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献法师 / 普献法师:讲演(七)明法品

普献法师:讲演(七)明法品

分类:普献法师

普献法师:讲演(七)明法品

我们讲到精进慧菩萨提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为我们未来的众生而问,如何修行才能够让我们的福德智慧圆满。前面的长行讲完以后,就用重颂把它复习一遍。我们接着来看经文:彼复云何佛教中,坚固勤修转增胜,令诸如来悉欢喜,佛所住地速当入。

这个就是说,我们怎么样在佛门当中来修习菩提心、修习智慧、修习福德,才能够令如来欢喜,达到佛所证悟的这种境界。

如果各位有念过《普贤行愿品》的话,其中就谈到怎样才是真正令如来欢喜。《普贤行愿品》有段经文:『因见众生苦而发大悲心,因大悲心成等正觉』,也就是说,令众生欢喜即令如来欢喜。

我们现在人以为是:我在佛的面前诵经有多大的功德,佛就帮我加持;或是我买鲜花水果来供养佛,佛一定会很欢喜;这是我们一般人自己想出来的。那么要怎么样才能真正的令如来欢喜呢?后面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我们所理解的、我们所看到的目前佛教界,各位有没有感受到就是仪式特别多、唱念特别多呢?仪式庄严的确会让众生起恭敬心、起欢喜心,但是当太多的仪式、太多的唱念,耗掉我们出家人能量的时候,这种就不是很理想。各位有没有感觉到呢?

举个例子来讲,像我们做早课,楞严咒、十小咒、再唱回向偈,几乎唱下来都是「面黄饥色」,是有这种感觉,是不是?为什么我们不这个时候好好的静坐,修习止观?但是我们遵循一种传统的仪式,往往我们觉得这样子佛才会欢喜。

所以我们慢慢去了解,佛真正会欢喜的,是我们依戒来修行,依戒来得到止观、定慧,从定慧当中降伏烦恼,安住其心,去摄化众生。

但是在末法时代,就慢慢的变成仪式,早课啊、晚课啊,好像是一个功课,必需把它赶完,好像把这个功课赶完,佛陀就很欢喜。各位,我们做早课晚课时,有没有好像是应付了事的感觉?如果不去的话,不好意思,好像你很懒的感觉。

事实上,如果我们做早晚课能够以享受的心情——我一天忙忙碌碌的,只有早课晚课有这个时间让我的身心安顿下来,你是以一种享受的心情,把坐下来诵经念佛持咒当作是一天当中最美的时刻,可以收心。如果懂得方法的话,这两堂课诵让我们的生命能量得到了充电,我们也不会觉得出家以后忙忙碌碌的,然后在劳累当中的话,就容易退道心。所以我们要以享受的精神来看早课晚课。

所行清净愿皆满,及得广大智慧藏,常能说法度众生,而心无依无所著。

发菩提心,是我们生命的一个方向,生命的一个座标。我们出家信佛学佛,以成佛为我们生命的最高座标,生命的一个方向,生命的一个出口。而我们这个大方向,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心愿,必须以追求智慧福德来填满这个愿力。那么要填满这个无上的菩提心愿,就必须有「广大的智慧藏」;有了广大智慧藏,才能真正的去说法利益众生。

我们从事利益众生的工作,可以从物质的去救济,但是最究竟的救济是什么呢?是启发众生心灵的智慧,所以必须说法度众生。因为众生不明了事理,不明了身心的如实相,不明了林林种种世界的真实相,所以起惑造业受苦,如果我们仅仅是以物质来去救济他,暂时让他解除痛苦,但是他内心里面那种无明执着、贪恋瞋恨,如果不解决的话,那是没完没了。

所以我们以精神上的、心灵上的这种救济,才是最彻底、最究竟的。那么这个就必须要有广大的智慧藏,才能够达到『说法度众生』。

在利益众生的当下,度尽一切众生,而无有众生被我所度——这个就是空慧,就是『心无依无所著』,不执着。如果我们觉得我的口才好,听众很多,然后起了一念贡高我慢的心,这就烦恼了。这是什么呢?执着。执着就产生业力。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强调,发无上菩提心,必须有广大的行愿,去实践利益众生,而且必须跟空慧相应;有了空慧相应,菩提心才能成就,广大心才能够成就。这三者圆满,就是《大般若经》里所讲的:『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不管那一部经那一部论,一定离不开这个。

「一切智智相应」就是佛,「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就是圆满的佛的智慧。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心心念念就是说,我信佛学佛就是为了要成佛,我不去跟你计较那些芝麻琐碎的事情。你有这个心愿的话,人跟人之间的种种就不成为问题,因为你的心心念念就想:我要成佛,去利益众生。

那这个心愿不是一个空洞的想法而已,是「大悲为上首」,以慈悲的心行去利益众生,实践的去利益众生。最后「无所得为方便」,「无所得」就是无依无着。有不执着的那种智慧,菩提心才能成就,大悲行才能成就。这三个结合在一起,便是印顺长老所写的《学佛三要》,这本书专门在谈这个。

你看有些寺庙那个方丈啦、当家啦,都是福福胖胖的,这有道理的哦;他的心量大,不管好人、坏人他都能够包纳进来。这个就是性格决定了你的福报;你的个性、你的心量有多大,你的福报就有多大。

这就是说,我们信佛学佛的人不管你修哪一宗哪一派,总是要回到现实的人生当中,为人处事时,人跟人之间怎么去沟通,怎么去互相尊敬,互相帮助,互相体谅。如果在研究佛法的过程当中,不能回归到现实的人生,那这个佛法就没有根。信佛学佛总归是以做人为基本的。

菩萨一切波罗蜜,悉善修行无缺减,所念众生咸救度,常持佛种使不绝。

这是讲到菩萨必修的学分,我们通常是讲三学六度、八正道,华严经里面是讲十波罗蜜,就是把六波罗蜜的「智慧波罗蜜」又再开出方便、愿、力、智四种。华严经讲十波罗蜜,其它经典大部分都讲六波罗蜜。我们信佛学佛的人想成佛的话,必须修十种学分。这十个学分要面面俱到,不可以说我专修哪一行就行了。

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讲,有些人专门修布施,很大的福报,最后会成什么?很有钱。如果是没有持戒的话,会变成什么呢?小姐手中抱着的羊、狗、猫、贵宾狗啊.......,它前身就是布施而没有持戒,所以它失去人身,但是福报大。你看有些狗,人家要帮它洗澡,还要帮它吹风,还要拉它去外面兜兜风,还抱着它睡觉。很可怕。

不要说在家人,连出家人也抱着狗,我看起来很伤心。在一个寺庙里,我一看,怪怪,那一只狗起码几万块,不晓得是什么业力的出家人竟也牵着狗,莫明其妙,他不想成佛,想跟狗为伴。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要时时刻刻注意到,我们要成佛就必须修十个学分,这十种学分一定是要面面俱到。

单单来说持戒好了,出家人可以养狗养猫养鱼吗?我就看过有些出家人的房间里面放那个鱼,我说「奇怪你怎么养鱼啊?」他说「闲来无事啊,看看鱼嘛。」我说「你看看鱼,你为什么不看看佛呢?」所以持戒方面不小心的话,就麻烦了。

十波罗蜜里面,如果我们走错方向去修行的话,会很麻烦,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一定修不起来。所以这个地方讲『悉善修行无缺减』。

我们修行最终的一个目的是:『所念众生咸救度,常持佛种使不绝』,也就是我们内修外弘,引导众生走向善的光明的,这样子三宝的佛种才能世世代代的延续下去。所以有人晋山的时候,我们写祝福的匾额,都写「愿续佛灯明」、「法轮常转」,这个就是让佛种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所作坚固不唐捐,一切功成得出离,如诸胜者所修行,彼清净道愿宣说。

「不唐捐」,这是古代人用语用词的一种方法,现在的人很少人用到「唐捐」两字。「不唐捐」就是没有白费。

你如果做那些没有意义的,那浪费生命、浪费体力,那叫唐捐。「不唐捐」就是说,我们所做的功德很有意义,

不会白费了。菩提心、大悲行、空慧,这个就让我们的功德智慧能够圆满成就。所以道心坚固,悲愿成就,当然就不会白费了。

《金刚经》第二十七分里面不是讲到,「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诸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这个很重要哦。我们讲一切是无常空性,但是我们所做所为的点点滴滴,是凡走过的必有痕迹。比如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他不是刻意去修行的,他是「三只种福慧,百劫种相好」,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他就这么抛头颅洒热血去利益众生,所以他自然有这个相。为什么呢?『所作坚固不唐捐』。

我们谈空,但是业力、业果、业报是不空哦。我们讲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举手投足、起心动念,这个是不空哦。虽然不是有一个具体的什么给你看到,但是它就是有作用的,起心动念都有它记录下来的。各位,我们身上有很多的细胞,皮肤、血液不是细胞吗?当我们在讲话、起心动念的时候,这个细胞就把它记录下来了。这是有科学研究的哦。细胞记录下来以后,会展现到我们的生理上。

昨天有一个信徒很晚了来找我,他说他太太怎么样怎么样,我说你太太心情不愉快,才有些消化系统的毛病。他以为我有神通,我根本就没有神通,因为心情不愉快绝对会影响到消化系统,然后消化系统不好的话就会产生其它的毛病,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就是说,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我们的细胞就全部会记录起来;记录起来以后,它会影响到我们的血液循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因为心理影响生理。

所以从你生理状态、面部的表情,可以看出你内心里面的世界。

你常常起忌妒心、瞋恨心,你容易腰酸背痛的。或是你对某些人有不满,将来你会得癌症哦。这个不是开玩笑的。你只要对任何人有这种怀恨在心,很讨厌这个人,很讨厌这个事情,你一直动那个恶念,你那个「怀恨在心」的心理作用,生理上的细胞整个把它记录起来以后,它慢慢的就形成一个病兆。再加上你饮食不当,生活不正常,它就爆发出来了。

尤其是在家人,他吃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大鱼大肉、不好的食品。你看我们工厂里面流出来的废水,那些有毒的废水流到大海里面,海水有毒了,鱼吃了,然后鱼又被人吃了,又回归到人类的肚子里面。所以我们吃素的人实际上是最聪明的人。

你看每个医院几乎都是满满的人。饮食不当。你看那个癌症的「癌」怎么写?三个口嘛。三个口就是什么呢?第一个口就是吃;第二个口是吸,呼吸,呼吸的空气有毒气嘛;第三个口是喝。三个口——吃的、吸的、喝的,然后下面一个「山」字,堆积如山,最后就形成癌症了,是很有意思的。再加上心灵上的不安,那更是容易生病。

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讲空啦、无常啦、无我啦,但是我们衣食住行、行住坐卧的点点滴滴,一切一切全都是

不唐捐,没有白费,是丝毫不爽的。一切一切都有回报的;好的有善报,不好的就恶报;从你的生理,从你的命运,从你的长相,一一的都显示出来,只是我们粗心大意,我们没有去观察。我们不了解,就会觉得说命运作弄啦,又是什么怪东怪西的,怪父母怪什么的;其实什么都不要怪,一切都是要怪自己。

永破一切无明暗,降伏众魔及外道,所有垢秽悉涤除,得近如来大智慧。

我们先讲「无明」。「明」就是智慧,「无明」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是邪知邪见。这个地方讲「无明」,有的时候是写「愚痴」。无明或愚痴并不是白痴。我们看到路上那些疯疯癫癫的,他没有智慧,他发狂了。那个还好,可怕的是很聪明很聪明,但是邪知邪见,不相信有因果业报轮回,不相信三宝四谛,不相信善恶,不相信有圣贤凡夫,那才是最可怕的。

这个世界上的原子炸弹厉害不厉害?很厉害哦。但是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厉害?就是「无明弹」,无明,是那些邪知邪见的。你看社会上很多不好的节目,比如暴力的啦、种种的邪知邪见、不相信因果业报善恶啦、杀人放火,这些才是比原子炸弹厉害。邪知邪见会伤害人类的法身慧命;把这个世界弄得乱糟糟的,都是那些邪知邪见。

举个例子来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认为日尔曼民族是最优秀的,那犹太人是最糟糕的,所以要把他灭种。在非洲也有苏丹要把某一族整个灭掉,他认为自己这个族最优秀,你那个族不好,要消灭掉;这就是无明。无明一定会跟自私结合在一起。

什么叫无明?

在《般若经》里面讲:『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愚夫不知,是名无明。』我们看到的山河大地、身心世界,林林种种的一切一切,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些都是因缘生因缘灭——因缘集合了,有这样一个现象。但是,因缘本身也是许多的因缘来促成的,所以诸法如是有,如是无所有;因缘聚会的时候,许许多多的因缘排列组合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现象。但是众生就对这个现象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实存感,这个就叫做无明。

比如说我们这个色身好了,五蕴四大和合的色身,我们有意识作用,我们会走会跑会跳、会吃喝唱跳,我们不断的在五蕴当中去产生一个幻想,幻想什么呢?有一个永远不变的灵魂,叫做「我」;这就叫无明。

那我们就问,你这个灵魂在哪里呢?是在手?还是在脚?还是在头?是遍满全身呢?还是这个身体以外单独存在那个灵呢?是五蕴当中有这个「我」呢?还是五蕴外面有一个「我」呢?「我」比较大的?还是「蕴」比较大呢?这个就是我们讲的六十二见。在五蕴当中执着这个「我」,或是蕴的外面执着一个「我」,「我」大于蕴,或蕴大于「我」,加上断见常见,这叫做六十二见。

无明,其实是随时都会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比如我骂你一句,你会发脾气哦。而且这个无明就像树的根,很大很大的根,很深很深的根,不容易拔起来。你现在笑嘻嘻的,我觉得你没有什么烦恼,可是我骂你两句,你就会发脾气;你今天不发脾气,明天会发脾气;就是有那个「种子」在。无明的这个「种子」是很深很深的。

所以这个地方用「暗」来形容无明。你看我们在黑暗当中,我们会害怕,我们走路会跌倒,我们会碰到别人;这个「暗」字形容的非常好。我们有眼睛,可是我们等于是睁着眼睛的瞎子,我们看不清身心的如实相,看不清内在身心与外在世界的真实相,所以我们是有眼睛的瞎子,有耳朵的聋子,永远是在这个黑暗的世界当中摸索。

我们之所以信佛学佛,就是要远离这个无明的黑暗笼罩。各位能够来信佛学佛,就是开始从黑暗走向光明。如果我们不信佛不学佛,我们是永远黑暗,黑暗走向黑暗,那是很悲哀的。我们学佛的人就是用智慧来破无明的黑暗,然后『降伏众魔及外道,所有垢秽悉涤除,得近如来大智慧』。「垢秽」就是指我们烦恼习气业障。

永离恶趣诸险难,净治大智殊胜境,获妙道力邻上尊,一切功德皆成就。

「上尊」就是指释迦牟尼佛;「邻」就是接近;「邻上尊」接近成佛了。

什么是「恶趣」?我们一定会想到地狱、饿鬼、畜生,因为在恶道里面很难修学,恶道太苦了。请问我们是不是死后才堕三恶道?不是哦。我现在动一个恶念,我就堕到恶道了。你不要以为说我这一辈子出家,来世下辈子就不会堕恶道,不是这样子的。只要是我们动恶念的当下,那一念就是堕恶道。

不要说一生当中,我们一天当中,到底有多少善念?多少恶念?其实我们一天当中,六道轮回不晓得几千万次了。一下子诵经念佛持咒,心很安定,天道了;然后觉得我这样修很好了,不管众生死活,声闻道了;我信佛学佛,我将来要弘法,又入菩萨道了;所以,我们的念头其实时时刻刻都是在六道当中转来转去。

这个地方讲『永离恶趣诸险难』,我们还有无明、还有烦恼、还有业障,老实说六道当中我们还有份。要永离这些恶趣的话,就是要断无明;因为没有无明,就不会造恶业。你看那个阿罗汉,他去利益众生,去为众生说法,他不会召感一种福报或什么样的,他不会的,因为他没有念头。他证到阿罗汉,有余依涅槃了,他也是每天照样的衣食住行,托钵行化,去摄化众生;因为他前世的余报还没有尽,所以他必需接受众生的这种供养,但是他没有我执我见,所以他不会再制造一种业力。

那我们的话呢?还有我执我见,还有贪念执着,所以我们还是不断的在造业。你造了那个业,你就必须受那个报。阿罗汉他不受报,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动念了嘛。他只要这一生当中,他的业报尽了,他肉报身尽了,他进入涅槃。他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我们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们随时都在造业,不管善业恶业,我们都是在造业。我们因为跟无明相应,跟无明相应的话,就永远在六道当中,恶趣当中就有我们份。

所以我们修学佛法,不管你做善事或者动恶念,你要时时注意,你是不是跟「我」相应,如果跟「我」相应的话,一定会受报,善、恶都一定会要受报,这是必定的现象。

『永离恶趣诸险难』,就是我们要了解是不是跟无明相应,如果你跟无明相应的话,永远是跟恶趣有份。『净治大智殊胜境,获妙道力邻上尊,一切功德皆成就』,这个就是说断了无明以后,真正的智慧才能成就,才一步一步的跟佛接近了。

证得如来最胜智,住于无量诸国土,随众生心而说法,及作广大诸佛事。

我们现在讲的做「佛事」是什么呢?经忏、超度。真正讲,「佛事」两个字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你自己内修,然后外弘,引导众生走向善的光明的,让众生信佛学佛成佛,这个才是佛事哦。民间一般讲超度、做道场也叫佛事,实际上不是这个意思,现在都被误用了。民间这些「佛事」,比如说超度,变成是贸易了,一堂佛事多少钱,然后钱归山门,福归施主,那是寺庙经济的另外一个经营方式。

我们在巴西、阿根廷做佛事都是这样子:集中在星期天,不管你是超度、作七或什么,不管你有钱没有钱,就集中星期天,大家一起念弥陀经,然后回向,你就随喜去供养三宝,然后一定要讲开示;我们是用这个方式。不然的话,如果是一个信徒往生了,你要拜忏又是什么诵经啦,然后每一个七又要做的话,七七四十九天,都要作七个七,那很麻烦哦。

所以,真正的「佛事」是说透过这一个仪式,让众生有正知正见,有信佛学佛的一个机会。

云何而得诸妙道,开演如来正法藏,常能受持诸佛法,无能超胜无与等。

这个也是精进慧菩萨替我们请示法慧菩萨,请法慧菩萨开示,我们怎么样才能得到诸佛微妙的法,然后内修外弘,来开演如来的正法藏,令众生受持诸佛法。「无能超胜无与等」,就是超越这个外道。这是精进慧菩萨

所提的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来看『开演如来正法藏』,这个「正法藏」很有意思。佛陀在世的时候,佛陀所开示的法很单纯很直接,就像高山上最源头最源头的地方,是这么清净甘纯的泉水,喝起来精神百倍。

昨天晚上有一个信徒说,他到处听经闻法,每一个法师、每一个讲师讲不同的法,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不晓得怎么去修。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有些信徒说:有些讲说要诵什么经,读什么论,持什么咒,念什么佛,甚至有些就说你要修的话,第一个十万大礼拜,几百万的咒,你念完了再告诉你怎么去修去学。

我常常想到一个问题,佛陀在世的时候,根据经典里面记载,那时候佛陀一席话讲下来,就有一百两百、一千两千的信徒或是出家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们证到阿罗汉了、证到初果、甚至有些发菩提心了。可是我们听经闻法这么久了,为什么我们老是还在摇摇晃晃的?各位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这个要注意哦。

是法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都有问题,是落差的问题。佛陀当时开示的正法,我们慢慢的淡忘了,然后我们把它复杂化。

我想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讲,比如说在深山里面,高山上那个泉水是不是很清很甘纯,可是慢慢流,流到平原的时候,工厂的废水渗透进去以后,这个水就很脏了。

那么法在世谛流布当中,经过两千多年,我们分宗分派,有些人根据这部经创造了一个宗,创造一个派;有些人根据这一句话来开宗,建立一个派。然后就觉得说我这一宗我这一派是最高明的,是最究竟的,所有的人按照这个修,必定成佛。大家就是这样子的,各宗各派就非常的兴盛了。可是我们忘记了佛陀的正法藏,正法藏慢慢的失去流传了,所以我们就称为「末法」。

现在我们看到佛门当中许许多多怪的现象,就是我们忘失佛陀当时临命终的时候,即将入涅槃时所交待的——要以戒为师;经典安如是我闻;调皮捣蛋的那些比丘不共住、默摈;依四念处来修。四念处我们都会背,「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们就这样背这个名相,但是我们有没有实际去修呢?慢慢这个法就没落下来了。

所以我们要从经典里面去找答案,而且实际的去运作。可是我们后来的是怎么判教呢?说阿含经是小乘教,我们是大乘人,那这个阿含经没有人要读了,这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从原始的佛典,来探讨四念处是怎么修,怎么去学,怎么样降伏其心,怎么安住其心,这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

我们研究是为了修行,修行才让我们的研究更能深入,解行并重,这样才能真正的安住我们的身心。

更新于:21天前
全部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