去修去学。

「愿」,就是目标,生命的一个座标。信佛学佛的人如果没有一个大愿,生命没有座标,你不晓得在修什么、在学什么,整天就好像孤魂野鬼在飘荡。我们常常要记住最初最初我们信佛学佛的心愿,甚至出家的那个心愿是什么。

我们信佛学佛、我们出家,目的就是断烦恼、了生死、成佛、利益众生,这是四弘誓愿。我们时时记住这四个大目标,学佛就有一个方向了。

第八安住巧方便。

我们讲「方便」,不是随便。什么叫作「方便」?有一个公式:智慧加慈悲等于方便;有智慧也有慈悲心,才叫作方便。你不要以为说方便就是随便,不是喔。随便的话,会出问题。方便是智慧的最高展现;智慧的最高展现才叫作方便。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有时候我们跟许多信徒在讲话,有些初初接触佛法的,根本就不相信佛法,他听我们在讲话给其他众生听,他就不屑一顾。这时候你怎么去度化他?

我讲一个经验。我说:「某某先生,你要注意喔,你的心脏有点问题,你的三酸肝油脂比较高。」看哪里?看耳朵。耳朵是我们身体健康一个具体的呈现。有心脏病、三酸肝油高,就看耳垂这个地方,这是有根据的,从医学上证明的。我们学佛的人有些医学常识的话,也是度众生的方便。

他就说:「师父有神通?怎么知道我心脏病?知道我三酸肝油太高?」

我说:「没有啊!因为你的脸色告诉我的。」我不敢说是你的耳朵告诉我的。我说:「可能你吃的食物有不对的地方,你大概喜欢吃大鱼大肉的,蔬菜吃得太少,水果吃得太少。」

他说:「师父!你都知道。我三餐没有肉就不能吞下去。」然后从素食健康慢慢的谈到信佛学佛,这是摄化众生的一个方便。如果你跟他讲因果业报轮回,讲了一大堆,他不相信。

在国外的时候,有些人根本就不相信轮回,不相信三宝,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业报。那你就不要跟他谈这些,先叫他静坐。众生最烦恼的是什么呢?就是一颗心定不下来,遇到事情很紧张。外国人的习惯是一紧张就吃,所以你看胖胖的人大部份喜欢紧张,他一紧张就喜欢吃东西,吃那个甜点,一吃就胖。

所以在外国的话,你要让他相信因果业报轮回,有一个方便的方法,就是叫他来静坐。他静坐下来以后,慢慢他心定下来了,这时再讲因果,他相信了。要反其道而行。如果你说:你们必须先皈依三宝,你们要相信因果业报轮回,才可以来静坐,那他不相信就不来静坐了。所以我们用一个方便。

我再举个例子。比如说,古代的丛林吃饭的时候要用钵,还要行堂。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钵很大,我也有泰国的那个钵,这么大。实用不实用啊?不实用。现在人发明那个碗很实用,因为现代人饭量很少。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用那个碗当这个钵,这是时代的一种演变。现在我们这里吃饭的时候,用这么大的钵,实在讲起来一点都不方便,非常不合乎我们现代人的饭量。

我们知道佛陀制戒,有所谓「随方毗尼」,就是因地制宜。比如说,我们这个地方天气这么冷,行堂这么一分,马上东西就冷了,吃起来容易造成胃病,所以我看这个地方同学病诌诌的,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呢?我们不知道因地制宜。我们把过去祖师定的那些戒,认为是天地之间不可更改的,是天经地义的,结果就造成身体上的不适,浪费很多的时间,这就是没有「安住巧方便」。

佛法在世谛流布时,因地制宜,让大家身心健康,能够安和乐利,这个是学佛的人要有的一种巧方便。所以我们讲:方便,是智慧跟慈悲的结合,而不是随便。但是,根本大戒是没有方便的。杀、盗、淫、妄是绝对永远不可以更改的。

像佛陀在世是三衣一钵,现在我们的衣服是长衫、短衫,合起来大概二十几件;鞋子也是五六双、七八双的。再比如说「不能捉持金银戒」,老实说,你没有金银怎么坐车子;你要寄一封信,少一毛钱邮局就不帮你寄了;你坐公车少一毛钱,他不让你坐。

这个就是让我们了解到,在某一个时空当中,根本大戒是没有方便的,不可更改;但是有些是生活上的习俗,随方毗尼,那就是看我们的智慧了。

更新于:25天前
全部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