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普献法师 / 普献法师:讲演(三)菩萨问明品

普献法师:讲演(三)菩萨问明品

分类:普献法师

普献法师:讲演(三)菩萨问明品

我们人类及所有的生物,大家都是追求离苦得乐;只要有意识知觉的生物,无非都是在追求幸福快乐。那我们为什么不幸福不快乐?

因为我们对内在的身心、外在的世界认识不清楚,有某一种程度上的错觉,所以在知见上有了无明,有了实存感,所以我们认识错误,处理错误,导致身心的痛苦烦恼。人类的痛苦是来自于无知;对身心世界某一种错误的认知,才导致横难不断的加诸在我们的身心当中。

所以这个地方要我们了解到:物理的世界地、水、火、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万事万物,总归是因缘生因缘灭。也就是说,从具体呈现在眼前的这个物理世界,了解到地、水、火、风按照不同的比例排列组合时,呈现出眼前多彩多姿、形形色色的世界,而这一切一切无非是因缘生因缘灭,没有实在的生,也没有实在的灭,是不断的在聚聚散散,在演这个无常无我的戏码。

如果我们静静的去观察,世间的一切是无常无我。这个还不够,又必须反观我们身心的无常无我,才能证到诸法的实相,这个时候才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解脱自在。

所以佛陀很强调的真理,不是在遥远的天边,或者是我们想像的天上;真理是尽在我们的身心当中,了解到身心所有一切,生理的、物理的、心理的,这些生生灭灭的现象。

菩萨问明品里面,我们先讲到物理世界的地水火风,如幻如化,的确是生生灭灭、灭灭生生。接着从物理的世界转过来,我们来看生理的世界以及心理的世界。经文里面接着谈到: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

这个就是讲到生理世界跟心理世界。我们的身心包含了物理的世界,也就是地水火风。这个色身看得到,摸得到,皮肤、筋骨、血液、五脏六腑,这个叫做身根;身根最大了。

生理上来讲,有身根,还有舌根,这个是消化系统、饮食方面的。还有呼吸的系统,就是鼻子跟肺;然后透过耳朵以及眼睛,我们接受外面的讯息。所以眼、耳、鼻、舌、身,就叫做五根。根就是能生长的意思。

当我们的五根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色、声、香、味、触这五尘时,我们就产生了意识分别。首先,我们产生了认知作用,觉得我看到什么,我听到什么,我触摸到什么,我舌头尝到什么。这一接触,就产生了认知,有主观的我,以及被我所认知的客观世界。然后就在这个主观、客观认识的当下,必定产生感受:感受很好,乐受;或感受不好,苦受。

除了苦受、乐受,因为我们的心是很散乱、很昏沉,有的时候感受来了,我们不能察觉感受产生了。因为感受是非常快速、非常微细,也非常微妙的一种感觉,如果是粗心大意的人,这个感觉来的时候,他没有办法察觉出来;感觉变化了,他也不知道;感觉消灭了,自己也不晓得;这就叫做无明。

当我们的五根和五尘接触的一刹那,首先产生了认知,接着就是产生了感受,这个速度是非常非常的快,因为我们多生多劫以来养成了一种盲目的习性反应,很自然的在我们有苦受的时候,我们起瞋心,排斥、打击这种行为就产生了。如果是乐的感受,很自然的就产生了贪爱执着这种行为。如果是昏沉散乱,对感受的生起、变化、消灭都毫不知觉,就产生了无明的行。

因为根、境相接了,我们就把外在的世界输入成一种印象种子,然后把这个印象的种子储存在内心世界。所以佛经里面把这个心分三方面来讲:第一个是「心」,妄想分别心认知这个世界;第二个是「意」,会去分别、去注意;第三个是「识」,就是经过分别以后,产生认知,产生感受,然后又产生贪瞋痴的行为,于是就变成种子含藏在第八阿赖耶识里面。

心、意、识,如果用唯识学来讲的话,就是第六意识妄想心、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心、意、识,心是分别了知;意也是一种自性分别,有一个主观的我所认知的一个什么,所以这个「意」必定是跟「我」相应。然后我们所认知的一切一切,透过第七末那识这个「我」的标签贴上去以后,就储存在我们的内心世界,叫做第八阿赖耶识。

所以,心、意、识,就是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但是这个不是三个识,而是我们的心性从三个角度去认知,从三个方面来了解我们内心里面跟外在世界在接触当中的过程,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那么我们众生一天到晚就在这个心、意、识当中,加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六尘,就是不断的产生认知、感受,然后产生贪瞋痴这种种子,这叫做现行薰种子。时时刻刻,我们身心世界跟外在世界不断的接触,不断的产生许多意像,也不断的产生贪瞋痴的这种成见,深深的埋藏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面。几乎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都是在培养贪瞋痴这个种子。因为我们不断的接触这个世界,不断的接触人事物,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这种种的一切一切就不断在薰习。

在我们内心当中,有许许多多的成见,许许多多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让我们的心性就变成一团糟、一团无明,包藏着贪爱、瞋恨的种子,随时随地只要有那个机会,它就会爆炸开来。

所以我们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一个人的身心当中,就背负着瓦斯、炸药、汽油种种很可怕的东西,只要外面有一点点火星就可以引爆。所以为什么有些人平时蛮好的,可是当他发作的时候,就产生很可怕的行为。

每一个人都希望成为天使,可是我们的行为有的时候往往比那个禽兽的行为更可怕。人人想转凡成圣,可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却有许许多多的炸药、汽油、瓦斯,随时都会引爆。这个就是古圣先贤告诉我们:要谨言慎行,道理就是这样子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内心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不良份子,如果我们缺乏警觉心,这个不良份子会趁势而行,我们的法身慧命就没有办法具体呈现了。

这个地方说「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因为在我们认知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心意识,我们的前六识认识六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认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很快的我们都贴上一个第七末那意识——「我」的标签,我认知什么,我听到什么,我吃到什么,我触摸到什么,我感觉什么;我们最常使用的一个字,叫做「我」。有了「我」,就有「我所」——我所认知的,我所了解的,我所看到的,我所听到的。

内在身心跟外在世界不断的交流,不断的认知过程当中,我们一一贴上「我」的标签,把它储存在内心世界第八阿赖耶识里面,这个叫现行薰种子。所以我们不断自己告诉自己: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财产,这是我的生命,这是我的名誉,这是我的眷属,我的父母,我的妻子,我的儿女,我的财产......。

然后有一天,我们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我们就会想:我要升天堂,我不要堕地狱;或者是我要来生大富大贵;我来生要聪明漂亮,长得很帅,长得很酷;我们还是一样地贴上了「我」的标签。我们不想从此死亡就结束了,什么都没有了,人死如灯灭归空了,人都不会这样希望的。人总想永远存在,明知道会死亡,但是我们总想有一个希望,要嘛生天堂,要嘛来生再做人,继续享有这个荣华富贵。

所以,我们终究有一个「我」。我这一生当中立了多少功业,做了多少功德,那这一生结束了,我又必须去投胎,好像这个「我」是永永远远不变的一个我,色身会变,这个本性好像就是永远不变的一个我;在佛法来讲,这个就是我们生死烦恼最主要的因素。

在这个身心当中,执着有一个我,所以以自我为中心;有了这个我,有了这个自体爱,很自然的就会有境界爱。什么叫境界爱呢?对于我们身边周遭一切一切跟我有关系的,我都是据为己有,这个叫境界爱。财富、房子、名誉这一切一切,跟我有关系的,能让我支配,被我支配,被我利用,被我享受,这些叫做境界爱。

那么有一天我们要离开这个世界,我们不希望消灭,不希望灭绝,不管是到天堂、下地狱,总是还会存在,我们不希望自己从此就消失无踪,那就是我们人类身心当中最深层最深层的一种爱,叫做后有爱。后有爱,以后还会再出现,不管他是怎么出现,我就是不想消灭,我就是不想灭绝。

我们众生有自体爱,很自然的就有境界爱、后有爱,这三种爱就形成了一股很大很大的力量,让我们此生一期的寿命结束了,很快的另外又一个生命再出现了。前一个生命跟后一个生命不是绝对的相同,但是又不离前面的生命,而有后面的生命。

打一个譬喻来讲,假如我们现在堆了一堆的材,然后烧起来了,我们不断的添加木材,这个时候火就是继续的在燃烧。假如我们第一根木材的火,我们不断再加第二根、第三根、加到一百根,第一根的火不是第一百根的火,但是第一百根的火是从第一根的火慢慢传递到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到第一百根,前火不是后火,但是后火却是由前火的引发而来。

前火、后火是绝对的不相同,只是性质相同;火是光明的、热的、燃烧的,这个性质是相同。但是前火是前火,后火是后火,只是他有前后的因果关系。如果我们说前火就是后火,就叫做我执我见,这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一种错误知见。

所以,我们众生虽然是缘生缘灭,如幻如化,缘起性空,但是在无常当中,又是永远相续,就像这个木材一根一根的加上去以后,火是不断的在燃烧。

有的时候,我们添加一些烂木头,这个火就很小,而且不断的冒烟;有的时候我们放很好的木材,它就产生了熊熊大火。我们在人生的过程当中也是如此。有的时候,我们懒惰懈怠放逸,就无精打采,因为我们添加了烂木材,生命之火就显得无精打采。如果我们提起精神,努力去充实自己,从努力当中产生了实力,从实力当中产生了媚力,从媚力当中我们才看到那种亮丽的人生,这是添加了精进的素材,我们的生命就是亮丽的人生了。

在我们这种无常又永远相续的过程当中,往往我们产生了一个错觉,什么错觉呢?好像有一个永远不变的灵魂,不断的死亡,不断的投胎,不断的转世,就是同一个灵魂,这是一般人共有的、一种很普遍的认知,这个在佛法里面就叫做常见。

那么有一种人就认为说:唉呀,人啊,活不到七八十,八九十一定要死的。人一死,什么都没有了,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这是断见。

佛法不是常见也不是断见,叫做非常非断。它不是永远如此,它是不断的变化无常;虽然是不断的变化无常,但是它是永恒在相续下去;所以是非断非常,这才是真正的佛法的知见。

简单的说,虽然是缘起性空,但是又是因果宛然,做善还是有善报,做恶还是有恶报,只是在这个五蕴身心当中,我们不会去执着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一个灵性。一般人很容易在这个色身当中,去执着有一个具体而微的内在的一个灵、一个灵性,这个灵性是永远永远不灭不变的;以佛法来说,这个叫做常见。

常见比断见好。但是常见不能解脱,因为生命的本质不是这样子。虽然是空,又能够建立因果,建立轮回;虽然有因果、有业报、有轮回,但是又找不到一个生命的主体,无我见,那么这个是佛法的一个特色。

所以这个地方就讲到了: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看起来我们是不断在生生灭灭,出生、老了、病了、死亡、又投胎、又转世了,在这样不断的生命流转过程当中,我们不要去假设、想像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去投牛胎、出马腹,或者是在天堂、地狱跑来跑去的一个灵魂;如果你这样子想的话,那就是你不能开悟的一个症结了。

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

这个地方就说明了一切是空性的,一切法的本性是不生灭的,但是有因有缘的时候,产生了生灭的现象;没有能现的一个法性,或者是所现的一个什么,一切都是如幻如化。

我们再举个例子来讲,譬如说水在常温的时候是液态,干净的水我们可以喝,还有洗澡水、洗衣服的水。如果遇到寒流,零下十度、二十度,水结冰了,那就变成固态,不会流动了。然后太阳出来了,固态的冰又溶解了,溶解以后就变成液态。如果这太阳是非常非常的猛烈、非常非常的热,水就被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了。然后飘到空中来,就变成云;云遇到寒流又变成雨滴;然后雨滴掉到深山里面,被树木吸收以后,又涓滴成河的流到水库,最后水库流到我们家里,又被我们喝了。

所以我们看,什么是水的本来面目呢?水有液态、有固态、有气态,有时候是水蒸气,有时候是固态的冰,有时候是液态的水,到底哪一个是本来面目呢?我们简单的说: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这个水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是因为温度的不同,所以有的时候是固态,有时是液态、或气态。看起来是水消灭了,变成冰;冰消灭了,变成液体;液体消灭了,变成了气体;气体遇到冷,又变成液体。

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没有一个能生的什么,也没有一个所生的什么,只是因缘来了,在这个因缘主导当中,产生了一个不同的现象,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在我们看起来是雨水不见了,变成河水;河水不见了,变成冰了;事实上,从固态、液态、气态变来变去,千变万化,一切一切是如梦如幻的灭,因缘生因缘灭。

但是,在不断的因缘排列组合当中,让我们看到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种种现象,而我们就对这些现象眼花撩乱,作不了主了。我们总觉得有一个什么主宰者,在主宰着这个宇宙的奇怪现象。但是依佛法来说,「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这个宇宙并没有一个什么主宰者,一切一切都是随顺着因缘在主宰。

人在这个宇宙当中,是站在一个主导的地位。人类在主导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和平或者是战争,是干旱或者风灾、水灾、海啸,这一些灾难都是我们人创造出来的,是我们大家的集体创作。人类的恶念少了,善念多了,这个世界整个就呈现祥和的世界;人类的贪心贪婪超过了世界负荷,大肆的破坏地理环境,所以现在是地球在发烧了。有一天树木被人家砍得干干净净了,没有氧气,没有树木,所有的人死亡了,我们人类就是这个地球的元凶。

这个地球将来是怎么样子,就看全人类有没有觉醒的这种想法:把万事万物看成是我们依存的最重要的条件,不可以去破坏。

所以我们读到佛经里面有这个树神、河神、山神、地神、空气神,这是古代的人要让我们好好的去尊重维持我们生命的重要条件,这个植物、矿物、大地、河流都是我们依存的依报,我们要懂得去尊重它们。所以佛经里面就把它们写成了雨神、风神、河神,而不是真正有一个神来掌管这些、来惩罚我们,是让我们真正懂得去爱护大自然,尊敬大自然。我们人类要学会谦卑,不要以为是能够一手遮天,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个是人类的无知。

所以「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这个就是让我们了解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主观的我、有客观的世界,这是一般凡夫的生命的层次。但是在圣者的心境里面,没有一个主观的我,没有一个客观的世界,一切是相对待的,一切是平等平等。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妄心分别有。

这是讲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从圣者的眼光来看,一切都是空无自性。

讲到「空」,佛经里面的空跟文字上的空,是绝对不相同的。文字上的空、世俗上的空是指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的空。但是佛法里面的空,却是在形形色色当中才能显示空性。意思是说,它有充实的内涵才能说空,而不是说空空洞洞、真空的空,不是这个意思。

比如我说这个书本是空的,意思是说这个书本会旧、会烂,最后会变成垃圾。它现在是一本书,可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是空性的,因为它是因缘生;因缘生的话,随着时间空间的转移,有一天它会变成垃圾,所以我说这个书本是空的。桌子是空的,房子是空的,人是空的。为什么人是空的?人会老、会病、会死。房子为什么会是空的呢?新房子会变成旧房子,一天一百年两百年它会腐烂。

所以佛法里面的空,如果我们想了解的话,用简单的一个字,叫做「变」,变化。所以我们中国有一部《易经》,为什么叫易经呢?易就是变易,存在的一切一切不是永远固固定定,它是不断的在变化、在变易。这可以说是最简易的方法去认识宇宙的一切。所以「易」的第二个意思是简易。宇宙这么多、这么复杂,我们怎么简单又容易地去认知它呢?就是变易,一切都是在变化当中。这样子的话,我们就能了解到佛法里面所说的空,跟这个变易哲学有相当的共通性。

但是我们讲到这个变易哲学的时候,要进一步的了解到:主观的、客观的一切一切都是不断的在变化着,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断在变化。所以这个地方讲到,佛经里面的空跟世俗所讲的空是大大的不同。世俗的空是真空,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的空,但是佛法所说的空是有充实的内涵,有充实的内容,从这个充实的内涵当中去显示这种空性,空无自性。

虽然是空无自性,但是我们「妄心分别有」,那无始以来的无明,妄心妄念,我们去执着有一个永远不变的一个实体,这个叫自性见,或者是分别我见。执着色受想行识,或者是执着四大五蕴为我,叫做我见。众生因为没有智慧,就在这个身心当中执着我见,就不得自在了。

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法眼不思议,此见非颠倒。

如果我们按照缘生缘灭、缘起性空这个道理,来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生理与心理)以及物理世界,一切是「皆无性」,一切都是空无自性,一切都是找不到永远不变的最后最后的一个执点。

所以我们说这个人证到了法眼,认识法的真实相了,不再被这个法所蒙骗了,这个叫做法眼。法,包括内在身心、外在世界一切一切,我们叫做法。法眼了解诸法的真实相。

「见」,这里是指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就不会再颠颠倒倒,所以说「此见非颠倒」。而我们是颠三倒四;颠三倒四,意思就是说这个人迷迷糊糊。我们之所以痛苦,就是迷糊造成的痛苦,所以华严经里面有一句话说「迷惑受苦」。一般人都讲这个苦是上天给我们的,谁给我们的,谁惩罚我们的;在佛法里面说:不是,是我们迷惑了,对身心迷惑,产生颠倒,认识错误了,所以我们的对应就错误,处理错误了。因为认识不清楚,处理错误,导致自、他都受害。

法眼不思议,这个法眼——对于这个法正确的认识,真的是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讲转凡成圣,转识成智,无非就是希望能够具有这个法眼,智慧的眼;有了智慧之眼,就不会颠三倒四,就能够真正了解世间的一切。

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但有假言说。

我们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是世俗谛,二是第一义谛。也就是说,佛陀说法有两种层次:对根机不够的众生,佛陀就说有一个「我」,叫做如来藏;如来的这个佛性含藏在我们的心中,叫做如来藏。人人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人人有一个如来藏。但是这个如来藏因为受到无明迷惑了,所以我们轮回生死。如果打破了无明,我们就恢复本性了,觉悟了,解脱了。所以从世俗谛来看,有因有缘有果报,有「我」在六道轮回,这是佛陀说法的第一个层次,就叫做世间的次第流布。然后我们又发现到,这个流转的「我」也是不可得,那么这样子才真正的得到解脱了。

所以这个地方讲「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一个是世俗谛,一个是第一义谛。从世俗谛来看,的确是有因有缘、有果报、有生死、有轮回、有世间、有出世间,但是从第一义谛来看的话,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这个都是是空洞的名言,是为了度化众生的一个方便,千千万万不可以执着有一个实在的世间、有一个实在的出世间,我们不要被这个空洞的名相所转。

更新于:18天前
全部评论

猜你喜欢